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日本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政权虽大部分时间被其他家族把持,但始终没有取代,让天皇家族始终延续?

回答
日本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天皇家族虽然在政治实权上经历了多次更迭,被武士集团等其他家族长期把持,但天皇的家族谱系却始终得以延续,没有被其他势力直接“取代”或“推翻”出历史舞台。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理解“取代”在日本政治文化中的含义。在日本,天皇不仅仅是一个政治领袖,更是一个具有神圣色彩的象征。这种神圣性根植于日本古老的宗教信仰,尤其是神道教。天皇被认为是天照大神的后裔,是日本这个国家的“国魂”和“万民的君主”。这种神话色彩赋予了天皇一种超越政治斗争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使其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精神图腾。

1. 神圣的宗教象征地位:

天照大神后裔的神话: 从古至今,日本天皇都被宣传为天照大神的直系后裔。这种“天孙降临”的神话,早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早期史书中就被确立并不断强化。这为天皇家族的统治赋予了“天命”的合法性,使得天皇的地位如同神明一般,不容凡俗挑战。
神道教的支撑: 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其核心信仰之一就是对祖先和自然神灵的崇拜。天皇作为“万世一系”的神族后裔,自然成为神道教最高祭司和神灵的象征。任何试图推翻天皇的人,实际上也触犯了宗教信仰的禁忌,这在当时的社会是难以被普遍接受的。
祭祀的垄断权: 天皇是日本最重要的祭祀者,负责主持各种重要的国家祭典。这些祭典不仅是宗教活动,也是维系国家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仪式。天皇通过垄断这些祭祀活动,进一步巩固了其精神领袖的地位。

2. 政治上的“权威”与“名义”分离:

武士集团的崛起与“摄关政治”的演变: 平安时代后期,藤原氏通过“摄关政治”,实际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并非直接“取代”天皇,而是通过“摄政”、“关白”等职位,以天皇的名义进行统治。天皇仍然是“天下之主”,只是权力被架空。
幕府的出现与天皇的“恩准”: 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等武士政权,虽然掌握了军事和行政实权,但他们统治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天皇的“征夷大将军”等封号的授予。幕府的统治者需要得到天皇的“恩准”才能建立和维持其统治,这使得天皇始终保持着一种“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公家”与“武家”的区隔: 日本古代社会存在着“公家”(朝廷贵族)和“武家”(武士阶层)的二元结构。虽然武士集团掌握了实际权力,但他们仍然需要通过与公家(特别是天皇)保持联系,来维系其统治的“体面”和“正统性”。

3. 历史延续的惯性与文化认同:

“万世一系”的宣传: “万世一系”的说法,意为天皇家族代代相传,从未间断。这种宣传在历史上被不断强调,成为日本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石。即便在天皇权力衰微的时期,这种“万世一系”的说法也得到了维护,避免了激进的改革者有理由质疑天皇的合法性。
缺乏强大的革命力量: 相较于一些欧洲国家,日本历史上出现的足以推翻天皇制度的“革命”力量相对较弱。虽然武士集团掌握了军权,但他们更多的是在既有的政治框架内寻求权力,而不是要彻底颠覆这个框架。他们本身也需要天皇作为统治合法性的来源,所以推翻天皇等于釜底抽薪,会动摇自身的统治基础。
对既有秩序的尊重: 日本社会历来有尊重传统和历史的倾向。即使政治权力易主,人们也往往倾向于在旧有的框架下进行调整,而不是彻底推翻。天皇作为最古老的政治象征,其延续性也成为这种惯性的一部分。

4. 适应性与妥协:

天皇的“退居”与“保留”: 在权力被架空的情况下,天皇并非完全无所作为。有时,天皇可能会选择“退位”(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主动辞职),将位置让给下一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强势武士集团的矛盾。但新天皇依然属于同一个家族。
皇室的低调与顺从: 在幕府时代,皇室成员通常保持相对低调,避免直接卷入政治斗争。他们懂得适时地做出妥协,接受被架空的事实,以此来换取家族的延续和基本的体面。这种“隐忍”也是一种生存策略。

举例来说:

镰仓幕府与后鸟羽上皇的“承久之乱”: 镰仓幕府时期,后鸟羽上皇曾试图推翻幕府,但最终失败。这次失败反而更加巩固了幕府对天皇的控制,但天皇的家族并没有因此灭亡,而是继续作为名义上的统治者存在。
南北朝时期: 尽管出现了南北朝对峙,两位天皇并立,这已经是天皇权力斗争的极端表现。但最终,在幕府的调停下,实现了“统一”,而且依然是在天皇家族内部进行的“统一”。
江户时代: 德川幕府时期,天皇的权力更是被严格限制,朝廷的运作都需要得到幕府的许可。然而,天皇家族的存在为德川幕府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使得德川家族可以以“辅佐天皇”的名义来统治日本。

总而言之,日本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天皇家族能够得以延续,并非因为他们始终掌握着实权,而是因为他们成功地将自身定位为超越政治斗争的神圣象征,并得到了宗教、文化和历史惯性的有力支撑。武士集团虽然夺取了政治权力,但同时也需要天皇作为其统治合法性的最后一道“金牌”。这种“权威”与“权力”的分离,以及皇室自身的“隐忍”和“适应”,共同造就了天皇家族“万世一系”的独特历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天皇制度能延续至今的感叹,其实不是现代人的专利,中国古人也是一样。

宋朝雍熙元年(984),日本僧人奝(diao1)然(938-1016)率领徒弟五六人渡海求法,受到宋太宗赵光义的接见,这也是唐末动乱、遣唐使废止之后中日官方记载的初次交流。会见中,奝然不厌其烦地把神代到当时的84位“大王”名称一个个介绍给宋太宗。听罢,宋太宗感叹日本虽是“岛夷”,却“世祚遐久”,反而是有“古之道”。

应该说,对于日本皇室“万世一系”(至少在名义上)的感叹,如今的中国人与千年前的宋太宗别无二致。毕竟不仅中国历经改朝换代,世界其他文明更是习惯于弱肉强食,那么为什么偏偏在日本,一代代世俗强权却无人想要杀掉天皇,取而代之,终结这个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万世一系”呢?

围绕这个问题,大多数答案都显得似是而非。一说日本信仰天皇为神,不敢杀神,然而近代以前的日本人更加笃信佛教,“天皇乃现人神”观点直到明治中后期才普及;一说幕府将军的权力来自于天皇,如果杀掉天皇,自己就没了大义名分,但问题在于,各国弑君者的崛起哪个不是靠着君主的默许甚至提拔?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觉得日本贵族有着保全对手的贵族精神,以防自家未来落魄惨遭灭门,这种说法有道理,却依然无法解释:为什么上千年间,日本就不会出现一个枭雄或暴徒,不顾后果、不管身后事,硬是要给天皇家搞一个灭门惨案?

若站在日本语境中、使用日语,那么一句“できない”(不能)就足以解释。但如果放在中国语境中、使用中文,“不能这么干”五个字就显得很牵强。毕竟大家会觉得——“有什么不能干的?”

语境与语言的不同,就让一个相同的答案有着完全不同的说服力,那就只能说明,答案本身已经有了,只是我们没办法理解日本语境。而语境,又往往是因为历史传承的不同。

我们经常想为每一个历史现象寻找背后本质,却常会忽略:很多历史现象的背后并没有本质,只有另一个更加古老的现象。追溯日式“虚君-权臣”的二元结构源头,自然可以想到13世纪武家政权建立以来对于京都朝廷的打压,一步步蚕食掉原本属于公家的权力;还可以想到10世纪藤原摄关家 如何横空出世,架空天皇与皇族的统治权;更可以想到7世纪在日本奈良盆地的正中心,苏我氏将本部族女人送入王室,将其后代甚至其本人推举为“大王” 。

换言之,日本君主自古就无法乾纲独断,而是需要照顾到方方面面利益,针对某个具体的事情与具体的地区,君主只能尊重甚至听从臣属意见。后世,即便偶尔有一些性格强硬的天皇试图集权,但历史终究还是会忽略掉短暂的变化,固执走回到固有路径中去。

与其说日式“虚君”“权臣”体系有什么实实在在的原因,不如说就是一种单纯的路径依赖,时间越长就越难改变。虚君需要权臣处理繁琐而具体的政务,而社会分工越是发展,政务所需知识就越多,虚君就越不可能“实”;同时,权臣也需要虚君承担治国成败之最高责任,因为时代发展越是迅猛,国家就越容易遇到危险,权臣如若有朝一日权势不保,又必须凭借虚君以神佛名义审判,才能保全身家。

所谓“不能”推翻天皇,原因也就很容易理解:天皇家系从一开始就高高捧起,尊奉于中央,却欠缺实权;身边的臣子才是桩桩件件的国政实务之管理者,那么无论这些人是苏我氏,是藤原摄关家,是幕府将军,还是维新志士,一旦染指王(皇)位反而就等于自动放弃实权,走向虚君之路。这与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力欲本身就是相反的。

这也是我新书《菊纹大和绘——日本近现代天皇简史》的序言部分,欢迎阅读~

user avatar

古代很多人是真的相信“君权神授”“天命在身”的

中国历史上天子的神圣性是经历了 以下事件才一步步丧失的

大臣专权(废帝为海昏侯,迎立汉宣帝)

外戚专权(王莽毒杀汉帝说,基本算同时代的班超都不信。梁冀毒杀汉质帝,但还不敢代汉)

曹魏代汉(禅让,封山阳公)

司马代魏(杀高贵乡公)

刘裕代晋(多诛皇族)

北朝的河阴之乱(诛杀皇族并公卿两千人,朝廷一空)

唐末乱世,原来天命不过如此

才到了五代时的“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可见改朝换代需要

神圣性褪色+武力做后盾能物理说服反对者和其他野心家+建立能够替代旧皇室的权威


而在日本,天皇的神性并没有完全褪色

摄关政治也就走到了 外戚专权这一步,

而且日本没有太监群体作为天皇的近人,与 比中国更强大的公卿贵族(经济基础是“不输不入“的大庄园制经济)对抗,

所以摄关政治能长久。

平将门反对天皇,割据关东起兵而速死(更使人相信天皇神眷)

后来者就要考虑废除天皇的风险(得罪神灵+公卿反对+野心家发难)

藤原氏作为公卿世族之首领,长期把持朝政

但没有三国曹魏乱世起家然后坐拥天下兵马,物理说服一切反对派的实力

废掉天皇并进行禅让的条件还是有欠缺

之后院政时代开启,北面武士崛起

武士们同样没走到这一步

源赖朝死后没多久,源氏三代而绝,

执政的北条家是与其他武家协商执政

连取代源氏幕府都力有未逮

还是走不到曹魏代汉这一步

之后的室町幕府也是根基不足

废掉天皇制度的后果未知,风险很大

而到了德川幕府时代,天皇公卿们没什么威胁变成了吉祥物

而且天皇制度深入人心

德川家更没有人敢于冒险了

user avatar

虽然这个问题老生常谈,诸如天皇是神道教大祭司,不具备政权只有神权blabla,不过我从另一个角度,经济基础,来说一下吧,究竟天皇有没有实权。

日本当年效仿唐朝实行大化改新,在多山且地形支离破碎的日本并未形成自耕农占主体的小农经济,而是形成了庄园经济,各地地主为了不向朝廷缴税,将自己田产寄托在朝廷群臣名下,朝廷群臣控制着各地庄园,也形成了以藤原家为首的世袭化贵族政治,逐步架空天皇权力,“庄园经济——贵族政治”模式形成。

平安时代中后期,天皇通过退位、自称上皇与法皇,开设院政,跳出了由藤原家掌握的朝廷体系,另立中央,又通过重用平家源氏,建立自己的武装,权势压过了藤原贵族们,各地庄园也将贡赋寄托给上皇法皇,寻求庇护,也就是说,大化改新的“唐制”下,各地本来是向朝廷缴税,藤原家为首的群臣薅了朝廷羊毛,结果天皇为了争权,通过退位的方式也成了另一种“贵族”,薅自己的羊毛。

天皇制、院政制、藤原贵族三者之间矛盾层层叠叠,最后爆发保元、平治内乱,三家内耗,反而使得原来作为他们打手的平家源氏崛起,最终平清盛击败源氏,同时天皇制、院政制、藤原贵族因内讧实力衰弱而达成脆弱的平衡与妥协,由平清盛当权,平家游走期间宛如走钢丝,平清盛晚年长子平重盛去世,后白河法皇收了平重盛越前的庄园,严重削弱了平家的实力,加之鹿谷阴谋,平清盛为了自保发动政变,囚禁法皇,驱逐朝臣,迁都福原,实现一族专权,激起院政天皇藤原三者的集体反抗,引源氏灭平家,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实际上日本此时就分裂为南北政权了,北方的镰仓军政府,南方的京都朝廷。

在幕府的压力下,藤原院政天皇三者报团取暖,承久之乱,镰仓幕府暂时压制了京都朝廷,注意,是压制,不是控制,终镰仓一世,其主要治权也仅仅局限于关东,一直到文永、弘安之役,镰仓借口蒙元来袭,加紧了对南方的干涉与控制,随即遭到激烈抵制,最后自己都翻车了,长期以来隐藏的南北矛盾此时爆发,形成南北朝混战,足利义满通过与天皇朝廷和解实现了短暂的统一,而室町幕府从建立伊始就深入到京都朝廷内部,反而把北方军政府甩给了镰仓公方,终室町幕府一世,依旧没有解决南北二元分裂,关东的公方、管领与京都的朝廷、幕府始终内讧。

从以上这些,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天皇是不是无权?

是。

天皇朝廷是不是无权?

不是。

天皇被藤原架空,随后天皇通过退位开院政又掌权,在这一切的“京都权力集团”中,他们始终拥有庞大的庄园,经济基础在那,怎么推翻?你把天皇推翻了,谁来养整个朝臣?他们能不跟你玩命?想吞掉的平清盛坟头草丈五,源赖朝北条政子、镰仓得宗们受限于实力也都无法吞掉朝廷。

而真正摧毁天皇朝廷经济基础的却要到日本战国时代……应仁之乱爆发,各地地主下克上,驱逐朝廷群臣的收税官,更甚者,武士自己就监守自盗,掠夺了天皇与朝臣的庄园,比如朝仓家。过往天下就算再乱,天皇朝廷众人始终足衣足粮,而到了战国时代,朝臣们四散奔走,寄身大名麾下求食,比如朝仓义景、今川义元、大内义隆、上杉谦信,而在京都的天皇靠着稍有良心的大名施舍接济过活,过年连一顿年糕都吃不上。——这是离天皇制崩溃最接近的一次。

然而织田信长来了,青天就有了,上洛勤王,给天皇与朝臣们带来了衣食补给田产,并废幕府,提升天皇权威,每每以天皇诏令讨伐,很多人说信长要废天皇制,恰恰相反,没有信长,天皇制将亡。莫说什么天皇是天照大神子嗣、神道教大祭司,就算阿弥陀佛像,当年“天文法难”照烧不误。

信长死了,秀吉来了,他因为是篡夺织田家夺权,本就缺乏公信力,所以他比信长对朝廷更加恭顺,朝廷群臣只是失去一个关白的虚位,却换的了一张长期饭票,京都朝廷与丰臣政权彻底绑定,试想如果丰臣家千秋万代,永任关白,必将尊奉朝廷,而不会另起炉灶,那么群臣和天皇的衣食就有了保证。

然而丰臣二世而亡,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又走了源赖朝老路,拥抱关东军政府,监视京都朝廷,而经过应仁之乱的削弱,朝廷也无力对抗幕府,彻底沦为吉祥物,可问题也在于德川家康依旧是篡位夺权,还是需要朝廷背书,江户时代京都朝廷就处于一种被控制又被需要的状态。一直到倒幕运动,幕府体制自我解体,明治维新,天皇朝廷迁都江户,废藩置县,实现南北一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日本从平安时代到江户时代,天皇家族虽然在政治实权上经历了多次更迭,被武士集团等其他家族长期把持,但天皇的家族谱系却始终得以延续,没有被其他势力直接“取代”或“推翻”出历史舞台。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取代”在日本政治文化中的含义。在日本,天皇不仅仅是一个政.............
  • 回答
    “躺平”与日本“平成废物”:相似的时代回响与细微的时代差异在当下,“躺平”一词以燎原之势席卷了中文互联网,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和讨论热点。它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折射出当代年轻人面对巨大社会压力、经济内卷和不确定性时的复杂心态。有趣的是,“躺平”与日本在平成时代(19892019)出.............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蒋介石轰炸日本长崎时顾忌日本平民不用炸弹而改用纸弹”的说法,这与史实并不符,需要进行澄清和辨析。实际上,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的确对日本本土进行过军事行动,但并非你描述的那样,尤其是关于“纸弹”的说法,这在军事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也与战争的性质不符。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情况.............
  • 回答
    关于平行进口的兰德酷路泽(Land Cruiser)为何主要从美国和中东进入中国市场,而非日本本土,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连串复杂的市场逻辑、政策导向以及成本效益考量。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理解“平行进口”是怎么一回事。平行进口,简单来说,就是绕开品牌官方授权的销售渠道,通过.............
  • 回答
    关于“局座”——张召忠教授——所有平台停止更新的传闻,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讨论和猜测。要详细地讲清楚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梳理:1. 事实核查与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首先,我们需要确认这个“9月20日停止更新”的消息是否属实。张召忠教授作为一位公众人物,他的平台动态通常会有粉丝和关注者第一时间注意到.............
  • 回答
    说起日本的穿着习惯,和服确实是其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文化符号。他们不仅在特定的节日,比如新年、成人礼、七五三节等重要时刻穿着,平时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例如茶道、花道表演,甚至是某些传统旅馆和餐厅,也都能看到人们穿着和服。这种将传统服饰融入日常生活和特殊庆典的模式,确实很值得我们思考。那么,这是否意味着.............
  • 回答
    日本这几年首相更迭的速度确实有点惊人,六年时间六位领导人,平均一年换一个。这要是搁在别的地方,估计得闹翻天了,但奇怪的是,日本国内好像波澜不惊,社会依旧是那个大家熟悉的、井井有条的样子。怎么会这样?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运气好,而是日本政治体制、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日本的首相.............
  • 回答
    你看的那些影视资料,描述古代日本平民饮食“惨淡”,其实挺能抓住一些普遍性的特点的。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那些以艰苦生活为背景的故事,自然会突出食物的匮乏。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日本就没有别的出路,比如渔民,这绝对是一条重要的生计来源,尤其是在岛国日本。但是,你要问为什么不是所有人都去当渔民,或者说为什么.............
  • 回答
    关于日本士兵在中国战场上杀害中国平民的行为,将其解读为“英勇行为”的说法,是与史实严重不符的,也是一种非常危险且错误的认知。首先,要明确的是,任何国家和军队在战争中杀害无辜平民的行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无法被视为“英勇”。英勇通常指的是在战场上,面对危险和敌人,表现出的无畏、牺牲和勇气。而针对手无.............
  • 回答
    近世之前,日本作为一座岛屿国家,未能像英国在欧洲大陆那样发挥离岸平衡者的作用,对中国乃至内亚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非是日本“没有”想过,而是其所处的环境、自身的实力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使得它扮演的角色与英国截然不同。地理与战略位置的差异:.............
  • 回答
    关于“平氏为何没有像“源氏长者”那样的世袭称号”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背后涉及日本古代的氏族制度、权力结构以及历史发展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源氏长者”这个称号的由来和意义。简单来说,“源氏长者”并不是一个官方的世袭官职,而是一种名誉上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传.............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涉及到古代不同文明之间对都城的命名和文化认同。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古代蒙古人不倾向于用中原城市来代指自己的都城,而高丽和日本却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都城命名/代指: 这是一种文化现象,往往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或民众对其他文化中心的尊崇、模仿、或者将.............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原子弹的决策过程,这确实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选择广岛和长崎这样的城市,而不是军事基地或政治中心,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战争形势、战略考量、技术限制以及政治意图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当时战争的残酷现实与“全面战争”的逻辑到了1945年,第二次世.............
  • 回答
    韩国的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2.4岁,并且正在快速接近日本的水平,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尤其是在人们普遍认为韩国生活压力巨大的背景下。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韩国社会经济发展、医疗保健体系、生活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等多个层面的复杂 interplay。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韩国预期寿命增长的原因.............
  • 回答
    如何看待《阴阳师·平安物语》以日本文化为背景被指媚日遭举报? 详细分析《阴阳师·平安物语》因其以日本文化为背景,并因此遭到“媚日”的指控并被举报,这是一个涉及到文化认同、国家情感、内容审查和市场接受度等多个复杂层面的问题。要全面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 事件背景梳理:.............
  • 回答
    美国是否应该为原子弹杀伤日本平民道歉,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历史、道德、政治和情感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完全涵盖这个问题的所有细节。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支持美国应该道歉的观点: 道德与人道主义考量: 大规模平民伤亡: 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造成.............
  • 回答
    想要找描绘二战时期日本平民视角、质量又比较高的电影,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大多数二战的影视作品,要么聚焦于战场上的士兵,要么侧重于宏大的政治决策和历史进程。而把镜头转向普通日本民众,尤其是他们在战争中的经历,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提到这个主题,我脑海里首先会想到的是几.............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沉重,它触及了战争中最残酷和最令人痛心的层面。如果中国真的不幸沦陷至今,那将是一段难以想象的黑暗历史,对中国人民而言,那将是无法磨灭的民族伤痛。在这样的情境下,讨论针对日本平民的无差别袭击,无论是发生在沦陷区还是日本本土,都涉及到非常复杂的伦理、道德和战略考量。关于在沦陷区执行的、以日本.............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复杂解读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可能存在的观点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集体责任、战争罪行、民族罪责等敏感且充满争议的领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左派”这个标签可能带来的过度简化,而是去理解可能存在于不同群体中的具体论调以及这些论调背后.............
  • 回答
    “日本对美国卑躬屈膝当狗”的说法是一种非常主观且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描述,它并不能代表所有日本人或日本社会的真实想法。理解日本普通民众对此的态度,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并且避免简单化的标签化。一、 历史背景与战后秩序的塑造首先,理解日本当前对美关系,离不开二战后的历史背景。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并在美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