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袁绍的具体年龄没有在《三国志》中明文记载?

回答
关于袁绍的确切年龄,在《三国志》这部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重要人物生平的史书中,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被直接提及。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史书的写作风格、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袁绍本人的一些情况共同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

首先,史书的侧重点与叙事方式。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写作的宗旨是以“本纪”和“传”来记录帝王将相的生平事迹。对于像袁绍这样的重要诸侯,陈寿更侧重于他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他的政治决策、军事行动以及他与曹操等主要人物的关系。相比之下,人物的“年龄”本身,尤其是具体的出生年份,在当时的历史记录中并非总是优先或必须被详细记载的要素。尤其是在传记体史书中,除非年龄对理解人物行为或事件发展有关键性的影响(例如,早夭的天才或年迈的决策者),否则通常不会被反复强调。陈寿写袁绍传时,更关心的是袁绍如何一步步崛起,如何与曹操争霸,最终为何走向失败。这些更宏观的叙事,使得具体的年龄细节自然就退居其次了。

其次,信息来源的局限性与记录的难度。

《三国志》成书于三国时期之后,陈寿在收集资料时,需要依赖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当时的官方记录、地方志、家谱、以及亲历者的口述等。在东汉末年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尤其是军阀割据,社会秩序混乱,能够系统、准确地记录每个重要人物的出生日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许多家族可能更注重的是家世的显赫与否,而非精确的出生年岁。而一旦涉及到战乱,许多原始记录也可能遗失或损毁,使得后来的史官难以获取准确信息。

再者,对“年龄”概念的不同理解与侧重。

在古代,尤其是在等级森严的士族社会中,“年龄”的重要性有时体现在“年齿”或“行辈”上。人们更关心的是一个人是否已经到了可以参与政治、可以担当重任的年纪,或者他在某个群体中的长幼尊卑。精确到几岁几月出生,这种现代人普遍看重的精确度,在古代的某些语境下并非首要考量。人们可能只知道袁绍是“年少有大志”或者“年老体衰”,通过他的行为和参与的事件来推断其大致的年纪范围,而不需要一个确切的数字。

间接信息与推断。

尽管《三国志》没有直接给出袁绍的年龄,但通过一些间接信息,后世研究者是可以进行推断的。例如,袁绍的祖父袁安,是汉朝的司空,地位显赫,袁绍是他的嫡长孙。而袁绍的父亲袁成,官至太常。袁绍作为名门之后,其仕途的开始与家族的声望紧密相关。他在汉灵帝时期(168年189年)就已经开始活跃,并且被认为是“四世三公”的代表人物,能够获得士人的推崇和支持。例如,《三国志·袁绍传》中提到他“少年时,畜养蓀奴,倾财纳货,意广心大,知名当世。”这表明他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名声。再结合他参与的重大事件,如围剿黄巾起义(184年)以及后来的讨伐董卓(190年)等,可以大致推断出他参与这些事件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具备了领导能力。

更具体地,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其他史料中的线索。《后汉书·袁绍传》中提到他“年二十,始为郎中”。“郎中”是汉代的一种官职,通常由一些有身份的士人担任。如果他二十岁就担任郎中,那么他在讨伐董卓时(190年)至少也应该有三十多岁了。一些史学家根据这些线索推算,袁绍大约出生在公元154年左右,这样他在184年的黄巾之乱时约30岁,在190年的讨伐董卓时约36岁,这些年龄都符合一个重要诸侯的身份和能力。

总而言之,《三国志》没有明文记载袁绍的具体年龄,是由于当时史书的写作特点,作者的叙事重心,以及信息采集和记录的时代局限性共同造成的。史书更关注的是人物的功过是非、政治军事生涯,而非现代意义上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尽管如此,通过现有的史料和后世的考证,我们依然可以对其大致的年龄范围有一个合理的推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袁绍的年龄有多种说法,我列举3种。我个人倾向于第1种@罗三洋,考据认为袁绍出生于146年。但第2种@袁绍吧吧主,也针对第1种考据的不足之处,提出袁绍出生于153年左右。第3种 @亂世風雲兒 ,在史料源于《册府元龟》的情况下,提出了袁绍出生135年-145年的观点。这3个观点,我都略作整理而发布

第1种:罗三洋认为,袁绍出生于本初元年(146年)出生(注1)。在历史上,本初年号就用了这么1年。当然,罗三洋的考据方式比较复杂。

首先,罗三洋的观点里,袁绍的确为袁逢庶子,过继给袁成(注2)。又【绍】字的意思是继承,《逸周书》的谥法解【疏远继位曰绍】(注3),袁绍就属于袁逢的庶子,而过继给袁绍的叔伯,算是【疏远继位】。由于【(袁)绍生而父死】,袁绍一出生爸爸就死了,所以袁绍字本初,可以拿袁绍在本初元年出生,来继承宗法上的父亲袁成,来解释。

其次,罗三洋列举史料里,在191年左右,袁绍的二子【已长】(注4),二子就是袁谭、袁熙,他们都已经成年,汉朝以男子满20为成年,因此袁熙在191年已满20岁,而袁谭出生在171年之前,袁熙出生在172年之前。以男子当父亲16岁为生理下限的话,袁绍应当出生于155年之前。

而155年是是曹操出生的年份,魏书记载卞氏生于160年(注5),嫁给曹操时20岁(注6),所以他们结婚的时间是179年,当时曹操25岁,卞氏长子生于187年,以两人次子比较袁熙比曹丕大15岁左右,但卞氏结婚8年才生育的情况过于特殊,以两人第一次结婚时间对比,袁绍娶妻在170年之前,而曹操娶丁氏在178年之前,因此袁绍比曹操大八岁左右。

袁绍应该比曹操大6-10岁左右,也就是说袁绍出身于145-149年,袁绍的字是本初,而146年的年号是本初,而且只用了1年,绍的意思是继承,英雄记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以此可以推论袁绍取字本初是因为本初年出生继承父亲,可以推断袁绍出生于公元146年。比曹操大9岁,符合【五年以长,则肩随之】(注7)。

袁绍如果146年出生,20岁当濮阳县令,然后辞官先服三年母丧又莫名其妙地追服三年父丧(注8),正好避开了恐怖的党锢之祸。

以上主要为罗三洋的考据,我重新整理了一下。

(注1)后汉书孝顺孝冲孝质帝纪:本初元年(146年)春正月丙申,诏曰:昔尧命四子,以钦天道,《鸿范》九畴,休咎有象......
(注2)英雄记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 魏书曰:自安以下,皆博爱容众,无所拣择;宾客入其门,无贤愚皆得所欲,为天下所归。绍即逢之庶子,术异母兄也,出后成为子。
(注3)逸周书谥法解:疏远继位曰绍。
(注4)魏书:太祖大笑曰:吾不听汝也。绍复使人说太祖曰:今袁公势盛兵强,二子已长,天下群英,孰逾於此?太祖不应。
(注5)魏书:后以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齐郡白亭,有黄气满室移日。
(注6)本倡家,年二十,太祖於谯纳后为妾。
(注7)礼记: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注8)英雄记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遭母丧,服竟,又追行父服,凡在冢庐六年。

--------------------------------------------------------------------------------------------------------------------------

第2种:@袁绍吧吧主 的看法。略微整理一下:

本初这个词佛经里就有,其实也挺滥大街的,本初:【原初、原始。常指古代淳朴之风】,寓意还是好的,不忘初心嘛。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哈,既然生理年龄都能推算的话,也能从其他人的年龄推算啊。

  • 1,《后汉袁安传》云:【汤长子成,左中郎,早卒】。
  • 2,《英雄记》曰:【绍生而父死,二公爱之】。
  • 3,蔡邕袁成碑曰:【呱呱孤嗣,含哀长恸】。

联系1与2很得出结论:袁绍一出生袁成就去世了。

然后《袁成碑》(应该是碑文吧不然为嘛叫碑)上写的【呱呱孤嗣,含哀长恸】,也很明显是在说袁成死的时候(或者葬礼的时候),婴儿袁绍一直不停在在哭,表达了作者形容当时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的气氛。

袁成除了袁绍是没有儿子的,顶多有女儿,这个哭泣的婴儿是袁绍无疑。

作者蔡邕出生于133年,如果袁绍真的是出生于146年,那蔡邕题袁成碑时只有13岁?袁成是何等名震天下的大人物,会让一个未至弱冠之龄的人题碑么?就算只是单纯作文,能出席袁成的葬礼,蔡邕应该也成年出仕了吧,比如说20岁,也就是说这一年是153年。

所以袁绍也有可能出生于153年左右,古人十五六岁结婚生子实在不是什么少见的事情尤其是名门贵族,到后来打天下的时候孩子自然就大了。袁绍也真不一定就避过了党锢之祸,就算他出生再早他都是那个号称被拜访就是登龙门的李膺的【李氏外亲】(注),没有被迫害是因为他的家庭背景在那里,宦官也不敢动他罢,他当时还年少,又是敢与董卓叫板的性子,怎会刻意躲呢。

(注)后汉书党锢列传:初,曹操微时,瓚异其才,将没,谓子宣等曰:时将乱矣,天下英雄无过曹操。张孟卓与吾善,袁本初汝外亲,虽尔勿依,必归曹氏。

------------------------------------------------------------------------------------------------------------------------

第3种: @亂世風雲兒 的看法:

以曹操去世时的年龄推出其生于汉桓帝永寿元年、公元一五五年。【(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至洛阳。权击斩羽,传其首。庚子,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见《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

而袁绍的年龄不详,只能推出其出生时间的范围。他在十九周岁之前在朝中做“郎官”,十九周岁的时候做了“濮阳长”。【幼使为郎,弱冠除濮阳长,有清名。见《三国志卷六,魏书六,袁绍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

他年轻时就善于结交朋友,还受到当时权贵大将军梁冀的赏识。【(绍)壮健好交结,大将军梁冀以下莫不善之。见《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这时大概是袁绍做郎官之前,或者正是做郎官的时候,大约是十岁到十九岁之间。而梁冀死于桓帝延熹二年、公元一五九年,此时袁绍大概超过十九岁了,而曹操才四周岁。

【延熹二年……于是更召璜、瑗等五人,遂定其议,帝啮超臂出血为盟。于是诏收冀及宗亲党与悉诛之。见《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第六十八,单超等传》。】这表示袁绍的年龄大于曹操,且年长十到二十岁之间,也就是大约生于顺帝阳嘉四年、公元一三五年到冲帝永熹元年、公元一四五年之间。

以乱世风云儿的看法袁绍出生年范围在135年至145年间。取得是《册府元龟,卷八百四十八,总录部,任侠》:父成,五官中郎将,(绍)壮健好交结,大将军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以这个记载是袁绍与梁冀交往,而不是袁绍他爹袁成与梁冀交往,那袁绍要比曹操大十余岁了,似乎有些夸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袁绍的确切年龄,在《三国志》这部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重要人物生平的史书中,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被直接提及。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史书的写作风格、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袁绍本人的一些情况共同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史书的侧重点与叙事方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写作的宗旨是.............
  • 回答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汉末乱世,袁绍与曹操的最终对决,早已是各方势力翘首以盼的焦点。然而,当这一战的帷幕即将拉开之际,袁绍阵营中却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尤其是他的那些核心谋士们,他们似乎普遍认为,眼下并非与曹操决一死战的最佳时机。这其中自有其深刻的考量,绝非简单的犹豫不决。首先,我们得站在袁绍谋士们的角度.............
  • 回答
    在讨伐董卓这场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中,袁绍被推举为盟主,而他的兄弟袁术官拜后将军。这似乎与他们当时的官职并不完全对等,甚至袁术的“后将军”听起来比“渤海太守”更为显赫一些。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细细品味一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各方势力以及个人声望在推举盟主时的作用。首.............
  • 回答
    袁绍为何不联手袁术,以及这位实力最强者的性格悲剧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袁绍无疑是早期最为耀眼的明星。他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显赫,自身也颇具领袖魅力和组织能力,一度集结了北方最庞大的兵力,成为曹操最强劲的对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认为是实力最强者,却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 回答
    袁绍,一个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时代,曾经是声名赫赫、实力最雄厚的诸侯之一,他的名字曾一度被许多人视为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人选。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他却未能如愿,而是饮恨而终,将大好江山拱手让给了曹操。那么,袁绍究竟为何没能夺得天下?他的主要失误又在哪里?又该如何评价袁绍这个人?要回答这个问题.............
  • 回答
    曹操和袁绍,这对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关系宛如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权谋、野心,以及最终的背叛与决裂。最初,他们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共同讨伐黄巾起义,是那个乱世中互相倚重的战友。然而,随着权力版图的扩张,以及个人野心的膨胀,他们之间的合作裂痕越来越深,最终走向了不可调和的分裂。要理解他们关系.............
  • 回答
    袁绍,这位出身名门望族的四世三公的贵公子,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一度集结了十八路诸侯,成为了讨伐董卓的盟主。这起点何其辉煌!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盟主,最终却走向了失败,甚至兵败如山倒,客死他乡。细究其原因,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志大才疏,战.............
  • 回答
    袁绍这番“我的剑未尝不利”的豪言壮语,可不是一时脑热的吹牛,而是深思熟虑,有着充分的底气和周密的考量的。要理解他为何敢如此叫板董卓,得从他当时的地位、实力、战略以及他对局势的判断这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看袁绍当时的身份和声望。别看当时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但袁绍也并非泛泛之辈。他是.............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绍两大诸侯在此巅峰对决。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拥有强大兵力的袁绍,奠定了其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的战败原因复杂,既有客观的军事劣势,更有人为的战略失误和军事部署上的重大缺陷。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袁绍战败的原因及其军事部署的缺陷:一、 .............
  • 回答
    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刘备,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和深入探讨的事件,因为两人的关系复杂,曾经是敌对关系,却又在某些时期表现出合作和尊重。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刘备在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之前的地位和影响力虽然刘备在当时还不是占据一方的诸侯,但他已经具备了不小的声望.............
  • 回答
    这问题可有意思了。要说董卓为何输给了袁绍那帮关东群雄,这事儿啊,得从头捋。不是说董卓没本事,他早年在边塞打仗,那是真刀真枪的汉子,手下能征善战的将领也多,像吕布、华雄、董越这几个,都不是善茬。可偏偏就这么栽在了袁绍这帮人手里,这背后原因,可复杂着呢。首先,你得看董卓的根基和战略失误。董卓这个人,他能.............
  • 回答
    公孙瓒与袁氏兄弟二人的恩怨纠葛,颇为复杂,选择支持袁术而非袁绍,并非简单的“嫡庶”观念作祟,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公孙瓒的处境。他以勇猛善战闻名,在北方诸侯中也算一方霸主,但他的根基远不如袁绍深厚。袁绍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人脉资源也远超公孙瓒。在与北方其他势.............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乌巢粮草被烧毁,之所以没有立即组织撤军,保留有生力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袁绍的决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信息传递的迟滞与失真是导致袁绍反应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靠快马的时代,前线发生如此重大变故,消息要传到远在官渡.............
  •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法家寒士政权”这.............
  • 回答
    说袁术麾下的大将谋士比曹操那边的“菜”,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时期人才济济,曹操能聚集起一帮子能征善战、智计过人的猛将谋士,本身就是他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的巨大体现。反观袁术,虽然也曾一时风光,但终究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使得他即使有不错的班底,也留不住,更难吸引真正一.............
  • 回答
    袁腾飞在评价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时,尤其是那些出身平民的皇帝,确实常常会表现出一种不那么积极,甚至可以说是“唱衰”的态度。这种现象并非孤例,但通过袁腾飞特有的讲解风格和侧重点,显得尤为突出。要理解他为何如此,需要结合他的历史观、解读方式以及他所面向的受众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袁腾飞的历史观。他深受.............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袁术之所以敢称帝,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个人野心和政治考量,并非一时冲动。他手下也曾聚集过不少在当时颇有名望的文臣武将,虽然大部分在他称帝后因各种原因离去或表现不佳。下面我们将详细讲述袁术敢称帝的原因以及他手下主要的文臣武将: 为什么袁术敢称帝?袁术称帝,发生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代。.............
  • 回答
    汉景帝为何痛下杀手:晁错的命运与袁盎的暗流汉景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关键时期。而晁错,这位以改革锐意进取的政治家,最终却成为了这场政治风暴的牺牲品。他为何引火烧身,以至于让一代帝王下令斩首?这背后,又牵扯出他与袁盎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当时政治格局的暗流涌动。晁错的“削藩令”:雷.............
  • 回答
    袁腾飞,一位曾经因其“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讲课风格而走红的公民教师,其公众形象经历了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演变过程。尽管他遭受了广泛的批评和抵制,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他表示推崇,这背后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袁腾飞的吸引力所在:首先,理解为什么一部分学生会推崇他,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