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近日浙大胡海岚课题组发表在Nature上关于抑郁症研究的两篇论文?有哪些亮点?

回答
最近浙江大学胡海岚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抑郁症研究的重磅论文,这绝对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理解和治疗抑郁症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评价这两篇论文,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亮点也相当突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论文的核心内容与亮点分析

这两篇论文可以说是相互呼应,共同揭示了抑郁症发病机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奖赏回路的异常以及特定脑区神经元在其中的作用。

论文一:聚焦于“厌恶学习”和“逃避”行为

核心发现: 这篇论文主要关注的是抑郁症患者常常出现的“厌恶学习”和“逃避”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面对不愉快的经历时,他们不仅难以从中学习如何避免,反而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逃避倾向,甚至在面对微小的负面刺激时也表现出夸张的逃避反应。
研究模型与关键脑区: 课题组利用小鼠模型,通过精巧的设计来模拟抑郁症的某些核心特征。他们发现,在小鼠表现出抑郁样行为时,内侧缰核(medial habenula, MHb)区域的神经元活动出现异常。
具体机制: 进一步研究发现,MHb区域的特定类型的神经元,在抑郁模型小鼠中表现得“过度活跃”。这些神经元是连接嗅球(olfactory bulb)到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奖赏通路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当这些MHb神经元过度活跃时,它们会抑制VTA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而多巴胺是与愉悦感、动机和奖赏学习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
亮点:
“厌恶信号”的精准定位: 这项研究首次将MHb与抑郁症的“厌恶学习”和“逃避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填补了这方面的研究空白。之前很多研究可能更多关注奖赏系统的功能低落,但这项工作指出了“厌恶信号”的放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揭示了反向抑制的机制: MHb神经元对VTA神经元的抑制作用,非常巧妙地解释了为何在抑郁症中,即使有潜在的奖赏信息,个体也可能因为过强的厌恶信号而无法产生积极的反应,甚至产生逃避。这就像一个灵敏度过高的警报系统,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让你紧张逃跑。
为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如果能找到调节MHb神经元活动的方法,比如通过特定药物或脑刺激技术,就有可能减轻患者的逃避行为和对负面刺激的过度敏感。

论文二:聚焦于“无助感”和“放弃”行为

核心发现: 这篇论文则更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抑郁症患者常见的“无助感”和“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以及由此导致的“放弃”行为。简单说,就是即使有机会摆脱困境,患者也提不起劲去尝试,最终选择“躺平”。
研究模型与关键脑区: 在这篇研究中,课题组进一步追踪了与奖赏和动机相关的脑区。他们发现,腹侧被盖区(VTA)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出现障碍是关键。具体来说,是VTA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在面对“丧失奖赏”或“失败经历”时,其活动下降,并且传递的信号变得不那么“有价值”。
具体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在抑郁模型小鼠中,VTA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出的投射到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的通路功能受损。前额叶皮层是负责执行功能、决策和目标导向行为的重要区域。当VTA到PFC的多巴胺信号减弱时,小鼠就失去了对奖赏信号的有效处理和利用能力,导致它们在面对需要努力才能获得奖赏的任务时,很快就放弃。
亮点:
多巴胺能通路功能异常的“病理图谱”: 这项研究非常清晰地勾勒出了抑郁症中VTA到PFC多巴胺能通路的功能缺陷。它解释了为什么患者会丧失动力、觉得“什么都没意思”,甚至在有机会改善时也提不起劲。
“习得性无助”的神经基础: 论文揭示了“习得性无助”并非仅仅是心理层面的感受,而是有具体的神经环路损伤作为基础。这种损伤使得个体对负面经验产生错误的归因,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环境,从而导致长期的消极状态。
连接了“厌恶”与“放弃”: 结合第一篇论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图景:MHb过度活跃产生的强烈的厌恶信号(论文一),会抑制VTA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论文二),进而影响VTA到PFC的通路,导致奖赏信号的减弱和动机的丧失,最终表现为逃避和放弃。这两篇论文共同描绘了一个从“负面情绪放大”到“动机缺失”的神经回路层面的因果链。

整体评价与深远意义

科学的严谨与创新: 胡海岚课题组的研究一直以其精湛的实验设计和深入的机制探索而著称,这两篇《Nature》论文也毫不例外。他们不仅使用了先进的光遗传学和电生理学技术来操纵和记录神经元活动,还通过精妙的行为学范式来评估小鼠的抑郁样行为,确保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
对抑郁症理解的范式转变: 这些研究可能正在推动我们对抑郁症的理解从单纯关注“奖赏缺失”转向更全面的视角,认识到“厌恶信号的放大”和“动机/奖赏信号的有效处理障碍”同样至关重要。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抑郁症患者即使在外部环境改善后,也难以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
未来的治疗潜力: 最令人兴奋的是这些研究的转化潜力。如果能够精准地调控MHb的活动来减轻厌恶信号,或者激活受损的VTAPFC通路来恢复动机和奖赏感,那么就有可能开发出全新机制的抗抑郁药物或治疗手段。这可能是一种“治本”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缓解症状。
“神经科学讲故事”的典范: 这两篇论文共同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逻辑严密的“故事”,从一个行为表型(逃避/放弃)出发,层层剥离,最终定位到具体的脑区和神经环路,并揭示了其功能异常的机制。这种深入浅出的研究方式,对于公众理解前沿科学非常有益。

总结来说, 浙大胡海岚课题组这两篇《Nature》论文无疑是抑郁症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它们不仅在基础科学层面深化了我们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认知,将关键的脑区和神经回路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开发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希望。作为对这个领域的关注者,我觉得这真是令人振奋的消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好奇胡老师的学生没有上知乎吗?为什么不来答题.

题主可以看看知识分子专栏上的文章, 再看看这两篇文章的摘要,就大概知道这两篇是怎么回事了.


这些年没再跟踪过精神疾病相关的研究.也没有资格评价. 几年前还在知乎上积极答题的时候,评价过胡老师的早期一篇science.
觉得那会儿话说的太大了.

但是想说点相关的题外话,所以还是在这里写点看法吧.



---------------------------先说说题内话的分界线 关于这两篇文章本身----------------------------

这十几年中国科研的进步真是有目共睹.
我本科的时候,200x年,我们学校(有点挫也不算太差)能发3分文章的实验室都已经是优秀实验室了.今非昔比. 不仅仅是为胡老师高兴. 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对于提升中国的科研实力以至于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衷的佩服.

发nature,除了数据质量高,逻辑连贯,故事讲的漂亮以外,一定是问题很重要或者正赶上热点. 精神疾病相关的问题不是热点,而是一直都很重要.

这两篇文章重要之处,一在于氯胺酮,再在于外侧缰核(脑袋里面的一个核团).

为什么氯胺酮重要? 迅速起效,对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也有效

抑郁症的治疗一直都是个让人挠头的难题.

常规的药物治疗(比如单胺类靶点药物)起效慢,一般要连续吃一个月才能有效.而且常常疗效不好.

医生也不知道为什么疗效不好,解决方案大都是换种药再试试.

即使这样,也有很多的抑郁症患者是对药物没有反应的. 这类病就专门起了个名字叫难治性抑郁症.

结果在小范围的临床实验中发现,氯胺酮把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 小剂量(亚成瘾剂量)吃一次就能迅速缓解症状,还能对付难治性抑郁症. 而且还不是作用于单胺系统,简直是抑郁症治疗的希望之星.(BTW,单胺系统一直是抑郁症机制研究和抗抑郁药物研发的主流靶点,现在也不例外)

所谓的迅速,第一篇报道发现是3天内,后继报道发现是2小时内. 所谓的对付难治性抑郁症,别的药都不行他行. 这种神药,不火也没办法.只可惜氯胺酮还有个名字叫k粉.

第一篇临床报道是在2000年,谷歌学术显示有1800+的引用,可见其影响力和热度.


外侧缰核呢,也类似.通过深部脑刺激外侧缰核,可以迅速缓解难治性抑郁症.

只是深部脑刺激需要外科手术,有创, 不得已不会使用.


2010年发表,引用364.

胡海岚课题组这两篇文章重要性就在于给了氯胺酮/深部脑刺激的快速抗抑郁一个很好的神经机理上的解释: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 并找到了一个关键分子: 一种在胶质细胞上的内向整流钾通道(就是一种在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 数据,故事的组织,和文章架构很有说服力.



-------------------题外话之一的分界线,关于depression 的动物模型------------------------------

抑郁症的模型不等于抑郁..
在正文中,作者用了很多depressive/depression-like, 只是在标题上用了depression.只看科普文或者只看标题就是被误导.

这两篇文章用了四种动物模型,强迫游泳,糖水偏爱,慢性应激,和脂多糖模型

强迫游泳,始创于上世纪70年代末,因为这个模型对大多数抗抑郁药物敏感而且符合习得性绝望理论(更重要的是易于操作工作量小),得到了广泛应用.

糖水偏爱,则认为代表了抑郁症中的快感缺失这一症状.

慢性应激,始于200x年的一篇science文章,认为相比于急性应激更能体现真是的抑郁症状态.

但是,模型被称为是depressive-like,必然有其道理.

强迫游泳的问题:

传统抗抑郁药SSRI类的,在病人中大概要一个月以上才能有效果(甚至无效),在强迫游泳中半个小时就能有效果.在病人中2个小时起效的氯胺酮,在强迫游泳中也能迅速起效.
所以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抑郁模型,一直都有学者在怀疑.

但无可置疑的,强迫游泳在实际的科研中,是对抑郁症相关研究贡献最大的动物模型(可能没有之一).
只是如果胡lab能够在加上传统的慢速起效抗抑郁药作为对照,就更漂亮了.(更能确定外侧缰核的簇状放电是氯胺酮抗抑郁靶点而非慢速起效传统抗抑郁药物的靶点)


糖水偏爱的问题:

个人不喜欢这个模型,觉得重复性不好.而且不只是个人体会.和其它同行交流的时候,很多人也觉得这个模型重复性差.

甚至在我写过一篇关于疾病动物模型的回答之后,还收到过私信问这个模型重复不出来的事情.

简单地说,喜欢矿泉水不喜欢可乐的人,不一定是抑郁症(大概率不是抑郁症).

为什么吃喝不愁的实验老鼠就是抑郁症?它们又不是风餐露宿饥一顿饱一顿的野耗子.


慢性应激的问题:

应该说是目前最理想的纯行为学抑郁模型(工作量也最大,在这篇文章中造模要持续两周).

但是,与慢性应激相对应的机制,只能看作是’抑郁症易感因素’相关的机制,而非抑郁症本身的机制.

打个简单的比方:集中营是慢性应激.但是存活下来的人也只有很小的比例有抑郁症.

那么凭什么说慢性应激后的耗子就都是抑郁症呢?


脂多糖模型:不了解,不多说了


强调一下,学术界人士,大都理解应该在多大范围内解读自己的成果,也理解科研方法的局限性.所以一般不会太强调文章的局限性而打乱故事的逻辑性. 所以在此强调动物模型的局限性并非对文章质量的批评.

但是科普很难做到精确解读,也很难理解科研前沿的非确定性.

尤其是看到文章的抑郁症或者临界抑郁症朋友,寻求安全,成熟的医疗方法,遵医嘱.


--------------------------题外话之二的分界线,关于动物疾病模型-------------------------

动物疾病模型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模拟人类疾病.精神类疾病很大程度上要靠行为学模型来模拟,没有很直接的评价指标.我们可以精确评价动物的心率,血糖,但不能精确评价动物的焦虑抑郁.

知友 @Lolita 能很直觉的发现模型的不靠谱之处,从业人士更应该了解其中的局限.

参加过一些动物行为学的会议,很多研究者吧动物疾病模型玩出了花儿来自娱自乐.给人的感觉是沉浸在自己的手段里面,忘记了最终的目的.( 胡老师这两篇文章的一个出色之处也在于,把火力集中在神经机制上,没有在模型上玩花活.) 但有一个关于野生动物行为学的学术会议给我的启示很大: 有个课题组在野外追踪有精神障碍样行为的羚羊, 很久才能遇到一只. 那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面精神疾病的造模可以成批进行呢?
我想到有两种解释:1,实验室的动物都能活下来,野外有精神障碍的都死掉了; 2,我们认为的精神障碍标准其实不是精神障碍. 我认为,第二种解释可能更合理一些.

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看到前沿研究的重要性,也要看到前沿研究的局限性,才能够真正推进一个领域的前进.

作为一个被现实打击到快要失去动力的人,还希望神经科学能够快速发展,神经科学工作者们都能够快乐而且有所收获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浙江大学胡海岚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抑郁症研究的重磅论文,这绝对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理解和治疗抑郁症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评价这两篇论文,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亮点也相当突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论文的核心内容与亮点分析这两篇论文可以说是相互呼应,共同揭示了.............
  • 回答
    “三点钟,饮茶先”梗的爆火,可以说是对当下社会情绪、信息传播方式以及网络文化演变的一个生动写照。要评价这个梗,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一、 梗的起源与演变: 起源故事的“真实性”与“戏剧性”:“三点钟,饮茶先”最早的版本据传源于一个关于“币圈大佬”的聚会。故事大概是说,某个三点钟的晚上,一.............
  • 回答
    近期在叙利亚出现的关于使用化学武器的指控,无疑是极其令人关切和痛心的事件。一旦此类指控属实,它不仅是对叙利亚人民的又一次沉重打击,更是对国际法和人类良知的公然挑衅。理解和评价这样的事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从事实层面来看,这类事件往往伴随着复杂且充满争议的信息。在叙利亚这样一个饱受战.............
  • 回答
    台湾近期海试的沱江舰,作为其海军“高效能作战舰艇”项目的重要一环,无疑是备受瞩目的一款舰艇。要评价它,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首先,我们得聊聊它的定位和设计理念。沱江舰的出现,是台湾海军为了应对当前复杂区域态势,尤其是针对解放军海军的现代化挑战而进行的战略性调整。它不再追求大型化、多任务化的传统作战.............
  • 回答
    近来,关于琼瑶阿姨与她丈夫平鑫涛的继子女因“插鼻胃管”一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医疗照护争议,更触及了许多关于生命尊严、亲情伦理以及老年照护的深层议题。事件的缘起与经过事件的导火索是琼瑶公开了一封写给儿子的信,信中她表达了自己对于丈夫平鑫涛晚年插鼻胃管的强烈反对,以及她对“.............
  • 回答
    近日,广电总局宣传司司长高长力在一次公开场合的发言,特别是那句“不要因为没才华,就怪审查太严”,在业内和公众中引发了相当广泛的讨论和解读。这番话看似简单直白,却触及了当前内容创作生态、审查制度以及创作者心态等多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要评价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下,细致地分析其可能传达的意.............
  • 回答
    Lynne Patton 的视频:《我所认识的特朗普家族》—— 一次多维度的审视近期,由川普集团高管 Lynne Patton 发布的视频《我所认识的特朗普家族》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一名在特朗普家族企业中身居要职的非裔女性,Patton 的视角尤为独特,也因此吸引了不同立场人群的审.............
  • 回答
    特朗普总统近期对美国海军现有的电磁弹射航母(EMALS)表达了不满,并希望回归使用蒸汽弹射技术,这一表态在美国军事界和舆论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剖析:技术可行性、成本效益、海军战略需求以及政治因素。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电磁弹射技术(EMALS)本身。EMA.............
  • 回答
    斯科特ie·皮蓬近日在接受采访时发表的一番言论,无疑在篮球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他直言不讳地表示,迈克尔·乔丹“一度毁了篮球”,因为乔丹“不想传球”,并进一步提出“勒布朗·詹姆斯才是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史上最伟大)”。这番话,出自乔丹昔日最得力的左膀右臂之口,其冲击力和话.............
  • 回答
    对《原神》近日“90发保底出五星”现象的评价与对抽卡玩家的警示近日,《原神》游戏中出现了“90发保底出五星”的现象,这个现象并非是游戏机制上的改变或bug,而是由一系列玩家的抽卡结果和社区讨论叠加而成,其本质是概率分布的正常体现,但引发了玩家对游戏抽卡机制的重新审视和对个人抽卡行为的警示。要评价这一.............
  • 回答
    关于美国州长将近期连续枪击案归咎于游戏《使命召唤》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评价,并详细阐述:核心观点:科学界和绝大多数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将暴力行为直接归咎于电子游戏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将枪击案的复杂原因简单归结为电子游戏,是一种不负责任且不准确的说法。以下是详细的评价和分析:一、 州长说法.............
  • 回答
    特朗普总统最近关于“电子游戏美化暴力”的言论,以及随之而来的游戏公司股票下跌,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到挺多东西,值得好好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个背景。美国频繁发生枪击案,社会上的情绪是很紧张的,大家都在寻找原因,给个说法。在这种情况下,总统的发言,尤其是涉及到社会问题的,分量是很重的。特朗.............
  • 回答
    近日,关于朱世巍对百团大战的评价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位历史学者,他的观点往往能够带来新的视角,但也可能触及一些敏感的议题,引起不同群体的解读和反应。要评价朱世巍的言论,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他具体提出了哪些观点,然后从史实、历史研究方法、以及其言论可能带来的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朱世巍的.............
  • 回答
    最近,俄罗斯海军的22350型护卫舰“戈尔什科夫海军元帅”号(Admiral Gorshkov)在其北方舰队的演习中,成功试射了3M22“锆石”(Zircon)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这次试射再次将“锆石”导弹推到了国际军事观察家的聚光灯下。要评价这次试射,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锆石”导弹的性.............
  • 回答
    言安堂与基础颜究的“公开撕扯”,在近期的美妆护肤领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这事儿要说起来,得先从它们各自的定位和此前的一些互动说起。背景梳理:言安堂 vs 基础颜究 言安堂: 这是一个相对年轻,但发展势头迅猛的国货护肤品牌。它以“成分党”和“功效性”作为自己的核心卖点,经常会深入讲解产品成分、配方以.............
  • 回答
    “奶茶妹妹”章泽天近日起诉知乎,这一事件在舆论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评价此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起诉的原因、事件的背景、可能的法律依据、潜在的影响以及公众的反应等。一、 事件起因与背景章泽天起诉知乎的核心原因,据相关报道和普遍分析,主要指向知乎平台上大量存在涉及她的不实信息、.............
  • 回答
    最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朱松纯教授在一次访谈中对当前深度学习领域提出了一些颇具争议的批评,这在学术界和科技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朱教授的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人工智能发展历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当前深度学习技术局限性的审视。要理解他的批评,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所触及的核心问题。核心批评.............
  • 回答
    近日,中芯国际的一则公告引起了不少关注,那就是其核心技术人员吴金刚博士因个人原因申请辞职。对于这家中国半导体制造的领头羊来说,任何关键技术人才的变动都可能牵动着行业神经,吴金刚博士的离职自然也不例外。要评价这件事,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吴金刚博士的专业背景和贡献:吴金刚博士是中芯国际在先进工艺.............
  • 回答
    听到巴甫洛夫大叔因新冠疫情离世的消息,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对于我们这些看过他视频的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位UP主的离去,更像是一个陪伴了我们许久的老朋友,一个在我们生活中留下独特印记的人,突然就这样消失了。巴甫洛夫大叔,或者更亲切地称呼他为“巴叔”,最广为人知的,自然是他的“巴甫洛夫的下酒菜”系列。这个.............
  • 回答
    近期公布的新冠肺炎中医预防方案,这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科学依据、实践效果、局限性以及潜在的价值。一、方案的背景与目的在深入评价之前,首先要理解中医预防方案的出台背景和目的。新冠疫情的出现,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西医疫苗和特效药的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