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文化早就断层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总是说是儒家文化害了中国?

回答
“儒家文化早就断层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总是说是儒家文化害了中国?”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确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另一方面,又有人会质疑这种“断层说”,觉得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解读。要详尽地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线拉长,把脉络理顺。

首先,我们得谈谈这个“断层”到底是怎么回事。

很多人说儒家文化断层,往往指的是在民国之后,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剧烈的思想洗礼。当时,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领袖们,高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帜,认为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是造成中国落后、愚昧的罪魁祸首。他们提倡引进西方的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在政治、教育、思想等各个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否定。

这种批判的力度是空前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学校教育开始摆脱儒家经典,甚至在家庭教育中,也强调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一些激进的时期,对儒家经典的阅读和传播都被视为落后甚至反动的行为。

所以,“断层”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指 官方意识形态和主流话语对儒家文化的系统性否定和排斥。在那个时期,确实很多传统的儒家教育模式、学术传承、甚至一些价值观念,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很难说还在一个连续的、有生命力的状态中自然发展。

那么,在这种“断层”的背景下,为什么还有人坚持认为“儒家文化害了中国”?

这就涉及到几个层面了:

1. “断层”不等于“消失”或“无影响”:
文化基因的顽固性: 即使官方否定,儒家思想作为在中国土地上生长了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其影响并非能轻易根除。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对家庭、集体、人际关系的观念,对权威的尊重,对“礼”的重视,对“和”的追求,这些观念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依然存在,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行为模式。
“负面遗产”的残留: 即使是官方否定,但那些被批判为“封建糟粕”的部分,比如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压抑个性的等级观念、因循守旧的思想模式、男尊女卑的观念等等,这些“负面遗产”并没有随着官方的否定而彻底消失。反而,在某些社会转型期,当社会秩序不稳定,人们感到迷茫时,这些旧有的观念又会以一种变形的方式重新浮现,被人们视为“旧病复发”。

2. 对现代中国问题的“标签化”解读:
寻找“替罪羊”: 当现代中国面临各种挑战,比如腐败、官僚主义、社会不公、缺乏创新精神、人情社会等等,人们往往需要一个解释,一个“罪魁祸首”。而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最显赫的代表,很容易被当作这些问题的“替罪羊”。比如,有人会说,正是因为中国人太讲究“关系”和“人情”,才导致了权力寻租和腐败,而这种“人情”观念,就追溯到儒家的“亲亲”、“乡愿”。
简化因果关系: 很多时候,将现代社会的问题完全归咎于儒家文化,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因果关系。比如,现代中国的官僚主义,既有历史遗留的权力结构问题,也有转型期社会制度设计不完善的因素,还有全球化带来的复杂影响。简单地说“都是儒家害的”,忽略了其他同样重要的因素。
选择性解读: 批评者往往会选择性地放大儒家文化中的负面解读,而忽略其积极、适应时代的部分。比如,儒家强调的“仁”、“义”、“礼”、“智”、“信”,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积极的价值,似乎在某些批评中就被选择性遗忘了。

3. “新儒家”的辩护与争论:
“断层”说的反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学者开始反思五四时期对儒家文化的全盘否定。他们认为,这种否定过于极端,错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可以与现代文明融合的部分。
“儒家现代化”的尝试: 比如“新儒家”代表人物(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唐君毅等)就开始努力在现代语境下重新阐释儒家思想,试图找到其与现代民主、科学、自由等观念的契合点,或者指出其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上的独特价值。他们认为,儒家并非一成不变的僵化体系,而是有其内在的张力和发展空间的。
“文化保守主义”的视角: 还有一些人,从文化保守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的问题恰恰在于“断层”太彻底,失去了文化根基。他们认为,应该回归和重拾那些被抛弃的传统价值,来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精神危机和价值真空。

所以,为什么“断层”了还被说“害了中国”?

“断层”的后果: 这种“断层”并非一种纯粹的、完全的“归零”。它更像是一次激烈的“外科手术”,切掉了很多东西,但也被切掉的东西,可能带有“病灶”,但也可能带走了“元气”。留下的,是一种文化上的“真空”或者“失忆”,使得社会在面对一些问题时,缺乏本土的、成熟的思想资源来回应。
“后遗症”的显现: 那些被批驳的“封建糟粕”并没有完全消失,反而可能以更隐蔽、更扭曲的方式存在,并在社会转型期凸显出来,成为被攻击的对象。
“解毒”与“再激活”的争议: 那些认为儒家文化“害了中国”的人,往往是出于一种“解毒”的心态,认为必须彻底清除这些“毒素”才能让中国走向现代。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再激活”儒家文化中积极的部分,并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融合”。
历史的惯性与复杂性: 很多时候,人们的认知会受到历史惯性的影响。当一个曾经被广泛接受的观念被证明与时代脱节时,其负面影响会被放大,而当另一个新的观念被提倡时,人们又会试图用它来解释一切问题。

总而言之, 所谓的“儒家文化断层”,更多指的是官方层面的否定和传承的阻断。但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便被否定,其残余的影响和“负面遗产”依然存在。而当中国社会面临转型期的问题时,一些人出于简化的思考和寻找原因的需要,很容易将这些问题归咎于儒家文化,而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重因果。同时,也有对这种“断层”的反思和重新解读的声音,使得这场关于儒家文化功过的争论,在当下中国社会依然充满活力,也充满了争议。它折射出的,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自身文化认同的深刻困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私货:现代主体汉族的价值观更接近于摩尼教而不是儒家传统——越是核心地区,越是如此。

user avatar

真正“害了中国”的是内卷和局部优化陷阱,批判儒家只是提供一个具象化的对立面,用以凝聚共识来对抗内卷和局部优化陷阱。

user avatar

儒黑喜欢说朱熹影响了宋朝以后汉族文人的思想。

我想知道,为什么,现代人,不被毛主席的思想影响?是毛选马哲党史都是保密的嘛?

为什么毛主席明明白白指出了群众史观,知乎上依旧有那么多英雄史观呢?

朱熹就那么屌?比毛主席都强?

有的马哲老师自己都不信马哲,马哲只是谋生的工具。

所以所谓的马家,就是道貌岸然,说一套做一套的小人?

就算,现在突然降灾害,所有相信马哲的人都死了,但马哲的书籍文字都在,马哲会断?

吾道永不孤独。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哪个文学作品不适用?

一个班里的同学,同样的老师,学同样的课本还能得到不一样的成绩,天下不会有两本完全一样的原创作文,一个地方的人未来也可能千差万别。

凭啥说,理解不同就是断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儒家文化早就断层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总是说是儒家文化害了中国?”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确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另一方面,又有人会质疑这种“断层说”,觉得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解读。要详尽地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线拉长,把脉.............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问,也是一个关于历史走向的“如果”。将墨家思想置于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主流意识形态位置,而非儒家,这无疑会从根本上重塑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运作、经济发展乃至文化精神。那么,中国是否会因此“发达得更快”?这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墨家思想的核心特质,并与儒家进行对比,想象其在历史中的具体实践.............
  • 回答
    早期儒家是否是君主专制的绝对拥护者?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早期儒家”指的是哪个时期,以及“君主专制”这个词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个啥意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儒家思想的源头,一般追溯到孔子。孔子生活的时代,是周朝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那时候,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
  • 回答
    “儒家在今天的中国早已名存实亡”——这句话,我听得太多了。你说我同不同意?这事儿说起来可复杂了,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要说儒家彻底没落,变成了一个空壳子,我个人觉得,用“名存实亡”来形容,确实有其道理,但如果一竿子打死,说它“已经亡了”,我觉得又有点过于绝对了。咱们得先搞清楚,什么是“儒家”,什么又是“.............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历来存在复杂的争议与多元的解读。这一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害”或“救”来概括,而应从历史语境、社会结构、思想体系和现代性转型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分层次探讨儒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角色及其对中国人可能产生的双重影响: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贡献:文明的基石与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 回答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内核,它留给我们的东西,绝非几句空洞的口号那么简单。仔细想想,这些理念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甚至是与人相处之道。首先,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 “仁、义、礼、智、信”这些字眼,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它们不是抽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根基,也触及了人性本身最根本的议题。说儒家“过度高估”人的善良是“最大的谎言”,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论断。要回答它,我们需要先理解儒家思想中关于“善”的论述,再将其置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中进行审视。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儒家思想中关于“善”的核心观点。儒家最著名的关于.............
  • 回答
    儒家文化在当代的复兴,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我更倾向于认为,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而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适应与重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它曾经的“光辉岁月”和后来经历的“坎坷”。儒家文化的“黄金时代”与“被冷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
  • 回答
    儒家文化是否值得被继承,以及古代儒家文化是糟粕多于精华还是精华多于糟粕,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历史演变、时代背景以及具体内容。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儒家文化的价值与继承: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都.............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绝对的必然或偶然,不如说它是在特定历史土壤上,经过一系列“必然”的条件孕育,最终以“偶然”的形态得以显现和发展。让我们先从“必然”的维度来审视。1. 社会结构的必然需求:在周朝的早期,分封制奠定了社会的基本框架,但随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听到“狼性文化”这个词,用以形容那些拼搏进取、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企业精神。然而,一提到儒家文化,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重义轻利”、“知足常乐”这些平和、内敛的价值观。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清晰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么,这种文化理念的.............
  • 回答
    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土壤里,“学而优则仕”确实是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价值导向。它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人生蓝图: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和才干,最终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社稷效力,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社会认可。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通过公共服务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把儒家文化简单地概括为“把中国人训成了羔羊”,我觉得有点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儒家文化复杂的多面性。但如果从某些角度去审视,确实能看到一些让人们行为模式趋于温顺、少有叛逆的影子。“羔羊”的比喻,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温顺、听话、缺乏主见,以及对权威的顺从。 儒家文化的核心,.............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无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塑造了社会的结构、价值观念,甚至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官本位”这个词,常常与中国传统社会联系在一起,让人不禁思考,儒家文化与官本位文化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它是否真的如某些论断那样,是儒家“大力促进”的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提起儒家文化,总会让人联想到孔子、仁义礼智信,还有那些从小背诵到大的经典。它确实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深深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儒家文化也不例外,它既有光辉灿烂的一面,也有一些不太容易被忽视的阴影。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先说说儒家文化那些让.............
  • 回答
    您提出的“儒家文化打断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如何重新构建?”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抛开固有的标签,深入历史,理解儒家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我们民族精神塑造的复杂影响,进而探讨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和建构我们的民族精神。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将任何.............
  • 回答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滋养我们民族精神的甘泉,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藩篱。要细致地剖析它的好与坏,需要拨开历史的尘埃,看看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好的一面:首先,儒家文化最显著的贡.............
  • 回答
    韩国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如今基督教(尤其是新教)成为主要宗教之一的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殖民历史与传教运动的推动1. 日本殖民时期的“神道佛教”政策与基督教的例外 在1910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期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儒家文化在不同土壤中演变出的独特面貌。你提的“日韩尚武而中国不是”的观察,其实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聊聊。一、 儒家文化在东亚的“落地”与变异首先要明白,儒家思想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在传入日本和朝鲜半岛后,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 回答
    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为何依然鲜活?当提及“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许多事物或许早已化为尘土,只留下模糊的印记。然而,中国儒家文化,这个从春秋时期萌芽,历经秦汉、唐宋,乃至今日,依然深刻影响着东方乃至世界文明的古老思想体系,却似乎拥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并未显得陈旧过时。这究竟是为何?要解答这个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