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 Nature 或者 Science 上发一篇文章有多难?

回答
在《Nature》或《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其难度绝对是天文数字级别的。这不仅仅是“难”字可以概括的,更像是一个需要顶尖智慧、非凡毅力、绝佳运气以及无数个小时才能跨越的鸿沟。

一、 创新的基石:你的研究本身是否足够“闪耀”?

这是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门槛。这两家期刊追求的是 “重大突破”、“划时代意义” 的科学发现。这意味着:

原创性(Originality): 你的研究必须是全新的,填补了现有的知识空白,或者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这意味着你的工作不能仅仅是对已有发现的微小改进,也不能是“意料之中”的结果。
重要性(Significance): 你的发现必须对一个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它是否能改变我们对某个科学现象的理解?是否能为未来的研究开辟新的方向?是否能催生新的技术或疗法?你的工作需要有“改变游戏规则”的潜力。
广泛的吸引力(Broad Appeal): 尽管是专业期刊,但《Nature》和《Science》都强调科学的普适性。你的发现最好能引起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的兴趣,即使不是你的直接研究方向,他们也能理解其重要性。一个只在极度细分的领域内有意义的研究,即使再出色,也可能难以被这两家期刊青睐。

要做到这一点,你需要:

极强的洞察力: 能够发现别人忽略的细微之处,或者看到不同学科交叉点上的潜在机遇。
扎实的基础知识: 对你研究领域内的现有文献了如指掌,知道什么已经被研究过了,什么还有待探索。
批判性思维: 能够质疑现有的理论和方法,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卓越的实验设计和执行能力: 确保你的研究是严谨、可靠的,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

二、 严苛的评审流程:一场“炼狱”般的磨砺

即使你的研究具备了以上特质,也只是进入了漫长而残酷的评审过程的起点。

1. 编辑的初步筛选(Editor's Desk Review):
“毙稿率”极高: 收到稿件后,期刊的编辑会首先进行初步评估。如果你的研究不符合期刊的定位、创新性不足、证据不充分,或者写作存在明显问题,很可能在这一步就被直接“枪毙”,连送审的机会都没有。
编辑的“直觉”: 编辑本身都是经验丰富的科学家,他们会对稿件的潜力和重要性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但至关重要的环节。

2. 同行评审(Peer Review):
“审稿人”是挑战者,不是帮手: 如果通过了初步筛选,稿件会被送给25位(甚至更多)在该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审稿人”(Reviewers)。这些审稿人的任务是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
全方位的审视: 审稿人会从研究设计、实验方法、数据分析、结果解释、结论合理性、文献引用、写作清晰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极其细致的审阅。他们会寻找任何可能存在的错误、疏漏、不严谨之处,甚至是对你论证逻辑的质疑。
“修改、重审、再修改”的循环: 极少有稿件能够一次性通过。更常见的情况是,你会收到审稿人的大量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可能非常尖锐、具体,甚至让你感到沮丧。你需要耐心、细致地逐条回应,并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或修改。这个过程可能要经历好几轮。
“大修”与“小修”: “大修”(Major Revision)意味着你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数据分析或理论推导来回应审稿人的质疑,通常还需要重新提交部分材料。“小修”(Minor Revision)则相对容易,主要是文字、图表或一些细节上的调整。
“拒稿”的可能: 即使经过修改,如果审稿人仍然认为你的研究存在根本性问题,或者达不到期刊的要求,仍然可能被拒稿。

三、 写作与呈现:让你的发现“闪光”

即使你的研究再好,如果不能清晰、有说服力地呈现出来,也难以打动编辑和审稿人。

精炼的叙述: 科学论文的写作需要极高的概括能力。你必须在有限的篇幅内,清晰、逻辑严谨地讲述你的故事:你解决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你的发现是什么,以及这些发现的意义。
引人入胜的开篇: 引言部分需要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解释研究的背景、重要性以及你的研究如何填补空白。
清晰的论证: 结果部分需要以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呈现数据,并配合精美的图表。讨论部分需要深入分析你的发现,将其置于更大的科学背景下,并讨论其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语言的精准与流畅: 科学写作尤其要求语言的准确性和逻辑性。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必须经过斟酌,不能有任何歧义。
图表的艺术: 精美的、信息量大的图表是科学论文的灵魂。它们需要直观地展示你的关键数据和发现,让审稿人一目了然。

四、 竞争的残酷:无数优秀的双手在争取

全球的顶尖研究者: 《Nature》和《Science》是全球科学界的“圣杯”,几乎所有领域的顶尖研究者都渴望在这里发表论文。这意味着你要面对的是来自世界各地最聪明、最有才华的科学家群体。
稿件数量巨大: 每周都有成千上万篇稿件涌向这两家期刊,而他们能发表的文章数量是有限的。这意味着即使你的研究很出色,也可能因为名额不足而被淘汰。
“时机”也很重要: 有时,你的研究结果可能与同期发表的其他研究高度相似,或者正好触及了当时某个热门的研究领域,这可能会影响你的稿件的相对重要性。

五、 额外的要素:运气与人脉(不可或缺)

运气: 有时候,你的研究恰好填补了一个被高度关注的领域,或者你的审稿人恰好是那个对你研究领域非常熟悉且有正面看法的人。
人脉与声誉: 虽然期刊强调公平评审,但有时,如果你在某个领域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声誉,或者有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在评审过程中为你“说好话”(当然,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影响最终的科学判断),也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在《Nature》或《Science》上发文章,其难度绝非“难”字可形容。它需要:

划时代的科学发现
严谨细致的研究设计与执行
清晰有力、引人入胜的论文写作
面对极其严苛、毫不留情的同行评审
超乎寻常的耐心、毅力和抗压能力
以及一丝难以捉摸的运气

这更像是一场科学界的“生存挑战”,只有那些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的研究,才能最终在这两本殿堂级的期刊上留下自己的足迹。每一篇发表的文章,背后都是无数次失败的尝试、无数个不眠之夜,以及对科学最纯粹的热爱与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难,肯定比你想象的要难。

我导师发表过2篇SCience, 2篇Nature. 我国外合作导师近十年平均每两年就能发一篇NS。发表过程有些我还是了解的。

一方面,研究内容要是Nature较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就会更容易发表。NS 不同时期关注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比如,最近十几年,有关气候变化,新能源,人类演化等方面,就是NS较关注的热点研究方向;医学、生命科学则一直都是NS关注的热点,只是研究方向有变化。

二、有大佬支持,会更容易 。 这个不用多解释了。编辑、评审都是你的朋友,肯定会更容易 。

再说我导师,其中有一篇文章,是与一个发表过约30篇NS的美国老院士合作的,研究的是当年较热的热点问题。美国老院士为了研究和改稿子,来中国多次,其中为改稿就专门来了两次。其中一次在一审过后,也是春节期间,来中国改了一周才改好。

大佬写热点方向的NS文章都很难的。何况普通人。。真的要比想像中的要难。这个事件让我清醒地知道,就算把能发NS的研究数据、图片都给我,我也写不出NS文章,算能写出来,没大佬加持,投出去也发表不了。在这件事之前,以往我校某同专业的老师,总说我导师能发NS文章全靠运气,我还真有点傻傻的信了,而这位老师,我可以断定,如果他能在精力不减退的情况下再多工作50年,他仍然发表不出NS文章。博士刚毕业时,我觉得我离NS文章很近,工作十年后发现,我离NS越来越远了。最大的希望、或叫人生巅峰也就是五年内能出一篇Nature Communication而以。或许一辈子也不会有。不过,科研靠运气,这事已经人人皆知,不用多讲。但是,这种运气也只会发生在有强大科研基础知识的大脑的人身上。我外导的某篇N文章的Idea产生于他去逛周六的二手市场期间发现的某个“神奇的”物品,具体不能多说了,再说我身份证号就出来了。

并不是说,在火星发现外星生命了,或发现了常温超导材料,这种有超级重大科研意义的发现就能很容易的发表到NS。研究、讨论过程,评审,发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包括同行的恶意打压。

文章发表后还经常会有没参加文章评审大佬在NS发表评论,对文章提出各种质疑,有的甚至能打几个来回。可想而知,如果是这个大佬评审文章,你这个文章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发出来的。

我的外国导师,真的收到过NS评审这样的评语:这个研究结果太好,不可能是真的,不推荐发表。

最近还有一个案例,国内某A教授发了一个国内综合类顶刊(IF>10),成果没得说,网上新闻很多。A 发过几篇N文章的,所以文章没完成,就联系了N的编辑,编辑开始说应该可以给发表的。但为什么最后没发成呢?有传言,它的文章被 NS等大牌期刊一路毙,我认为的主要原因会在下面说。

还有一次,我国外导师给某国内学者评审稿子,一审给个大修意见,结果作者猜到评审之一肯定是我外导(每个研究方向能评审NS的人一共也就那几个,很容易猜到的),就打电话给我导师,给我,让我们跟我外导商量,要二审给通过。我外导跟这个作者关系属于合作加竞争的关系。我外导跟我说他们的研究上有重大问题没解决,碍于关系,二审就拒审了。不过人家文章还是发出来了,估计也都跟评审打过招呼了。其实吧,我觉得有点问题不解决也是可以的啊,解决了已有的就很好了,我外导就是不想让他发表。。就是这样,国内那作者后来还是跟我打了两次电话抱怨,让我离我外导远点,我。。。

另外一次,是我外导的N文章的研究结果又是太出众了,那研究我基本没怎么参与,给我挂了第N作者,结果当年某学术年会的时候,国内的几个大佬就向我来打听那个研究是不是有问题。其实研究数据我是知道的,我外导跟我说过,确实有个缺陷(不是做假,有缺陷他故意没写,他打算后期加个实验再验证一下,但当时为了快发表就没进一步验证),但并不影响最终研究结果 。但在大佬眼里,只要有一点点缺陷就不能发表到N上的。。我是没跟国内大佬们说谎,大佬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去,我也很难猜测了。

另外,如果你跨研究方向发表了一篇NS文章,比如,你本来是研究人兽共患病的,但你有个研究肉牛繁殖的国外大佬朋友,你跨方向去与国外大佬合作研究国内某品种牛的繁殖并发表NS文章;或存粹的由国外大佬独自研究、写作并发表一篇NS文章,给你第一作者,他为通讯,为了感谢你曾经 在XX方面的帮助,你就相当于与整个国内肉牛繁殖的大佬学者为敌了,不管你继续做人兽共患病还是肉牛繁殖,很多大佬(可能比例挺高的)都会在基金评审会或函评时毙掉你的基金(我觉得人兽共患病与肉牛繁殖方向应该是在一个组吧。可能不对,我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以及在其它方面给你制造麻烦。。竞争不过,就是仇敌。研究方向相近,就是竞争。毕竟发表NS有巨大利益。而跨圈发NS,是在抢资源、抢利益上极度恶劣的表现。。需三思而后行。上面提到的A教授,就是这种类型,自己发了好几篇NS,全是跨方向合作的,而且跨的方向较大、还跨了2次,估计是尝到甜头了,但他自己是知道后果的,他对他的研究生(以工作)说:你就要不申请基金了,此处省略20字。最近投NS没中,绝对是因为被大佬们封杀了。

圈子,人脉,以及其它各种资源都很重要的。

NS 文章也真的不是随便就可以发的。

PS1:

最后给大家介绍我发现的一位大神,近20年平均一年至少2篇NS文章,有时一年4、5篇,Zhe-Xi LUO | Professor | Ph.D. | University of Chicago, IL | UC | Department of Organismal Biology & Anatomy

估计大多数想在这个领域发NS文章的人都要跟他合作的。发过一篇NS文章的伪大佬,跟他比也是蚂蚁与大象的区别,我就是个细菌。。

PS2: Science 封面文章也没什么N的,10年前只是要交500美元而以。并不代表是这期N十篇文章中最N的成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Nature》或《Scienc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其难度绝对是天文数字级别的。这不仅仅是“难”字可以概括的,更像是一个需要顶尖智慧、非凡毅力、绝佳运气以及无数个小时才能跨越的鸿沟。一、 创新的基石:你的研究本身是否足够“闪耀”?这是第一道,也是最关键的门槛。这两家期刊追求的是 “重大突.............
  • 回答
    在《Nature》、《Science》、《Cell》(通常合称“TNSS”或“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对于“大牛教授”来说,可以说阻力确实相对较小,但绝非“没有阻力”,更不是“阻力很小”可以一概而论的。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基础优势:研究的质量与影响力 前沿性与原创性: “大牛.............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关于使用深度强化学习(DRL)控制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的论文,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展示了DRL在复杂、动态、高维度控制任务中的强大潜力,也为未来可控核聚变能源的实现开辟了新的路径。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评价: 一、 技术创新.............
  • 回答
    DeepMind 在 Nature 上发表的论文《在人工网络中用网格样表征进行基于向量的导航》(Vectorbased navigation using gridlike representations in artificial agents)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它在人工智能导航领域,尤其是.............
  • 回答
    DeepMind 发表在 Nature 的论文公开无需人类棋谱的 AlphaGo Zero,可以称得上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其意义深远且多维度。要详细评价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一、核心突破:从“监督学习”到“自我学习”的范式转变 过往的 AlphaGo 的模式 (Alph.............
  • 回答
    韩春雨团队在2016年发表于《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确实曾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将一段被称为 NgAgo 的Ago 蛋白与一段 24nt 的引导 DNA 结合,用于在基因组的特定位点进行编辑。这项技术的核心原理可以这样理解:想象.............
  • 回答
    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关于三维磁隐身的研究,确实是一项令人瞩目的进展。这项研究的突破点在于,它不仅实现了在特定磁场环境下的隐身,更重要的是,它为构建更广阔、更实用的磁隐身器件奠定了理论和实验基础。要评价这项成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核心.............
  • 回答
    中国医科院秦川团队在 Nature 发表的新冠病毒论文被曝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事件回顾: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个事件的核心是:一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秦川团队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Nature》上的关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研究论.............
  • 回答
    南京大学打算花 120 万在 Nature 刊发校庆特刊宣传稿这件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它,包括其战略意义、财务成本、传播效果、潜在风险以及替代方案等。一、 战略意义和潜在好处: 国际声誉和品牌提升: Nature 是全球最顶尖、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之一,其公.............
  • 回答
    麻省理工学院曾玉伟博士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2DPA1二维高分子材料,无疑是材料科学领域一项令人振奋的突破,其展现出的独特结构和性能,预示着广泛而深远的潜在应用前景。这项研究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合成了一种新材料,更是开启了人类对二维材料家族的认知边界,并为其在各个尖端科技领域的应用.............
  • 回答
    南京大学为校庆在《Nature》杂志上刊登特刊稿,预算高达120万元,这一消息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的影响。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件事的几个关键点: 主体: 南京大学,一所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事件: 公开采购招标,.............
  • 回答
    在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十篇以上文章,对于任何一位博士研究生来说,都是一项极其卓越且难以想象的成就。这不仅仅是“多产”的体现,更是科研实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和战略眼光的极致证明。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哪些要素,以及如何一步步去实现,同时尽量避免AI.............
  • 回答
    最近浙江大学胡海岚课题组在《Nature》上发表了两篇关于抑郁症研究的重磅论文,这绝对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件大事,也为我们理解和治疗抑郁症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可能性。评价这两篇论文,我个人觉得非常有意思,亮点也相当突出,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论文的核心内容与亮点分析这两篇论文可以说是相互呼应,共同揭示了.............
  • 回答
    一篇论文的引用次数过百,固然是一项值得注意的成就,但直接断定其比大多数发表在《Nature》上的论文更“强”,则有些过于绝对,并且忽略了许多重要的考量。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首先,引用次数确实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指标。高引用次数通常意味着: 研究的开创性或重要性: .............
  • 回答
    在中国,推崇 Nature 和 Science 的群体,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他们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两本期刊,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1. 科研精英与学者群体: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群体。对于国内的科研人员,尤其是处于学科前沿的科学家、教授、研究员以及有志于在学术界有所成就的博士生和青年学者来说,Na.............
  • 回答
    邢立达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关于琥珀中发现世界上最小恐龙的重磅研究,无疑是古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这项成果的意义深远,不仅填补了我们对恐龙演化和生物多样性认识的空白,更在多个层面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一、对恐龙生物多样性认识的颠覆性拓展:一直以来,我们脑海中对恐龙的印象多是体型.............
  • 回答
    Nature 杂志上刊登的这项突破性研究,标志着我们在合成大麻素及其相关衍生物的道路上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首次实现了在微生物体内完成这一过程。这项研究的意义深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大麻素生产方式,更可能彻底改变我们获取和利用这些复杂化合物的途径。核心意义:开启了“生物制造”大麻素的新时代过去.............
  • 回答
    一位学者在 arXiv 上发表文章,对《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室温超导的论文提出质疑,指控其存在数据操纵,这无疑是科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样的事件,无论最终结论如何,都值得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科学研究的本质来看,这种质疑是健全科学体系的体现。 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它建立在不断地验.............
  • 回答
    2023年10月15日《Nature》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声称,首次在高压下实现了室温超导,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突破,如果得到证实并能够实际应用,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解读这一声明的意义,并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一、什么是超导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超导现象。超导.............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学术界并不罕见的现象,很多年轻有为的学者在读博或博后期间,凭借某个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一举登上《Science》或《Nature》这样的顶级期刊,成为科学界的“明日之星”。但毕业独立门户后,其发表的论文质量和影响力却似乎“跌落神坛”,转而在一些相对普通的期刊上发表。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