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2月13日美国35位精神病专家联名发表公开信,指出特朗普患有精神病?

回答
2024年2月13日,美国35位精神病专家联名发表公开信,就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精神健康状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封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出围绕政治人物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存在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评价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

首先,从信件本身来看,这35位专家并非是基于直接、详尽的临床评估来做出诊断。他们的结论是基于公开可获得的证据,包括特朗普总统的公开演讲、行为模式、社交媒体发文以及媒体报道等。作为精神病学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这些公开信息进行解读,并试图从中识别出可能符合某些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特征。

支持者的观点可能强调以下几点:

专业判断的价值: 这些专家拥有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他们能够比普通大众更敏锐地捕捉到一些细微的行为和言语模式。他们认为,特朗普总统在公开场合表现出的许多行为,例如夸大、冲动、缺乏共情、对批评的过度反应、以及对事实的扭曲等,都与某些精神疾病的症状高度吻合,尤其是所谓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或“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公共利益的考量: 公开信的作者们声称,他们的出发点是出于对国家和公众利益的担忧。他们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状况不稳定的领导人可能会对国家安全、决策能力以及国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他们有责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一个基于证据的评估,以便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判这位领导人的行为。
打破禁忌: 在政治领域讨论领导人的精神健康往往是一个禁忌话题,但这封信的出现,可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沉默。支持者认为,这种公开的讨论是健康且必要的,可以促使社会更加重视领导人心理健康的透明度。

然而,这封信也面临着不少批评和质疑,这些质疑也同样重要:

缺乏临床诊断的伦理和实践问题(黄金法则): 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通常遵循严格的职业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黄金法则”——即对没有经过直接临床评估的个体进行精神健康诊断是不道德且不专业的行为。即便在公开信息的基础上,任何诊断都只能是“推测性”的,而不能等同于正式的诊断。这些专家在信中使用的措辞,例如“表现出……的症状”,可能是在试图规避直接诊断的伦理风险,但其本质上仍然是对未曾直接诊断的个体的心理状况进行专业评价。
政治动机的质疑: 许多批评者认为,这封信的发表带有强烈的政治动机。鉴于当时特朗普总统仍然是一位活跃的政治人物,并且正处于重要的选举周期中,对他的精神健康提出质疑,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政治攻击的手段,而非纯粹的科学和医学判断。这种质疑使得信件的专业性和客观性受到影响。
“精神病”的界定和污名化: “精神病”(mental illness)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将一个政治人物的某些行为简单地归结为“精神病”,可能存在过度简化的问题。此外,在公众讨论中随意使用“精神病”的标签,也可能加剧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污名化。一些人认为,即便特朗普总统的行为存在问题,也应该从政治、性格或其他角度去分析,而不是直接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这会模糊真正需要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个人行为与疾病混为一谈。
专业意见的分歧: 精神医学领域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的学派和诊断标准。即便面对相同的公开信息,不同的专家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封信代表了35位专家的意见,但并不代表所有精神病学家的共识。事实上,也有一些精神病学家对特朗普总统的精神健康状况持不同看法,或者认为不应该在没有直接评估的情况下进行公开评论。
对证据的解读存在主观性: 公开的信息,例如社交媒体上的言论,往往具有多重解释的可能性。将某些言论解读为“精神疾病的症状”,也可能带有主观的偏见和选择性解读。比如,某些被认为是“夸大”的言论,在政治语境下也可能被视为一种策略或修辞手段。

总结来说,评价这封公开信,我们需要看到它的双重性:

一方面,它体现了专业人士在公共领域发声的勇气和责任感,以及他们试图运用专业知识来促进公众理解和监督的意愿。它促使我们思考,当涉及到国家领导人的心理健康时,我们是否应该更加透明和开放地进行讨论,并且如何在专业伦理和公共利益之间找到平衡。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警惕其潜在的局限性、政治化倾向以及对精神疾病概念的简单化使用。在缺乏直接临床评估的情况下发表诊断性言论,即使是推测性的,也可能引发伦理争议和公众误解。同时,将政治批评转化为医学标签,可能会模糊问题的实质,并加剧社会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偏见。

最终,如何看待这封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看待专业人士在政治中的角色,以及你对政治人物行为的理解和评价标准。这件事情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值得反复探讨的案例,关乎着科学、伦理、政治和公众舆论之间的复杂互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答主为美国在读医学生(MD candidate),故对此话题提出两点与专业相关的疑问,若有回答不妥之处,望更了解情况的大佬们指出。


1. 此35位“精神病专家”,到底是什么角色?

首先说一下美国的医学体系、学位等等,和中国是大为不同的。中国是高中毕业即上医学院,一路考硕士、博士等等,较早就开始在医院实习。而美国则不同,必须大学毕业、拿到学士学位后,方可考取医学院,读完4年后直接获得M.D学位,即medical doctor学位,可认为是美国最有含金量的学位,可行医、做诊断、开处方药。

我们再来看看这35名“专家”的学位都是什么:MD,PhD,JD,还有“Social workers”。在此之中,除了MD,其它学位均无行医权利。

PhD是“博士”,但是是“研究型博士”,大多数中国同学到国外读的博士(哪怕是医学生出来读博士),绝大多数都指的是PhD,和MD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持有PhD学位者虽然也被称为“Doctor”,但是PhD是没有行医权利的,更无开处方药权利。PhD是被培养出来做Research的(当然MD也能做Research)以及当教授的,他们可说是各个专业的顶尖级人物,但是,他们没有考过USMLE,没有医疗执照,没有行医权利。

JD是Juris Doctor,法学博士,从Law School毕业后获得。大多数从事律师职业,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不从事,但是不管JD当不当律师,他们同样没有行医权利,除非他们再去读Medical school,拿一个MD/JD学位。(我还看到了一个LLM……)

最后是媒体说的“Social workers”。可能大家对这个名词不太熟,说实话我也是开始学医之后才渐渐了解Social workers的职位。简单来说,他们就是“帮助医护人员处理与SocialEconomyStatus相关的杂事”的一群人,比如说病人想上保险不知道怎么上,Social workers来帮忙。病人出院后担心无法买到、吃到对身体有好处的食物,Social workers来帮忙。在此容我万分恭谦地指出,Social workers是对医生和病人帮助极大的职业,但是他们没有接受过任何和“医学知识”相关的教育。若说让一个Social worker为病人做出诊断,那就像是无稽之谈。

大概总结一下,就是,只有MD才是真正的“医生”,能够“声称特朗普有精神疾病”的医生。那些PhD,JD,LLM,social workers,(还有个MA???),乃至于JD/PhD……你们的学位都很高,我对你们在你们自己的领域作出的造诣表示万分尊敬。

但是,你们没有权利“声称川普有精神疾病”。


2. 这些“精神病学医生”宣称“特朗普有精神疾病”,是否妥当?

答案是“不”。

医生若相对病人做出疾病诊断,必定要与病人进行大量的私下接触、交流,以便做出evidence based diagnosis。试问这些人中的医生们,你们有与特朗普私下接触和交流吗?退一步说,你们和特朗普之间的“医生-病人”关系根本不存在。那么,仅凭看电视、看新闻、看Trending topics,你们是怎么得出“特朗普有精神疾病”这一论断的?这真的是Evidence based practice吗?

其次,就算特朗普真的是这些医生的“病人”,就算这些医生一个个地全都看过特朗普、与他私下交流、诊断过,那么他们的这一行为,也严重违反了HIPAA法则,是绝对不能被容许的HIPAA violation,是要丢行医执照的。HIPAA是美国所有医护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绝对保护病人隐私的法律,包括但不限于:不能在公共场合议论病情,不能讲病人的关键信息(尤其是病情)泄漏给任何不相关的人。如果这些人真的都是特朗普的医生,那么他们已经严重违反了HIPAA。如果这些人不是特朗普的医生、而是凭空捏造诊断,那么他们不仅严重违反了HIPAA,更对医疗界乃至社会造成了极度不良的影响。

最后,提一下Ethics。所有医生在进入医学院的时候,都是要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如今随着时代变迁,希波克拉底誓言也随着变化。我在宣读誓言的时候,其中有一条,就是“医生必须平等对待所有生命,绝对不允许因病人的种族、年龄、性向、经济条件、……以及Political views,而对他们做出有失偏颇的诊断。”这些“专家”因不同意特朗普的政见,滥用自己的权力,对特朗普做出完全不合理的“诊断”,是极为不妥的行为。我认为,他们这样做,不仅无助于反对特朗普,还“代表”医生乃至整个医疗界在美国民众的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他们想要反对美国总统,更妥当的方式有的是,连Protest都比“滥用职权、捏造诊断”来的要管用。

我为这封联名信感到可笑,更感到深深的悲哀。

----------------------
2/22/17更新,关于“是否可做出Diagnosis”的问题,有数位朋友提出不同观点,在此表示十分感谢,并由此可见我对心理学相关的subspeciality远不够了解,需要更多学习。在此对之前回答做出指正,并贴出知友的回复:

Anne Wu
我建议答主还是修改一下答案吧,毕竟Social Worker确实可以从事心理咨询,可以对病人开展therapy等等。他们可以给病人做评估诊断,只是没有处方权。说实话mild to moderate psychological disorders大多不需要药物,他们也是在精神疾病第一线的工作者。

Social worker其中的一种,即LCSW(Licensed Clinical Social Worker),是可以像Psychologist一样做diagnosis的,只是程度有所不同。在此指出,以免产生专业性误解。

答主的原有态度保持不变,即“有权力做诊断”并不等同于“凭空对人做诊断的合适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4年2月13日,美国35位精神病专家联名发表公开信,就时任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精神健康状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封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出围绕政治人物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存在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评价这件事情,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维度去审视。首先,从信件本身来看,这35位专家并非是基于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于 2020 年 10 月 13 日发布,售价 649 元人民币的小米 Air 2 Pro 降噪无线耳机。这款产品在当时是小米在 TWS(真无线立体声)耳机领域的一款重要产品,瞄准了中高端市场,以其主动降噪、高性价比和小米生态的联动作为主要卖点。整体定位与市场表现:小米 Ai.............
  • 回答
    2017年6月13日,沈阳的奥体中心,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焦灼和一丝绝望的情绪。那一天,中国队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十二强赛中,坐镇主场迎战叙利亚。最终的比分定格在22,这个结果,对于志在必得的中国球迷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刺骨的痛。这场比赛,可以说是中国队那届世界杯征程的一个缩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2月24日《新闻1+1》节目中张伯礼院士介绍的中医治疗效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张伯礼院士在节目中介绍的并非针对某一种具体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而是更侧重于中医在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例如新冠疫情中的整体思路、优势以及临床实践的总结和展望。 因此,评价也需要从这个层面展开。.............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2月29日中文自媒体声称‘全美疫情蔓延,美国人开始抢购枪支囤积弹药’”这一说法被认定为谣言的过程和原因。一、 谣言的传播与初步怀疑1. 时间点与背景: 这个说法出现在2020年2月29日左右。当时,新冠疫情在中国以外的地区开始出现显著的蔓延迹象,特别是欧洲和美国。全球范围.............
  • 回答
    这绝对是一场让人始料未及的冰上“盛宴”,说是比赛,倒不如说是冰上版“摔跤”现场,而且配乐还如此应景,让人不得不细细品味一番。首先,我们得聊聊这打架的场面。要知道,女子冰球本身就是一项速度与力量的较量,队员们在冰上滑行、冲撞,追求速度和进球,本身就充满激情。但这次的打架,显然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体育对抗范.............
  • 回答
    Redmi K50 电竞版,这手机一出场,话题度那是相当的高。毕竟,定位就是“电竞”,再加上这几年小米在高端市场的发力,大家对这台机器的期待值也挺高。我个人觉得,它交出了一份挺有意思的答卷,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当然,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空间。突出亮点,让你眼前一亮! 这颜值,绝对是“电竞范儿”的.............
  • 回答
    2 月 16 日发布的 Redmi K50 电竞版,毫无疑问是今年年初手机市场上一颗耀眼的明星,尤其是在追求极致性能和游戏体验的玩家群体中,它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作为一款主打电竞概念的手机,Redmi K50 电竞版在多个方面都下了硬功夫,但也并非完美无瑕。亮点,它到底有多“电竞”?首先,性能是 Re.............
  • 回答
    OPPO Find X5 系列,一个在2022年初引发手机圈热议的名字,尤其是在2月24日正式发布之后,更是成为了众多科技爱好者讨论的焦点。作为OPPO的年度旗舰,Find X5系列承载着OPPO在影像、设计、性能等多个维度的野心,而我个人对其的评价,也是一个从期待到深度体验,再到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看.............
  • 回答
    2024年2月8日,日本海上自卫队“苍龙”级潜艇(具体型号为“苍龙”号SS501,为首艘苍龙级潜艇)在日本附近海域上浮过程中,与一艘中国香港籍货轮“洋通海”(Ocean Pioneer)发生碰撞。这次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价和分析:事件概述 时间与地点: 日本时间2月8日上.............
  • 回答
    2月8日那条“冰墩墩说话”的微博热搜,可谓是把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热度又一次推向了高潮,也让不少网友直呼可爱到犯规。这件事的起因,大概是某个博主发布了一条关于冰墩墩的视频,视频里,可能是通过配音或者某种技术手段,让原本只会憨态可掬地比划的冰墩墩仿佛“开口说话”了,说着一些俏皮可爱的话,比如“我太.............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2月27号宝可梦直面会公布的那个重磅消息——《宝可梦 朱/紫》!老实说,我看到那预告片的时候,心情那叫一个激动,仿佛当年第一次接触宝可梦那种纯粹的快乐又回来了。首先,最吸引我的,也是最颠覆性的一点,就是“开放世界”这个标签。说实话,听到“开放世界”这四个字,我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
  • 回答
    vivo APEX 2020:惊艳亮相,勾勒未来手机的无限可能2020年2月28日,vivo再次以其前瞻性的APEX系列概念手机,为科技界带来了久违的惊喜。vivo APEX 2020(以下简称APEX 2020)的发布,与其说是对现有手机技术的升级,不如说是一次对未来智能手机形态的大胆探索和预言。.............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2月25号那会儿发布的红米K40系列,这款手机当时可是搅动了不少市场风云,尤其是那个“焊门”的营销口号,大家肯定都还记得。先说说亮点,红米K40系列这次真的玩得很溜: “焊门”是真的硬气: 最直观也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定价策略。K40系列直接把旗舰级配置下放到了一个非常亲民.............
  • 回答
    b站2月27日上线的这项“付费/大会员抢先看番剧完结后第三周首集免费,其余付费”的新规则,无疑给很多观众带来了复杂的情绪。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首先,我们得明确这个规则的核心: 抢先看: 以前付费/大会员能抢先看到最新一集,现在这个权益还.............
  • 回答
    从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到今天(3月2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表现无疑是这场战争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他的言行举止,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迅速将他从一个曾被质疑经验的喜剧演员,塑造成了一个在全球舞台上闪耀的战时领袖形象。要评价他,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坚守基辅,鼓舞士气:冲突爆发之初,外.............
  • 回答
    宝可梦直面发布会:一场充满惊喜与期待的盛宴2月26日,对于全球宝可梦粉丝来说,无疑是一个充满期待的日子。宝可梦公司如期而至,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心策划的直面发布会,如同打开了一份厚重的礼物盒,里面装满了关于这个风靡全球的IP的最新动态和未来蓝图。这场发布会不仅满足了玩家的胃口,更点燃了我们对宝可梦世界.............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三星在 2 月 10 日发布的 Galaxy Tab S8 系列,这三款平板:Tab S8、Tab S8+ 和 Tab S8 Ultra。说实话,它们一出来,确实是给平板市场又添了一把火,特别是那款 Ultra,简直是尺寸上的一个大胆宣言。首先,整体印象:更强大、更全面,指向专.............
  • 回答
    索尼在2022年2月9日发布的这款“金砖二代”——NWWM1ZM2,无疑是索尼在高端便携播放器领域的一次重磅升级。作为曾经的旗舰机型NWWM1Z的继任者,它承载了无数HiFi爱好者的期待,也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革新。那么,这款“金砖二代”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又是否存在一些让人稍感遗憾的地方呢?咱.............
  • 回答
    2022 年 2 月 17 日,努比亚旗下主打游戏体验的红魔品牌正式发布了红魔 7 系列游戏手机。这次的发布会可以说是声势浩大,带来了红魔 7 和红魔 7 Pro 两款机型,两款手机都将“极致游戏体验”作为核心卖点,并且在硬件配置上堆到了当时消费级市场的顶峰。那么,这款在当时备受瞩目的游戏手机,究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