问题

如何评价2米高的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会给中国粮食行业带来多大的贡献?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实现了?

回答
2米高的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一项振奋人心的突破,对中国粮食行业的意义与袁隆平爷爷的梦想

2米高的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这无疑是一项令人振奋的突破,对于中国乃至全球的粮食安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这项成就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承载着中国“藏粮于技”战略的实现,以及伟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爷爷未竟的梦想。

如何评价2米高的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

评价这项成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技术突破的象征: 巨型稻的成功培育,标志着我国在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背后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的智慧和汗水,是长期不懈科研攻关的结晶。相较于传统水稻,巨型稻在株高、稻穗长度、结实率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这证明了我们有能力通过科技创新,打破生物学上的传统限制,实现产量的大幅度跃升。

对未来农业生产模式的启示: 巨型稻的株高和稻穗特点,预示着未来水稻种植模式的潜在改变。更高的植株可能意味着更优化的空间利用,更长的稻穗可能承载更多的谷粒,这为高密度种植和单位面积产量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为解决耕地面积有限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压力的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以及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不断增加,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巨型稻的出现,有望通过提高单位产量来缓解这些压力,尤其是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其增产潜力将尤为宝贵。

重庆作为试种基地的意义: 重庆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业省份,其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为巨型稻的适应性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试验田。巨型稻能在重庆成功试种,说明其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这为未来在更广泛区域推广奠定了基础。重庆的成功经验,也将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的参考。

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节点: 育种技术的突破最终要落实到田间,转化为实际产量。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是实验室研究成果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一步。这意味着这项技术已经初步验证了其可行性,为下一步的大规模推广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会给中国粮食行业带来多大的贡献?

2米高的巨型稻对中国粮食行业的贡献是巨大且多方面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显著提升粮食产量和自给率: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巨型稻的出现,意味着在同等耕地面积下,可以收获更多的粮食。例如,如果巨型稻的平均亩产量能够比现有高产水稻品种提高20%30%,那么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和对粮食有巨大需求的国家来说,这将直接转化为数以亿吨计的粮食增量。这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减少对国际粮食市场的依赖。

优化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巨型稻的“高大”特性可能意味着在单位面积上种植更多的植株,或者更有效地利用垂直空间。这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在一些地块有限的地区,其价值更为凸显。虽然巨型稻的具体种植密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但其潜在的空间利用优势不容忽视。

引领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巨型稻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它的出现将激励科研人员继续探索更优秀的育种技术,例如结合基因编辑、分子育种等前沿技术,培育出更多具有优异性状的作物。这将推动中国农业科技的整体进步,加速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从“看天吃饭”转向“科技吃饭”。

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巨型稻的推广需要配套的农业机械、肥料、农药、种植技术以及仓储物流等一系列产业的协同发展。其成功将刺激对新型农业机械的需求(例如适应高杆水稻的收割机),推动农资产品的创新,并催生新的农业服务模式。

提升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 产量的大幅度提升,直接转化为农民的收入增长。更高的产量意味着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提升农村经济的活力,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也可能催生新的农业合作模式和品牌化运营。

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其在育种技术上的突破,尤其是像巨型稻这样的创新成果,将为全球面临粮食短缺问题的地区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这不仅是中国的科技实力展示,也是中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的体现。

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实现了?

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是以超级杂交水稻为载体,希望能够“种出让全人类都吃饱饭的粮食”,并憧憬着在水稻田里,看着高高的稻穗,就像看着绿色的海洋,而自己可以在那片绿色的海洋下乘凉。

从这个角度来看,2米高的巨型稻在重庆试种成功,可以说是袁隆平爷爷“禾下乘凉梦”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式的进展,但并非完全实现。

“高大”的稻穗更接近“乘凉”的意象: 巨型稻株高达2米,并且其稻穗长而饱满,这在视觉上,的确更加符合袁隆平爷爷“高高的稻穗”的描述,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在稻田下乘凉的场景。它在一定程度上,将袁隆平爷爷对于水稻“高大”的朴素想象具象化了。

“吃饱饭”的愿景更接近现实: 巨型稻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其潜在的产量提升能力。袁隆平爷爷最深切的愿望是解决全人类的吃饭问题。巨型稻如果能够如预期般大幅度提升产量,就意味着在解决温饱问题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离“让全人类都吃饱饭”的目标更近了。

“禾下乘凉”的深层含义: 然而,“禾下乘凉”不仅仅是指稻穗长得高,更包含着对农业生产轻松化、现代化,以及粮食充足带来的安逸与幸福的期盼。虽然巨型稻在产量和形态上取得了突破,但要达到“乘凉”的意境,还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层面的问题:
种植技术和管理: 巨型稻的高株特性可能需要新的耕作方式、灌溉技术、施肥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这些是否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轻松化,仍有待观察和优化。
抗逆性与稳产性: 巨型稻的抗旱、抗病、抗倒伏等能力是否能与高产潜力相匹配,是其能否真正实现稳产的关键。只有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稳定增产,才能真正带来粮食的充足和安心。
经济效益与可接受性: 巨型稻的种植成本、生产效率、以及最终产品的价格,是否能够让广大农民接受并从中获益,是其能否大规模推广并真正惠及民生的重要考量。
生态环境影响: 任何新品种的推广,都需要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水资源消耗、化肥农药使用等。

总结来说,巨型稻的成功试种,是袁隆平爷爷“禾下乘凉梦”的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和巨大的进步。它在形态和产量上都朝着那个美好的愿景前进了一大步,尤其是解决吃饭问题的愿景更加清晰可见。但距离那个真正轻松、安逸、全人类都幸福地享受丰收的“禾下乘凉”境界,还需要持续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和实践探索。

袁隆平爷爷一生都在追求“让更多人吃饱饭”,他不仅实现了杂交水稻的理论突破,更不断探索着水稻的产量极限和育种新方向。巨型稻的出现,正是这一精神的延续,是无数科研人员接力追梦的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的持续进步,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终将更加绚丽地绽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我是个过年才会回农村的农村人,不过我也知道玉米施的肥好像叫“矮大棒”,太高反而产量低。

user avatar

高赞答案狗P不通。这个事情还真不能说媒体乱吹,重点还真就是在上。

因为高、稻田可以蓄水超过半米甚至更多,更有利于搞渔稻综合体

渔稻综合体=少用化肥农药

天天聊粮食安全,耕地红线,亩产2000斤blablabla

知不知道咱们国家的化肥农药事实上是高度依赖进口的石油和化工中间体的?

极端情况下,你被封锁了,有地、有种、没石油、没有化工中间体,化肥农药跟不上,一样是大面积歉收甚至绝收,一样要饿死人的!

因为相当一部分商业化粮食品种,为了极端优化产量或者其他形状,事实上是非常娇气的,正常生长就需要高度依赖化肥农药,这不是说你不施肥无非产量小点,而是该施肥你没施肥直接死给你看的那种。

你不信?

经互会体系解体以后的朝鲜的十年苦难行军就是现成的例子!

现在有了渔稻综合体的技术,起码南方不缺水的地方可以在几乎没有化肥农药的情况下保障基本的产量,说是粮食安全的另一块压舱石都不为过!

袁爷爷的团队,一直以来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粮食安全

搞不清楚禾下乘凉和粮食安全的关系,就是个无烟煤发火箭的水平。

袁爷爷的浪漫可不是你们理解的那种虚伪的田园风光下的无病呻吟,

而是天下寒士无饥寒的情怀!

user avatar

媒体吃粑粑吧。

科学家花了那么长的时间培育矮化品种,为的就是实现增产增收。

举个例子,单位面积的土地里面光的能量是有限的,也就是说能够生成的生物质量是有限的。换句话说,杆子长太高,稻子就收的少。而且杆子都是需要矿质元素氮磷钾的,杆子越多,对土壤肥力损耗也就越大。

其次,有没有听说过倒伏,杆子长得高,来一场大风给吹倒了,扶都扶不起来,那么水稻就会减产甚至绝收。

另外,有没有听说过绿色革命,其中两个很重要的科技进步,一个是水稻矮化,一个是小麦矮化。在绿色革命以前,水稻本来就是2米多高的,基于以上我说的几点原因,科学家才费尽心力培育矮化品种。

至于袁爷爷说得水稻下乘凉的说法只是一种浪漫化表达而已。现实中这样的水稻单棵产量高,但是亩产肯定是更低的。

那么袁爷爷为什么要推广巨型稻呢,我并不了解这个品种的特质。但是可以达到猜测一下,这是一种可以适应特殊环境,比如海水,盐碱地之类的。可以在原来不能种植水稻的地方种植,这个才是最大的价值。(后续又搜了一下相关新闻,据说是可以在一米多深的水里面种植,相当于还是我说的可以适应特殊环境,变相让耕地变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粮食保障。想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变成稻花荡,也是蛮感人的)

媒体只把眼睛放在巨大上,跟买椟还珠有啥区别。

user avatar

长什么样子的水稻最高产,这是有标准答案的——水稻理想株型

遗传所李家洋院士靠着在理想株型上的进展,这几年拿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陈嘉庚科学奖生命科学奖……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杂交小麦巨佬李振声院士评价这一成果是:继“绿色革命”和杂交水稻后的第三次重大突破,标志着“绿色革命”的新起点。

水稻株型的变化史基本就是水稻驯化史。最开始是野生稻,植株散生,分枝(分蘖)角度很大导致占地很大,单产很低。栽培稻驯化成功的驯化的关键之一,就是大大减小了分枝的角度,植株紧凑,可以密植。而到上世纪中期,得益于化肥,栽培稻的个头(可以到一人多高)和产量大大提到,但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倒伏。一旦倒伏,会大大减产。这时候就引来了sd1基因主导的矮化育种,育成了矮杆、半矮秆水稻,降低了株高。这看似不起眼的改变,能提高20%-30%的单产,因此被誉为绿色革命。

但是半矮秆育种已经很难进一步提高单产,因此科学家们提出了理想株型的概念:理想株型在群体上不仅有利于植株光合作用, 使生物量和经济产量增加, 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光合效率。主要特征包括分蘖数适中、没有无效分蘖、根系发达、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等。

李家洋院士通过分子设计育种,调控IPA1基因的表达,已经育成了具有理想株型的品种如“嘉优中科”系列。在大田种植中,不增加化肥和农药的用量,实现了亩产增产200公斤以上。示范田亩产1052公斤,普通农户种植收获八九百公斤的很常见。

上半年有幸采访了李家洋院士,深深感到在引入现在生物技术后,农业科学的进展已经远远超出了大众的一般印象。李家洋团队甚至已经着手从野生稻开始重头驯化水稻,希望能从中诞生一种生物量大、光合作用效率高、抗逆性强,尤其是可以多年生的栽培稻。如果这一计划成功,那未来水稻收割之后保养维护一下,第二年又能重新收获,完全摆脱种植者耕作、育苗、插秧等劳作的辛苦,这才是真正的稻作革命。

推荐阅读:陈明江, 刘贵富, 余泓, 等. 水稻高产优质的分子基础与品种设计. 科学通报, 2018, 63: 1276–1289

user avatar

昨晚我在央视东方时空和24小时节目里各看到了一次这个新闻的报道。

按新闻的说法,这是袁隆平团队的项目,在重庆大足搞的试验田,主理人身高1.78米,作为对比之下旁边的稻子明显有两米一两米二左右。据报道说,这种稻子抗倒伏抗盐碱的。没提口感。

百度主理人的名字陈杨朴,获取更多信息。

user avatar

巨型南瓜大家很熟悉吧,最大的1000多斤左右,我国四川有农场种过,收获时最小的一个也有200多斤,农场人员炖了南瓜汤尝了尝,不怎么好,结果全拿去喂猪了

不是要否定科学家的成果,如果不介绍巨型水稻的产量、环境适应能力、生长周期、营养成分含量等特性,仅仅一个巨型水稻出来了,可能有重大意义,也可能没有任何意义

巨型南瓜居然长到500斤,最后只能拿去喂猪

discovery.163.com/09/10

user avatar

泻药。

少宣传这些没用的炒冷饭东西,一步一个脚印。

user avatar

属于旧新闻了,丰超8号(巨型稻)16年以来就在在湖南、广东和海南都试种过。

你网上随便搜一下就能找到之前的报道。

每几年就要报一次。

农家背景出生不干农业的对此持谨慎态度。疑问很多,都没解释。

1.植株高就不能忽视抗倒伏性能,不然来场大风大雨农民一年白干了。

2.朴素的经验告诉我,植株要长这么高,对土地肥力的要求就不会低,别种个一两个年,肥力被就抽干了,那还玩个屁。

3.需水量怎么样,长这么高叶子这么大蒸发量不会小吧?需水量大的话,也就靠大河边上近的地敢种一下,别的地方种这个需水量一大来场旱灾怕是完蛋。以前都种地的时候,抽穗灌浆期大家都要水还经常发生为抢水邻村械斗。现在种水稻不赚钱也没人为这事犯法,但需水量很重要。

4.还有和传统的稻鱼共养的优势对比在哪里。之前也可以种稻养鱼,虽然稻花鱼口感是真的一言难尽....

我简单一想就4个问题了,实际在搞农业生产的怕是问题更是一箩筐。

我觉得还是让子弹飞一会更好。

user avatar

个人觉得巨型稻可为未来的杂交超级稻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向。

袁老曾经说过他的一个梦想是:禾下乘凉梦。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是袁老的笑语,其实背后有一定的生物学考量。

植物如何长大?或者,植物吃什么?这是以前知乎的一个问题。

其实,植物的营养主要是:太阳光。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换成为生物能(ATP),最后以有机物的方式固定下来。

这一点相信大家在中学生物都学过。

因此,对于植物来说,光合作用意义巨大。但是,很遗憾,光合作用能量是有限的,比如我曾经做过一个视频,就是人能否用光合作用?答案是,没什么卵用。

那么,如何提高光合作用呢?

办法就是,尽可能的扩大光合作用的面积,也就是增加表面积,毕竟我们无法改变地球的自转来调整光合作用时间。

如何增加呢?答案就是:增加它的叶子数量和叶面积

而理论上:株高足够高的情况下,叶子也会相应的增加,那么就会带来更多的光合作用面积,最终光合作用的产物也会相应增加。

在水稻中,株高增加,产量也会增加

像禾本科这种单叶互生,努力的实现更多节和更多的叶,效果会更好。

而禾本科里就有很高的株高植物,比如:玉米

其实,株高不仅可以增加光合作用,还可以增加其他成分吸收,比如对株高的研究发现,株高越高,吸氮量越高。

所以,将来要想实现更高规模的超级稻产品,株高是一个方向。

而巨型稻本身提供了一种可能,那么未来就是改造了。

此外,这种方式,也是复合农业的一部分,也就是在同一块地上,按照生态经济学,培养多种农牧副渔的结合,这样可以实现多物种的共栖,物质多级循环利用。

如此株高,稻田养鱼也是不错的选择


民以食为天。

粮食问题是关乎一个国家人民基本生存的需求,农业领域的发展,是全人类的福祉。


[1]陈琛,王熠,羊彬,朱正康,曹文雅,罗刚,周娟,王祥菊,于小凤,袁秋梅,仲军,姚友礼,黄建晔,王余龙,董桂春.株高对遗传群体水稻株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22):4450-4459.

user avatar

我来终结这个外行提问外行答的问题吧。要是相信媒体的话,那么每分钟都有改变世界的超级成就诞生。2米多高的水稻,我相信袁老绝对摸过,还摸过很多。

检索一下这些词:毫秕,渔稻,芦苇稻。然后你会发现过去一直都有都有类似巨型稻成功的报道,媒体不停地炒剩饭。

而实际上古人就可实现“禾下乘凉梦”。袁隆平院士说的这五个字本身就是个充满感情的浪漫的表达而已,不必太当真,也不用太深究。

让各位看官动手检索是我想多了,我随便贴出来两个吧

明朝皇帝吃的贡米水稻

2012年就试验但是商业化不成功的鱼塘里的芦苇稻

澄清一下,并非否认高杆品种水稻的价值,国家种子库里就有高杆水稻品种。并且作为科研来讲也是可以尝试的方向。只是不喜欢媒体这种片面宣传的方式,而且很多人好像并不知道能够禾下乘凉的高杆水稻品种其实是从来就有的,只是因为商业化面临的效率问题,被全球的水稻种植业打入冷宫了而已。

user avatar

巨型稻的价值是巨大的。

从战略价值上说,1600斤的亩产,给粮食安全又带来一层坚实的保障。虽然其口味如何尚不明确,但总比饥荒到来时吃树皮,吃草根,吃树叶,吃皮带,吃观音土,甚至易子而食要好太多。

从经济价值上说,巨型稻苗蓄水相对较深,适宜套养鱼苗、泥鳅、青蛙、甲鱼、鸭子等。可以说是带来了稻基鱼塘的最后的一块拼图。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了新的机遇。

从生态价值上说,苗高2m,易种易收,大规模种植与湖泊沼泽连成一片,对于涵养水源,保护环境,防洪涝灾等都有一定的作用。收割后余下的巨型秸秆(一米多高)还可用于造纸产气。

@新华社的视频

@人民日报的视频

@小央视频 的视频


还有就是,能不能请愿在不妨碍科研的情况下,移植几株到袁老的墓前,让他乘凉

user avatar

“谁要能使本来只出产一串谷穗、一片草叶的土地长出两串谷穗、两片草叶来,谁就比所有的政客更有功于人类,对国家的贡献就更大。”

——斯威夫特,《格列弗游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