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的人从没有读过儒家的书,也在反对儒家学问呢?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而且背后牵扯的东西也挺复杂的。你想啊,儒家思想在中国流传了这么多年,影响了那么多代人,怎么到了现在,好像很多人根本没怎么接触过,甚至还挺反感的呢?这背后原因可不止一两个,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说,这跟“了解”的程度有关。

好多时候,咱们说的“读过儒家的书”和“了解儒家学问”是两码事。很多人可能小学、中学学语文的时候,接触过一些古文,里面可能有些是儒家经典,比如《论语》里的几句话。“父母在,不远游”,这种听过吧?但你让他具体说说“仁者爱人”是什么意思,或者孔子对“礼”的理解,他就可能说不上来了。所以,严格意义上说,真正静下心来仔细读过儒家原著,并且去理解其深层含义的人,在中国社会里,其实比例并不算特别高。

其次,是信息渠道的变迁和“二手传播”的影响。

现在大家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以前可不一样了。以前大家主要靠书本、老师口述、甚至家族传承。现在呢?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这些信息来源太庞杂了。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关于儒家的信息,都不是原汁原味的,而是经过别人解读、评论、甚至“加工”过的。

想想看,有些人在网上说儒家如何如何“压抑人性”,如何如何“等级森严”,如何如何“保守落后”。这些说法听起来可能挺有道理,也容易引发共鸣,但它们往往是抓住了儒家思想的某一个点,或者是对某一个历史时期的解读,然后それを放大,甚至以偏概全了。当这些“二手信息”大量涌现,并且被反复传播时,很多人可能就先入为主了,还没有真正去了解原貌,就已经有了负面印象。

再者,是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精神”的冲突。

儒家思想,尤其是它在漫长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各种解释和应用,很多时候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的。比如,在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实在维护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经历了近现代的巨大变革后,很多原有的观念和制度都被挑战和颠覆了。

当现代社会强调个体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时,一些被认为过时的、或者与这些现代价值相悖的儒家观念就容易被拿出来批评。比如,有人会觉得儒家强调的“尊卑有序”、“三纲五常”与现代的平等观念不符;或者认为儒家提倡的“克己复礼”是一种压抑个性的表现。这些批评,有些确实触及了儒家思想在不同时代解读和应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但也同样存在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人对“儒家”本身的定义和理解存在偏差。

“儒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永恒不变的概念。从孔子到孟子,再到宋明理学,再到清朝的各种学派,儒家内部本身就有不同的流派和发展。而且,历史上对儒家思想的解读和实践,也经历了各种变化。当人们在批判时,可能批判的是历史上某个时期被政治化、被曲造成某种特定样子的“儒学”,而不是孔子最初的哲学思想。

比如,有人可能把汉代以来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术与儒家学问本身混为一谈,从而否定了整个儒家思想的价值。这种批评,就像是因为某个歌手唱走调了,就把他所有的歌都否定了一样,有点极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人们自身经历和价值观的投射。

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都受到自己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个人经历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亲身感受到一些负面的传统观念(可能被误认为是儒家思想的产物)带来的压抑或不公,那么他对儒家学问产生抵触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抵触,有时候是一种对过往负面经验的反弹,而未必是对儒家原著的深入理解。

比如说,在一些家庭教育中,父母可能用一些片面的“儒家道理”来要求孩子,导致孩子觉得压抑,那么孩子长大后,就可能对这些所谓的“儒家道理”产生反感。这种反感,其实是针对某种教育方式,但很容易被归结为对“儒家”的反感。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些文化批评和思潮的影响。

在近现代中国,有过很多对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其中也包括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这些批判有些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有些是为了建立新的文化认同。这些思潮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很多人对儒家的看法。

比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有人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认为它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这些观点虽然有其历史背景,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就成了他们理解儒家思想的“预设框架”。

所以,你看,一个人从没有读过儒家的书,却反对儒家学问,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层原因:

认知层面的不了解: 很多信息都是二手甚至三手的,存在片面和误读。
时代背景的冲突: 儒家思想的某些方面与现代社会价值存在张力。
历史发展的曲解: 将历史上某些被政治化的儒学与儒家本源混淆。
个人经历的情感投射: 对负面传统观念的排斥延伸到对儒家的抵触。
文化思潮的塑造: 受到历史上的文化批评和思潮的影响。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既有对儒家思想本身的解读问题,也有社会变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不是说反对儒家的人就一定“错”了,也不是说儒家思想就一定“对”了,而是说,这种反对背后,往往不是基于对儒家学问的全面了解,而是被各种历史、社会和个人因素所影响。要真正去理解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抛开预设,多去了解,多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反对表达的是立场,立场大多数只是为了一个情境下的利益而已。

如果一个类似情境下如果找到了获益的特定方式,就能形成路径,然后在此类情境下就会是反对者。

你可以理解为训练出了条件反射。

当然,这种条件反射和那个东西的本身是可以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的

而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事情的立场上也都是使用这种方式的


如果按照题主所说的,如果读过再反对,或者反对内容逻辑本身才是正常行为的话

那么人类就不会有大型组织,更不会有国家了,因为那样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两脚羊和韭菜,一定要科学搭配,合理膳食。

但这一切的前提,还是要求韭菜和两脚羊本身具有值得被驯化养殖的优势——所以我们才不会养费时费力没好处的狮子(除了娱乐需求),而是去养鸡鸭猪牛等等。


这里面也是有一个驯化和筛选育种的过程的。

所以题主要求的那个“看过然后反对内容”是需要极高的培养成本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太大用处(大多数人必须去做两脚羊)。

既然如此,整个社会的体系就不应该驯化养殖太多那些高成本的动物,主要应该加强羊圈和鸡窝的管理,让其各种立场的人各占一部分。



哦对了,上面的内容也是比较儒家的。


社会上大多数“反对”(是指“对错”的反对,而不是利益运转),都是鸡在说羊圈好,羊在说鸡窝的草为什么不给我吃。


反对这个东西是很高级的,大多数人其实不配有。

user avatar

咳咳,其实呢,我觉得在知乎。

喜欢儒家的才是真的多,讨厌儒家的也就那么几个,数的过来的。

不信的话,搜索关于儒家下面的话题,你会发现,即便一些获得百赞以上的答案,由于观点偏向反儒,会被踩到不知道哪里。

百赞的答案被压在一群一两个赞和无赞的回答下面,连看都看不到,你说说这是怎么回事?

喜欢儒家的最喜欢说的一句就是别人不读书。

反正这个帽子给我戴了不知道多少顶,数都数不清了,关键是那些个喜欢儒家的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些套路,看都看腻了,一点新意都没有。

我问题摆在哪里,有一个正面刚的嘛?

打辩论,玩的都是孟老夫子那一套,耍无赖,要不就是直接开喷。

对事不对人,讲逻辑,在儒家这里,我发现就从来没有走通过。

还特别喜欢类比,关键类比的两个东西压根不具备类比性,就像孟老夫子,用水来论证性善论。

我用水同样也可以论证性恶论。

还喜欢拿法家的那一套辱民来对比儒家多么和善。

翻翻历史,看看商君书全本就那么难嘛?看看出土的秦简就那么难嘛?看看儒家治下的乡贤社会就那么难嘛?

然后呢,满朝上下,一个法家大臣都没有,偏偏说这是内法,基层完全被乡贤掌控,这也是内法,这锅倒是挺会甩的。

秦亡了,让法家背锅,没啥毛病,等到了总结其他封建王朝问题的时候,是外戚的锅,是宦官的锅,是藩王的锅,是武将的锅,是皇帝的锅。

问题找了不计其数,可儒家咋就幸免了呢?

还有来什么真儒家假儒家,杀身成仁就是真儒家,那些道德败坏祸国殃民了就是假儒家。

权责对等,这四个字在儒家这里我好像也从来没看到行得通过。

社会上喜欢儒家的多,其实并不奇怪,比较啊,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现在大众的生活可能比以前那些地主还要好上不少。

自然啦,真以为穿越回去,大概率的以为自己会是个地主,而不是躬耕田野的泥腿子。

我要是个地主,我也喜欢儒家。

再说一点,儒家的书,我反正论语这些书读过一遍就扔了,对我来说,没什么价值。

再加上我对儒家满怀恶意。

或许这就是我被某些人说不读书的原因,也许在他们看来,论语这类书但凡读多了,都会对儒家的孔圣人肃然起敬,压根不会产生厌恶的理由。

说实话,但凡多看看史书,多了解了解历史,对儒家,应该来说是无法喜欢的。

再有那些说别人不读书的,能否先瞧瞧自己是个什么德行,再说别人?脸怎么什么时候都这么大?

还有一个毛病,曲解。

这也是从孟子那里就遗传的毛病。

到现代了,还拿这些手段现世,不觉得无趣嘛?

user avatar

1.1版

没看我的奋斗不妨碍指责纳粹反人类。

大家没学过艺术赏析不也能看出来部分现代艺术作品在骗钱。

儒家和现代文明根本没啥共通点,研究四书五经能上天?

user avatar

元清加起来有四百年

四百年啊,这四百年里中国的人才中的人才,人尖子中的人尖子

学的都是儒学

他们的儒学功底甭说题主了,孔子在世估计都赶不上




然而他们跪舔蛮夷的姿势是真的熟练啊···



你说现在中国坐二望一,和美帝在争夺第一的时候

你把儒家立起来

就不怕川普总统被奉为儒家大宗师???


天兴元年(1232年),蒙古大军包围金都汴京,金哀宗以“亲征”之名逃出京城。次年,元帅崔立发动政变,开城纳降,并自封郑王。事后崔立自认为此举避免了蒙古军屠城,拯救了全城百姓,命元好问执笔,为他立“功德碑”。元好问深知涉及名节大事,便推脱给了太学高材生刘祁。刘祁无奈起草了初稿,然后交给元好问推敲、修改。

在儒家文化里,文人最讲究气节,元好问为叛贼立碑,引起了世人的非议。


我突然想起来一个问题····


金、、、金朝???


气节??


你都给蛮夷当官了还要啥气节啊····



汴京城破后,元好问曾写信给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开列了王若虚、杨奂等54名金朝儒士,请他酌加任用。这一举动的确惊世骇俗,各种责难迎面而来。


等等,责难啥啊??是责难没推荐自己吧???

都给蛮夷当官这么多年了,换个蛮夷还受不了了??




元宪宗二年(1252年),以63岁高龄北上觐见忽必烈,给他奉上了“儒教大宗师”的尊号。忽必烈很意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元好问乘机提出免除儒户的兵赋等建议,忽必烈无法拒绝,只好答应了。




换句话说,真中美打起来了,儒家干的就是给川普总统上了“儒教大宗师”的尊号。川普总统很意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儒家乘机提出免除儒户的兵赋等建议,川普无法拒绝,只好答应了。

然后儒家大师衮衮诸公纷纷经商,赚下万贯家财,美帝收不到钱,国税局怒而清君侧,顺便把君也清了,重新开始收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