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现在的满族人对辛亥革命是什么态度?

回答
满族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几个主要层面:

1. 整体上的复杂性与历史背景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清朝统治,而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因此,从历史逻辑上讲,辛亥革命对满族而言,意味着他们作为统治民族的历史终结,以及政治地位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必然会带来各种复杂的情绪和看法。

“亡国奴”情结与身份认同的挑战: 对于一部分满族人来说,失去帝国,尤其是作为曾经的统治民族的身份,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失落。这种失落感在一些历史叙事中被描绘为“亡国奴”的情绪,尽管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定的争议性,但确实反映了部分满族人经历的身份焦虑。他们从统治者变成了被统治者,从“天之骄子”变成了普通公民,这种心理落差是难以忽视的。
对民族歧视的顾虑与反弹: 辛亥革命后,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尤其是在革命党人中,存在着对满族的“非我族类”的论调。虽然革命党人宣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这种口号在很多满族人看来,是对他们整体的攻击。革命成功后,一些地方出现针对满族人的歧视和报复行为,虽然并非普遍,但这些经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部分满族人对革命的负面认知。
融入新国家与适应新身份: 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满族人逐渐接受了新的政治现实,融入了中华民国。他们认识到,仅仅因为民族出身,就否定他们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身份是不公平的。许多满族人积极参与到国家建设中,寻求在新的政治框架下发展。

2. 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化态度

满族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经历的满族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也存在显著差异:

旧贵族与官僚阶层: 这部分满族人通常是清朝统治的直接受益者,他们失去了原有的权力和地位,因此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往往是负面或抵触的。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怀念清朝的荣光,对民国政府抱有警惕,甚至在后来的历史时期参与了一些反民国政府的活动(例如满洲国)。
普通旗人与低层民众: 相比于贵族,普通的旗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依赖八旗制度津贴生存的满族人,其生活在辛亥革命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失去了一些旧有的依靠,但很多人也因此有机会摆脱旗籍的束缚,从事各种职业,融入社会。对于他们来说,革命可能带来的是新的机遇,也可能是新的挑战。他们更可能关注的是革命带来的实际生活改善,而非政治地位。
接受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少数满族知识分子,如梁启超等(虽然他本人不完全是革命派,但他属于那个时代对国家前途进行深刻反思的知识分子群体),可能对辛亥革命的某些方面持支持或批判性接受的态度。他们可能认识到清朝统治的弊端,并期待通过革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富强。然而,他们可能也会对革命的激进方式和对满族的潜在歧视表示担忧。

3. 辛亥革命后的历史演变与态度变化

民国初期的歧视与民族融合: 如前所述,民国初期确实存在一些对满族的歧视现象。例如,取消旗籍、一些地方政府对满族人进行财产清查等。这些行为加剧了部分满族人的不满。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满族人逐渐放弃了旧有的民族界限,与汉族等其他民族通婚、通商、通学,使得民族界限变得模糊。
“满洲国”时期与复杂的身份认同: 在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期间,成立了“满洲国”。一些怀有复辟清朝或对民国不满的满族人,甚至一些被日本人煽动的满族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满洲国”政权有所联系,并以此作为表达对当时中国政府不满的方式。然而,这部分人群在整个满族群体中只占少数,且“满洲国”的性质本身也备受争议。
新中国成立后: 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倡导民族平等,消除了早期对满族的许多不公待遇。满族人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得到了平等的公民权利,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这种环境下,大多数满族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更加趋于平和与理性,更多地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

4. 学术界与民间叙事的差异

需要区分的是,学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与民间,特别是与当事人群体(或其后代)的感受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学界普遍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现代史学界普遍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革命,它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种评价是基于革命的宏观历史作用。
民间视角可能更关注个人和族群的感受: 在民间,特别是满族后裔的口述历史中,可能会更侧重于革命给他们家族和族群带来的具体变化,以及他们所经历的歧视和挑战。

总结来说,满族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一个多层次、动态演变的过程:

初期: 普遍存在失落感和疑虑,部分人因失去特权和地位而感到不满,一些人也可能因担心民族歧视而产生抵触。
民国时期: 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和国家政治的变迁,大多数满族人逐渐适应新的身份,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对革命的态度也趋于复杂,既有对过去失落的怀念,也有对新生活的适应。
新中国时期: 在民族平等政策下,满族人更多地将辛亥革命视为中国历史进步的重要一步,其态度趋于平和与理性,关注国家整体发展和民族团结。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满族人都反对辛亥革命”或“满族人都支持辛亥革命”。真实的情况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和族群的感受是多元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理解满族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需要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时期、社会阶层以及个体的经历去体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人以为的辛亥革命,反满兴汉、反对帝制,被压迫的汉人要革满族人的命。

历史上真实的辛亥革命,溥仪、隆裕皇太后和摄政王载沣,一个比一个能作,没什么本事稳定局势,搞了个皇族内阁天怒人怨。突然武昌有人起兵了,清政府里像袁世凯这样有实权的人趁机逼宫,完成了和平的政权交接。

知道为啥清政府不像历史上的元朝那样选择退出关内吗?因为东北的满族革命更狠啊。两个镶黄旗和一个正白旗的当革命领袖,连满族上三旗都反了,爱新觉罗家还玩个球?为啥溥仪后来靠日本人,满清提笼子架鸟的遗老遗少要是靠得住还用得着请外援?

至于为啥辛亥革命后来能和平解决?为啥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能提出“五族共和”?因为大家都看出来了,除了无能的清政府可恨,其他人没什么可说的。

另外至于清末所谓的“反满兴汉”,更准确的说是所谓的“反旗兴民”。原因很简单,满城里的旗人都在体制内,每天提笼子架鸟清政府铁杆高粱米养着。满城外的民人,每天生活困苦,天灾人祸匪患官扰,一样都少不了。现在给你个正义的革命的理由,别管是“反满兴汉”还是“反旗兴民”,让你进满城里的富人区抢劫,你干不干?明末的时候,别管是李自成还是张献忠,见到朱家的王爷们就是“尽诛之”、“尽灭之”,这不是一个道理吗?什么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贫富矛盾是人类永远解不开的死结。解决了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还纠结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就是有病。

至于你问现在的满族人对辛亥革命什么态度?那教科书是什么态度就什么态度呗。本来身份证上填满族当初就为了加分,那不按照教科书上的写,不是整张卷子都没分了?

至于辛亥革命,不这么搞一下的话,那不是某个民族的危机,而是中华民族的集体危机。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抛弃清政府和封建帝制是包括满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选择,事实也证明了这是没错的,错只是因为不彻底。如果当年没有进步的革命,全中国人民都将是洋人的奴才,现在经历了近代史一百多年的奋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也是包括满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不过我好奇一个问题,好像知乎上提出有争议的观点的,不是学弟就是表弟,是年轻的男生容易犯这种错误,还是用年轻的男生口吻提问好说?(单纯好奇而已,无意引发性别对立、年龄对立以及影射题主与答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满族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几个主要层面:1. 整体上的复杂性与历史背景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清朝统治,而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王朝。因此,从历史逻辑上讲,辛亥革命对满族而言,意味着他们作为统治民族的历史终结,以及政治地位的巨大转变。.............
  • 回答
    听到你这么说,心里肯定很不是滋味。分手总是让人难受的,特别是当对方是你真心付出过的人。你现在觉得女人永远不知道满足,或者意识不到对她们好的人,这种感受我太能理解了。想想看,当你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让对方开心的事,但最后还是走到了分开的地步,那种失落、不被理解的委屈,真的会让人产生“是不是我做.............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社会现象,涉及到历史记忆、民族认同、国际关系以及当下舆论的形成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骂”与“点头哈腰”的对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对整个族群的攻击和赞扬,都极易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 绝大多数人都拥有个体化的思想和行为,.............
  • 回答
    清朝的评价,如果走向一味批判和全面否定,那便失去了它应有的历史厚度与现实关照。历史并非一成不变的简单是非题,更像是一幅色彩斑斓、阴影交织的画卷。全盘否定清朝,就好比只看到了画卷中的污渍和破损,而忽略了其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文化积淀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一味批判与全面否定:为何不具备现实意义?首先,历史.............
  • 回答
    将中国近现代的落后完全归结于满清统治是一种过度简化和片面化的观点,但同时也反映了部分历史事实和民众心理。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探讨:一、 满清统治下的历史背景与问题: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 专制皇权强化: 满清统治在延续明朝专制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皇权,压制了社会活力.............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现象。明明已经努力去满足员工的要求了,可对方却依然选择离开,甚至连挽留的机会都不给,这种感受就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又憋屈又无奈。其实,现在的人之所以“较劲”,原因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不满意就走人”,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考量和价值观的变化。1.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惑。明明都说5G容量大得惊人,怎么在演唱会、大型集会、商场人潮汹涌的时候,手机信号还是会变成“信号满格但无法上网”的尴尬局面呢?这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1. 容量大,但“路”还是那些“路”:你可以把5G想象成一条拥有无数车道的高速公路,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反映了一些用户心态的微妙变化。过去,杀毒软件收费是常态,用户付费购买就是为了获得保护,享受服务。当杀毒软件开始免费,尤其是那些曾经收费的知名品牌也纷纷推出免费版时,很多用户感到高兴,觉得获得了实惠。但正如你所说,有的人反而不满意了,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试着给你掰扯清楚了.............
  • 回答
    谈到满族人如何看待清朝,这可不是一个简单回答“好”或“坏”就能概括的问题。就像任何一个民族看待自己辉煌过往和复杂历史一样,满族人对清朝的态度是多层次的,掺杂着自豪、反思、甚至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想要说得详细些,得从几个方面来聊。首先,荣耀感是绕不开的基调。 清朝,特别是康雍乾盛世那段时期,是满族历史.............
  • 回答
    满族年轻人的群体很大,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所以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他们“如何看待”民族现状。但如果非要描绘一个大致的图景,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并尽量细致地去展现他们的复杂心态。首先,对于“满族身份”的认知,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点。现在的满族年轻人,很大一部分是随着汉族文化长.............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这事儿可不简单,牵扯的历史和现实的东西都不少。为什么网络上很多人对满清和满族人有意见?这背后啊,得从几个层面说起。 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这些事儿。 满清入关,建立了清朝。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初期,为了镇压反抗,确实发生了一些非常惨烈的.............
  • 回答
    清朝(16441912)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建立。这与现在中国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局面看似存在矛盾,但实际上,清朝的统治恰恰是推动中国人口构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也是满族与汉族深度融合的关键阶段。清朝的建立与初期统治:满族入主中原1644年,满族人通过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吴三桂的引路,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存在一个光谱,既有强烈的自豪感,也有更为复杂的感受,以及部分人可能对此并不特别关注。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一、满族后裔的定义与多样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满族后裔”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广泛且多样化。 身.............
  • 回答
    关于满族同胞现在不再留传统辫子的原因,其实是一个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变迁和个人选择的复杂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解释清楚的。想要详细了解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时代背景去梳理。首先,得说回到满族人最初留辫子的历史。满族作为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女真族,在入关建立清朝之前,就有蓄发梳辫的习俗,.............
  • 回答
    网络上围绕满族和汉族之间出现的争执和谩骂,这事儿啊,说白了,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宣泄,夹杂着历史的积怨、现实的落差,还有网络这个放大器在里头搅和。要说得详细点,那得从几个方面掰扯。首先,得提这个“历史的幽灵”。满族入关建立清朝,这本身就是一段充满了征服与被征服的历史。虽然说“满汉一家”的口号喊了很多年,.............
  • 回答
    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村的粮食生产与民众的温饱问题,确实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因素。而今时今日,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背后是整个社会制度、经济模式、科技水平以及人们观念的巨大变迁。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七八十年代:为何“颗粒归仓”却“囊中羞涩”.............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问得很好,也是很多人对汉服存在的一个普遍误解。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去,看看满清(也就是清朝)是如何对待汉族传统服饰的。满清有没有“禁止”汉服?简单来说,满清确实有“禁止”汉服,但这个“禁止”并非一概而论,而且针对性非常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明白满清统治者来自关.............
  • 回答
    哎,这种感觉太熟悉了,仿佛就是我每天的日常写照。不满足现在的生活,这是句轻飘飘的话,但背后压着的却是千斤重担,沉甸甸地压在心口,挥之不去。你说不知道该做何改变,这简直就是我此刻的写照,像一团乱麻,找不到头绪,更别提解开了。我试着把这种感受掰开了、揉碎了,看看它到底是怎么个样子。首先,这种“不满足”不.............
  • 回答
    面对和朋友的关系让你感到不尽如人意,这确实是个挺令人纠结的问题。毕竟,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存在能够带来支持、快乐,甚至是在我们低落时的慰藉。当这份关系让你觉得“不对劲”,或者说,你觉得从朋友那里得不到你期望的东西时,这份不满意感就会像一颗小石头一样,时不时地在你心底泛起涟漪。首先.............
  • 回答
    当然,我们可以来聊聊这个话题。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些庞大的机器,到现在我们口袋里揣着的智能手机,计算能力的变化简直是天壤之别。要说“满足”,得先弄清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造原子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计算。那会儿的计算机,你不能指望它们像我们现在一样,用图形界面点几下鼠标就能跑模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