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曹操与袁绍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他们为什么由合作走向分裂?

回答
曹操和袁绍,这对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关系宛如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权谋、野心,以及最终的背叛与决裂。最初,他们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共同讨伐黄巾起义,是那个乱世中互相倚重的战友。然而,随着权力版图的扩张,以及个人野心的膨胀,他们之间的合作裂痕越来越深,最终走向了不可调和的分裂。

要理解他们关系的演变,就得先看看他们各自的出身和背景。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可谓是名门望族,声名显赫。这不仅给了他巨大的政治资本和人脉网络,也让他从小就带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而曹操,虽然也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其祖父曹腾只是宦官,远不如袁绍那样根深叶茂。这种出身上的差异,注定了他们在心底里各自看待对方的角度是不同的。

起初,当董卓专权,天下大乱时,天下英雄纷纷讨伐董卓,袁绍因其名望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十八路诸侯的盟主。而曹操,当时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校尉,但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在诸侯联军中崭露头角。在那个时期,他们确实有过短暂的合作,共同对抗董卓。曹操在讨伐董卓期间,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声望。袁绍作为盟主,虽然表面上是领导者,但内心深处对曹操的崛起,或许早已有了几分忌惮。

然而,真正让他们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的,是董卓死后,天下群雄逐鹿的局面。当董卓被吕布所杀,诸侯们各自为政,战场变成了他们展示野心和争夺地盘的舞台。这个时候,曹操和袁绍开始在不同的方向上发展自己的势力。曹操凭借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逐渐在政治中心站稳了脚跟,并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胜利,如击败吕布、消灭张绣等,巩固了自己的地盘和军事力量。而袁绍则凭借其家族势力,迅速在北方聚集了一大批追随者,势力也日益壮大。

他们的矛盾的激化,更多的是源于双方对天下霸权的渴望。袁绍有家族的“名”,更有数量庞大的兵力,他认为自己是继承汉室正统的最佳人选,也认为自己理应是天下的共主。而曹操,虽然出身不如袁绍,但他拥有比袁绍更超凡的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政治统一的必要性,也敢于冒险去实现它。当两人的目标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时,合作自然就难以维持。

具体来说,他们走向分裂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政治野心的对撞: 曹操志在统一天下,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占据了政治的制高点。而袁绍则更多地想利用自己的名望和势力,在乱世中成为一方霸主,甚至是取代汉室,成为新的统治者。当双方都想成为“天下的唯一”时,合作的基础就已经不存在了。袁绍可能认为自己才是正统,而曹操则利用了政治的优势。
权力格局的演变: 随着曹操实力的增长,尤其是在击败吕布、吞并张绣后,他成为了北方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而袁绍虽然兵力众多,但他的统治并不稳固,内部的派系斗争也很严重。曹操对袁绍的军事和政治上的软肋,袁绍对曹操政治上的精明和军事上的锐利,都让双方充满了警惕和戒备。
性格与行事风格的差异: 曹操行事果断,善于用人,且极具战略眼光。他能够快速做出决断,并且能够容忍下属的错误,只要是对大局有利。而袁绍则相对优柔寡断,决策时常常犹豫不决,而且听信谗言,对内部的派系斗争处理不当。这种性格差异,也导致了他们在面对危机和机遇时的不同表现,从而加剧了彼此的不信任。例如,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的谋士沮授就曾建议他稳扎稳打,占据黄河以北,并派兵攻打许都,但袁绍却急于求成,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而曹操则充分利用了袁绍的这些弱点。
关键事件的催化剂: 一些关键事件也加速了他们关系的破裂。例如,当曹操在洛阳时,袁绍曾想联合曹操共同讨伐董卓,但后来在争夺徐州时,曹操反而占据了徐州,这让袁绍认为曹操背信弃义。虽然这其中有误会和政治考量,但这种事件的积累,无疑加深了彼此的隔阂。
战略上的直接冲突: 最终,当双方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张,不可避免地会在军事上产生直接的冲突。官渡之战便是他们关系走向彻底分裂,并且以曹操的胜利告终的决定性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曹操以劣势兵力击败了袁绍的优势兵力,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同时也彻底改变了天下力量的格局。

总而言之,曹操与袁绍的关系,是从最初的“亦敌亦友”,到后来的“暗流涌动”,再到最终的“兵戎相见”。他们之间的分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政治野心、权力格局、性格差异和关键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袁绍的出身背景让他带着一种“理所应当”的天下共主的心态,而曹操则以一种更加务实和充满冒险精神的方式,一步步地改变着乱世的格局。他们的关系,恰恰是那个时代无数英雄人物命运交织的缩影,充满了令人唏嘘的政治斗争和个人命运的起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说合作恐怕是高抬了曹操,陈琳檄文称袁绍与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把分打高点,也就是个半独立的附庸。

胡三省注通鉴,称汴水之战后曹操募兵扬州,进屯河内,是盖投袁绍也,但参考陈琳檄文,显然老曹出卖节操更在此前。扬州刺史陈温原本倾向于袁绍,老曹能千里迢迢前去募兵,显然有此背景,也即所谓袁绍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现之一进而言之,关东讨董联军原本有酸枣的兖、豫联军,以及河内的袁绍两支。曹操先从属于酸枣,惜乎其主张的西进战略导致酸枣集团在汴水之战中损失惨重,自身也输干赌本,于是便转向河内,其后之行动基本围绕袁绍利益展开。换句话说,汴水之战后曹操正式沦为袁老板的小弟。

袁绍取冀州,黑山贼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太祖引兵入东郡……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

诸如此类的记载,明眼人一望可知。

同样,破黄巾入兖州,亦由袁绍表行兗州刺史。换句话说,曹操的一系列行动,原本就是在实施袁绍据河……南向以争天下的战略行动。在当时背景下,这一争天下的对象便是袁术。故而,老曹就任兖州后的第一份工作,便是替大袁掐小袁—袁术与绍有隙,术求援於公孙瓚,瓚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发干,以逼绍。太祖与绍会击,皆破之。

也正因为曹操的附庸角色,老兄弟张邈畏老曹终为绍击己,捎带老曹在政治上的各种混账,引发兖州政变,地动山摇。战役既开,老曹面对兖州外援吕布数不利,末了却稀里糊涂逆转取胜。抛开《三国志·魏书》的自说自话,看陈琳檄文如何描述?

躬破於徐方,地夺於吕布,彷徨东裔,蹈据无所。幕府唯强幹弱枝之义,且不登叛人之党,故复援旌擐甲,席卷赴征,金鼓响震,布众破沮,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任,是则幕府无德於兗土之民,而有大造於操也。

换句话说是袁绍给老曹开的挂。是否属实?

《文选》注引谢承《后汉书》:操围吕布於濮阳,为布所破,投绍。绍哀之,乃给兵五千人,还取兖州。

相互印证,很可能属实,至少袁绍是老曹的战略大后方。

顺带一说,曹操攻徐州也很有趣。陶谦是袁术一党,曹操攻徐无宁日,刘备上台,改投袁绍,老曹立马消停,等到吕布夺徐,和袁术眉来眼去,这又恢复到熟悉的味道了。

最后引一下陈琳檄文:操军吏士,其可战者,皆出自幽冀,或故营部曲,咸怨旷思归——陈琳这段显然不可能是对空喊话,必有策反对象。易言之,即便在官渡战前,曹操阵营中的袁绍成分仍然相当可观。譬如荀彧、郭嘉之类均有袁绍背景,其所谓去袁从曹,鉴于双方关系,恐怕也就是袁绍系统内部流动而已。末了战后弄出书信无数,天下无人不通袁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袁曹分手,发轫在于老曹迎立献帝,这点显然是与袁绍唱反调。其后又自任大将军,欲与袁绍分庭抗礼,吃相比较难看。即便如此,袁绍一傲娇,老曹立马自贬,估计被大哥各种教做人,清醒认识到小弟本份。随着老曹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愈加扩大,与袁绍渐行渐远,末了以一次不成功的白衣渡江方式正式撕破脸:往岁伐鼓北征,讨公孙瓚,强御桀逆,拒围一年。操因其未破,阴交书命,欲讬助王师,以相掩袭,故引兵造河,方舟北济。会其行人发露,瓚亦枭夷,故使锋芒挫缩,厥图不果。

这出在《后汉书·袁绍传》注引《献帝春秋》也说得明白:操引军造河,托言助绍,实图袭邺。

站在袁绍角度,综合前后,自然满满的农夫对蛇的即视感,捎带河北已平,按照其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既定战略,南征势在必行,官渡大战的帷幕就此拉开。

倘若没有许攸开挂,官渡之战袁胜曹败,恐怕在袁记史书之中老曹的角色一言以蔽之:背主之贼。但现下是曹胜袁败,于是乎魏书中对于老曹的早期历程各种洗地,袁绍同志该出现的地方被各种天窗,可惜若干年你侬我侬的基情,洗不胜洗,不难整理出比较清晰的线路图。以上不过做个简单说明而已。

user avatar

看高票回答有感,脑补出这篇故事,尽量合理的吻合历史。

曹操第一次见到袁绍,是他十五岁刚进太学的时候,一位叫张邈的学长带他去找食堂,路上他们相谈甚欢,这位学长最后拍着大腿说:“孟德你太有才了,我带你去见本初,他一定会交下你这个朋友。”

袁绍袁本初,二十五岁,相貌堂堂,家族乃是大汉第一世家,四世三公,不知多少人玩命想认识他,曹操有些紧张。

袁绍正在看书,张邈大大咧咧推开房门,说:“大哥,这小子特有才,胜我百倍,所以我把他带来了。”

袁绍头也不抬:“滚出去,想当我兄弟,过了今晚再说。”

当天晚上,曹操怎么也睡不着,想着袁绍的话,突然一把飞刀“铛”的一声钉在床边,曹操吓出一身冷汗,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脑子飞转,到底谁会来刺杀我这个小人物?当务之急是躲过刺杀,第一次飞刀明显偏低,第二次必然偏高,曹操努力贴紧床板,果然,第二次飞刀射中了被子,曹操趁机一个翻身卧在床底,奇怪的是却再没动静。

第二天一早,袁绍站在曹操门口,两人相视一笑惺惺相惜情不自禁,袁绍笑道:“有胆有识,了不起。”

曹操从此过上没皮没脸的混混生活,他偷鸡摸狗,他坑蒙拐骗,洛阳百姓深受其害,他和袁绍一起偷新娘的事流传至今。

话说当时曹操和袁绍一起出去玩,看到有人结婚,这俩坏东西决定效仿高祖刘邦去蹭吃蹭喝,但是由于是普通百姓结婚,伙食味道不大好,这让他们有些郁闷,袁绍想找点乐子,曹操说不如我们去看看新娘子什么样,袁绍说别人的女人有什么好看,又不能带回去,曹操脑子一转说,那我们就把她带回去,我们去偷新娘子,吓他们一跳!袁绍大笑,连连称赞,两个人兴冲冲地商定计划。

天黑下来了,曹操偷偷躲在新房外面,袁绍则在外面大叫:“来人啊!有贼啊!金银首饰都被偷走了!”正在吃酒的宾客一涌而出,叫嚷道:“贼在哪里?贼在哪里?”袁绍向东一指,大伙全跑过去抓贼,曹操趁机跑进新房,拔出刀子大叫“劫色!”新娘花容失色,袁绍背起新娘就跑,不料由于太慌张冲进荆棘丛里,扎地哇哇乱叫动弹不得,曹操说大哥你快跑啊,袁绍说跑你麻痹我又累又疼不想动了。曹操看大势不好,指着袁绍就喊:“贼啊!快来抓贼啊!”袁绍吓得“噌”一下子就蹦了出来,破口大骂:“狗日的曹阿瞒,你就是这样对待兄弟的吗?”曹操大笑,煞笔还不快跑骂个屁啊,两人拔腿就跑,然后第二天被各自家里打了个半死,纷纷上门道歉。

在太学的日子里,曹操袁绍不知干了多少坏事,他们毕业的时候,整个洛阳都松了一口气。

毕业那天晚上,袁绍和曹操在酒宴上喝得大醉,袁绍问曹操:“孟德你将来想干什么?”曹操思考片刻说:“当郡守,为牧一方,百姓安康。”袁绍哂笑,曹操反问:“大哥你想做什么呢?”袁绍还没答话,许攸醉醺醺的过来,闻言笑道:“孟德太笨,本初兄的志向当然是五世三公了”,众人大笑,齐声道:“恭祝本初兄心想事成,五世三公!”,袁绍亦笑,曹操敏锐的看到袁绍嘴角的轻蔑,一丝阴影落在心头。

毕业无事,曹操便常去袁府找袁绍,两人一同外出打猎散心。那天天色阴沉,曹操读了一会书,便读不下去,书房的门突然响起,袁绍的声音从外面传来:“孟德,带上武器随我出城。”

曹操与袁绍在洛阳城外骑马向西,天越发的阴沉,几十步外便看不到人,曹操有些担忧,他追上袁绍问道:“出了什么事?怎么不做声?”袁绍抬头望天,他面色狰狞咬牙切齿道:“袁术要杀我。”一字一停,恨意几乎从话语里满溢而出,曹操默然,袁术和袁绍是同父异母,袁绍虽是长子却非嫡系,袁术一直对其心怀不满,只是谁都不料会严重到这种地步。

曹操刚想开口,附近的草丛里忽然冲出一群黑衣刺客,乱箭横飞,两人的马匹中箭倒地,袁绍大惊,抬手发箭射倒一人,但其他人竟毫不停留,全是死士!曹操拔刀,喊道:“先冲出去,冲出去再说!”

狂风大作,雷霆炸响,暴雨倾盆,让人眼睛都睁不开。曹操暗中叫苦,也不知袁绍是怎么得知的消息,袁术行动竟是如此狠辣,一发现消息泄露就直接斩草除根,连他也被牵连进来,还好天公作美,有狂风暴雨相助。

曹操一路砍杀,冲出包围,转身一看,袁绍却不见踪影,放眼望去,人群里仍在乱战,他两眼血红,咬牙又冲进人群,一边劈砍,一边拼命嘶吼着:“袁绍!袁本初!你狗日的在哪?”

“曹操!曹阿瞒!大爷在这!”刀剑相对,仿佛一下子就安静了,袁绍浑身是血,曹操也全身血红,两人恶狠狠的瞪着彼此,杀气冲天。突然同时放声大笑,刀剑坠地,两个人无力的躺在血池里,任由从天而降的雨水敲打着他们的身体。

“你狗日的都冲出去了干嘛又回来?”

“狗日的你忘了还欠我一顿饭钱……”

“我日,你小子真要钱不要命……”

“那你怎么也回来了?”

“我回来还饭钱。”


暴雨如注,在昏天暗地的世界里,他们互相搀扶着,艰难的行走,大雨冲走了血迹,却冲不走心头的热血。

这就是魏武帝与大将军袁绍年少时的故事。

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那一刻,也许有很多人都不会死去,大汉不会崩溃,董卓不会进京,联军不会失败,三国不会鼎立,五胡不会乱华,生灵也不会涂炭。

因为那一年,大汉还在,黄巾未起,刘备还在卖鞋,贾诩还在念书,董卓还在杀胡,野心家还只想着位列三公,那些少年还彼此相爱,坚信自己是国家栋梁。

多年后,在官渡的战场上,他们隔着兵营相望,梦想全都破碎,热血已然冰凉,彼此都成了恨之入骨欲杀之而后快的人,那个互相搀扶的雨夜,早已成了用烂的筹码,被丢在风中。

只是,乌巢大火的那个夜晚,曹操,大汉司空,未来的丞相,魏王和太祖,在看到被烈火烧成血红的天空后,却一言不发,拄着刀在外面坐了一夜。

官渡大胜的曹操,已势不可挡,他南征北战,所向披靡。建安九年,曹操攻占冀州,这时袁绍已经病死两年,曹操到袁绍墓前,放声大哭,《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写道:“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围观的将士无不感动,纷纷赞扬曹公仁德。

当曹操祭拜完后准备回府时,目光无意间扫过墓碑,顿时有些凝重。旁人随着曹操视线望去,在墓碑旁边的土地上,落了几枚铜钱。“好旧的五株钱”,“是啊,看样式都是恒帝那会的钱”,人们窃窃私语。

曹操走过去,看着那些钱,转身问边上的小孩:“这里为什么会有旧钱呢?”小孩怯生生的说:“爷爷说过,这是他欠别人的饭钱。”

曹操蹲下身去,一枚一枚的捡起来,他捡的很慢,好像每枚铜钱都有千钧之力,捡完后,就离开了,他一次也没有回过头。



















“你有没有想过,会死的。”

“想过,可我们是兄弟啊。”

“我怎么会有你这个蠢兄弟!”

“那大哥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会死?”

“没有。”

“为什么?”

“因为我更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曹操和袁绍,这对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他们的关系宛如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充满了权谋、野心,以及最终的背叛与决裂。最初,他们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共同讨伐黄巾起义,是那个乱世中互相倚重的战友。然而,随着权力版图的扩张,以及个人野心的膨胀,他们之间的合作裂痕越来越深,最终走向了不可调和的分裂。要理解他们关系.............
  • 回答
    说曹操和袁绍之间有没有“友情”,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往深了聊聊。 与其说是我们现在理解的那种无话不谈、肝胆相照的哥们儿情谊,不如说那是一种更复杂、更具时代特征的“交情”。 在那个乱世,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利益往往是第一位的,友情很难凌驾于这些之上。一开始,他们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当不错的。袁绍是四世三.............
  • 回答
    要说曹操和袁绍谁的军事能力更强,这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儿。两人都是汉末时期响当当的人物,都曾拥有过雄厚的实力,也都在战场上指挥过千军万马。但要仔细掰扯起来,我个人觉得,曹操的军事能力总体上要比袁绍更胜一筹,而且是关键时刻的胜出。咱们得一项一项地捋。一、 战略眼光和全局观: 曹操: 曹操的战.............
  • 回答
    如果我是三国时期的袁绍,面对曹操,我绝不会犯下历史上那些致命的错误。我的策略将是多维度、更具前瞻性,并且更加注重对曹操核心优势的遏制和瓦解。以下是我的详细计划:核心战略指导思想: 巩固优势,避免劣势暴露: 袁绍最大的优势是地盘广阔,兵力众多,尤其是在北方拥有强大的骑兵优势。我的首要任务是最大化利.............
  • 回答
    要评价袁绍和曹操谁的政治“仁善”,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因为“仁善”这个词在那个乱世之中,其含义本身就充满了博弈和解读。他们的行为,从不同角度看,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不过,如果硬要辨析,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政治层面来聊聊,看看谁的手段更偏向于“仁慈”与“德政”。首先,我们得明白,在东汉末年那个.............
  • 回答
    关于曹操“逆时代的法家寒士政权”的定位,以及颍川士人为何倾向于袁绍而非曹操,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汉末政治生态和士人价值取向的核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历史的镜头拉近,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背景,以及曹操和袁绍各自的特质。首先,我们得破除一个误解:曹操并非一开始就“逆时代”。“法家寒士政权”这.............
  • 回答
    袁绍死后,他的三个儿子袁尚、袁熙、袁谭,如果能够抛弃嫌隙,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曹操,理论上是有那么一丝翻盘的希望的。但细细分析起来,这条路充满了荆棘,并且最终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袁绍的班底并非不堪一击。在袁绍活着的时候,他占据了冀、青、幽、并四州,地盘广阔,兵力雄厚,而且麾下聚集了郭.............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三国早期复杂的政治格局和人物性格。袁绍、马遂(这里我推测您指的是当时在北方活动的马腾,因为历史上并没有“马遂”与袁绍、刘表、孙策并列的著名人物)、刘表、孙策之所以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形成四路合围曹操的局面,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兵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说袁术麾下的大将谋士比曹操那边的“菜”,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明白,三国时期人才济济,曹操能聚集起一帮子能征善战、智计过人的猛将谋士,本身就是他政治手腕和个人魅力的巨大体现。反观袁术,虽然也曾一时风光,但终究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这使得他即使有不错的班底,也留不住,更难吸引真正一.............
  • 回答
    提起曹操,我们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那个雄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北方霸主形象。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就像一台精密的战争机器,将一个个强敌收入囊中,似乎无人能挡。然而,许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何这位曾经“开挂”的枭雄,在收服袁术之后,似乎智商“断崖式下跌”,到了赤壁之战,竟会被诸葛亮和周瑜联手耍得团团转呢?要理.............
  • 回答
    刘备这个名字,在三国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实在是个颇有意思的存在。他前半辈子,可以说是屡战屡败,辗转腾挪,几乎没有真正站稳过脚跟。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位“失败者”,却总能让当时名声显赫、实力雄厚的袁绍、曹操、刘表等人对他礼遇有加,甚至愿意拉他一把。这事儿,细琢磨起来,着实不简单。咱们得先看看刘备他到底败得.............
  • 回答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得从官渡之战说起。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了差不多半年,双方都耗费了不少兵力物力,也消耗了不少士气。袁绍兵力多,而且一开始气势也很足,曹操这边就比较被动,处于守势。贾诩是曹操手下的一员谋士,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深谙“攻心为上”和“出奇制胜”的道理。他这个人不爱出风头,但关键时刻总能.............
  • 回答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曹操和袁绍作为当时的两大势力代表,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如果能招揽到像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无疑会如虎添翼。然而,历史的洪流并未将诸葛亮引至他们的麾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遗漏或巧合,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曹操和袁绍招揽人才的基本逻辑和当时的环境。.............
  • 回答
    官渡之战,千古名局,袁绍的失利,与其说是曹操的绝顶之智,不如说是袁绍自身策略的连番失误。倘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能够审慎行事,摒弃骄矜,那么曹操要获胜,可就困难重重了。首先,我们得明白,袁绍当时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他兵力远胜曹操,粮草充足,且占据着战略上的主动。在官渡,他能依仗兵力优势,进行持续的消耗.............
  • 回答
    如果历史的河流改道,将袁绍的野心引向了与曹操的合作而非对峙,袁家最终能否像司马家族那样,如同一颗藤蔓般缠绕、攀附,最终吞噬掉曹氏的基业?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其中充满了“如果”的变数,也反映了政治格局的复杂性。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选择放下那份孤傲,放弃了统一北方的执念,而是主动向.............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它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手握百万雄兵,而曹操则势单力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在战役初期,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阻止曹操渡过黄河去救援白马。这其中的缘由,并非袁绍愚蠢,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得从“官渡之战”那会儿细品。曹操和袁绍,这两位大佬那时候在官渡对峙,你说你曹操缺粮,我都觉得有点后怕。为啥?因为那会儿曹操的处境比我们想的要艰难得多。你得知道,曹操那时候跟袁绍比,那是“小虾米对大鲸鱼”,无论是在兵力、地盘,还是后勤补给上,都远远处于劣势。袁绍那地盘大,人多,粮草堆得.............
  • 回答
    唉,说到袁绍此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生前何等意气风发,坐拥冀、青、幽、并四州,兵强马壮,麾下文臣武将如云。可偏偏在最后关头,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废长立幼,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落得个子孙争斗、基业尽丧的悲惨下场。这事儿要是换了我,我可不能这么糊涂!要说处理身后事,这可是一门大学问,尤其对于袁绍.............
  • 回答
    这真是惊魂未定,我,袁绍,怎么就成了自己?而且,这日子过得也太惊险了吧!曹操那厮,竟然敢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简直是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想当年,我袁本初何等意气风发,四世三公,天下英雄谁不敬我三分?如今,却要面对这等篡位之徒,真是可忍孰不可忍!不过,抱怨无济于事,当务之急是认清形势,绝不能被曹操牵着鼻子.............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复杂的概念:“客将”与“属下”的区别。刘备等人之所以在投奔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时,被一些人认为属于“客将”而非“属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核心差异:独立性、自主性与忠诚度 属下(部曲/家臣): 是指完全依附于某个主公,其人身、财产、军事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