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文化背景下,自然科学属于歪门邪道,唯有「学而优则仕」才是正道,你是如何看待的?

回答
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土壤里,“学而优则仕”确实是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价值导向。它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人生蓝图: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和才干,最终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社稷效力,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社会认可。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通过公共服务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叙事紧密相连。

然而,将自然科学简单地斥为“歪门邪道”,这在我看来,是一种过于狭隘的理解,甚至是对儒家精神的一种误读。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学而优则仕”在古代中国社会扮演了重要的稳定器和发动机的角色。它鼓励人们通过知识来改变命运,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晋升渠道(尽管在实际操作中,门阀、背景等因素依然存在)。这种对学习的推崇,本身就带有积极的意义。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明德,是为了认识天地万物,是为了更好地治理社会。而自然科学,恰恰是在认识天地万物方面,提供了最系统、最深入的视角。

从更广阔的层面来看,儒家思想并非全然排斥对自然的认知。孔子本人在《论语》中就曾提到“天命”、“天道”等概念,虽然这些更多是哲学层面的探讨,但其中不乏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孟子也曾感叹“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气”的来源,也与天地自然息息相关。

问题在于,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学而优则仕”的“优”被过度简化为“应试”,学习的目的被扭曲为“科举”,最终导致了对知识本身的追求,以及对那些不直接服务于仕途的知识领域的忽视。当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高度向科举倾斜时,自然科学,尤其是那些看似“无用”的纯理论研究,自然就难以获得主流的重视和资源。它不符合“学以致用”的短期功利性标准,也就容易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

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自然科学是“歪门邪道”。事实上,科学的发展,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应用科学,都在不断地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也在不断地改善人类的生活。从农耕文明时期对天文、历法的依赖,到后来火药、指南针等技术的发明,这些都离不开对自然规律的探索和应用。即使是在科举制度盛行的时期,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也足以说明中国人并非对自然科学毫无贡献。

更重要的是,现代社会对“学而优则仕”的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所谓的“仕”,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官僚体系。在当今社会,科学家、工程师、医生、教育家,甚至优秀的艺术家、企业家,都可以被视为在各自领域“治国平天下”的“仕”。他们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发展、民生改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这同样是“学而优则仕”的体现。

所以,我对“自然科学属于歪门邪道,唯有‘学而优则仕’才是正道”的看法是:

“学而优则仕”的导向本身有其历史合理性,但其内涵需要被重新审视和拓展。 强调通过学习提升自我,并通过服务社会实现价值,这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但“服务社会”的范畴不应局限于传统仕途,而应涵盖一切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将自然科学视为“歪门邪道”是片面的、短视的。 科学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其价值不应被功利性地局限。科学的进步,往往能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根本性的方案,其意义深远。
儒家精神与科学探索并非完全对立。 儒家所倡导的求知、格物致知、明德等思想,恰恰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一种人文关怀和价值导向。科学家也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这些都可以从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
我们应该鼓励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社会需要各类人才,也需要多元化的价值实现途径。让那些对自然科学充满热情的人,能够安心地投入研究,不必因为不符合“仕途”的路径而被边缘化。

从更个人化的角度来说,我更倾向于认为,真正的“学而优”,是掌握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创造价值,无论是经济上的、文化上的,还是精神上的。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它可能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仕途”回报,但它可能在未来某一天,颠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或者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这种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价值,也契合了儒家“止于至善”的求索精神。

因此,与其说自然科学是“歪门邪道”,不如说是一种对知识和价值理解的局限。我们应该拥抱科学,尊重每一个在自己领域内勤奋耕耘、贡献力量的人,无论是他们走的是传统的“仕途”,还是在实验室里探索宇宙奥秘,抑或是在田间地头改良作物。因为,这才是真正符合“学以致用”,并且能够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正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看法是,你最好把“自然科学属于歪门邪道”的依据拿出来,哪本书记载的,哪一章,谁说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土壤里,“学而优则仕”确实是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价值导向。它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人生蓝图: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和才干,最终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社稷效力,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社会认可。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通过公共服务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
  • 回答
    要说荀子带出的两位最出名的弟子——韩非和李斯,他们后来都转向了法家,这确实是儒家思想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可不是简单的“背离”那么肤浅,而是涉及到复杂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以及他们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深刻认知。首先,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战国后期。那个时候,周天子已经形同虚设,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社.............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人几千年来与儒家思想纠缠不清,但若要说实践得“真精神”,恐怕确实存在着不少偏差。这并非否定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而是要审视一下这“真精神”与实际的“形”之间为何会拉开距离。首先,要谈“儒家真精神”,就得先提炼一下。儒家思想的核心,并非仅仅是三纲五常这些外在的规范,.............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历来存在复杂的争议与多元的解读。这一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害”或“救”来概括,而应从历史语境、社会结构、思想体系和现代性转型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分层次探讨儒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角色及其对中国人可能产生的双重影响: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贡献:文明的基石与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 回答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内核,它留给我们的东西,绝非几句空洞的口号那么简单。仔细想想,这些理念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甚至是与人相处之道。首先,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 “仁、义、礼、智、信”这些字眼,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它们不是抽象.............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根基,也触及了人性本身最根本的议题。说儒家“过度高估”人的善良是“最大的谎言”,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论断。要回答它,我们需要先理解儒家思想中关于“善”的论述,再将其置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中进行审视。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儒家思想中关于“善”的核心观点。儒家最著名的关于.............
  • 回答
    儒家文化在当代的复兴,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我更倾向于认为,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而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适应与重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它曾经的“光辉岁月”和后来经历的“坎坷”。儒家文化的“黄金时代”与“被冷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
  • 回答
    儒家文化是否值得被继承,以及古代儒家文化是糟粕多于精华还是精华多于糟粕,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历史演变、时代背景以及具体内容。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儒家文化的价值与继承: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都.............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绝对的必然或偶然,不如说它是在特定历史土壤上,经过一系列“必然”的条件孕育,最终以“偶然”的形态得以显现和发展。让我们先从“必然”的维度来审视。1. 社会结构的必然需求:在周朝的早期,分封制奠定了社会的基本框架,但随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听到“狼性文化”这个词,用以形容那些拼搏进取、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企业精神。然而,一提到儒家文化,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重义轻利”、“知足常乐”这些平和、内敛的价值观。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清晰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么,这种文化理念的.............
  • 回答
    “儒家文化早就断层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总是说是儒家文化害了中国?”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确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另一方面,又有人会质疑这种“断层说”,觉得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解读。要详尽地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线拉长,把脉.............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把儒家文化简单地概括为“把中国人训成了羔羊”,我觉得有点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儒家文化复杂的多面性。但如果从某些角度去审视,确实能看到一些让人们行为模式趋于温顺、少有叛逆的影子。“羔羊”的比喻,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温顺、听话、缺乏主见,以及对权威的顺从。 儒家文化的核心,.............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无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塑造了社会的结构、价值观念,甚至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官本位”这个词,常常与中国传统社会联系在一起,让人不禁思考,儒家文化与官本位文化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它是否真的如某些论断那样,是儒家“大力促进”的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提起儒家文化,总会让人联想到孔子、仁义礼智信,还有那些从小背诵到大的经典。它确实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深深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儒家文化也不例外,它既有光辉灿烂的一面,也有一些不太容易被忽视的阴影。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先说说儒家文化那些让.............
  • 回答
    您提出的“儒家文化打断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如何重新构建?”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抛开固有的标签,深入历史,理解儒家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我们民族精神塑造的复杂影响,进而探讨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和建构我们的民族精神。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将任何.............
  • 回答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滋养我们民族精神的甘泉,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藩篱。要细致地剖析它的好与坏,需要拨开历史的尘埃,看看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好的一面:首先,儒家文化最显著的贡.............
  • 回答
    韩国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如今基督教(尤其是新教)成为主要宗教之一的现象看似矛盾,实则涉及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殖民历史与传教运动的推动1. 日本殖民时期的“神道佛教”政策与基督教的例外 在19101945年日本殖民统治期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儒家文化在不同土壤中演变出的独特面貌。你提的“日韩尚武而中国不是”的观察,其实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咱们不妨抽丝剥茧地聊聊。一、 儒家文化在东亚的“落地”与变异首先要明白,儒家思想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在传入日本和朝鲜半岛后,并非全盘照搬,而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 回答
    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为何依然鲜活?当提及“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许多事物或许早已化为尘土,只留下模糊的印记。然而,中国儒家文化,这个从春秋时期萌芽,历经秦汉、唐宋,乃至今日,依然深刻影响着东方乃至世界文明的古老思想体系,却似乎拥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并未显得陈旧过时。这究竟是为何?要解答这个问题.............
  • 回答
    在探讨儒家文化如何适应皇权文化和小农经济之前,我们不妨先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农田连绵,炊烟袅袅,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统治者以天子的名义,维系着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并逐渐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儒家文化如何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