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陈寿为什么不记载甲首三千?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之所以没有详细记载“甲首三千”,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涉及到史书的性质、编写的原则、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更侧重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政治军事格局,而对于一些细节、传说或带有夸张成分的描述,则持谨慎态度,倾向于选择更具史料价值的内容。

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点来详细阐述:

一、 《三国志》的性质与陈寿的编写原则:

史书的严谨性与实事求是: 作为正史,《三国志》的基调是严谨和实事求是。陈寿作为史官,其职责是记录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非民间传说或文学虚构。虽然三国时期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但陈寿依然努力在已有的史料中辨别真伪,力求客观。
突出重点,而非事无巨细: 史书的篇幅有限,不可能事无巨细地记载所有细节。陈寿需要选择最能反映时代特征、推动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记载。大量无关紧要的细节,即便有一定的史料,也可能被舍弃,以保持史书的清晰度和重点。
依赖可靠的史料: 陈寿编写《三国志》主要依据的是当时流传下来的官方档案、前代史书、以及一些相对可靠的当事人回忆录等。如果“甲首三千”这类说法在当时缺乏可靠的、可核实的史料支持,陈寿自然不会轻易将其写入正史。

二、 “甲首三千”的性质与可能来源:

我们需要先了解“甲首三千”这个说法可能指的是什么,以及它可能来源于哪些语境:

1. 对士兵数量的概括性说法: “甲首三千”可能是一种对特定军队或部队数量的概括性描述,例如某个将领率领的精锐部队数量达到三千人。在古代战争中,士兵的甲胄是重要的装备,因此用“甲首”来指代带甲的士兵数量是很常见的。
2. 民间传说或文学夸张: 也有可能“甲首三千”并非一个准确的数字,而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对某支军队的夸张描述,用以烘托其声势或英勇。三国时期本身就是一部充满英雄人物和传奇故事的时代,这类说法在民间流传的可能性很高。
3. 特定事件中的数字: 可能与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相关,例如某个战役中某个部队的伤亡数字,或者某个战功的记载。

三、 陈寿不记载“甲首三千”的具体原因推测:

基于以上分析,陈寿未记载“甲首三千”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缺乏史料支撑:
未见于可靠史籍: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在陈寿查阅和参考的当时官方档案、前代史书(如《魏书》、《蜀书》、《吴书》等)中,并没有关于“甲首三千”这一明确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记载。
信息来源模糊或不可靠: 即便有提及,也可能只是零散的信息,且来源模糊,例如民间传闻、野史记载等,缺乏足够的证据链来证实其准确性。陈寿在编写时,会主动剔除那些缺乏可靠证据的说法。
信息非核心事件: 即使有关于某个部队“三千甲首”的记载,如果这个数字本身并不直接影响重大战役的胜负、政治格局的改变,或者不是某位重要人物的标志性事迹,陈寿也可能将其视为非核心信息而省略。

数字本身可能过于概括或模糊:
非精确统计: 在古代,军队的统计往往不如现代精确。一个“三千”的数字,可能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而非精确的点名。陈寿倾向于记录更具确定性的信息。
语境不明: 如果“甲首三千”出现在某些片段性的记载中,但其所属的部队、发生的具体事件、以及该数字的意义都语焉不详,陈寿也可能因为无法将其清晰地置于历史脉络中而选择不记载。

与陈寿的叙事重点不符:
关注人物与事件: 陈寿的叙事重心在于人物的生平事迹、功过是非,以及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如战役、政治改革、制度变迁等)。一个单纯的数字,如果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人物传记或事件的叙述,可能就会被舍弃。
更注重宏观描述: 陈寿在描述军队规模时,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如“数万”、“数千”、“精兵”等概括性词语,而不是拘泥于某个特定部队精确的“甲首”数字,除非这个数字本身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例如某次关键战役中某支部队的兵力部署)。

潜在的夸张成分被排除:
避免误导读者: 如果陈寿认为“甲首三千”是一种带有明显夸张的说法,为了避免误导后世读者,他会选择不予记载,或者即便记载也会加以辨析(如果他认为有辨析的必要和可能性)。

四、 举例说明: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三国志》中其他关于兵力记载的例子。例如,在描述某个战役时,陈寿可能会提到“曹操率大军二十余万”,或者“刘备兵不满万”。这些都是对军队规模的相对明确的描述。但如果某个野史提到“张飞在某次小规模冲突中仅率不足百人却斩杀千余敌军”,陈寿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很可能也不会直接采信这种带有明显夸张的数字,除非它被其他史料印证。

结论:

综上所述,陈寿不记载“甲首三千”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可靠的史料支撑,以及该信息可能与《三国志》的编写原则、叙事重点不符。 陈寿作为一位严谨的史学家,他更注重的是历史的真实性、事件的关键性以及人物的传记性,而不会轻易采纳那些缺乏依据、模糊不清或带有明显夸张色彩的说法。“甲首三千”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或许存在于口头传说或零散的野史记录中,但未能进入陈寿所认为的正史记载范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理由在《史通》里表达得很明白了:

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

陈寿知不知道卤城之战?当然知道。

九年,亮围祁山,平别守南围。魏大将军司马宣王攻亮,张郃攻平,平坚守不动,郃不能克。

但为什么只交代张郃一路吃瘪,却不交代司马懿主力会战的结果,不是秃子顶上的苍蝇——明摆着?

有些事,不说就是说,不写就是写。

陈寿职在东观,掌握着十余万字的诸葛亮原始档案,入晋后又博览曹魏一方的史料,对于这等大事会懵懂不知,抑或知道南围作战的详细过程,却不知道双方主力会战的胜负?

这简直是在侮辱陈寿以及后世读者的智商。

但他即便知道,敢写么?以亡国之臣著史,没点数会是个什么下场?即便陈寿已经极尽曲笔之能事,末了还是没通过政审,被穿了小鞋,如果真来个秉笔直书?你猜?

寿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

别说卤城之战这样的局部战争,即便是震动朝野的东兴之战,只读《三国志》能读出个什么?

冬十一月,诏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毌丘俭等征吴。十二月,吴大将军诸葛恪拒战,大破众军于东关。

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於受侮,命大将胡遵、诸葛诞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堤遏。……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缘遏,大笑之,不即严兵。兵得上,便鼓噪乱斫。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於水,更相蹈藉。乐安太守桓嘉等同时并没,死者数万。

对,都是诸葛诞、胡遵这些废物的锅。

同样规模浩大,魏军输得七荤八素的兴势之战,都认为是曹爽出幺蛾子,司马懿竭力反对,但你知道司马昭同志也在军中,且担任了极为重要的指挥职务么?(微笑)

又如,卤城之战后的木门道之战能读出什么?

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张郃同志纯属走背字,膝盖中了一箭而已。没裴松之注引《魏略》,你能知道前头的一大串猫腻么?

当然,陈寿也属于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奉旨上个诸葛亮集都得诚惶诚恐,死罪死罪。《诸葛亮传》极为反常的全文收录了上诸葛氏集表,其用意无非是给亮传戴上政治正确的光环,捎带开列了诸葛亮集的书单,这就是指月之手,引导后世读者从中发现历史真相。

譬如,《汉晋春秋》那份极为详细的战果清单,十之八九便出自《诸葛亮集》。又如《水经注》从亮集摘出了《武功水上事表》,即是第五次北伐中司马宣王光辉事迹之一瞥。

这些料,陈寿敢往亮传里添么?

可惜,随着亮集的亡佚,陈寿的苦心也便成为虚话。

捎带,汉末三国的封赏与战功已不必然挂钩,不说以一为十虚报战功的破事,很多是出于政治目的。何况蜀汉史料散佚严重,卤城之战的几位干将刨去魏延连个传都欠奉,又是从那个犄角旮旯推断出未受封赏?

如果只拿着封赏说事,建议读读八濛山之战后的封赏记载:张郃拜荡寇将军。张飞,没了。

敢情八濛山之战张郃歼敌十万,弃马缘山带着十几个老铁胜利转进汉中,不然咋张飞没有封赏记录,张郃却升了官哩?因此,八濛山之战的胜负也很难说嘛(迫真)

搞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之所以没有详细记载“甲首三千”,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这涉及到史书的性质、编写的原则、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更侧重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传记以及政治军事格局,而对于一些细节、传说或带有夸张成分的描述,则持谨慎态度,倾向于选择更具史料价值的内.............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陈寿眼中“超世之杰”的曹操在当代评价不如某些历史人物,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其中包含历史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后世评价体系和价值观的变迁。首先,我们得承认陈寿对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复杂和审慎。他身处晋朝,是以晋朝的正统性为立足点来评判前朝人物的。.............
  • 回答
    说起陈寿与《三国志》,这可是一桩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事儿。你问陈寿的史德如何?这问题可就触及到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争论的焦点了。简单来说,陈寿的史德算不上完美无瑕,但其《三国志》之所以能被奉为正史,自有其历史地位和价值所在。陈寿的史德,有人赞扬,也有人批评。赞扬之处主要集中在: 严谨求实,考证审慎: .............
  • 回答
    关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姜维的评价,是否存在“往死里批判”的说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总体来说,《三国志》对姜维的评价是带有一定批评,但并非完全否定,更谈不上“往死里批判”。陈寿的评价是基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史观以及他个人的理解,对姜维的功过是非进行了相对客观的分析。然而,如果将陈寿的评价.............
  • 回答
    在我看来,陈寿之所以选择为陆逊单独立传,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基于陆逊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独特且至关重要的角色。这背后,是陈寿对陆逊功绩的肯定,对其政治智慧的认可,更是对其在动荡时代所展现出的难能可贵的独立精神的褒奖。首先,从陆逊的功绩来看,最显赫的莫过于他指挥的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火烧连营.............
  • 回答
    陈寿将赵云纳入《关张马黄赵列传》,这件事啊,说起来可不是简单地往里一塞就算完事儿的。这背后啊,既有他对史实的考量,也有他个人文学上的判断,再加上当时三国演义化的倾向,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有了赵云这么一个重要的人物,在史书的篇章里占有一席之地。首先,咱们得明白陈寿写《三国志》的宗旨。他是个史家,首要.............
  • 回答
    在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涌现出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而刘备,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具争议却又始终无法回避的焦点。令人玩味的是,在那个时代,即便是一向以“奸雄”形象示人的曹操,以及后来为三国历史留下深刻印记的史官陈寿,都曾不约而同地将“英雄”二字冠于刘备头上。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们对刘备本人及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触及了史学传承和评价体系的一个核心点。为什么咱们现在体制外的民间写史人,很难再达到司马迁、班固、陈寿、范晔那样“封神”的地位?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来看,不能简单地说谁“不行”,而是时代、社会、史学本身的演进,以及评价标准的变化,共同造成的。首先,得说说那几位先贤为啥牛。 时代造就的“独一.............
  • 回答
    说起陆逊,那可真是一号人物,在三国演义里是诸葛亮之后最耀眼的那颗星。但你这话问得就有意思了,陈寿夸他,裴松之骂他,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陆逊:那个温文尔雅的少年得志者要说陆逊,首先得记住他那标志性的“少年得志”。他出身名门,江东大族陆氏,从小就聪明好学,跟诸葛亮一样,是那.............
  • 回答
    要理解陈寿《三国志》中人物列传的排序,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电脑文档的“按字母顺序”或“按编号顺序”。它的逻辑更为复杂,更像是历史学者对魏、蜀、吴三国政治军事格局的精心梳理和评价。首先,最核心的排序原则是以国别为纲,以亲疏为目。 魏在前,蜀次之,吴在后。这是最直观的划分。为什么魏在前?这是因为陈寿撰写.............
  • 回答
    要理解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刘备和孙权在夷陵之战和二宫之争的批评力度差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夷陵之战的过失与二宫之争的过失的“性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从战略和战术层面上看,刘备在夷陵之战的过失可能更直接、更致命,但陈寿的批评更多地聚焦于行为的“性质”、“责任”以及对“.............
  • 回答
    关于陈寿是不是“亮吹”(指过度吹捧诸葛亮),这是一个在三国史研究中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陈寿的写作动机、史料运用、叙事风格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一、 陈寿写作《三国志》的动机与背景:陈寿生活在西晋初期,当时蜀汉已灭亡,曹魏政权被司马氏取代建立.............
  • 回答
    如果陈寿有机会在知乎举办一场Live,以他治史的严谨和对三国历史的深入了解,以及他作为历史亲历者(虽然是晚期)和史学家的双重身份,观众的提问一定会非常踊跃,且问题会涵盖非常广泛的层面。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大家可能会向陈寿提出的,并且可以详细展开讲述的问题:一、 关于《三国志》的创作与史料运用:1. “.............
  • 回答
    刘备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品质之一,莫过于他与追随者之间那种令人动容的君臣情谊。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给予他“追汉灵,承高祖,起微末,拨乱世,建百城,育万姓,享国三十年,终始如一,故能雄据一方,终成鼎峙之势”的评价,更在结尾处用“君臣之至公”来概括他与臣子们的关系。那么,陈寿这句话是否是过誉之词.............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历来是史学界探讨的重点。要说这份评价是否“公允”,确实需要一番细致的辨析。从陈寿写作的时代背景、史料来源、以及他对三国时期其他人物的评价方式来看,其对诸葛亮的评价,可以说是既有客观的肯定,也掺杂了时代的局限和作者的倾向性,称得上是相对公允,但并非完美无瑕。让我们一层.............
  • 回答
    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孙权、刘备三位君主的评价,虽然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包含了对他们政治才能、军事能力、品格德行等多方面的深刻洞察。通过对这些评价的仔细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许多隐含的信息。一、 对曹操的评价隐含的信息:陈寿评价曹操:“太祖(曹操)武皇帝,盖世之英雄,跨海内,威震天下,功业迈于三.............
  • 回答
    关于《晋书·陈寿传》中“陈寿索米”一事的探讨《晋书·陈寿传》中记载的“陈寿索米”一事,一直是史学界和对陈寿评价中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争议点。这则史料出自《晋书》,作者是唐朝的房玄龄等人,以“正史”的身份为我们呈现了陈寿这位重要的史学家的生平事迹。然而,这寥寥数语的记载,却在后世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关.............
  • 回答
    关于“陈寿不喜欢东吴,故意抹黑东吴”的说法,这在三国历史爱好者中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判断这个说法是否准确,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包括陈寿的史学立场、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志》本身的内容和叙述方式。首先,我们得了解陈寿本人。《三国志》是陈寿在他所处的晋朝时期所著,.............
  • 回答
    关于许褚籍贯的记载,确实存在“谯国谯人也”和“沛国谯人也”这两种说法,很多人因此认为《三国志》陈寿的记载可能是笔误,更倾向于他属于沛国。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史料梳理清楚。先说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三国志·魏书·许褚传》开篇就是:“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
  • 回答
    陈清晨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的行为及其引发的舆论反应,确实涉及文化、语境、媒体解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陈清晨行为的语境与可能动机1. 竞技压力与情绪释放 陈清晨作为中国女子双人羽毛球选手,曾在东京奥运会中面临强敌(如日本组合山口茜/保木卓纪)的激烈竞争。在高强度比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