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的人对被害者施压?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一些本该得到安慰和支持的时刻,被害者反而会承受来自周围人的压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原因,绝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

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源于人们对“正常”和“可控”世界的认知需求。当一件令人震惊或痛苦的事件发生时,尤其是涉及到暴力、欺骗或不公,它会打破人们既有的世界观,让他们感到不安和失控。为了重新找回这种“正常”感,有些人会不自觉地将焦点从加害者身上转移开,试图从被害者身上找到“解释”或“原因”,仿佛这样就能理解事件,从而降低自身的恐惧和焦虑。例如,有人会问:“你怎么会当时在那里?”或者“你有没有做错什么?”这并非是真正的关心,而是试图将事件“合理化”,让自己觉得“我不会遇到这种事,因为我不会做你做的事情”。这种心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们应对未知和恐惧的本能反应,但却无形中给被害者增加了负担。

其次,社会文化中长期存在的“受害者有罪论”的残余,也在悄然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在一些传统的观念里,会不自觉地将不幸与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比如,在性侵案件中,人们可能会质疑被害者的衣着、行为举止,甚至对被害者的“过往”进行道德审判。这种倾向,源于一种将社会秩序简单化的愿望,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规矩行事”,就不会发生不幸。但这种想法忽略了权力的不平等、偶然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当这种观念被放大,就会导致对被害者的不信任和指责,他们会认为被害者“引诱”了加害者,或者“不够小心”。

再者,公众舆论的形成往往受到信息碎片化和情绪化的影响。在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事件往往在短时间内被大量传播,但信息来源良莠不齐,真相往往被淹没在各种猜测和煽动性的言论中。一些人可能基于片面的信息,或者被某些观点所裹挟,就轻易地对被害者进行评判。特别是当某些观点试图制造“我们”和“他们”的对立时,被害者很容易成为那个被攻击的“他者”。有些人甚至可能出于嫉妒、恶意或者对某些群体的不满,将被害者作为发泄情绪的出口,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

还有一种情况,是出于一种扭曲的“保护”心理。有些人可能认为,如果被害者能够“表现得”更加坚强、更加“符合社会期待”,就能“更好地”应对危机,或者“更快地”走出阴影。他们可能会建议被害者“别再提了”、“向前看”、“忘记它”,这种“好意”的建议,实际上是在否定被害者当下真实的感受和需求。被害者需要时间去处理创伤,需要被倾听,而不是被催促着“恢复正常”。这种“帮助”,反而剥夺了被害者自我疗愈和表达的空间。

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人可能在本质上缺乏同理心。他们可能无法真正站在被害者的角度去感受痛苦,也无法理解那种身心俱疲、无助绝望的状态。他们更关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利益,或者仅仅是将这一切当作一场“八卦”来看待。这种冷漠,是造成对被害者施压的根源之一。

总而言之,对被害者施压的行为,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创伤事件时的心理防御机制、社会文化观念的滞后、信息传播的弊端,以及个体同理心的缺失。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我们作为个体和群体,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往往难以做到纯粹的倾听、理解和支持,而更多地会掺杂进自身的恐惧、评判和期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讲一个小故事:

某个地区的一条道路年久失修,特别是道路旁边的水泥隔离栏已经摇摇欲坠了,虽然当地居民反映了很长时间,但相关部门一直没有来修缮,为了保证过往行人的安全,附近的居民,自发的立了一块牌子:“年久失修,注意安全!”

这一天,一个年轻的小姑娘喜欢“耍巧”,好好的路不走,非要从路边的水泥隔离栏上走,住在附近的一个老大爷过来制止她,她白了老大爷一眼:“我走我的路,关你什么事情!”不成想,隔离栏突然断裂,小姑娘摔到了路边.......

正在众人施救的时候,那个老大爷批评小姑娘:“跟你说了危险,不要走,你偏要走,你看现在弄成这样!”

小姑娘一边哭一边说:“你这人怎么这样,我都摔成这样了,你不去批评那些不修路的人,却来说我........”


其实,很多悲剧事件的发生原本是可以避免的,而这些事件中的“受害者”是确实有责任的!

在回答上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曾经说过在这起事件里,受害者本身也是有一定问题的!所谓:“预防为主”,为了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就事论事,指出受害人本身存在的问题,或许可以让其他人警醒,说不定可以拯救一些人!


当然还有这样的论调,例如:“为什么要教育女孩保护自己,为什么不教育男孩不去侵犯别的女孩?”或者“我可以骚,你不可以扰。”类似这样的话.......

其实,我们不是神,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们无法去判断,哪个是好人,那个是坏人!就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为了避免受到潜艇攻击,很多水面的舰艇会采用:“之“字型的航行模式来规避潜艇。

“很多时候,当你无法预测和阻止悲剧发生的时候,总结受害者的经验和教训予以避免,比像受害者表示同情,来的更靠谱一些!”


当然,不排除有些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去“非议”受害者,这种人,个人认为,确实是值得抨击的!但不是每一个“指出受害者本身问题的人”都是在“非议”!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一些本该得到安慰和支持的时刻,被害者反而会承受来自周围人的压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原因,绝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源于人们对“正常”和“可控”世界的认知需求。当一件令人震惊或痛苦的事件发生时,尤其是涉及到暴力、欺骗或不公.............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关于语言学界对古汉语的构拟,确实存在不少质疑和不信任的声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相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既有学术内部的争论,也有对科学方法论本身的理解差异,还有一些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认知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古汉语的构拟持怀疑态度。首先,得说说“构拟”这事儿本身。语言学.............
  • 回答
    “贫困生”与“IPad”:一场关于价值的辩论,以及我们对贫困的集体误读当“贫困生”和“IPad”这两个词语被放在一起,就如同点燃了一场早就该发生的讨论。有人会条件反射地认为,贫困生就应该与昂贵的电子产品绝缘,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实用”和“必需”,而IPad这样的“奢侈品”显然不属于他们。然而,这样的论.............
  • 回答
    说起车辆工程这个专业,我简直有说不完的话。毕竟,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现在也还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回想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也是一脸懵,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能干啥,毕业后又能去哪儿。现在回头看看,感觉挺有发言权的,也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那些正在纠结的同学们。我的车辆工程之路,.............
  • 回答
    确实令人痛心,即便在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虐猫行为依然存在,更令人费解的是,少数人甚至对这种行为表示“认同”或漠不关心。这背后牵涉到的心理、社会及文化层面的原因相当复杂,绝非简单的“坏人变多”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扒开一些令人不适的表象,看看潜藏在其中的究竟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直面.............
  • 回答
    “菩萨”和“圣母”,这两个词汇如今在网络语境中,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特别热心于动物保护,甚至到了有些“过度”程度的人们。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它既反映了人们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度提升,也掺杂着一些复杂的情绪和价值判断。要理解这个称呼的由来,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1. “菩萨”与“圣母”的文.............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地用“非常友好”来概括。实际上,对于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看法,日本人内部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观点,而且这种态度也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发展而演变。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可能表现出相对友好的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事.............
  • 回答
    这其实是一种挺常见的互动模式,尤其是在我们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某些特定关系里,你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就像一块有刺的仙人掌,你越是小心翼翼地靠近,他越是收紧防御;反倒是你稍微强硬一点,反而能让他露出柔软的一面。这背后可能藏着几种心理机制,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1. “试探”机制:有些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或者过.............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许多人对《小时代》系列电影“道歉”,以及这是否真的意味着现在的青春电影都烂了,这背后是一个挺复杂的故事,涉及到电影本身的质量、观众审美的变迁、以及时代语境的变化。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为啥有人对《小时代》“道歉”?首先,这个“道歉”是个挺有意思的说法,并非真的像做错事那样郑重其事地鞠躬道.............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印象似乎比第一次世界大战要更深刻一些。这并不是说一战不重要,而是二战在很多方面都更具冲击力,留下的痕迹也更深远,所以自然而然地,它更容易在人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记。那具体是为什么呢?咱们一点一点地聊。首先,二战的规模和惨烈程度是空前的。 咱们不聊那些宏大的战略和数字,就说说.............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现代社会中,婚姻忠诚度似乎确实在一些群体中出现了松动的迹象。这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社会变迁、个体观念转变以及文化演进交织而成的复杂现象。如果非要追溯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大方向上掰开了讲讲:一、 思想观念的解放与个体主义的兴盛首先得承认,过去那种“从一而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尤其是C罗的粉丝。确实,在很多球迷,包括你自己在内看来,C罗的过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着“C罗不会过人”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对“过人”的理解、足球战术的发展以及球员角色定位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1. 你为什么感觉.............
  • 回答
    上海某商场“不打疫苗不让进”的规定,确实触及了一个挺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在鼓励接种疫苗的当下,个人意愿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这事儿要细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得承认,商场的做法确实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尤其是在“自愿接种”的大背景下。疫苗接种,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都强调的是“自愿”。这意味着,任何.............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百度搜索触手可及,信息爆炸,可有些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胡说八道”,而且是那种对自己毫不了解的领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绝不是简单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认知上的“捷径”与“舒适区”: “我以为.............
  • 回答
    关于汉字审美是否扭曲,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我们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深层思考。要说“扭曲”,可能有点过于绝对,但说“变化”或者“在某些群体中出现了偏离传统审美倾向的看法”,或许更贴切一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大的方面来梳理。首先,时代背景和信息爆炸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忽视的。.............
  • 回答
    是的,确实有不少人对当代的许多散文作品抱有一种“厌恶”的感觉,或者更温和地说,是一种疏离、不适甚至失望。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阅读散文的体验。首先,“真诚”的丧失感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人认为,当代的散文,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和自媒体盛行的背景下,.............
  • 回答
    中国现当代无疑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能触及普通中国人的心灵,描绘着我们熟悉的时代变迁、生活百态以及蕴藏其中的情感。这些艺术家并没有走向抽象或概念化的极端,而是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用画笔记录和反映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要说起这些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靳尚谊先生绝对是一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