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蒋介石轰炸日本长崎时顾忌日本平民不用炸弹而改用纸弹,而轰炸上海时毫不留情造成上海居民死伤无数?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蒋介石轰炸日本长崎时顾忌日本平民不用炸弹而改用纸弹”的说法,这与史实并不符,需要进行澄清和辨析。实际上,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的确对日本本土进行过军事行动,但并非你描述的那样,尤其是关于“纸弹”的说法,这在军事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也与战争的性质不符。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情况,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历史事实,并分析可能存在的误解来源。

关于对日本本土的军事行动: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队也在寻找机会对日本本土进行打击,以削弱其战争潜力并提升国内士气。最著名的一次行动是1938年10月,中国空军曾对日本本土的九州地区进行了轰炸。这次行动的主要目标并非长崎,而是日本的军工产业和军事设施。

行动背景: 当时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了大量兵力,但日本本土的工业和经济也成为其战争的后盾。中国空军希望通过轰炸日本本土来打击其战争机器,并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
具体行动: 参与此次轰炸任务的中国飞行员驾驶的是当时性能相对先进的“斯克里奇”(Skua)和“波塞冬”(Poseidon)轰炸机。他们从四川成都起飞,历经数千公里的飞行,成功抵达日本长崎、佐世保、福冈等地的军港、机场和一些军事目标,投下了炸弹。
行动目的与效果: 这次轰炸的直接军事效果有限,但其政治和心理意义重大。它打破了日本本土长期以来未受战火侵扰的局面,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同时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并非孤立无援,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关于“纸弹”的误解: 你提到的“纸弹”完全不符合战争的实际情况。在战争中,轰炸的目的是摧毁敌方目标,必然会使用具有杀伤力的弹药,如炸弹。使用“纸弹”进行军事打击没有任何意义,也从未有过这样的记录。这种说法可能是某种误传、象征性描述的曲解,或者是对某个特定事件的极度简化和失真。

关于轰炸上海的“毫不留情”:

你提到蒋介石轰炸上海“毫不留情造成上海居民死伤无数”,这可能指的是日本军队轰炸上海,而非中国军队。

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日本侵略者为了迅速占领上海,对上海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造成了数十万中国平民伤亡,上海沦为一片焦土。
日本飞机对上海的轰炸: 当时日本拥有先进的空军力量,其飞机对上海的轰炸是毁灭性的。日本飞行员执行的是军事命令,目标是打击中国的抵抗力量和城市基础设施,其攻击行为是无差别的,导致了大量的中国平民伤亡。
中国军队的防御: 在淞沪会战中,蒋介石领导的国民革命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但由于武器装备和战略上的劣势,最终不敌日军的强大攻势。中国军队在上海的作战是防御性的,而非攻击日本本土。

为什么会有这种误解?

你可能将两个不同的历史事件和主语混淆了:

1. 中国对日本本土的有限空袭: 这是中国在抗战期间的战略反击之一,目标是军事设施,而非平民,但无论如何也会造成一定范围的破坏。但其规模和频率都远不及日本对中国城市的轰炸。
2. 日本对中国城市的野蛮轰炸: 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真实写照,日本军队对上海、南京、重庆等中国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无差别的轰炸,造成了极为惨重的平民伤亡。

关于“顾忌日本平民”与“毫不留情”的对比:

如果将中国在1938年对日本本土的空袭与日本对上海的空袭进行对比,那么两者在动机、规模、以及对待平民的态度上存在本质区别:

中国空袭日本本土: 是在遭受日本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有限反击,其目标是军事设施。虽然战争本身就意味着破坏和伤亡,但相比于日本的战略轰炸,中国方面的行动在规模和目标上是不同的。中国军队在进行军事行动时,会受到国际法和战争伦理的约束(尽管战争中难以完全避免),但与日本军队采取的无差别攻击是不同的。
日本空袭中国城市: 是侵略战争的手段,其目的在于摧毁中国的抵抗意志和战争潜力。日本军队在中国战场上展现出的残暴性是史实,对中国平民的屠杀和轰炸是其战争罪行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将蒋介石轰炸日本本土的行为描述为使用“纸弹”是完全错误的。而所谓“毫不留情造成上海居民死伤无数”的描述,更准确地应归咎于日本军队对上海的无情轰炸,而非中国军队。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是遭受侵略的一方,其军事行动是在保家卫国的前提下进行的,虽然战争本身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伤亡,但不能与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混为一谈。

理解历史需要细致地辨别史料,区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行为主语和具体事件,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虽然我也很喜欢黑光头校长,但黑,要黑得准确。

中国空军用纸弹“轰炸”日本的事,发生在1938年5月20日。

当时用的机型是马丁139-WC轰炸机。

这种飞机最大时速为343公里,升限7300米,航程1900公里,可载弹1.25吨,乘员为4人。

要用真炸弹轰炸,也是可以的,但有个问题:当时国民党手头只有两架这种飞机。换句话说,也就是只能投弹2.5吨,根本带不了几颗。当时炸弹精度很差,投下这几颗等于没投。

所以当时带了一百多万份宣传单,绕着日本飞了一圈,效果比直接轰炸好多了。

至于解放后轰炸上海。

那是在美国援助下,蒋介石有足够的飞机和炸弹。

情况不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你提出的“蒋介石轰炸日本长崎时顾忌日本平民不用炸弹而改用纸弹”的说法,这与史实并不符,需要进行澄清和辨析。实际上,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的确对日本本土进行过军事行动,但并非你描述的那样,尤其是关于“纸弹”的说法,这在军事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也与战争的性质不符。为了更清晰地说明情况.............
  • 回答
    蒋介石在国共内战期间,选择死守城市而放弃农村,并非是“不敢”放弃,而是基于当时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战略考量以及政治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他的决策背后,确实存在着深刻的政治影响考量,但这种考量并非对放弃农村的政治影响“不顾”,而是认为坚守城市带来的政治和战略利益(在他看来)大于放弃农村的风险。要详.............
  • 回答
    要理解蒋介石从早期的“亲苏”到后来的“反苏”,并且是在其子蒋经国当时仍在苏联的情况下发生的转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地缘政治以及蒋介石个人的政治考量。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突然转变”,而是一个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逐步演变和最终确定的过程。一、 早期合作的背景与动因:国民党的生存危机与共产国.............
  • 回答
    蒋介石没有葬到大陆,是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层面的考量。简而言之,他最终安葬在台湾,原因在于他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从未放弃反攻大陆的执念,而其生前也对此有所规划和安排,加之当时两岸的政治现实,使得他最终未能如一些早期的国民党领袖一样落叶归根。.............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两个重要战役的不同处理方式,其背后是复杂的军事考量、政治现实以及人物性格的综合作用。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两个战役的关键情况: 常德会战(1943年12月):日军投入重兵围攻湖南常德,守军由孙连仲的第二十七集团军(主力为第十二师)防守,师长为.............
  • 回答
    “党国”这个词,在很多人听来确实带着一种负面的意味,仿佛国家被某个党派牢牢掌控,个人自由受到压抑。但如果我们深入了解蒋介石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本人对“党国”的理解,就会发现这个词汇并非他本意上的“负面”表述,而是他对一种特定政治体制的定位和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蒋介石所处的时代。二十世纪初的中国,.............
  • 回答
    关于蒋介石剃光头的原因,坊间流传着一些说法,但要说得“详细”又“去除AI痕迹”,这确实是个有趣的挑战。毕竟,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不是单一的,也少有能够完全“去除AI痕迹”的表述,因为我们依赖的是已有的史料和研究。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主要的、被广泛讨论的角度来深入剖析。首先, 最直接和普遍的说法,也.............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的多个层面,需要深入剖析。蒋介石时期的国民党,尤其是其执政后期,确实在很多方面展现出对纳粹德国模式的模仿,但这并不妨碍一部分人,包括当时和后世的一些研究者,认为他们代表了民主自由。要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看待:首先,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表象.............
  • 回答
    辽沈战役:为何国民党主力精锐尽丧锦州?辽沈战役,这无疑是解放战争时期最关键、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决定东北命运的巨战中,国民党军队之所以会犯下将主力几乎全部压在锦州,最终导致全军覆没的战略性错误,其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考量和决策失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从蒋介石的战略意图.............
  • 回答
    关于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政府继续向日本支付庚子赔款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细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跳出“单纯的恩仇录”视角,从更复杂的政治、外交和国际环境来审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庚子赔款的性质和背景。庚子赔款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后,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
  • 回答
    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唯一原因。国民革命(通常指19241927年间以推翻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的失败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理解蒋介石等国民党右派的“叛变革命”如何导致国民革命失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一、 背景:国.............
  • 回答
    2021年2月28日,也就是台湾的二二八和平纪念日当天,台北慈湖陵寝发生了一起泼漆事件。这次事件在台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同时也牵涉到复杂的历史情感和政治解读。事件经过与细节:根据当时的报道和现场画面,几位年轻的抗议者在二二八纪念日当天,趁着慈湖陵寝开放参观的时机,携带油漆闯入陵寝,将前总统蒋介.............
  • 回答
    蒋介石在大陆的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可以被视为其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本身的缺陷,也有执行层面的问题,更有其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制约。要详细讲述蒋介石在大陆土改的失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政策定位 对土地问题的.............
  • 回答
    蒋介石虽然在国民党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但他始终无法彻底压倒党内的主要对手,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这既与他自身的性格和执政方式有关,也与国民党作为一个政党本身的结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蒋介石无法彻底压倒党内对手的原因:一、 派系林立与权力.............
  • 回答
    关于蒋介石为何不退守海南岛,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界普遍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单一且绝对的答案,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蒋介石确实考虑过退守海南岛,并且在某些阶段也有过类似计划,但最终未能成为其长期战略的核心,其原因主要可以从军事、政治、地理以及资源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以下将详细.............
  • 回答
    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杀张学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个人恩怨、国际关系以及历史时期的特殊性等多种因素。虽然事后“不杀”的决定似乎显而易见,但在当时,“杀”或“不杀”张学良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选项,背后充满了权衡和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原因:1. 西安事变后的直接原因: 东北军的压.............
  • 回答
    说到蒋介石喜欢“微操”,这确实是他留给后世一个挺有意思的标签。不过,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一种他个人性格、成长经历以及当时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习惯”或“倾向”。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得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蒋介石是军事科班出身,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念过书,回来.............
  • 回答
    蒋介石没有立刻发动内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到了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形势以及他自身的战略考量等多个层面。虽然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矛盾尖锐,意识形态对立,但直接全面开战并非蒋介石的首选,至少在特定时期内是如此。以下是蒋介石没有立刻发动内战的几个关键原因,并尽量详细阐述:一、 北伐的“统一”尚未.............
  • 回答
    关于蒋介石喜欢越级指挥的说法,在军事史和政治史的研究中确实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现象。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他的个人性格、当时的政治军事体制、他所面临的战争环境以及他与下属的关系等等。一、 个人性格与军事素养的局限:蒋介石出身于黄埔军校,是革命を起こ家的军事将领,这奠定了他作为.............
  • 回答
    蒋介石之所以要继续北伐,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交织着政治野心、军事考量、国家统一的理想以及不可忽视的外部势力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北伐的初衷以及蒋介石本人的性格和目标。一、北伐的初衷与民族主义的驱动首先,北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清除北洋军阀的统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