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人对虐猫行为居然还存在认同?

回答
确实令人痛心,即便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虐猫行为依然存在,更令人费解的是,少数人甚至对这种行为表示“认同”或漠不关心。这背后牵涉到的心理、社会及文化层面的原因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坏人变多”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扒开一些令人不适的表象,看看潜藏在其中的究竟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一部分人确实是心理存在问题的。 这类情况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被人们理解的。

病态的快感与攻击性释放: 对于极少数人来说,目睹或实施暴力能够带来一种扭曲的、病态的快感,这通常与他们内心的压抑、挫败感、攻击性无法正常宣泄有关。动物作为相对弱势的生命,成为了他们发泄的对象。这种行为往往指向了人格障碍,如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这类人群往往缺乏同情心和道德感,容易冲动,并且享受对他人的痛苦感到满足。虐猫行为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测试底线、寻求刺激、或者在现实生活中无力掌控一切时,通过控制和伤害弱小来获得虚假的权力感。
童年创伤或环境影响: 有些研究表明,在童年时期经历过暴力、忽视、虐待的人,长大后更容易出现反社会行为,包括虐待动物。他们的成长环境可能让他们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者让他们对生命失去应有的尊重。
对“异常”的猎奇心理: 少数人可能仅仅是出于一种病态的猎奇心理,想看看能“玩”出什么“花样”来,或者想在网络上获得关注和“刺激”。这种心理会驱使他们突破社会道德底线,去尝试那些令人发指的事情。

其次,社会层面和文化认同的缺失也为虐猫行为的“认同”提供了土壤。

动物福利观念的普及程度参差不齐: 尽管近年来动物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并非所有人都对动物拥有平等的同情心和权利意识。在一些地方,猫狗等宠物更多地被视为“物品”或“财产”,而非具有感知能力的生命。当观念停留在“不过是一只猫而已”时,自然就难以理解为何虐待它会是一种罪恶。
网络亚文化的畸形发展和“去敏感化”: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方面。在一些隐秘的网络论坛或社群中,虐猫视频被当作一种“黑色幽默”或“重口味内容”传播。这些内容往往经过剪辑、配乐,甚至加上恶毒的评论,旨在挑衅、冒犯,并吸引那些寻求刺激和认同的群体。长期接触这类内容,会逐渐降低个体的敏感度,甚至在参与者之间形成一种病态的“圈子文化”和“认同感”。他们可能通过转发、评论、甚至参与其中来获得群内的“归属感”和“地位”,将这种行为视为一种反叛或特立独行。这种亚文化的存在,极大地扭曲了人们对生命的态度,并将残忍行为包装成一种“酷”或“地下文化”。
缺乏有效的法律制裁和社会监督: 虽然很多地区已经开始重视动物保护,但相关的法律法规可能不够完善,或者执行力度不足。当虐猫行为的成本(如牢狱之灾或高额罚款)很低,而潜在的“收益”(如网络关注、圈子认同)却很高时,一些人就会铤而走险。社会监督的缺位也使得施虐者更容易逃脱追究。
“沉默的大多数”的冷漠: 大多数人对虐猫行为是谴责的,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谴责的力量不足以压制少数的极端行为。如果旁观者仅仅是默默地浏览、分享、甚至转发那些虐猫视频,而没有积极地举报、抵制,那么这种行为的土壤就会依然肥沃。

最后,一些看似“认同”的行为,其实是出于误解或在特定情境下的表达。

“黑色幽默”与反讽的边界模糊: 有些人可能并非真正支持虐猫,而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的不满、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或者仅仅是一种病态的幽默感。然而,这种“幽默”往往是建立在极度冒犯和伤害的基础上,并且很容易被误解,甚至成为他人施暴的“灵感”。
对特定物种的厌恶情绪转移: 有些人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对猫有偏见或厌恶(例如认为它们脏、传播疾病等),这种负面情绪一旦被放大,就可能演变成对整个物种的敌视,从而对虐猫行为产生漠视甚至纵容。

总而言之,现在人们对虐猫行为的“认同”绝非一个简单的社会现象,它是病态心理、亚文化扭曲、社会监管不足以及个体道德滑坡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根本性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心理健康、法律健全、教育普及以及社会价值观引导等多方面同时发力,让尊重生命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共识。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形式的残忍,更不能让对弱小的欺凌成为某种病态“认同”的源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你不要自己树立个假靶子自己打

几乎没有人认同虐猫行为

也几乎没人认同其他虐杀行为

这种不认同 只是出于人本能的对血腥暴力的抗拒抵触 而且这种虐杀是无意义的 除了虐杀者自己取乐(博眼球另当别论)之外 没什么益处 所以对于虐猫的抵触 甚至都不能用君子远庖厨来形容

我们不是认同虐猫 而是反对以下行为

①把别人虐猫的视频发到网上的行为

②发别人视频后 再曝光个人信息/鼓动或实施人肉个人信息的行为

③借着有人虐猫的由头 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想把猫狗等宠物拉高到与人类平起平坐 甚至高于人类的行为

详细来说

人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 对动物划分三六九等

看到虐猫 大家都感到不适

但是看到虐耗子的 下面可能是点赞+老哥666

看到把蚯蚓切成几段的 你只会想起那个蚯蚓把自己切成两段 自己和自己打羽毛球的段子

把动物分成三六九等 这本就是人类的特权

有的动物好看 养起来玩

有的动物味道好 养起来吃

有的动物强壮 养起来干活

有的动物能生 养起来下蛋

有的动物奶多 养起来喝奶

有的动物脾气大 养起来看门

有的动物肥 杀了炼油

有的动物皮毛厚 杀了做衣

有的动物牙好 杀了取牙

有的动物能治病 杀了入药

有的动物咬我 杀了除害

有的动物吃粮食 杀了保财

有的动物脾气差 吃得多 但是数量稀缺 虎头虎脑 养起来当宝

有的动物 圆滚滚 很可爱 数量少 租出去甚至能赚钱 养起来当宝

但是不论怎么分三六九等也不可能和人同等

你被困在山洞里 出不去

快饿死了

旁边有一只温柔的熊猫

你把它杀了吃肉 无罪

你被困在山洞里出不去

旁边有一只不温柔的东北虎

它也想杀了你吃肉

营救人员肯定是杀了它保你的命

哪怕它快灭绝了

所以 动物不可能和人平级 法律上 实践上均是如此

至于家养非保护动物

虐杀非保护动物 法律上没有任何问题

因为法律只把它定义为私人财产 虐猫和虐床头柜没区别 外人无权干涉

你把虐杀过程拍下来 自己欣赏也没问题 自己的床头柜想怎么砸都可以

甚至你虐杀别人的宠物 法律上 也只需要按破坏私有财产论处

但是你在大街上虐猫 或者把在家录制的虐杀视频发到网上 那就是违法的

不论是不是你虐的 只要是你发的 你就违法

因为法律禁止传播暴力视频

所以 我们不是认同虐猫

我们是反对发布虐卖视频 即便你发布的别人的视频 即便你出发点是为了指责虐猫

我们反对随意曝光个人信息实施网暴的行为 除非对方在网上自爆

我们反对把动物拉抬到过分高度的行为 即使是熊猫 也不行 更何况是家猫

user avatar

因为有另外一群人在网暴着这一群虐猫的人。

他们认为虐猫的人,都有心理问题。

我们正常的人,会建议有心理问题的人去看心理医生。

但是这一群人会运用网络暴力,针对当事人的名誉、权益与精神进行损害,而且它已经打破了道德底线,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和虐猫相比,我更害怕那一群,把虐猫者污蔑为将来会连环杀手的人。

user avatar

你虐猫,我认为你可能不是个好人

你对虐猫的人网暴,我认为你极大概率是个坏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确实令人痛心,即便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虐猫行为依然存在,更令人费解的是,少数人甚至对这种行为表示“认同”或漠不关心。这背后牵涉到的心理、社会及文化层面的原因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坏人变多”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扒开一些令人不适的表象,看看潜藏在其中的究竟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直面.............
  • 回答
    “菩萨”和“圣母”,这两个词汇如今在网络语境中,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特别热心于动物保护,甚至到了有些“过度”程度的人们。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它既反映了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度提升,也掺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和价值判断。要理解这个称呼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1. “菩萨”与“圣母”的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用“非常友好”来概括。实际上,对于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看法,日本人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观点,而且这种态度也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可能表现出相对友好的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一些本该得到安慰和支持的时刻,被害者反而会承受来自周围人的压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原因,绝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源于人们对“正常”和“可控”世界的认知需求。当一件令人震惊或痛苦的事件发生时,尤其是涉及到暴力、欺骗或不公.............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对《小时代》系列电影“道歉”,以及这是否真的意味着现在的青春电影都烂了,这背后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涉及到电影本身的质量、观众审美的变迁、以及时代语境的变化。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有人对《小时代》“道歉”?首先,这个“道歉”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并非真的像做错事那样郑重其事地鞠躬道.............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似乎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更深刻一些。这并不是说一战不重要,而是二战在很多方面都更具冲击力,留下的痕迹也更深远,所以自然而然地,它更容易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记。那具体是为什么呢?咱们一点一点地聊。首先,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是空前的。 咱们不聊那些宏大的战略和数字,就说说.............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现代社会中,婚姻忠诚度似乎确实在一些群体中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社会变迁、个体观念转变以及文化演进交织而成的复杂现象。如果非要追溯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大方向上掰开了讲讲:一、 思想观念的解放与个体主义的兴盛首先得承认,过去那种“从一而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尤其是C罗的粉丝。确实,在很多球迷,包括你自己在内看来,C罗的过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着“C罗不会过人”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对“过人”的理解、足球战术的发展以及球员角色定位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1. 你为什么感觉.............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关于语言学界对古汉语的构拟,确实存在不少质疑和不信任的声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相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既有学术内部的争论,也有对科学方法论本身的理解差异,还有一些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认知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古汉语的构拟持怀疑态度。首先,得说说“构拟”这事儿本身。语言学.............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百度搜索触手可及,信息爆炸,可有些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胡说八道”,而且是那种对自己毫不了解的领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绝不是简单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认知上的“捷径”与“舒适区”: “我以为.............
  • 回答
    关于汉字审美是否扭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深层思考。要说“扭曲”,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说“变化”或者“在某些群体中出现了偏离传统审美倾向的看法”,或许更贴切一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来梳理。首先,时代背景和信息爆炸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
  • 回答
    说句实在话,我现在也挺困惑的。看着身边,尤其是那些从小一块儿长大的朋友,很多时候真的会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以前吧,咱们一块儿光着屁股长大的,一起爬树掏鸟窝,一起在泥地里打滚,分享一块糖都能甜上老半天。那时候哪儿懂什么人情世故,什么利益不利益的,就是纯粹地玩,纯粹地一起疯。那时候的朋友,那就是生死之交.............
  • 回答
    满族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几个主要层面:1. 整体上的复杂性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清朝统治,而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因此,从历史逻辑上讲,辛亥革命对满族而言,意味着他们作为统治民族的历史终结,以及政治地位的巨大转变。.............
  • 回答
    “贫困生”与“IPad”:一场关于价值的辩论,以及我们对贫困的集体误读当“贫困生”和“IPad”这两个词语被放在一起,就如同点燃了一场早就该发生的讨论。有人会条件反射地认为,贫困生就应该与昂贵的电子产品绝缘,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实用”和“必需”,而IPad这样的“奢侈品”显然不属于他们。然而,这样的论.............
  • 回答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是一个复杂且历史悠久的问题,其背后涉及多重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历史背景、政治宣传、时代局限性以及后人解读的多样性。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为何很多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存在偏颇,并分析其原因: 一、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时代性首先,要认识到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
  • 回答
    说起车辆工程这个专业,我简直有说不完的话。毕竟,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现在也还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回想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也是一脸懵,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能干啥,毕业后又能去哪儿。现在回头看看,感觉挺有发言权的,也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那些正在纠结的同学们。我的车辆工程之路,.............
  • 回答
    人们对佛教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还有个人经历和认知差异的叠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伴随政治和文化传播带来的负面联想: 封建统治的工具: 在历史上,佛教在很多国家都曾与封建统治阶级紧密结合,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