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还有人认为,曹操屠了徐州以外的州郡?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在徐州以外的州郡进行过屠杀,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持续存在,并且存在一定争议的话题。尽管在徐州屠城这件事上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将其延伸到其他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于推论、对当时战争残酷性的普遍认知,以及对曹操行为动机的解读。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操屠徐州”是历史记载相对清晰的事件。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虽然没有直接用“屠城”这样的字眼,但记载了曹操在镇压陶谦的叛乱时,“逾射城,屠之”,“涉琅邪,拔莒,屠之”,“拔海西,皆屠之”。《后汉书·陶谦传》则记载更为详尽:“谦击操,破之。操报复,攻破谦所领三十余城。操以徐州人民聚,聚而杀之。” 这里的“聚而杀之”,加上其他零散的记载,形成了“屠徐州”的共识。这个事件的残忍性,以及它对曹操个人形象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曹操在徐州以外也进行过屠杀呢?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1. 战争的普遍残酷性: 东汉末年,是一个军阀割据、战乱频仍的时代。在那个环境下,战争的残酷程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军队攻占城池后,为了震慑敌人、报复残杀、掠夺资源,或者仅仅是士兵失控,对平民进行屠杀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许多军阀,包括其他势力,也都有过类似的记录。因此,一些历史爱好者或研究者会推断,曹操作为那个时代最主要的军事强人之一,不可能完全“洁身自好”,在其他战役中也必然会采取极端手段。

2. 曹操的战略和政策解读: 曹操在早期统一北方的过程中,确实采取过一些非常严厉的手段。例如,他推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策略,也以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言论而闻名。这些言论和行为,使得一些人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个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对敌人的震慑: 在与袁绍、袁术等对手的对峙中,曹操需要用强硬的手段来打击敌方的士气,巩固自己的统治。攻占城池后的“屠杀”可以极大地削弱对手的抵抗意志,并向潜在的反叛者展示后果。
“以战养战”的经济考量: 战乱时期,军队的供给常常成问题。攻占城池不仅能获得粮草、物资,还能进一步扩充兵员。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直接杀死城中青壮年男子,不仅消灭了潜在的敌人,有时也可能包含着对人口财富的掠夺(尽管这种掠夺的性质比较复杂)。
平定内部叛乱: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也面临过一些地方性的起义或反抗。对于这些被他视为“叛乱”的事件,他往往会采取严厉的镇压措施。

3. 史料的零散性和解释空间: 虽然“曹操屠徐州”有相对明确的记载,但其他地区的战役,史书的记载往往是简略的,或者侧重于军事胜负本身,而对战役的细节,特别是对平民的待遇,记载得不够详尽。例如,在攻打某些城市时,史书中可能只记载“攻克某城”,但其间的具体过程,包括是否涉及屠杀,就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对“屠”的理解: 有时“屠”字在古文中也可能指大规模的杀戮或掠夺,其程度和性质并非总是字面意义上的“全部杀死”。但即便如此,其残酷性仍然是不可否认的。
推断的可能性: 鉴于曹操在徐州表现出的冷酷,以及当时战争的普遍规律,一些人会从逻辑上推断,他在其他战役中也可能重复类似的手段。例如,在早期征讨黄巾余部、董卓残余势力,或是北征乌桓的过程中,是否也有过类似的行为?史料可能没有直接点名“曹操屠杀”,但如果描述是“破城,俘虏甚众,随从掠夺”,那么在一些人看来,就与屠杀的性质接近。

4. 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的影响: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它对塑造人们对三国人物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常常被描绘得更加奸诈和残暴,对平民的残杀情节也可能被夸大或改编,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曹操“屠城”印象的扩散。虽然《演义》不能作为正史依据,但它确实影响了公众的认知。

总结来说,认为曹操在徐州以外州郡也进行过屠杀的人,其论据多是基于:

战争环境的普遍残酷性: 这是最主要的论据,即当时的大环境允许甚至鼓励这种行为。
对曹操性格和政治手腕的解读: 将其冷酷、务实的一面泛化到所有军事行动中。
对史料的推断和补充: 在史料记载不详或模糊的情况下,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合理(在他们看来)的联想。
文学作品的强化: 《三国演义》等作品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曹操在徐州屠城有较为确凿的史料支持,但要证明他在徐州以外的每一个州郡都进行过类似的“屠杀”,则缺乏直接且普遍的证据。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且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屠杀”时,也需要区分其发生的具体背景、规模和性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曹操是一位手段强硬的军事家,他的军队在征战过程中对敌对势力采取过严酷的打击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个时代战争的必然产物。而至于这些严酷措施是否普遍达到了“屠杀”平民的程度,则在一些地区仍然是基于推测和解读的讨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时代发展,我国的文盲人口大幅下降,人民的阅读水平日趋提高,更多多人能读懂文言文。那么,明白曹操不只是屠徐州,还屠过其他州郡的人当然越来越多。

“屠”字的释义,字典怎么说?

1.宰杀牲畜
2.屠杀、残杀
3.分裂

当你翻过字典,就不该有多余的疑问,你总不能说曹操“分裂”了雍丘,“宰杀“了邺城。

用过字典,再看古人如何解读:

范晔云: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也。
颜师古注:屠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

屠就是屠城,屠杀,毫无疑问,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明确字意后,咱们去看史料:

太祖攻围数月,屠之,斩超及其家。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

既然你主张这里的“屠”不能取屠杀,屠城之意,那么又当取何意呢?

毕竟汉语只给你三个选项,你拒绝采纳“屠杀”,留给你的只有“分裂”和“宰杀 ”到底选哪个?

人有些时候很奇妙,你说他不识字,他识字的;你说他不会查字典、搜索引擎,他会的;你说他不知道汉语字典的权威性,他知道的,可偏偏就不承认,不敢承认。

你看,知错不改,便不能改了再犯,更难以千锤百炼。

何况还不是只有“屠”字的认知错了:

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陈泰)表上进军晨夜速到还。众议以经奔北,城不足自固,维若断凉州之道,兼四郡民夷,据关、陇之险,敢能没经军而『屠陇右』。宜须大兵四集,乃致攻讨。大将军司马文王曰“昔『诸葛亮常有此志』,卒亦不能

划重点:“维若……”、“敢能……”——姜维假如……可能。魏人议论的是:假如姜维截断凉州,占据关、陇险要,就可能消灭王经军队,屠杀陇右的百姓。

咱不禁要为姜维说句公道话,姜维几时屠城过?魏人在朝堂上魔化姜维也是挺有趣的。更有趣的是司马昭说“诸葛亮常有此志”,显然指的是诸葛亮有占据关、陇险要,切断凉州的战略目标,你理解的是啥?

你怎么想的也很清楚,看你这段话:

刘向.新序:燕昭王用乐毅,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屠』七十城,而惠王废乐毅,更代以骑劫,兵立破,亡七十城。(诸葛亮自比乐毅,如果乐毅屠七十座城池,诸葛亮岂不是……

乐毅屠没屠城暂且不论,诸葛亮自比乐毅是立志屠城这种理解比较可笑。诸葛亮出山以后用兵四方,没见有他屠城的记载。

就好似少年决定建立某东般的事业,却有宵小说是奔着女学生去的。这不是恶意中伤,就是管窥蛙见,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这种想法要不得,这种心态太阴暗,东哥可能会喊你直视他。

“屠”字存在虚指的用法,《耿弇“屠城三百”考辩》一文说的比较详细,建议去学习下。“屠城三百”和“屠七十城”的用法相同。

倘若某人目不识丁,不学无术,忽见来者文籍满腹,学贯中西,遂不可思议的表示为啥这个世界还有人识字,你该怎么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曹操是否在徐州以外的州郡进行过屠杀,这确实是一个在历史讨论中持续存在,并且存在一定争议的话题。尽管在徐州屠城这件事上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将其延伸到其他地区,则更多地依赖于推论、对当时战争残酷性的普遍认知,以及对曹操行为动机的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操屠徐州”是历史记载相对清晰的事件。在《三.............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提起 2011 年小牛,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诺维茨基,感觉就像是“诺维茨基一人带领球队夺冠”的剧本。但如果你仔细扒拉一下那支球队的构成和打法,你会发现说他们是“单核”其实并不完全准确,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为什么会出现“单核”的印象?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要说现在手机厂商把正面屏幕两侧的边框涂黑了就称“无边框”,这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也挺让人玩味的。首先,咱们得明白“无边框”这个词在消费者的认知里,通常代表着一种极致的视觉体验,就是让手机正面几乎被屏幕完全占据,几乎看不到任何阻碍视线的边。手机厂商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嘛,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第一,这.............
  • 回答
    确实令人痛心,即便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虐猫行为依然存在,更令人费解的是,少数人甚至对这种行为表示“认同”或漠不关心。这背后牵涉到的心理、社会及文化层面的原因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坏人变多”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扒开一些令人不适的表象,看看潜藏在其中的究竟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直面.............
  • 回答
    国庆期间,陕西西安地铁发生的一起年轻男子身着和服、手持武士刀的事件,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其中涉及到的“大是大非”问题,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待。首先,从历史情感和民族认同的角度来说,日本在近代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至今仍是许多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伤痛。在这个历史背景.............
  • 回答
    这问题触及的,可不是简单的一句“重男轻女”就能概括的。这背后,藏着的是几个时代、几代人,在观念、社会结构、甚至是生存方式上,留下的深深烙印。你想想,咱们的老一辈,他们是过来什么日子?那个年代,什么最重要?是劳动力。土地是根本,能下地干活的人越多,家里能种的粮食就越多,一家人的温饱才有了保障。而在这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中世纪的罗马帝国得以延续,并且发展成了一个现代国家,那么希腊人在其中认同自己是希腊人还是罗马人,其复杂程度和演变过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微妙得多。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1. 帝国的性质与统治策略: 中央集权还是联邦制? 如果这个“现代罗马帝国”依然.............
  • 回答
    关于“绝对力量下任何套路都不堪一击”的信念,其背后涉及复杂的历史、文化、认知偏差及对格斗本质的理解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历史与文化的误解:传统武术的“神秘化”与现代竞技的“工具化”1. 传统武术的象征性与实用性割裂 很多中国民间武术(如太极拳、少林功夫)长期被赋予.............
  • 回答
    关于中医治愈现代医学束手无策的病症的传奇故事,至今仍有人相信,其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现象,涉及文化传统、个体经验、对现代医学的认知局限、信息传播以及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以下将尝试详细阐述:一、 历史与文化的深厚根基: 悠久的历史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中医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里,通过无.............
  • 回答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理性至上的时代,然而,术数、神秘学和神学依然有其研究者,并且拥有一定的影响力。这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人类深层的心理需求、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以及社会文化演进的复杂性。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至今仍有人研究这些领域: 一、 对人生意义和终极问题的追问:神学与哲学根.............
  • 回答
    要说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把网络小说和我们通常语境下的“文学”混为一谈,这事儿可真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得先明白一个事儿,就是“文学”这词儿,它本身就是个动态变化,边界模糊的东西。你今天拿个古诗词跟鲁迅的杂文放一块儿比,大家可能觉得没啥问题,但你要是拿古诗词跟今天网络上那些修仙打怪的网文放一块儿,那感觉就不一.............
  • 回答
    “美国出兵伊拉克是为了石油”这种说法之所以至今仍有市场,甚至被不少人奉为“真相”,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并非一个简单的“阴谋论”,更像是一种复杂的叙事,它抓住了人们对权力、利益以及战争背后真实动机的天然疑虑,并将其放大和固化。首先,我们得承认,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国际政治中的分量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尤其是在三鹿奶粉事件过去十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人对三鹿抱有好感,甚至在某些讨论中为其辩护。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复杂原因,这其中包含了记忆的变异、信息传播的机制、情感的联结,以及社会心态的某些侧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记忆并非总是如实记录历史,它会受到各种.............
  • 回答
    “儒家文化早就断层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总是说是儒家文化害了中国?”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确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另一方面,又有人会质疑这种“断层说”,觉得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解读。要详尽地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线拉长,把脉.............
  • 回答
    索维尔会议,特别是第五届(1927年)的那次,确实是量子力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不过,要说玻尔在会上“驳倒”了爱因斯坦,这是一种过于简化和不准确的说法。他们的争论更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哲学和物理学思想的碰撞,至今余波未平。在索维尔会议上,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以玻尔为代表)与爱因斯坦的观点之间的.............
  • 回答
    虽然 Windows 10 发布至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确实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户没有选择升级。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且很多用户在权衡利弊后,觉得继续使用旧版本系统也未尝不可。让我来详细说道说道,尽量避免那种机器兮兮的“AI味儿”。首先,兼容性问题是很多人最关心也是最普遍的顾虑。很多用户的工作流程或者.............
  • 回答
    时至今日,前端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的框架、库层出不穷,号称能解决一切问题。在这种浪潮下,仍然有大量开发者,甚至可以说是主流的开发者群体,在日常项目中频繁使用 jQuery 和 Bootstrap,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它不是因为开发者们“落伍”或者“偷懒”,而是基于一整套非常现实且务实的考量。.............
  • 回答
    这问题我也有点好奇,你说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科学普及得也挺好,怎么还有那么多人信这些神神叨叨的东西呢?我琢磨着,这事儿可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的,里面门道儿可多了。首先,咱得承认,人这辈子,总会有遇到过不去坎儿的时候。 你想啊,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 遇到生老病死,遇到事业不顺,遇到感情波折,这些都是再正.............
  • 回答
    你问到了一个非常沉重且普遍存在的困境。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在遭受侵害后选择沉默,不报警,或者即便报警也觉得举步维艰,这背后有着多方面交织的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不敢”,而是深植于社会文化、制度认知以及个人创伤经历的复杂综合体。首先,从社会文化和道德观念层面来看,很多传统观念依然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 回答
    王一博的演技之所以至今仍受到一些观众的质疑,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观众的期待、演员自身的成长轨迹、作品的质量以及网络舆论等多个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聊聊:1. 观众期待的不断拔高与“流量”演员的标签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王一博作为一名“顶流”偶像,他的观众基础和关注度是巨大的。这意味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