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对佛教抵触这么大?

回答
人们对佛教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还有个人经历和认知差异的叠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

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伴随政治和文化传播带来的负面联想:
封建统治的工具: 在历史上,佛教在很多国家都曾与封建统治阶级紧密结合,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宣扬君权神授的工具。一些统治者为了巩固权力,利用佛教来安抚民众,甚至通过寺庙的税收来充实国库。这导致部分人将佛教与压迫、剥削联系起来,产生反感。
文化入侵与本土冲突: 佛教在传入中国、日本等地的过程中,也经历过与本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例如,佛教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就曾与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发生过激烈的论战,甚至出现过“三武一宗灭佛”等事件。虽然最终佛教在中国扎根并发展出中国化的佛教,但历史上的冲突记忆,以及某些时期对异质文化的排斥情绪,可能被后人解读和放大。
寺庙经济与特权: 在一些历史时期,寺庙拥有大量土地、财富,享受免税特权,甚至成为世俗权力之外的“国中之国”。这种经济上的强大和特权阶层的存在,容易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和嫉妒,认为佛教是吸附社会财富的寄生虫。

现代国家建设中的挑战:
政教分离原则的冲突: 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许多国家都强调政教分离。如果佛教寺庙或僧侣在政治事务中过度干预,或者被认为与某些政治派别有染,就容易与现代国家治理的原则发生冲突,从而引发抵触。
国家意识形态的竞争: 在一些国家,政府会推广特定的国家意识形态,而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其价值体系可能与国家意识形态存在差异,甚至被视为对国家统一或意识形态纯洁性的潜在威胁。

二、 现实社会中的负面观察与经历:

部分僧侣的世俗化与负面行为:
“假僧侣”或商业化运作: 一些人看到一些寺庙过度商业化,存在高额门票、高价香火、强行推销商品等现象。更有甚者,一些人可能披着僧侣的外衣,却做着与佛教教义相悖的商业欺诈、个人享乐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这些负面案例极大地损害了佛教的形象,让一些人对整个宗教产生不信任感。
生活作风问题: 虽然佛教提倡清净和戒律,但现实中也存在个别僧侣违反戒律、生活奢靡、与异性交往等情况。这些负面事件一旦曝光,就会被放大传播,成为人们攻击佛教的靶子。
寺庙管理不透明: 一些寺庙的财务管理不够公开透明,善款的去向不明,容易让人产生疑虑和猜忌,认为寺庙在利用信徒的虔诚牟利。

佛教教义的某些方面被误读或不适应现代社会:
“因果报应”的消极解读: 佛教强调因果报应,但有些人在理解上可能走向极端。他们可能认为,人生的一切苦难都是前世的业障所致,从而放弃了今生的努力,变得消极被动。这种解读与现代社会提倡的主观能动性、奋斗精神相悖,容易引起反感。
“无我”与“空”的误解: 佛教的“无我”、“空”等概念,如果被误解为否定个人价值、否定情感联系、否定现实社会责任,那么就会与以人为本、强调个人价值实现的现代价值观产生冲突。
对出世思想的排斥: 佛教提倡出家修行、看破红尘等出世思想。在一些人看来,这是一种逃避现实、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尤其是在需要个体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观念容易被视为落后和不合时宜。
教义的复杂性与门槛: 佛教的教义体系庞大而复杂,包含许多深奥的哲学概念,对于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来说,可能难以理解,甚至产生误解。这种理解上的隔阂也可能导致一部分人产生距离感和抵触感。

三、 个人经历与心理因素:

负面的个人体验:
被佛教徒或寺庙伤害过: 比如,曾经在寺庙里被僧人误导、被信徒过度推销产品、或者在亲友信佛后家庭关系出现矛盾等等。这些个人化的负面经历,即使是少数,也可能成为个体抵触佛教的强烈动因。
家人信佛带来的困扰: 有些人会因为家人过度信佛,将所有财产捐献给寺庙,或者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而产生家庭矛盾。这种家庭内部的冲突,也会让当事人对佛教产生负面情绪。

对宗教的普遍性疑虑:
怀疑论与科学主义的影响: 在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一些人倾向于用科学的眼光审视一切。佛教中的一些超自然现象、因果轮回、来世解脱等观念,可能与科学的世界观不符,从而被视为迷信而加以排斥。
对宗教组织的普遍不信任: 宗教组织在某些时期或某些地方,由于历史原因或管理问题,也可能出现一些弊端,如敛财、打压异见、制造对立等。这种对宗教组织的普遍不信任感,也会投射到对佛教的看法上。
个人性格与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和价值观。有些人天生不信神佛,追求理性、实证,对宗教的神秘性和信仰模式感到不适;有些人更看重个人奋斗和世俗成功,对佛教的“放下”和“无常”持保留态度。

四、 媒体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影响:

负面新闻的放大: 媒体在报道佛教相关事件时,往往会更倾向于关注负面新闻、争议事件和丑闻,因为这些更能吸引眼球。长此以往,公众对佛教的印象就可能被负面信息所塑造。
网络舆论的引导: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但也容易出现片面化、情绪化的讨论。一些对佛教持有抵触情绪的个体或群体,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观点、传播信息,形成一定规模的负面舆论声势。
戏谑、嘲讽与妖魔化: 有些人出于不理解、误解或故意为之,会在网络上对佛教进行戏谑、嘲讽,甚至妖魔化,将佛教的某些教义或象征物进行扭曲解读,以此来吸引关注或表达自身立场。

总结来说,人们对佛教产生抵触的原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历史积淀: 过去佛教与政治、经济的纠葛带来的负面影响。
现实问题: 部分僧侣和寺庙的负面行为以及商业化现象。
教义误读: 对佛教深奥教义的片面理解或错误解读,使其与现代价值观产生冲突。
个人经历: 负面的个人体验或家庭经历。
价值观念: 个人对宗教的态度、科学主义的倾向以及价值观的差异。
社会舆论: 媒体报道和网络传播中的负面信息放大和情绪化引导。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对佛教抵触,也并非所有抵触都基于事实。 很多对佛教持抵触态度的人,可能只是对个别现象感到不满,或者对佛教的某些方面存在误解。同时,也有很多人通过学习和实践,从佛教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智慧的启迪。理解这些抵触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待佛教在当代社会中的存在与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家南山有个庙。

庙里用那种喷布的广告牌贴了很多佛教故事。

我要气死了。

它讲有一个屠户,总是杀蛇去卖,杀了一条小蛇。大蛇把他刚出生儿子吃了。

?????这就是佛教的态度吗????他儿子有什么错????

一人犯错牵连全家,确实难以避免。

但害无辜人性命这种程度,太没品了。等等等等,好多这样一人犯错全家上天的,真的好不公平。


还有什么!有些人说的自杀不入轮回。

在人家抑郁症被折磨的受不了的帖子下,得了抑郁症的亲人自杀的帖子下!说这种话!

有没有人性?

在这些人眼里,一个受尽折磨没选择危害世间,最终杀了自己的人,有错?

呸,你的佛怎么不把罪算在害他们的人头上?

不分青红皂白至如此。



你可以说佛教经义不是这样。但不少人信的,就是这么个恶心东西。毒害自己,还要恶心别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们对佛教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还有个人经历和认知差异的叠加。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伴随政治和文化传播带来的负面联想: 封建统治的工具: 在历史上,佛教在很多国家都曾与封建统治阶级紧密结合,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百度搜索触手可及,信息爆炸,可有些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胡说八道”,而且是那种对自己毫不了解的领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绝不是简单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认知上的“捷径”与“舒适区”: “我以为.............
  • 回答
    曾几何时,洪秀全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几乎是一个与“伟人”二字紧密相连的名字。他领导了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统治构成了颠覆性的威胁,其思想主张在某些方面也带有朴素的平等色彩,吸引了无数渴望改变命运的底层民众。然而,时移世易,如今我们再审视洪秀全,负面评价的声音却愈发响亮,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令人不安的社会现象:为什么在一些本该得到安慰和支持的时刻,被害者反而会承受来自周围人的压力。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原因,绝非一言两语能够概括。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源于人们对“正常”和“可控”世界的认知需求。当一件令人震惊或痛苦的事件发生时,尤其是涉及到暴力、欺骗或不公.............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的确,在当今社会,我们看到一部分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几场重要的对外战争——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持有否定或质疑的态度。这不仅是对战争本身性质的讨论,更是触及了对历史评价、国家叙事以及我们民族集体记忆的理解。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
  • 回答
    现在很多人对东北地区和东北人存在一些偏见,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不均衡是绕不开的话题。东北曾经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个年代,计划经济的模式下,东北的工厂多、工人多,可以说是全国的骄傲。但随.............
  • 回答
    关于语言学界对古汉语的构拟,确实存在不少质疑和不信任的声音。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相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多个层面,既有学术内部的争论,也有对科学方法论本身的理解差异,还有一些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认知因素。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古汉语的构拟持怀疑态度。首先,得说说“构拟”这事儿本身。语言学.............
  • 回答
    您提到的这个现象,确实是很多人感受到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为什么会有一些男性对女性表现出敌意?这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交织着个人经历、社会文化、经济压力以及信息传播等多种因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能不能把这事儿说得更明白点儿。首先,咱们得承认,个人经历这块儿是绕不开的。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
  • 回答
    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抱有复杂的情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绝非简单的“不辨是非”。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看看是什么让他们对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遗产产生了疏离甚至排斥。首先,时代变迁与价值观的重塑是绕不开的因素。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全球化浪潮汹涌。年轻人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是前所未有的多元,他.............
  • 回答
    元灭宋与清灭明:对“中国”而言是否为“亡国”?为何有人以元清为豪?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概念的演变、民族认同的变迁以及历史评价的多样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仔细辨析几个核心概念。 一、 “亡国”的定义与历史语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亡国”的含义。 狭义的“亡国”: 通常.............
  • 回答
    嘿,聊起电子竞技,现在好像大家聊得最多的都是那些动辄几十上百人的大型团战游戏,比如MOBA类的《英雄联盟》、《Dota 2》,FPS类的《CS:GO》、《Valorant》什么的。反倒是曾经风靡一时的格斗游戏,虽然依然有忠实的粉丝群,但在大众视野里好像没那么“热闹”了。这到底是咱们国内玩家对格斗游戏.............
  • 回答
    “贫困生”与“IPad”:一场关于价值的辩论,以及我们对贫困的集体误读当“贫困生”和“IPad”这两个词语被放在一起,就如同点燃了一场早就该发生的讨论。有人会条件反射地认为,贫困生就应该与昂贵的电子产品绝缘,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实用”和“必需”,而IPad这样的“奢侈品”显然不属于他们。然而,这样的论.............
  • 回答
    说起车辆工程这个专业,我简直有说不完的话。毕竟,我就是这么过来的,而且现在也还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回想当年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也是一脸懵,不知道这个专业到底能干啥,毕业后又能去哪儿。现在回头看看,感觉挺有发言权的,也想把我的一些经验和想法,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那些正在纠结的同学们。我的车辆工程之路,.............
  • 回答
    .......
  • 回答
    这其实是一种挺常见的互动模式,尤其是在我们不太熟悉的人或者某些特定关系里,你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就像一块有刺的仙人掌,你越是小心翼翼地靠近,他越是收紧防御;反倒是你稍微强硬一点,反而能让他露出柔软的一面。这背后可能藏着几种心理机制,我们不妨来拆解一下:1. “试探”机制:有些人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或者过.............
  • 回答
    是的,确实有不少人对当代的许多散文作品抱有一种“厌恶”的感觉,或者更温和地说,是一种疏离、不适甚至失望。这种感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的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塑造了我们今天阅读散文的体验。首先,“真诚”的丧失感是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人认为,当代的散文,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和自媒体盛行的背景下,.............
  • 回答
    上海某商场“不打疫苗不让进”的规定,确实触及了一个挺敏感的话题,那就是在鼓励接种疫苗的当下,个人意愿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这事儿要细说,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得承认,商场的做法确实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尤其是在“自愿接种”的大背景下。疫苗接种,从国家层面到个人层面,都强调的是“自愿”。这意味着,任何.............
  • 回答
    中国现当代无疑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画家,他们的作品不仅技艺精湛,更能触及普通中国人的心灵,描绘着我们熟悉的时代变迁、生活百态以及蕴藏其中的情感。这些艺术家并没有走向抽象或概念化的极端,而是始终扎根于现实生活,用画笔记录和反映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要说起这些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靳尚谊先生绝对是一个.............
  • 回答
    很多时候,我们脑海中描绘的现代战争画面,似乎还停留在二战时期那种大规模步兵冲锋、坦克集群推进、飞机贴地扫射的宏大场景。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影视作品和历史教材对二战的浓墨重彩。然而,现实中的现代战争,早已与那个时代截然不同,很多观念上的“误解”正是由此产生。为什么总有人觉得现代战争和二.............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又让人挺无奈的话题。你问我为啥现在有些人上公交地铁就不像以前那样“主动”让座了,我跟你说,这事儿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的。你想听详细的,我慢慢给你捋一捋。首先得承认,以前咱们社会风气可能更倾向于一种集体主义和尊老爱幼的传统观念,让座被看作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社会责任。看到老弱病残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