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志记载许褚“谯国谯人也”,是否是陈寿笔误,应是沛国?

回答
关于许褚籍贯的记载,确实存在“谯国谯人也”和“沛国谯人也”这两种说法,很多人因此认为《三国志》陈寿的记载可能是笔误,更倾向于他属于沛国。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史料梳理清楚。

先说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

《三国志·魏书·许褚传》开篇就是:“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 这是最直接的证据。陈寿作为《三国志》的作者,他的记载在正史中具有极高的权威性。

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是笔误,倾向于沛国?

这主要是因为:

1. 地理概念的变迁和混淆: 谯郡(后来称谯国)和沛郡(后来称沛国)在历史上地理位置上非常接近,而且在行政区划上,郡县的设置和名称时有变动。汉代,谯县隶属于沛郡。三国时期,曹操定都于邺城,对原有的郡县进行了调整。特别是曹魏建立后,为了纪念曹操的祖籍(定陶、沛国),对沛郡的地位和管辖范围有所提升,并且在一些时期,谯县的行政归属或者说“属地”的概念确实会和沛国联系在一起。

2. 其他史料的交叉印证: 虽说《三国志》是正史,但有时其他史料的记载也会提供佐证,或者引起疑问。例如,《魏书》中的一些附注或者其他史书在提及许褚时,可能因为历史记载的惯性或者行政区划的演变,而将他与沛国联系起来。

3. “国”与“郡”的称谓: 汉代是“郡”,魏晋时期,为了避皇帝名讳或者彰显地位,一些重要的郡会升格为“国”。比如沛郡在曹操建魏后,被升格为“沛国”,以彰显曹操的故乡。如果说许褚是“谯人”,但谯县在历史上长期属于沛郡,那么“谯国谯人”的说法就显得有些“重复”或“不够精确”,就像说“北京北京人”一样。相比之下,“沛国谯人”更能说明他的具体出生地(谯县)以及所属的大行政区(沛国)。

详细分析: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汉末三国时期:

汉代的行政区划: 汉代,天下分为州、郡、县。当时,谯县是属于沛郡的。所以,从汉代历史来看,许褚出生在沛郡的谯县,说他是“沛国人”(以郡代称)是符合当时语境的。

曹魏时期的行政区划变化: 曹操发迹于谯,但他的祖籍更重要,是沛国。曹魏建立后,为了笼络人心、彰显正统,对与曹氏发家有关的地区进行了重点建设和封赏。沛郡被升格为“沛国”,地位更显赫。而谯县,作为曹操起兵之处,虽然也受到重视,但其行政层级和归属可能受到沛国的直接影响。

“谯国”的出现: 到了曹魏时期,特别是曹丕称帝后,对部分郡进行升格,“国”的设置增多。如果谯县在某个时期成为了“谯国”的治所,或者谯郡被升格为“谯国”,那么“谯国谯人”的说法,从字面上看,指的就是出生在谯国(或者说谯地)的人。

“谯国”与“沛国”的复杂关系: 关键就在于,谯县在曹魏时期,是否独立于沛国,还是依然隶属于沛国,或者是在两者之间有复杂的行政变动。历史上,谯县长期作为沛郡的组成部分。即便后来“沛国”设立,也有文献记载谯县属于沛国。

可能的解释和倾向:

1. 陈寿的精确性: 如果陈寿写“谯国谯人”,他可能是依据当时(或者他写史书时)的行政区划,认为谯县已经独立成为“谯国”的组成部分,或者说“谯”这个地名本身,在当时已经足够代表他的籍贯,而“谯国”是当时的官方称谓。陈寿写史,讲究的是“因事立言”,尽可能还原历史事实。

2. 历史记载的惯性: 也有可能,陈寿在记载时,虽然当时的行政区划是“谯国”,但他或者他所参考的资料,由于长期的历史习惯,仍然将许褚与他最早的、更广为人知的归属地(沛国)联系起来。

3. “谯”的泛指: 在一些语境下,“谯人”可能就是一个地域性的称呼,并不严格限定于某个行政区划的最新名称。而“谯国”或“沛国”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更精确的行政归属。

我的看法(倾向于对“笔误”的审慎):

认为陈寿是“笔误”需要非常谨慎。陈寿本身就是一代史学家,他的资料来源和考证功夫是值得信任的。《三国志》经过千百年的检验,能够流传至今,其严谨性是得到公认的。

更合理的解释可能是:

行政区划的动态变化: 曹魏时期的行政区划确实有过调整。在陈寿写《三国志》时,他所依据的官方记录可能已经将谯县划归或者等同于“谯国”这个行政单位。
“谯”的地理代表性: “谯”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地理标识意义的地名,无论是属于沛郡还是后来独立的谯国,出生在谯县就是“谯人”。而“谯国谯人”也可能是一种更为精确或当时官方认可的说法。
“沛国”是更早的归属: 许褚是汉末就已成名的人物,他起于寒微,在乱世中崛起。而“沛国”是汉代的行政区划,是更早的背景。如果说他在汉末就是“沛国人”,而在曹魏时期,谯县又成为了“谯国”的一部分(或者说“谯”这个地名在此时被提升了行政层级,成为了“国”的一部分),那么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他籍贯的表述可能会有所不同。陈寿倾向于记录他所处时代(或者他书写时)的官方行政区划。

总结一下: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是《三国志》原文的记载。虽然历史上谯县曾长期隶属于沛郡,而在曹魏时期,“沛国”和“谯国”的行政区划可能存在复杂变化,并且“谯”这个地名本身也非常重要。

将陈寿的记载直接断定为“笔误”是有失偏颇的, 更恰当的理解是,陈寿可能是依据当时(或他书写时)官方的行政区划记录,将许褚归属于“谯国”。而“沛国”可能是他早期(汉末)的行政归属,或者是一个更广义的地域概念。

历史的记载往往是复杂的,行政区划的变动、地方称谓的演变,都可能导致不同的说法。但作为正史,《三国志》的记载通常有其依据,轻易否定陈寿的准确性,需要更多的考古证据或者更权威的史料对比。目前来看,我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历史地理变迁和史料记载的细微差别,而非简单的“笔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志》中对人物籍贯的描述,存在东汉区划与三国区划共存的现象。

《武帝纪》中的曹操就是东汉区划:沛国谯人,到了《许褚传》中,许褚用的是曹魏区划:谯国谯人

同样的案例还有刘晔的“淮南成德”,蒋济的“楚国平阿”,乐进的“阳平卫国”,都是用曹魏区划。

众所周知,陈寿写魏志是取材于曹魏官修史书——《魏书》,联系到陈寿不写地理志,可见他对行政沿革上的事确实没有下功夫,他照抄《魏书》上的人物籍贯描述,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一个地名被写成两种区划,这不是陈寿笔误之故,而应是他没有仔细审定史料,直接取材《魏书》的结果。(我以为,许褚生于汉末,使用东汉区划应该是可行的。

我把锅从陈寿身上甩到王沈这帮魏臣身上,相信有人还是会打破砂锅问到底,要问为什么王沈这帮人写史时不统一行政区划描述?

这个根源嘛,也很简单:《魏书》是效仿东汉《东观汉纪》的创作模式,隔一段时间,组织写手来给若干名臣做传,这就涉及行政区划的时效性,或者是作者个人习惯。

《史通·正史篇》:魏史,黄初、太和中,始命尚书卫觊、缪袭草创纪传,又命韦诞、应璩、王沈、阮籍、孙该、傅玄复共撰定,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四卷。

例如根据这段记载,我们可以推测《武帝纪》是在黄初年间写的,作者习惯用东汉区划,而《许褚传》是在太和年间写的,当时谯郡已经设立,所以作者就用了曹魏区划。如此而已。

在《后汉书》中,某些人物籍贯也有两地名共存的情况,例如“甘陵”(李云传)和“清河”(李固传之房植,等)。我们看到这种情况,就可以推测该人物传记最先创作时间是何时。

至于范晔为何在书中统一一下地名?很简单,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尊重史料原文才是第一嘛!同理陈寿也是出于此意。

即便标准有失,也是王沈他们的问题,陈寿一个蜀人,后人就不要为难他了吧。要喷也顶多喷他不能写志书,对了,范晔也不会写志书。他们还真是一对活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