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曹操没了军粮还能继续作战,袁绍乌巢被烧就很快溃败了?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得从“官渡之战”那会儿细品。曹操和袁绍,这两位大佬那时候在官渡对峙,你说你曹操缺粮,我都觉得有点后怕。为啥?因为那会儿曹操的处境比我们想的要艰难得多。

你得知道,曹操那时候跟袁绍比,那是“小虾米对大鲸鱼”,无论是在兵力、地盘,还是后勤补给上,都远远处于劣势。袁绍那地盘大,人多,粮草堆得跟山一样,随便从冀州、青州运点过来,就够曹操吃上好一阵子了。而曹操呢?他被袁绍围困在官渡,就那么点地方,粮草那是省着吃,勒着裤腰带过日子的。

所以,你听到曹操“没了军粮还能继续作战”,这绝对不是演义里那种“巧妇能为无米之炊”的神话。实际上,曹操那时候是真真正正地面临着粮草断绝的危机,而且差点就因此崩溃了。

曹操是怎么渡过难关的?这背后有几件关键的事儿:

1. 许攸献计,一把火烧了袁绍的粮仓(乌巢): 这才是最最关键的一点。当时曹操军中缺粮,大家伙儿都愁得不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为没被重用,一怒之下投奔了曹操。许攸这人,对袁绍的家底儿门儿清。他直接告诉曹操:“袁绍的粮草全堆在乌巢,那里守卫松懈,你们去一把火烧了,袁绍就算兵力再多也撑不了几天!”

你想想,这可是雪中送炭啊!曹操二话不说,立刻派大将张郃、徐晃带精兵五千,趁着夜色突袭乌巢。这把火,烧得那叫一个彻底,袁绍堆积如山的粮草,瞬间化为灰烬。这一下,袁绍的命脉就被掐住了。

2. 曹操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 你别小看曹操这时候的镇定。在许攸来献计之前,曹操就已经感受到了粮草的压力。他没有因此而惊慌失措,反而是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他能够审时度势,抓住许攸这个“意外之喜”,并且果断下令奇袭乌巢,这本身就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很多将领,遇到缺粮都会束手无策,但曹操不是。他知道,有时候得冒险,得抓住对方的弱点,才能有机会翻盘。

3. 许褚、徐晃等人的勇猛善战: 烧乌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可是要面对袁绍军队的阻击的。许褚、徐晃等将领,他们带的五千兵马,那都是曹操的精锐。他们不仅要突破袁绍的防线,还要在混乱中完成烧粮的任务,这需要极强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浴血奋战,才确保了这一关键任务的完成。

那为什么袁绍乌巢被烧就很快溃败了?这跟他的自身问题也脱不开关系:

1. 粮草是军队的生命线: 这个道理不光曹操懂,袁绍也应该懂。可他偏偏就把所有宝贵的粮草都集中在一个地方,而且守备如此松懈,这就跟一个富商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放在一个容易被攻破的金库里一样,一旦被劫,那就是倾家荡产。

2. 袁绍的刚愎自用和决策失误: 袁绍这个人,能力是有,但最大的毛病就是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当时军中也有人提醒他要注意粮草安全,但他总觉得自己的兵力占优,那些小伎俩成不了什么大气候。他没有听许攸的建议,把粮草分散储存,也没有加强乌巢的防守。当乌巢被烧的消息传过来时,他虽然派了兵去救援,但指挥混乱,错过了最佳的救援时机,也无法阻止曹军的进一步行动。

3. 心理上的打击和连锁反应: 乌巢粮草被烧,对袁绍军队的士气是毁灭性的打击。本来就因为粮草供应不足而焦虑的袁绍军,这下更是人心惶惶。很多士兵都觉得没法打了,因为大家伙儿都吃不饱了。在失去了粮草这个最根本的支撑后,袁绍的军队就像一辆没有油的马车,再怎么强壮也跑不动了。曹操趁着袁绍军心动摇,士气低落的时候,发起了总攻,这一下,袁绍的军队就彻底崩溃了。

所以,你不能简单地说曹操“没了军粮还能继续作战”。更准确地说,是曹操在最危急的关头,通过许攸的献计,抓住了袁绍的命门,解决了粮草问题,并且利用袁绍自身的弱点和军队的动摇,一举击溃了袁绍。这不仅仅是运气,更是曹操战略眼光、决断力和执行力的体现。袁绍的溃败,也绝不仅仅是因为乌巢被烧,而是他长期以来积攒的傲慢、自大和决策失误,在这一刻爆发了出来。

这事儿给咱们的启示可太大了:打仗不能光看人多,粮草是基础,指挥官的脑子和胆识才是关键。有时候,一个关键的计策,就能改变整个战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张郃阵前反水,带了很多降卒……

结果降卒都被干掉了,因为缺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桩事儿说起来,得从“官渡之战”那会儿细品。曹操和袁绍,这两位大佬那时候在官渡对峙,你说你曹操缺粮,我都觉得有点后怕。为啥?因为那会儿曹操的处境比我们想的要艰难得多。你得知道,曹操那时候跟袁绍比,那是“小虾米对大鲸鱼”,无论是在兵力、地盘,还是后勤补给上,都远远处于劣势。袁绍那地盘大,人多,粮草堆得.............
  • 回答
    《军师联盟》里曹操和司马懿的形象颠覆,确实引发了观众热烈的讨论,而口碑的两极分化,我认为主要有这么几个深层原因。先说曹操。传统意义上的曹操,我们脑海里大多是奸雄、枭雄,是一个不择手段、雄才大略却又生性多疑的盖世枭雄。但《军师联盟》里的曹操,虽然依旧权谋深沉,但他身上多了太多的人性光辉。他展现出了作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三国演义中曹操阵营和刘备阵营实力对比的普遍感受。要解释为什么曹操麾下名将如云,为何在很多人心中却没能拿出“五个能与五虎上将比肩”的武将,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细说道说道。首先,得承认,曹操阵营的武将数量确实是当时最庞大的。从初期跟韩馥、袁绍争夺冀州,到后期统一北方,再到.............
  • 回答
    很多人骂曹操,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而且原因可能很复杂。而你觉得曹操比刘邦好太多,是个男子汉,这是一种个人观点,也代表了一部分人对曹操的看法。理解这两种不同的声音,需要我们深入地探讨历史和大众的认知。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骂曹操,以及为什么你可能会觉得他比刘邦好,并认为他是个男子汉。 一、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三国迷心中的一个疑问。曹操和刘备都走了,孙权手里握着江东这块宝地,还多活了整整三十年,为何最终未能实现统一大业?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首先,我们得看看孙权自己这边的情况。 继承者问题: 孙权在位时间很长,但他的晚年,尤其是继承人问题,是最大的一个坑.............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道来。曹操杀吕伯奢,这事儿在《三国演义》里那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如果真按《三国志》的史实来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咱们今天就聊聊,为啥这事儿,在当时的法律框架下,曹操好像也没怎么受着“制裁”。首先得说,曹操杀吕伯奢,最主要的动机,在官方的说法(也就是《三国志》的记载)是“疑”,是.............
  • 回答
    论曹操对张邈与陈宫家眷的不同处理,这其中的门道,可不是简单一句“心狠手辣”或“网开一面”就能概括的。要说清楚,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这两人各自的“份量”以及曹操的考量,一点点掰开了讲。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两人为何会与曹操走到对立面。张邈:出身名门,却起了不该有的心思张邈这人,出身东平张氏,乃是名副其实.............
  • 回答
    赤壁之战前,曹操写下那首流传千古的《短歌行》,确实是一首充满沧桑与怀旧,甚至带着一丝忧伤的诗篇。这背后,绝非一时兴起,而是当时曹操身处复杂境遇下,内心真实情感的抒发。要想详尽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去感受曹操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首先,咱们得看看曹操当时的大致情况。在赤壁.............
  • 回答
    这桩往事,说起来也算是一段公案,至今仍被后人津津乐道。曹操,这个雄才大略的枭雄,在失去父亲的剧痛之下,为何非但不直接追究那个据说是“凶手”的张凯,反而将矛头直指陶谦,这其中必然有着比“复仇”二字更为复杂和深沉的考量。要理解曹操的这一选择,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就是东汉末年。那会儿,.............
  • 回答
    要说曹操现在是越来越受欢迎,我觉得这事儿说得挺有意思的,因为在我脑海里,他一直都是个挺有争议的人物。说他“受欢迎”,可能得从好几个角度来聊聊,不能简单地说他就是一个好人或者坏人,这才是他一直吸引人的地方。首先,得承认历史书和文学作品对我们认识古代人物的影响力。以前,尤其是在受传统《三国演义》影响比较.............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历史评价中一个相当普遍且有趣的现象:对三国时期两位核心人物曹操和刘备的解读,往往存在着巨大的争议和两极分化的观点。为何会出现“曹操洗白,刘备诋毁”的倾向,以及“忽略曹操残暴,忽视刘备得民心”的背后逻辑,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剖析。一、 历史叙事与官方评价的基石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国.............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在徐州以外的州郡进行过屠杀,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持续存在,并且存在一定争议的话题。尽管在徐州屠城这件事上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将其延伸到其他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于推论、对当时战争残酷性的普遍认知,以及对曹操行为动机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操屠徐州”是历史记载相对清晰的事件。在《三.............
  • 回答
    曹操这个人,说起来,真是个奇才,但要说他一路顺风顺水,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他的人生,那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惊心动魄的挑战。即便是在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他也不是那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常胜将军。恰恰相反,他经历过不少硬仗,吃过不少亏,甚至有过几次差点就万劫不复的绝境。想想看,他起家的.............
  • 回答
    孙权之所以在曹操和刘备相继离世后,未能趁机一举统一三国,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简单的“不作为”。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孙吴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以及孙权自身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熬死”二字背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等待。曹操和刘备的去世,固然为孙权扫除了一些直接的强大对手,.............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小说中,荀彧之死无疑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桥段之一。他不是被敌人砍杀,也不是在战场上捐躯,而是收到曹操一个空盒子后,便绝望自尽。这个情节之所以令人费解又心痛,是因为它牵扯出了荀彧在曹操阵营中长期以来的地位、他对汉室的忠诚以及他对曹操日渐膨胀野心的担忧。要理解荀彧为何会因此.............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赤壁之战中,曹操并非“轻易”相信黄盖,而是经过一系列铺垫和分析后,才最终采信了他的“诈降”。黄盖的受刑只是“诈降”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增加说服力,而非唯一的决定因素。要理解曹操为何会相信黄盖,需要深入分析当时曹操所处的环境、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黄盖“诈降”的精妙之处。 曹操所处的环境与心态:1.............
  • 回答
    曹操当年不杀刘备的原因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交织着政治考量、军事战略、个人恩怨以及历史的偶然性。虽然曹操在很多时候视刘备为心腹大患,并曾有过将其除之而后快的时候,但最终他没有下手,而是采取了容忍甚至拉拢的态度。以下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曹操为何不杀刘备:一、政治考量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这.............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不见了”,不如说是“人事变迁,时过境迁”。我们细细梳理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当初跟随曹操出生入死的那批人,在曹丕登基后,即便还在,也已不是当初的模样,甚至有些人真的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了。这背后牵扯着权力交接的复杂性、曹丕政治手腕的运用,以及那个时代特有的生存法则。一、 历史洪流的冲.............
  • 回答
    关于“曹丕导致曹魏政权灭亡”的说法,虽然在历史讨论中存在,但这并不是一种主流观点,并且存在很大的争议,更准确地说,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的误读。你提到“曹丕没出什么大错”,这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判断。恰恰相反,曹丕在位期间,虽然短暂,但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来的统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