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儒家文化过度高估人的善良是最大的谎言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根基,也触及了人性本身最根本的议题。说儒家“过度高估”人的善良是“最大的谎言”,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论断。要回答它,我们需要先理解儒家思想中关于“善”的论述,再将其置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中进行审视。

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儒家思想中关于“善”的核心观点。

儒家最著名的关于“善”的论述,莫过于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天生就具备“恻隐之心”(仁之端)、“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他用“孺子将入井”的比喻,来说明即使是懵懂的孩子,看到有人要掉进井里,也会本能地生出惊惧同情之心,这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孟子认为,这些“善端”是人性固有的,就像树木有其本性一样,善也是人性的本性。

孔子虽然没有像孟子那样明确提出“性善论”,但他强调“仁”是最高的道德境界,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基础。他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要通过自我约束和遵循礼仪规范,来达成内心的仁爱。孔子也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种境界的达成,本身就寄托了对人性向善发展的信心。

儒家思想中,教育和后天修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虽然孟子认为善是性之本,但也承认“饥不可饱,寒不可衣,劳不可逸,则 Equally 矣”,承认环境的恶劣会对人性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儒家强调“学而时习之”,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于”,通过学习圣贤之道,通过“反省”、“内省”来不断提升道德水平,将天生的善端发扬光大,最终达到“尽人事”的境界。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提出“儒家过度高估人的善良是最大的谎言”这样的论断呢?

这主要源于对现实世界中人性的观察,以及对儒家理论与现实之间差距的质疑。

1. 现实中的自私与恶: 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战争、杀戮、欺骗、贪婪和残忍。我们看到人可以为了私利而背叛、伤害他人,甚至做出极端残暴的行为。从权力斗争到日常生活的种种不公,似乎都表明人性中存在着强大的自私和趋利避害的本能,而“善良”似乎常常是被压制、被牺牲的对象。从这个角度看,孟子所说的“善端”似乎显得过于理想化,难以解释为何有那么多人选择作恶。

2. “善端”的脆弱性与掩盖: 即使承认人天生有“善端”,但这些“善端”在强大的社会压力、物质诱惑、以及个人欲望面前,是否足够强大?许多时候,人们的“善端”被“利”所遮蔽,被“情”所扰乱。一个人可能在某个时刻表现出善意,但在下一刻就可能因为恐惧、私欲或群体压力而做出违背良心的事。儒家所强调的“克己复礼”,本身就说明了“善”并非毫不费力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去克服人性的阴暗面。如果说“善端”是一种种子,那么它的发芽、生长和开花结果,都需要艰难的耕耘。

3. 儒家思想中的“不善”的解释不足: 儒家在解释人的“不善”时,往往归咎于“失其所以然”或“放其性”。例如,孟子说“斧斤入山林,可乎?日夜声、有存乎?天地之间,物各有其性,而况乎人,失其所以然,则庶几于禽兽矣。”这意味着,当人的本性被扭曲、被压制时,就会变得“不善”。然而,这种解释在许多人看来,过于简单化了。它没有充分解释为何“斧斤”会轻易进入山林,为何“所以然”会轻易地被“失”。是否存在一些更深层次的、更难以克服的人性缺陷,是儒家理论未能充分涵盖的?

4. “礼”与“善”的边界模糊: 儒家强调“礼”,认为“礼”是人际交往的规范,是实现“仁”的重要途径。但有时,“礼”可能成为一种形式,甚至成为压制真实情感和个体自由的工具。在某些情况下,人们遵守“礼”并非出于内心的“仁”,而是出于对社会规则的恐惧或利益的考量。这种“出于礼而未必出于仁”的情况,是否说明了儒家对“善”的期望,在实际操作中容易与外在的规范混淆,甚至被利用?

但是,反过来说,认为儒家“过度高估人的善良是最大的谎言”,是否也过于片面?

1. 儒家并非“天真”的乐观: 必须承认,儒家思想中确实饱含着对人的期望,对“仁”的追求。但说它是“过度高估”并称之为“谎言”,可能忽略了儒家思想的精妙之处。孟子虽然提出“性善论”,但他同样强调“养气”,强调“尽信书不如无书”,以及“学”。他认识到人性的复杂,知道“善端”需要被培养和保护。儒家的“克己复礼”,正说明了克服私欲、实现善的道路并非易事,而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2. “善”的现实意义: 儒家对“善”的强调,并非只是对人性的一种“描述”,更是对一种“期许”和“规范”。它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道德框架,引导人们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努力。即使人性中有黑暗面,儒家所倡导的“仁爱”、“忠恕”、“信义”等价值,依然是构建健康社会、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需的。如果没有对“善”的追求和相信,人类社会可能更加混乱和黑暗。

3. “谎言”的定义: 如果“善”是指一种绝对的、不受外力影响的天性,那么儒家确实可能“高估”了。但如果“善”是指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一种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被激发和培养的品质,那么儒家就不是在说谎,而是在提出一种可能性和一种价值导向。而且,儒家也承认“性恶”的可能性,认为“失其所以然”就会像禽兽。这说明儒家并非完全忽视人性的阴暗面。

4. 历史和文化的视角: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塑造了无数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尽管历史上有许多背离儒家精神的事件,但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至今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这说明,其理论并非完全是“脱离现实的谎言”。

结论:

将“儒家文化过度高估人的善良”定性为“最大的谎言”,这个说法过于极端和简单化。

儒家并非完全否定人性中的“恶”。 孟子的“性善论”是从“善端”出发,强调的是“可为”的可能性,而并非“必然如此”。儒家也承认后天环境和个人选择对人性发展的影响,强调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所说的“善”,更像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和一种价值导向。 它提供了一个道德的标杆,鼓励人们去努力达成,而不是对现实人性的简单断言。
现实世界人性的复杂性,确实对儒家的“善”提出了挑战。 人性中确实存在深刻的自私、欲望和潜在的恶。但恰恰是这种复杂性,使得儒家强调的“克己”、“修身”等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儒家对“善良”的强调,是一种对人性潜力的充分信任和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而非一种“过度的、不顾现实的”高估。它鼓励我们在看到人性光明一面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人性的脆弱和需要后天努力去维系和发扬。

因此,与其说儒家“高估了人的善良”,不如说儒家提供了一种关于如何“培养和实现”善良的系统性思考和方法论。它指出了人性的可能性,并提供了一条通往更美好道德境界的道路。这条道路充满挑战,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正是因为有儒家这样的思想指引,人类社会才能够不断反思和进步,努力去靠近那个“仁”的理想。

说它是“最大的谎言”,是对儒家思想深刻内涵的一种误读,是对人性复杂性的简化,也是对人类自身通过努力实现道德进步的可能性的一种否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任何东西都有他的高度,请问题主的高是什么?

user avatar

communism也一样过度高估人的善良啊,妨碍它成为宇宙真理了吗?

所谓的宗教,主义,思想不过是上层为了降低统治成本,维系社会稳定立起来的牌坊。真实的人性还是弱肉强食那一套。

讲孔孟之道的旧官僚和信某主义的新干部在贪污腐化,以权谋私起来又有什么区别呢?

user avatar

前两天在小群里和朋友们聊起儒家文化。

我我们谈到前一阵被传的很热的那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说孔子在河边上坐着,看着上游流下来仇家的尸体感慨。

以孔子这样勇武无敌的人,在春秋那个乱世。纵横列国之间,最终他的学说不是告诉你如何侍强凌弱,而是告诉你要仁爱。

不得不说,孔子内心还真的是一个很温柔的人呢。

user avatar

严格来说,是统治者打着儒家的旗号为世人套上了苛刻的道德枷锁。以鼓励老百姓无偿奉献自己的劳动成果供他们享乐,并不是什么高估了人性。如果真的对人性乐观,历代以儒为本的王朝,就不会制订那么多严厉的刑法,也不会防民甚于防川了。

最早提出人性本善的是孟子,他从人的善端出发,提出“人有四心”之说,从而构建起了礼、智、仁、义四种基本道德规范。这其实是一个哲学应用到现实的典型过程,作为一个思想家,孟子为世人提供了一套伦理学依据,无可厚非。但后世的统治者们,却以此为理由,制订了苛刻的道德标准,明面打着古代圣人旗号,实际却干着渔肉百姓的事,这关孟子什么事?

在这种苛刻的道德标准下,人性必然被扼制。人虽然有善端,但也有七情六欲。人的情欲得不到合理的表达,强行压制,只会扭曲人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表里不一的社会文化。或者说,大部分人在承认这些道德规范的同时,也不得不私下为自己的私欲找出口。

我这两三年看清末民初那段历史比较多,就以那段历史中的几个人物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清末民初有一个人是任何史书都绕不过去的,他就是南通大实业家张謇。张謇的故事不必多说,像他这样被后来各阶段各派别的人都认可的人,在近代历史上屈指可数。我也非常欣赏他作为最后一代大儒身体力行践行“祛空谈”的理想,非常的敬佩。这里说说他的兄长张詧。

张謇从小就是张詧抚养大的,后来张謇退出清廷权力中心回乡办实业,张詧又毅然辞官回乡襄助兄弟,二人的感情可见一斑。

张詧回乡办实业后,也确实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有一年,大生纱厂盈利颇多,股东们一致决定给从未领薪的张詧发放2万两白银作为酬谢,但他收下后,将其中1.5万两捐给了当地的养老院,剩下的5千也分给了同事,自己分文未留。不单免取酬劳,张詧还与张謇一起在南通创办了如慈善医院、贫民工厂、栖流所、残废院等众多慈善机构,按理说,也算是一个道德完人了。

但一些研究大生纱厂的史料就曾指出:在大生纱厂创办后,张詧就成立了一个收购庄。大生纱厂出纱前,这个收购庄就私下预先收纱,如遇纱价上涨,他就转卖获利,如果下跌他就会悄悄把纱退还给大生,几乎就是一项稳赚不赔的无本买卖。在大生纱厂红火的那些年,每年营业额上百万两白银,就算他经手的货物只有五分之一,每批货物只有百分之几的利差,每年也有一两万的收入。再加上他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原料采购、机器购置、资金调度方面,如果稍微揩点油,多年下来捞个几万十几万一点都不会显眼。但张詧赚的这些钱算不算过分呢?我觉得一点都不过分。大生纱厂从1899年投产到1908年,前10年间纯利就高达190万两白银。张詧在大生创办之初就是企业的主要在事人,多年来分文未取,让他赚点钱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这件事确实很滑稽,确实很让人费解。按理说,以他的贡献每年支个几千上万的薪水也不是不可以。就算以私人身份和大生签销售合同,光明正大的卖纱赚钱,又有什么不妥呢?为什么要用这种明面上分文不取但却私下大量揩油的形式来获利呢?这就很有点违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了。

但这也并不是表里不一这么简单,因为张詧确实在家乡做了大量的慈善事业,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这些事情都是要花钱的。比如上文提到的养老院,就是他创办的南通第二养老院。所以,他这样做的逻辑是什么呢?

事实上,这里面并没有什么逻辑,只是一种无奈。简单来说,张謇创业大生纱厂时,打的就是救亡图存的旗号,其初心也确实如此。作为张謇的哥哥,自然也不好意思开口要钱。但人都是有私心的,眼见股东们赚那么多,说不眼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种既要博美名,又想得实利的情况下,也只能采用这种方式了。后来他捐钱办慈善,虽然也是发自内心,但因为那些并不光彩的事情,最终他既没博得美名,也没得到实利。

在那个时代,只有两个名人做到了表里如一。一个是张之洞,确实没有任何史料证明他有过假公济私的行为。当年他在广东搞赌博大赛赚了上百万两白银的灰色收入,全部都充公拿去办实业了。为官几十年过手钱财何止千万?但硬是做到了毫厘不沾,甚至连家庭开销都要经常拿东西去当铺抵押贷款来周转。另一个就是汤寿潜,他在清末民初办了不少大事业,包括修铁路、办学校、开银行,也从来都是分文不取。其座右铭就是“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一向既不逐利也不博名。据其后人回忆,为了维持表面的排场,他家每月都要从钱庄贷200银元度日。1914年,袁世凯为了笼络他,送了他20万银元,为了不得罪袁世凯只能收下,这笔钱在他去世后被他的后人悉数捐出修建了浙江图书馆。

但张之洞和汤寿潜只是当时四亿五千万中国人中仅有的两位,而更多的人只能像张詧那样做足了表面功夫但实际还是会想办法捞实利。

事实上,这片土地上从古至今,每个时代的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没有人敢去捅破那层窗户纸。所以,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按潜规则办事,而吃亏的却总是那些遵守表面规则的老实人,或者那些不敢承担潜规则风险的人。以至于后世竟逐步演化出了提倡无偿奉献、赞美苦难这些荒唐的文化。

user avatar

这是中西方文化最大的差别。

中国文化是性善论,推崇圣人,千方百计选拔一个“好人”,去当官。

西方文化是人性本恶论,推崇人心比万物都诡诈,连一个好人都没有。所以在甄选好人的同时,并不信任他,而且用各种机制和制衡来约束官员。

中国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国平天下。

西方推崇忏悔。既然你是个大坏蛋,每周都要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忏悔。

中国人一个人被包装成没有缺点的圣人似乎没有不妥。西方人根本不吃这一套,西方文明认为只要你是个人,都会犯罪、都是罪孽深重的。

现在网上流行“反思怪”。其实西方人才是真正的反思怪。西方文化根本不承认有好人这个东西。

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不时时反省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user avatar

人不善良又如何呢?

善良的人聚在一起总是要比有不善良的人要幸福的多。本性不善良就不能向往善良,变的善良了吗?

而且关于儒家的问题,为什么多是这种语句不通逻辑紊乱的呢?我高估某种东西,是最大的谎言。请翻译一下我想说啥。

user avatar

在讨论儒家的时候,混淆了善与控制力这两个概念。

儒家需要一个非常有序、和谐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所以有慎独、有克己复礼这些基本想法和追求。节制、克制、乃至极大的自控,比如对脾气的自控,对早起啊、反复训练(学习、运动等)自控,与善直接等同起来。

实际上这是两个概念。

基本的人文情怀,这是善。基本的伦理态度,这是善。比如看到乞丐,心生怜悯,这肯定是善。比如路见不平,心中义愤填膺,挺身而出,正义,向来是善的一部分。

但儒家把控制、执行的难度简单化了。也就是很多事,在当初那个时代,是人是可以很简单做到的。因为生活实在简单,人际关系、物资占有实在简单。那时候读书人,能有多少书可以读?有多少社会生活规范、秩序需要调节?但孔子之后的300年,500年,乃至2000多年呢?

不是儒家高估了人的善良。而是儒家没有估计到社会生活的复杂,以及那么复杂社会生活下的人的控制力的有限。

个人固定做事方式,三种方法,一、从小养成;二、后天毅力控制;三、外界强力控制。对个人来说第一种成本最低。

社会意义上的目标秩序达成,一、长期教育,发展,形成了某地文化;二、强力的行政,法制(比如今天的新加坡)

显然,在今天科技、物资、人口密度等等情况下,包括孔子当时的情况,一个个体,在现在所谓心理舒适区内,自控的上限是多少?这是当时他们不考虑的。这也是很多基于“哲学”概念具体实践的人、流派不考虑的。他们中很多都是现在所谓的二极管。问题想通了,能力无限了,人生飞天了。怎么可能啊。人跟人之间那么大的生理差异,这个人的早起,很可能就是另一个人的猝死。

其实不单单是儒家,很多思想,都是对具体的、真实的人,无视的。讨论的是模型的“人类”,所以落实到真实生活,就出大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儒家思想的根基,也触及了人性本身最根本的议题。说儒家“过度高估”人的善良是“最大的谎言”,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论断。要回答它,我们需要先理解儒家思想中关于“善”的论述,再将其置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中进行审视。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儒家思想中关于“善”的核心观点。儒家最著名的关于.............
  • 回答
    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为何依然鲜活?当提及“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许多事物或许早已化为尘土,只留下模糊的印记。然而,中国儒家文化,这个从春秋时期萌芽,历经秦汉、唐宋,乃至今日,依然深刻影响着东方乃至世界文明的古老思想体系,却似乎拥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并未显得陈旧过时。这究竟是为何?要解答这个问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你想啊,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了这么多年,影响了那么多代人,怎么到了现在,好像很多人根本没怎么接触过,甚至还挺反感的呢?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这跟“了解”的程度有关。好多时候,咱们说的“读过儒家的书”和“了解儒家学.............
  • 回答
    您的长辈提出的观点,即“自孔子以来,儒家就是用来愚民的”,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具有争议性的说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儒家思想的多个层面,以及历史发展中儒家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需要考虑您长辈提出这个观点的可能原因。首先,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认为儒家“自孔子以来就是用来愚民的”是一个过于简单化.............
  • 回答
    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结构。然而,说儒家思想“没有让中国古代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带有一定片面性的论断,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将详细阐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以及儒家思想在其中扮演的复杂角色:一、 儒家思想的根本目标并.............
  • 回答
    谈到中国女性地位问题,将责任一股脑推给儒家思想,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儒家确实在漫长的历史中塑造了中国社会结构和伦理观念,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对女性不甚友好的论调。但要把中国女性地位低下完全归咎于儒家,却忽视了更为复杂和多层面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儒家思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对女性不利的观念。最常被提及.............
  • 回答
    关于儒家思想为何能跨越千年至今仍被推崇,以及它自身的发展历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与其说是一种“推崇”,不如说是一种在历史长河中不断被调适、被解读,并以各种形式融入中国社会肌理的思想体系。跨越千年,儒家思想的生命力之源为何过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依然有人关注,甚至在某些方面被“推崇”?这.............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历来存在复杂的争议与多元的解读。这一问题无法简单地用“害”或“救”来概括,而应从历史语境、社会结构、思想体系和现代性转型等多维度进行分析。以下将分层次探讨儒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角色及其对中国人可能产生的双重影响: 一、儒家文化的历史贡献:文明的基石与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 回答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精神内核,它留给我们的东西,绝非几句空洞的口号那么简单。仔细想想,这些理念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甚至是与人相处之道。首先,它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的人,一个有德行的人。 “仁、义、礼、智、信”这些字眼,我们从小听到大。但它们不是抽象.............
  • 回答
    儒家文化在当代的复兴,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它不像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回答的。我更倾向于认为,它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复兴”,而更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适应与重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它曾经的“光辉岁月”和后来经历的“坎坷”。儒家文化的“黄金时代”与“被冷落”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
  • 回答
    儒家文化是否值得被继承,以及古代儒家文化是糟粕多于精华还是精华多于糟粕,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历史演变、时代背景以及具体内容。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儒家文化的价值与继承:毋庸置疑,儒家文化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历史、社会结构、思想观念都.............
  • 回答
    关于儒家文化的出现,是必然还是偶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绝对的必然或偶然,不如说它是在特定历史土壤上,经过一系列“必然”的条件孕育,最终以“偶然”的形态得以显现和发展。让我们先从“必然”的维度来审视。1. 社会结构的必然需求:在周朝的早期,分封制奠定了社会的基本框架,但随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听到“狼性文化”这个词,用以形容那些拼搏进取、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企业精神。然而,一提到儒家文化,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重义轻利”、“知足常乐”这些平和、内敛的价值观。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条清晰的界限,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么,这种文化理念的.............
  • 回答
    “儒家文化早就断层了,为什么现在还有人总是说是儒家文化害了中国?”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一个相当普遍且复杂的情绪。一方面,许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确实对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而另一方面,又有人会质疑这种“断层说”,觉得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解读。要详尽地聊这个话题,得把时间线拉长,把脉.............
  • 回答
    在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土壤里,“学而优则仕”确实是流传甚广、深入人心的价值导向。它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人生蓝图: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和才干,最终能够进入仕途,为国家社稷效力,实现个人价值,并获得社会认可。这种观念强调了个人通过公共服务来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也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趣也很有争议的问题。把儒家文化简单地概括为“把中国人训成了羔羊”,我觉得有点过于片面,也忽略了儒家文化复杂的多面性。但如果从某些角度去审视,确实能看到一些让人们行为模式趋于温顺、少有叛逆的影子。“羔羊”的比喻,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温顺、听话、缺乏主见,以及对权威的顺从。 儒家文化的核心,.............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无疑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塑造了社会的结构、价值观念,甚至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方式。而“官本位”这个词,常常与中国传统社会联系在一起,让人不禁思考,儒家文化与官本位文化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它是否真的如某些论断那样,是儒家“大力促进”的结果?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
  • 回答
    提起儒家文化,总会让人联想到孔子、仁义礼智信,还有那些从小背诵到大的经典。它确实像一棵根深蒂固的大树,深深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儒家文化也不例外,它既有光辉灿烂的一面,也有一些不太容易被忽视的阴影。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其中的门道。先说说儒家文化那些让.............
  • 回答
    您提出的“儒家文化打断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如何重新构建?”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具有争议性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抛开固有的标签,深入历史,理解儒家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我们民族精神塑造的复杂影响,进而探讨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重新审视和建构我们的民族精神。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将任何.............
  • 回答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根基之一,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是滋养我们民族精神的甘泉,也可能在某些方面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藩篱。要细致地剖析它的好与坏,需要拨开历史的尘埃,看看它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所展现出的复杂面貌。儒家文化对中国人的好的一面:首先,儒家文化最显著的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