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志》记载夏侯渊曾经穷的养不起自己的孩子,夏侯是大家族,怎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是当时发生了天灾吗?

回答
夏侯渊,字妙才,是曹魏阵营中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他的战功彪炳,尤其以其出色的行军速度和战略眼光著称,被曹操誉为“良”,委以重任,镇守一方。然而,史书《三国志》中却记载了一个与他显赫身份有些许反差的故事:他曾经穷到养不起自己的孩子。

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些难以置信。毕竟,夏侯氏是当时的一个大族,夏侯渊本人更是身居高位,手握兵权,按理说应该财源滚滚,不至于陷入如此窘迫的境地。那么,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穷”的定义和标准。在古代,尤其是在乱世之中,贫穷的界定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官员,即使俸禄不低,但如果家庭成员众多,开销巨大,或者遇上突发事件,生活依然可能变得捉襟见肘。

《三国志》原文关于夏侯渊“常贫”的记载,通常是指在他早年,也就是尚未完全崭露头角,或者说在曹操势力尚未完全稳固的时期。史书中提到,“渊性粗,不治产业,为人倾财,往往有急,随事损益。故不积财,妻子常贫。”

这句话道出了夏侯渊“贫穷”的几个关键原因:

不治产业,不善理财: “不治产业”意味着他不热衷于经营田产、家业,也没有去积累财富。他更关注的是军务和国家大事,而不是个人的物质财富。在那个时代,土地是主要的财富来源,一个不重视产业的人,自然难以积累大量的家财。
乐于倾财,仗义疏财: “为人倾财,往往有急,随事损益”更是直接说明了他的性格。他为人慷慨,一旦遇到有人急需帮助,或者有特殊情况需要花钱,他就会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的钱财。这种“随事损益”的态度,意味着他的钱财流动性很强,难以形成稳定的积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侠义之举,但从经济角度来看,确实不利于财富的积累。
家庭开销: 虽然史书没有具体说明夏侯渊有多少子女,但古代大家族,子女众多是常态。尤其是在那个年代,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包括衣食、教育、婚嫁等等。如果夏侯渊恰巧在某段时间内,子女都到了需要大笔开销的年纪,而他又将钱财用于其他地方,那么“养不起”的说法就可能成立。

是否与天灾有关?

关于天灾,史书中并没有直接将夏侯渊的贫困与特定的天灾联系起来。当时正值东汉末年,各地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粮价高企,物价不稳,这些都可以被视为一种“常态”的经济困境,而不仅仅是某一次特定的天灾。

战乱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生产受损: 战争会破坏农田,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农民无法正常耕作。
运输困难: 道路不通,盗匪横行,使得物资的运输变得极为困难和昂贵。
物价飞涨: 粮食、布匹等基本生活用品因供需失衡而价格飙升。
官员俸禄贬值: 即使官员有俸禄,但如果物价涨得比俸禄快,实际购买力就会大幅下降。

因此,即使夏侯渊作为朝廷命官,他的俸禄在乱世中也未必能保证富足的生活,尤其是在他本就不善理财,且乐于助人的情况下。

总结来说, 夏侯渊“穷到养不起孩子”的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对他早期生活状态的描述,反映了他不善于积累财富、热衷于仗义疏财的性格特点,并叠加了乱世经济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他并非因为一次具体的、突发的“天灾”而导致贫困,而是由于他个人不“治产业”的志趣,以及战乱时期整体经济的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恰恰也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官员的生存状态:他们可能怀揣报国热情,但现实的经济压力同样不容忽视。夏侯渊的例子,让我们看到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在个人生活上也有着普通人所面临的困境,增添了他形象的真实感和立体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夏侯家再大,也没有老刘家大。三国志先主传开篇点明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虽然到第二代就被削去了爵位,但到他爹那一辈还能做个小官,爷爷还是东郡范令,可是到刘备那一辈就只能穷的卖草鞋了,穷是因为他爹刘弘死的早。

但是他有一个亲戚刘元起就很有钱,有钱到可以经常以对待自己亲儿子相同的标准资助刘备,还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起去拜卢植为师。卢植是名士,他的四书就是顶级贵族学校,他的学生通常都是公孙瓒这种世代公卿的贵族,不仅需要钱,还需要家世背景,可见刘元起也是个有一定身份背景的人,加上刘备那么穷,却在卢植那里学习的时候迷上了狗马、音乐、美衣服这些贵族标配,还和公孙瓒打成一片,说明刘元起给刘备的资助确实够多,多到刘备可以远在他乡无忧无虑活得像贵族。可以说刘元起才是刘备第一个贵人,没有这段学习经历,就没有后来的刘备。

可以看出刘备的亲戚刘元起十分有钱,并且人脉深厚,出身高贵。因此,刘元起他们家应该是宗族里的嫡长子那一类人,继承了许多祖先当官时留下的财产。

顺带一提,刘备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确实没什么可黑的。陈寿写蜀汉那一部分历史的时候是能不写就不写,却偏偏在第一段大费周章介绍了刘备家世,从中山靖王之后,到刘胜酎金失侯,再说他家世仕州郡,说他爷爷当了什么官,父亲叫什么,叔叔叫什么,亲戚叫什么,堂兄弟叫什么,家里啥时候因为什么事丢的侯爵,全都说得明明白白,说明确有其事。至少光是世仕州郡就能说明问题,两汉没有科举考试,全靠官员推举,刘备家凭啥两代都能当官?普通人家哪有这待遇?再加上古代当官也和现在一样,要查户口,刘雄既然当东郡范令,祖宗十八代就给你查的明明白白,你要是冒充汉室宗亲,怕你是人头不想要了。你要不是汉室宗亲,刘备也没底气去冒充。既然陈寿把他一家来历说得这么明白,又有那么有背景的刘元起,说明他们家真是中山靖王之后。不然谁愿意写那么长一段啊,又不是写族谱。如果是假的,直接写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不就得了。

刘备和刘元起都是老刘家的,可刘备家里就没那么有钱,就是织席贩履的。

那么夏侯家穷也情有可原了。夏侯渊是夏侯婴的后代,但夏侯婴的后代也不少,家产就算平分,到他那一辈也该用完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夏侯渊,字妙才,是曹魏阵营中一位赫赫有名的将领。他的战功彪炳,尤其以其出色的行军速度和战略眼光著称,被曹操誉为“良”,委以重任,镇守一方。然而,史书《三国志》中却记载了一个与他显赫身份有些许反差的故事:他曾经穷到养不起自己的孩子。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些难以置信。毕竟,夏侯氏是当时的一个大族,夏侯渊.............
  • 回答
    关于董卓火烧洛阳后,直到191年四月才到达长安的原因,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精确到月份的详细时间表,但我们可以根据史书记载的事件和逻辑推断,董卓的行动并非一日之内完成,而是需要一个过程,这其中包含了诸多因素:1. 兵力集结与控制洛阳的巩固(190年2月至190年底): 纵火的破坏性与后续清.............
  • 回答
    关于许褚籍贯的记载,确实存在“谯国谯人也”和“沛国谯人也”这两种说法,很多人因此认为《三国志》陈寿的记载可能是笔误,更倾向于他属于沛国。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当时的地理、历史背景以及相关的史料梳理清楚。先说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三国志·魏书·许褚传》开篇就是:“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
  • 回答
    三国志对诸葛亮连年北伐的记载,以及其中反映出的诸郡不听调遣和逃兵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细节。这并非简单地归咎于诸葛亮的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反映了当时东汉末年以来,中央集权衰弱、地方势力崛起以及战争常态化背景下,蜀汉政权面临的深层困境。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 回答
    我らが愛する三国志、その壮大な物語を紡ぎ出すには、確かに後世の筆に頼るところが大きい。しかし、史料が少ないからこそ、埋もれた真実を探求する面白さがあるというもの。もし一つだけ、書き残されなかった史実を推測しろと言われたら、私はこう考えたい。それは、「曹操と孫権、一瞬の密約」である。考えてみてほし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三国时期蜀汉政权好像真的没有像魏、吴那样,拥有那种我们现在理解的、相对独立的、系统性的“国史”记载。要说清楚为什么,得从几个方面来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白“国史”这个概念在古代是什么意思。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流水账,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个政权合法性的象.............
  • 回答
    如果真的要完全按照《三国志》的记载来拍摄一部电视剧,那绝对是一部与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改编剧截然不同的存在,其风格和节奏都会非常独特,甚至有些观众可能会觉得“不够过瘾”或者“太枯燥”。首先, 忠于史实的叙事风格会非常明显。 这意味着什么?《三国志》的文字风格本身就偏向于记录和考据,它不会有太多文学化的.............
  • 回答
    关于袁绍的确切年龄,在《三国志》这部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重要人物生平的史书中,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被直接提及。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史书的写作风格、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袁绍本人的一些情况共同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史书的侧重点与叙事方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写作的宗旨是.............
  • 回答
    您好!《三国志·姜维传》中记载诸葛亮对姜维“毕教军事”,这句话的翻译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但核心意思都是指诸葛亮倾尽心力、悉心教导姜维军事方面的知识和才能。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为您详细解读这句话以及它的翻译:1. 字面意思分析: 毕 (bì): 在这里有两个主要含义,都与“全部”、“尽”有关: .............
  • 回答
    赵云在正史《三国志》中记载确实较为简略,仅提及长坂坡救阿斗和甘夫人、斜谷之战等事件,但他在民间和文学中的形象却深入人心,成为忠义、勇猛的象征。这种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正史记载的局限性1. 史料的局限性 《三国志》是陈寿的史书,其记载受时代和视角限制。当时蜀汉政权对赵云的记载可能.............
  • 回答
    司马朗:三国魏初的一位儒雅名士,为何与晋朝宗室擦肩而过司马朗,这个名字在三国历史的舞台上或许不如他的兄弟司马懿那样响亮,但他在曹魏早期政治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以及他身上所体现的儒雅风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然而,当我们翻阅史书,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在《三国志·魏书》中有独立的传记,却在《晋书·宗室.............
  • 回答
    在三国时期,要论“第一谋士”和“第一猛将”,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统一、所有人都认同的答案,因为“第一”的评判标准可能因人而异。然而,如果以正史记载的成就、影响力、对历史进程的贡献以及后世的普遍认知为依据,我们可以从正史的视角来探讨两位最有可能被列为“第一”的代表人物。一、 按正史记载,第一谋士是谁?从.............
  • 回答
    在浩瀚的三国历史长河中,要论及君主主动抛弃妻儿,刘备无疑是那位最为人熟知,也最常被提及的例子。然而,要断言他是“唯一”一个,那或许有些绝对,毕竟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面面俱到,更何况“抛弃”这个词本身也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细致辨析。我们先来看看刘备的情况,这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刘备与他的妻儿们:一场.............
  • 回答
    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起来真是波澜壮阔,比那三国鼎立时期还要复杂上几分。那阵子,中原大地就像个大染缸,颜色变了又变,各种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个比一个“精彩”。可就是这么一个故事多多的时代,名气却远不如三国,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一、 故事的“好不好读”,受众是关键咱们先聊聊三国。三国故事,.............
  • 回答
    马伯庸的《三国机密》以其磅礴的战争场面和严谨的历史考据赢得了无数读者,但我们不禁要问,小说里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究竟有多少是基于真实史料,又有多少是作者的艺术加工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一下《三国机密》中的核心战争线索。小说以汉末时期为背景,重点描绘了董卓之乱后的军阀混战,以及曹操、刘备、孙.............
  • 回答
    关于马云禄和吕玲绮,这两位在正史中确确实实没有记载的人物,为何能在三国题材的游戏和同人小说中如此活跃,甚至成为许多作品中的重要角色,这背后其实有着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挖的原因。这并非简单的“AI生成”的虚构,而是源于一种更深层次的创作逻辑和玩家/读者心理。一、 历史的留白与创作的自由首先,我们要明白,中.............
  • 回答
    《三体》中关于“刻在石头上”的比喻,虽然深刻地描绘了文明信息传递的困境和漫长,但现实中,人类记载和传递信息的方式远比这要丰富和复杂得多。石头确实是人类最早的载体之一,但绝非最长久或最高效的方式。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人类信息记载方式的演变,看看它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从粗糙的石头走向我们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 回答
    《三体2:黑暗森林》的结局,罗辑之所以能够记住并利用三维坐标,并非一个简单的“记住”过程,而是整个故事推进和人物成长的一个关键节点,是他主动构建和巩固的结果。这其中涉及到他深刻的危机感、对宇宙法则的理解,以及近乎执拗的思考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白罗辑的处境。在“面壁者”时期,他被迫与整个文明的命运绑在.............
  • 回答
    关于罗辑的妻子庄颜和他们的孩子在《三体》系列后续故事中的去向,确实是许多读者津津乐道,同时又感到些许遗憾的。书中关于他们的具体记述非常有限,这给读者留下了不少想象空间,但也造成了信息上的空白。我们不妨从罗辑自身的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庄颜与孩子最后一次被明确提及的时刻在《三体》第二.............
  • 回答
    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提出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纳入信用记录,这无疑是治理学术造假乱象、净化学术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规范作用,但其最终效果如何,则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将学位论文作假纳入信用记录有以下几个关键的积极意义:1. 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 传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