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教这些的孩子长大后到社会上百分之百吃亏。。。
这根本不是什么教什么的问题,而是人在社会上肯定是要吃亏的。
因为被教是一回事,自己分析和理解是另一回事。
你被教过语文,数学,英文,体育的时候,是老师讲了一遍就自己会做了嘛?
肯定不是啊。
你自觉不上手做两次,教了什么都没用。
从学生时代我就是树洞,大学又听了太多人的心里话,再这些年结合基层工作,下面的情况我知道一些。
大家知道吗?对于农村的寒门子弟,他们的一生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这个难度甚至大于考上好大学:
那就是考上当地的县“一中”。(在小城市,一般当地最好的高中都是“一中”)
多少孩子考上“一中”后,一家人喜极而泣,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孩子是个苗子了。剩下的三年就可以一门心思在学习上了,而不用考虑“其他”了,考上好大学水到渠成。
很多大城市的知友纳闷,考虑“其他”是什么意思?
是需要承担家庭的劳动吗?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就是这个环境不适宜学习的各种因素。
他们很了不起,真的是从泥泞之中走出来的!在教育不发达的地方,越往下,教育越差,风气越差,越是玩丛林法则,什么校园暴力、打架斗殴、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无不影响的这个孩子,有时候爱学习的他反而是一种另类。如果没有定力随波逐流那这个孩子就可惜了,绝大部分孩子就这一关不能突破卡死了。
突破这一关真的需要很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如果坚定在底层落实忠孝礼仪信估计就被坑死了。
我就问:
你的作业被身边坏小孩抄了。老师问你他们抄了吗?你真说他们抄了试试?
一个班都干坏事,你得参与,能选择的只是把枪杆抬高几厘米。
一个班同学集体说谎,你能真傻乎乎站起来告诉老师真相?
守规矩就是考试不准让周围坏小子们抄,他们伸头看,你捂上试试?
这个环境,问题老师能保护好自己吗?还大言不惭讲原则、讲规矩,有集体意识。老师尚且不靠谱不保护孩子,还经常卖队友,嘴巴不严一着急,把你实事求是的话告诉了其他坏小孩,你猜坏小孩下课怎么欺负他?
等等等等,太多了,大家看看,上个学而已,容易不?!
为什么有人说寒门难出贵子就是这个原因,很多寒门孩子天赋未必比豪门子弟差,只是环境真的非常影响孩子的未来,这就是为什么大人拼命砸钱把孩子送好学校的原因,重点学校不是没有坏孩子,但是比例远远小于普通学校。
说这么多,我想表达什么问题呢?就是一个人忠孝礼仪信一定要有,一个人能走的远这些品德是前提,但是在一些恶劣环境下绝对不能墨守成规,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相处方式,善良必须锋芒,知世故而不世故,但是内心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他日一旦能冲出泥泞,有机会接触优秀的人了,就可以把自己内心保护好的美好品德尽情释放!而不是刚开始在底层就被摁死了。
请相信,能力越大,越往上,你见到的人越优秀,越往上你的美好品德才会真正越有人欣赏,而不是认为你是个二傻子。
永远记住: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资本主义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因为那些书本把什么都描写得好得了不得,其实大半都是最令人厌恶的谎言,虚伪地向我们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情景。
……
旧学校总是说,它要造就知识全面的人,它教的是一般科学。
我们知道,这完全是撒谎,因为过去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就是把人分成阶级,分成剥削者和被压迫者。自然,贯串着阶级精神的旧学校,也就只能向资产阶级的子女传授知识。这种学校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根据资产阶级的利益捏造出来的。
工农的年轻一代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
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因此在否定旧学校的时候,我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从这种学校中只吸取我们实行真正共产主义教育所必需的东西。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
简单来说,资产阶级开办的旧式学校,第一目的并不是传授文化知识,而是给青年洗脑,让他们远离抗争精神,甘心安安稳稳的做资产阶级的奴隶。让资产阶级用最低的成本,榨取最多的剩余价值。
老爷们想要青年做安安饿殍,千万不要螳螂奋臂。
事实一: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教育以上这些品德。而只要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孩子,全都会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被灌输以上概念。
事实二:按照题目中要求的孩子会吃亏的直接原因是——在某个环境中,有人不按照这些道德标准行事。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在教育过程中,明明都受到过道德规范上的教育,但为什么有人不遵守呢?
可以说是因为这样可以短期内直接获利,而从长期来看也没什么后果,劣币驱逐良币。
但如果我们只看教育的话,就会发现:
从a的教育到b的实践中,中间的转化过程中的步骤太多了,其中的不稳定因素也太多了。
就拿父母教育孩子良好的道德规范来举例:此过程中父母真的理解了品质并且能实践吗?
事实上——绝大多数父母都不能。
哪怕缺乏独立经济来源和完整社会关系的未成年孩童唯一的依仗是父母,但实际上父母并不能给提供一个以身作则的榜样。
另外,如果父母做了榜样,孩子也对这些品德进行了遵循,比如孩子非常守信,结果却被不守信用的同学骗了,父母知道该怎么做吗?
再将问题的矛盾激烈化一点,假如孩子遵守了集体意识,但老师却因此将更多原本不应该由孩子做的事堆给孩子,父母知道该怎么做吗?
再把问题延伸一下,把上一个问题中的老师换成领导,孩子换成父母,再去掉遵守集体意识的前提,父母知道该怎么做吗?
答案挺清楚的。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几乎贯穿了很多中国人的传统行事方式,这是因为此种手段是在“没有解决方案”的前提下降低未知风险的途径。
甚至于很多家长教孩子这些品德,并非是为了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降低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教育成本。
说白了就是让孩子少惹事,遇事则忍——目的就不对。
那么,孩子遵守道德规范而吃亏,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教育是一件系统性的事情,多种观念和实践的配合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认知体系,而且其中是有优先级的:
先教育自爱,再教爱人;先教育吃亏了要强势争取自己的合理利益,再教育可能短期吃亏但长期受益的道德品行;先成为孩子的后盾,再教育孩子自己当自己的后盾。
要知道,其实在成年人里,从来就不是遵守规则的人容易吃亏,而是性格弱势无硬实力,遇事只能也习惯于忍气吞声的人容易吃亏。
坏人做坏事,要提心吊胆,要反复尝试,要积累经验,要拉帮结派。
好人做好事,就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文恬武嬉、坐享其成了吗?
不能。
好人做好事,要慎始慎终、一丝不苟、勇于尝试、反复学习、呼朋引伴。
你吃亏,不是因为你是世界上唯一的好人,而是因为你在社会上数得着的无能。
你以为你抛弃了良心,你就会避免吃亏了吗?并不会。因为在坏人当中,你也无能。
问题并不是出在题目所试图引导我们以为的那些积极正确高尚光明的价值观,而是出在无能。
你做饭做糊了,饿了一顿,是因为你忠诚守信吗?显然不是。是因为你无能。
拥有这些积极的道德观念,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去做的事情。没有这些当然不行,但是如果你只剩下了这些,似乎也是有问题的。
因为这意味着寄生。
寄生不是良好的道德。
所以如果硬要归结于道德,那么大概可能是因为缺少基本的责任感吧。
我觉得还是不要这么虚无缥缈,还是实在一点,将原因归结于能力不足。
能力不足是很好解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