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蒋介石为什么没有立刻发动内战?

回答
蒋介石没有立刻发动内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到了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形势以及他自身的战略考量等多个层面。虽然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矛盾尖锐,意识形态对立,但直接全面开战并非蒋介石的首选,至少在特定时期内是如此。

以下是蒋介石没有立刻发动内战的几个关键原因,并尽量详细阐述:

一、 北伐的“统一”尚未完成,国民党力量分散:

北伐战争的性质: 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中国的形式统一。尽管在国民党的宣传中,共产党是其“革命事业”的盟友和助手,但北伐的实际推动者和主导者是国民党。
军阀势力残余: 即使在1928年国民党名义上统一全国后,北洋军阀的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如西北的冯玉祥、阎锡山等,虽然被收编,但地方实力依然强大,并不完全听命于中央。蒋介石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巩固中央政府的权威,对付这些潜在的威胁。
军事力量的整合: 北伐战争期间,国民党整合了各路地方部队,但部队的忠诚度、装备、训练水平参差不齐。蒋介石需要时间来整编、训练军队,建立一支更具战斗力和统一指挥的军队。直接与共产党开战,可能会进一步分散本已紧张的军事资源。

二、 对共产党的认识与策略考量:

共产党力量的初期认知: 在北伐战争期间,共产党在一些地区(如武汉、广州)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动员作用。尽管国民党高层对其抱有戒心,但从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来看,初期的共产党还不足以构成对国民党政权的致命威胁。蒋介石可能认为可以通过政治手段、经济压制或者有限的军事围剿来解决问题,而非全面开战。
“先剿共,后剿匪”的逻辑: 蒋介石一直有“先安内,后攘外”的政策思想。这里的“安内”主要是指清除国内的潜在威胁,尤其是共产党。但他可能认为,在没有完全排除其他国内政治势力(如军阀)的情况下,过早地与实力相对分散的共产党展开全面内战,可能会给其他势力可乘之机,导致政权不稳。
利用共产党作为工具: 在某些阶段,蒋介石也可能将共产党视为可以利用的工具,来打击北洋军阀或获取国际支持。一旦与共产党全面开战,这种利用的可能性就会丧失。

三、 国际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列强的支持与制衡: 当时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利益在中国盘根错节。国民党政权需要获得列强的承认和支持(尤其是英美等国)才能巩固其统治。而列强对于在中国发生大规模内战的态度是复杂的。一些国家可能希望看到中国稳定,以便其在华的经济利益得到保障;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乐见中国内乱,以削弱中国的统一和力量。
对苏联态度的顾虑: 共产党在初期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包括经济、军事和组织上的援助。一旦与共产党全面开战,无疑会激怒苏联,可能导致苏联采取更强硬的对华政策,甚至可能支持共产党发动更激烈的武装斗争。蒋介石在处理对苏关系上需要谨慎。
国际舆论与形象: 在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救国的力量。如果蒋介石在此时就对共产党发动全面内战,可能会在国际上留下“破坏抗日团结”的负面印象,不利于其争取国际支持。

四、 国内政治局势的复杂性:

国民党内部派系: 国民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存在着不同的派系和利益集团。蒋介石需要平衡和处理好党内关系,才能有效动员全国力量。如果贸然发动内战,可能会加剧党内矛盾,引发内部的分裂。
其他政治力量的存在: 除了国共两党之外,中国还有其他政治力量,如其他军阀、地方实力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团体等。蒋介石需要考虑这些力量的态度,避免将他们推向共产党的阵营。
经济状况与民生问题: 当时中国经济凋敝,民生艰难。大规模的内战不仅会消耗巨大的经济资源,还可能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和动荡。蒋介石需要考虑如何维持基本的社会秩序和经济运转。

五、 1927年“清党”的性质:

“清党”的策略性: 蒋介石在1927年发动的“清党”(又称“四一二政变”、“清共”)并非是全面内战的开始,而是一种选择性的军事和政治打击。其目的主要是:
打击共产党的组织和骨干力量: 在上海、南京、武汉等重要城市逮捕和镇压共产党员,削弱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和组织渗透。
确立国民党在地方的统治: 通过武力清除共产党在地方的影响力,巩固国民党的控制。
试探共产党的反应和国际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共产党的反击能力以及列强的态度。
在“国共合作”框架下,进行政治斗争: 蒋介石可能认为,在国共合作的框架下,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在不撕破脸的情况下,达到削弱共产党实力的目的,为未来进一步的政治解决铺路。

并未全面摧毁共产党: 虽然“清党”造成了共产党大量的损失,但并未能彻底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共产党转入了地下或农村地区,保留了部分实力。

总结来说,蒋介石没有立刻发动内战,而是采取了更为谨慎和分阶段的策略。 他首先需要完成北伐战争未竟的统一大业,巩固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基础,同时处理好国内其他政治力量的关系,并顾及国际因素的影响。

在1927年之后的几年里,蒋介石确实发动了多次针对共产党根据地的“围剿”行动,但这些行动的规模和性质与全面内战有所不同。 他更倾向于通过经济封锁、军事围剿、政治分化等多种手段来逐步削弱和消灭共产党。这种策略的目的是在尽量控制成本和风险的前提下,达到自己的政治目标。直到国民党统治相对稳固,并且认为共产党对其政权构成直接威胁时,全面内战才成为其主要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5年8月15日时,国军主力大部分在西北和西南,而如图所见,虽然中东部大部分大中城市还在日军控制之下,但是除了这些大中城市和交通线外,广大中东部地区,尤其华北地区,几乎为共军所控制。很多大中城市几乎出了城就是共军地盘。而华中,以及华南地区,尤其后者,国军还控制的,多半是多山地区,日军受地形和补给因素限制,攻击相对吃力,所以占领的比较少。


而受国力以及组织能力等的影响,主力在西北和西南以及中东部山区的国军要把军队调往中东部占领大中城市,哪怕日军已经投降,不再会有日伪军的阻击和抵抗,依然是非常困难的。


有鉴于此,在华美军总司令魏德迈调集中国及印度境内所有美国军用与民用飞机,开始全力空运国民党军抢占重要城市。首先将国民党新6军从湖南芷江运进南京。紧接着美国第10、第14航空队开始全力空运国民党军队抢占上海、北平、天津、广州等。魏德迈宣称:“这无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中军队调动”。


从1945年10月中旬至1946年6月17日,美国海军运送国民党9个军去华北、华中、东北抢占原被日军占领的重要城市。美军共运送国民党军队50余万人。美国政府“卖肾援蒋”,为空运、海运国民党部队共耗资6亿多美元。国军因此得以接受中国战区绝大部分日军的投降。

这一过程,运输50万国军到中东部重要城市,就持续了约八个月。平均每个月约6万人,平均每天约2000人。






甚至天津来不及由国军占领,是由美军代为国军接管,美军接受市民夹道欢迎。



靠着美国的“卖肾援蒋”,几十万国军得以赶赴中东部重要城市接受中国战区绝大部分日军的投降。以及接管中东部重要城市的经济,也创造了一批五子(金子、房子、票子、女子、车子)登科的接收大员。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里的男主角就在上海当接收大员,整日纸醉金迷的前热血青年。而老婆却在老家和上海的贫民窟里照顾着婆婆和孩子。





如果翻看民国汉奸的资料,你会发现那些汉奸的下场:

梁鸿志,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1946年被处决

王揖唐,1948年9月10日,以汉奸罪在北平姚家井第一监狱被处以死刑

陈公博,1946年6月3日,被执行枪决

周佛海,1946年11月7日,处死刑,褫夺公权终身。蒋介石下令将周的死刑减为无期徒刑。1948年2月28日,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结束了反复无常的罪恶的一生,时年51岁。

汪精卫,1944年在日本名古屋因“骨髓肿”病死。其坟墓用钢筋混凝土浇筑,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他长眠于孙中山的墓侧。但抗战后还是被国民党用150公斤“TNT”黄色炸药炸开后,运出尸体烧毁后骨灰扔进长江里彻底挫骨扬灰


……


但是那些手握重兵的汉奸呢?


抗战胜利后孙良诚部被蒋介石收编,任新编第2路军总司令。1946年任国防部暂编第5纵队司令。


蒋介石为了抢占胜利果实,派出要员赴商丘宣布任命张岚峰国民党陆军第三路军司令的委任状,要他协助国民党军队接受日本投降,维持地方治安,绝不让共产党接管张部所驻城市。


1945年8月,日寇投降,孙殿英又向蒋介石投诚,摇身一变,变为“国民党先遣军”,被改编为新编第四路军,追随蒋介石反共反人民,打内战。 调动京汉线新乡至安阳间牵制八路军。


1945年9月,抗战胜利,蒋介石授予吴化文新编第五路军番号,作为受降先遣队,驻蚌埠、徐州一带。次年,吴化文部先后改编为暂编第7纵队,第二保安纵队。蒋介石要求其执行“防止共军占据铁路交通”的命令。


郝鹏举在抗战胜利后,郝部被国民政府收编,被任命为新编第六路军总司令

……

可见这些前国军军官“被迫曲线救国”,投日成为汉奸、伪军之后,抗日胜利之后又摇身一变,脱下伪军的狗皮,又换上国军的皮,恢复了国军的身份。战后大部分也没有像政界汉奸那样被枪毙、被判刑或者死后挫骨扬灰。而是继续做着军头,继续吃兵油喝兵血,继续鱼肉百姓。当然前提就是,协助国民党接收大员接受日本投降,维持地方治安,最重要一点,就是绝不让共产党接管自己的地盘,安静的等待几个月,等后方的国军慢慢的坐着美国的飞机、军舰来接收自己的地盘。


如果国民党有能力一些,虽然正面作战打不过鬼子,但也可以像共军那样深入敌后作战,或者虽然主力远在后方,也可以千里行军,及时赶赴日占区接受日伪军投降,接管重要城市和交通线。又何必给军事汉奸们洗脱罪行?他们也将会像政治汉奸们一样接受审判,或者枪决,或者判刑。而现实中就是为了避免共军夺取重要城市,蒋介石赦免了大部分的伪军将领、军官,恢复这些前国军的军事汉奸的国军身份,让他们逃过了清算。直到快一年后,国军基本接收了日占区,和共军呈犬牙交错之势,不断的擦枪走火,才最终爆发了内战。

user avatar

国共控制区在不少地方并不直接接壤,想打也够不着,因此第一时间主要矛盾是受降问题。而由于国府偏据西南,只好发动日伪“维持治安”,这就导致了胜利后第一波冲突是共军和日伪的战斗。比如华北共军在胜利前后迅速收复了北平近郊各县,直抵永定门下。而北平日军遵循国府指令打退了共军的进攻,避免了故都“陷匪”。

1945年9月10日,张荫梧致电 蒋公,报告了共军进攻平津同日伪冲突的消息:

据第一特工区报称,永清、安次、固安等县已被奸伪攻占。现北平市内情形极为混乱。奸伪一千余人曾冒充国军一度攻至永定门,但被日军击退。平津日军投降消息传出后,日人尚称安静。现因国军迟迟不到,而日军益形骄傲,强迫市面使用伪钞。现伪钞与法币黑市价值相等,而市面并无流通之法币。天津附近一带奸伪一度攻入天津东北,旋被日伪军击退

这句【现因国军迟迟不到,而日军益形骄傲】,读来颇让人感慨。

user avatar

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字投降书。

8月18日国民军事委员会把各个战区化为15个投降区。9月14日杜鲁门发表援蒋声明。8月14,20,23日邀请老毛去重庆,8月28日老毛和王若飞周恩来飞抵重庆。

44年豫湘桂转进后,刮军被撵到云贵川甘陕。45年9月到12月31日国民军事委员会组织编程如下:

1军,嫡系,陕西华县。

2军,嫡系,云南大理。

3军,嫡系,河北石家庄。

4军,嫡系,江西泰和。

5军,嫡系,云南昆明。

6军,嫡系,重庆。

7军,桂系,安徽蚌埠。

8军,嫡系,山东淮县。

9军,嫡系,四川泸州。

10军,嫡系,湖北老河口。

11军,宁马,甘肃新城。

12军,东北军,山东济南。

13军,嫡系,转东北保安司令部,海运东北。

14军,嫡系,重庆。

15军,镇嵩军,河南泌阳。

16军,嫡系,北平。

17军,陕军,甘肃武威。

18军,嫡系,湖北武昌。

19军,晋军,45年9月被歼灭于上党战役。

20军,川军杨森部,湖南衡阳。

21军,原川军刘湘部,上海昆山。

22军,陕军,陕西榆林。

23军,晋军,45年9月大部歼灭于上党战役。

24军,川军刘文辉部,四川雅安。

25军,嫡系,江苏扬州。

26军,嫡系,湖南长沙。

27军,嫡系,河南荥阳。

28军,半嫡系半湘军,江苏徐州。

30军,西北军孙连仲部,河南汲县。45年10月邯郸战役后重建。

31军,嫡系,浙江衢州。

32军,晋军,河南新乡。

33军,晋军,山西阳曲。

34军,晋军,山西阳曲。

35军,傅作义晋绥军,绥远归绥。

36军,嫡系,甘肃平凉。

38军,西北军杨虎城部,河南郑州。46年起义后重建。

40军,西北军庞炳勋部,河南安阳。

41军,川军孙震部,河南驻马店。

42军,嫡系,新疆哈密。

43军,晋军,山西大同。

44军,川军刘湘部,安徽贵池。

46军,桂系,广东海口。

47军,川军邓锡侯部,河南罗山。

48军,桂系,安徽安庆。

49军,东北军,江苏武进。

50军,川军刘湘部。抗战胜利后裁撤。

51军,东北军,安徽阜阳。

52军,嫡系,海运东北。

53军,东北军,越南河内。接受日军投降后海运东北。

54军,嫡系,广东广州,海运青岛。

55军,西北军韩复渠石友三部,河南商丘。

56军,川军刘湘部,四川成都。

58军,滇军龙云部,安徽宿县。

59军,西北军宋哲元部,江苏徐州。

60军,滇军龙云部,越南河内,接受日军投降后海运东北。

61军,晋军,山西临汾。

62军,粤军余汉谋部,台湾台南。

63军,粤军余汉谋部,广东惠阳。

64军,粤军余汉谋部,广东江门。

65军,粤军余汉谋部,浙江金华。

66军,嫡系,河南信阳。

67军,嫡系,绥远归绥。

68军,西北军刘汝明部,河南陈留。

69军,西北军石友三部,抗战胜利后裁撤到55军。

70军,嫡系,台湾台北。

71军,嫡系,海运东北。

72军,川军刘湘部,湖北宋埠。

73军,嫡系,江苏南京浦口。

74军,嫡系,江苏南京。

75军,嫡系,湖北应城。

76军,嫡系,湖北转进陕西西安。

77军,西北军何基沣部,江苏台儿庄。后起义。

79军,嫡系,四川宜宾。

80军,嫡系,陕西洛川。抗战胜利后裁撤。

81军,宁马,宁夏中宁。

82军,青马,青海西宁。

83军,晋军,上党战役被歼灭后重建后再被裁撤。

85军,嫡系,河南获嘉。

88军,嫡系,江苏徐州。

89军,嫡系,康泽别动队。

90军,嫡系,河南洛阳。

91军,嫡系,甘肃张掖。

92军,嫡系,北平。

93军,滇军龙云部,越南河内,接受日军投降后海运东北。

94军,嫡系,天津。

95军,川军邓锡侯部,四川成都。

96军,嫡系,山东济南。

97军,嫡系,山西临城。

98军,嫡系,江苏海州。

99军,嫡系,江西九江。

100军,嫡系,江苏泰州。

新1军,嫡系,广东广州。海运东北。

新2军,嫡系,新疆呼图壁。

新3军,滇军龙云部。抗战胜利后裁撤。

新6军,嫡系,海运东北。

新8军,西北军高树勋部。起义后番号取消。

暂2军,半嫡系半湘军,抗战胜利后裁撤。

暂3军,傅作义晋绥军,绥远归绥。

暂4军,暂5军,嫡系,抗战胜利后裁撤。

骑1军,晋军,抗战胜利后裁撤。骑2军,嫡系,抗战胜利后裁撤。骑4军,傅作义晋绥军。骑5军,青马,新疆哈密至迪化。

东北挺进军,马占山部,山西大同。

再对照初中课本上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地图看看,蒋 委员长是蠢,不是傻,不可能立刻内战。46年3月起在忙着整编上面的军为整编师,取消军事委员会建立国防部调白崇禧,瓦解西北军,把川军滇军粤军拉出去,掺沙子改造湘军,陕军杂牌军。

46年6月中原突围,为了围攻李先念中原军区的10个旅5万人,蒋 光头派了41军许昌47军罗山48军商城72军黄安18军黄冈孝感66军信阳75军安陆76军钟祥69军桐柏10军南阳襄阳15军泌阳,10个军30万人,还让皮定均带着1旅跑了。准备做到这样了还拉垮,怎么可能抗战后立刻发动内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蒋介石没有立刻发动内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到了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形势以及他自身的战略考量等多个层面。虽然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矛盾尖锐,意识形态对立,但直接全面开战并非蒋介石的首选,至少在特定时期内是如此。以下是蒋介石没有立刻发动内战的几个关键原因,并尽量详细阐述:一、 北伐的“统一”尚未.............
  • 回答
    蒋介石没有葬到大陆,是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上非常重要且复杂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层面的考量。简而言之,他最终安葬在台湾,原因在于他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从未放弃反攻大陆的执念,而其生前也对此有所规划和安排,加之当时两岸的政治现实,使得他最终未能如一些早期的国民党领袖一样落叶归根。.............
  • 回答
    蒋介石到了台湾之后,并没有为难阎锡山,反而对白崇禧这位“小诸葛”诸多限制和打压,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清的。这其中牵扯到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恩怨以及两人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和影响力。阎锡山:一块“不好啃”的骨头,但也“忠心”可嘉首先来说说阎锡山。这位山西王,在民国时期是出了名的“老而不死”.............
  • 回答
    关于蒋介石“焦土政策”烧掉长沙的事情,确实没有在主流历史教科书里得到广泛提及,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叙事选择。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1. 历史事件的性质与评价的争议首先,需要明确一点:蒋介石在长沙实施的并非“焦土政策”,而是“坚壁清野政策”。这两个词听起来相似,但含义和意.............
  • 回答
    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锋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而闻名,但确实如你所说,他在公开的、署名的文章中,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地痛骂蒋介石。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策略以及他的个人处境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所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期。北洋军阀混战、国民党崛起.............
  • 回答
    蒋介石在国共内战期间,选择死守城市而放弃农村,并非是“不敢”放弃,而是基于当时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战略考量以及政治现实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判断。他的决策背后,确实存在着深刻的政治影响考量,但这种考量并非对放弃农村的政治影响“不顾”,而是认为坚守城市带来的政治和战略利益(在他看来)大于放弃农村的风险。要详.............
  • 回答
    南京作为国民政府的首都,其治下的中国正经历着一个极为动荡和充满挑战的时代。蒋介石虽然定都南京,但他的统治面临着来自内部的政治分裂、经济凋敝,以及外部日渐增长的日本侵略威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背景下,讨论他为何没有“大力”推进重工业建设,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个人意愿或策略失误。首先.............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触及到了音乐行业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咱们不妨仔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老年艺术家”和“年轻歌手”在假唱问题上的反差。首先,我们得承认,蒋大为老师这样的老艺术家,他们活跃的年代,音乐制作和表演环境与现在大相径庭。那时候,技术的普及程度、市场的运作模式,以及大众对音乐的认知.............
  • 回答
    关于阿里巴巴对P8级别员工“仅意淫骚聊什么都没有干”的行为的处理与对蒋凡的处理,这其中涉及到的信息比较复杂,并且存在信息披露不完整和公众认知偏差的可能性。要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行为的定性与公司规章的适用: P8员工的“意淫骚聊”行为: 如果一位P8员工被描述为“仅.............
  • 回答
    蒋介石在大陆的土地改革(以下简称“土改”)可以被视为其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本身的缺陷,也有执行层面的问题,更有其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制约。要详细讲述蒋介石在大陆土改的失败,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政策定位 对土地问题的.............
  • 回答
    蒋介石虽然在国民党内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但他始终无法彻底压倒党内的主要对手,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这既与他自身的性格和执政方式有关,也与国民党作为一个政党本身的结构特点、历史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紧密相连。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蒋介石无法彻底压倒党内对手的原因:一、 派系林立与权力.............
  • 回答
    关于蒋介石为何不退守海南岛,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战略界普遍讨论的问题,并没有一个单一且绝对的答案,而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蒋介石确实考虑过退守海南岛,并且在某些阶段也有过类似计划,但最终未能成为其长期战略的核心,其原因主要可以从军事、政治、地理以及资源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以下将详细.............
  • 回答
    蒋介石之所以没有杀张学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个人恩怨、国际关系以及历史时期的特殊性等多种因素。虽然事后“不杀”的决定似乎显而易见,但在当时,“杀”或“不杀”张学良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选项,背后充满了权衡和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原因:1. 西安事变后的直接原因: 东北军的压.............
  • 回答
    说到蒋介石喜欢“微操”,这确实是他留给后世一个挺有意思的标签。不过,与其说是“喜欢”,不如说是一种他个人性格、成长经历以及当时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习惯”或“倾向”。这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也挺有意思的。首先,得从他早年的经历说起。蒋介石是军事科班出身,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念过书,回来.............
  • 回答
    关于蒋介石喜欢越级指挥的说法,在军事史和政治史的研究中确实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现象。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包括他的个人性格、当时的政治军事体制、他所面临的战争环境以及他与下属的关系等等。一、 个人性格与军事素养的局限:蒋介石出身于黄埔军校,是革命を起こ家的军事将领,这奠定了他作为.............
  • 回答
    蒋介石之所以要继续北伐,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中交织着政治野心、军事考量、国家统一的理想以及不可忽视的外部势力影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国内的政治格局、北伐的初衷以及蒋介石本人的性格和目标。一、北伐的初衷与民族主义的驱动首先,北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清除北洋军阀的统治。.............
  • 回答
    抗战时期,蒋介石(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定位和战略考量,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八路军“不要求”其投入正面战场与日军对抗,从而“消耗”八路军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共两党之间的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国共合作的背景与国民政府的战略主导权首先要明白,1.............
  • 回答
    老蒋不把“祸水”(小日本)往北引,让日本和苏联硬碰硬,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军事战略,更是复杂的政治考量、现实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很多人觉得,既然日本侵华,中国就应该想办法让日本去跟当时同样是世界大国,而且与日本关系紧张的苏联去打,这样不是坐收渔翁之利吗?这想法听起来很美,但现实操作起来,却是步步荆.............
  • 回答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遭到人民声讨,但又能去南京重建政府,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历史事件。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蒋介石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遭到人民声讨的原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也称“清党”,是蒋介石在1927年4月12日,利用其掌握的北伐军中的亲国民党军队,在上.............
  • 回答
    1927 年蒋介石发动“清党”,又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国民党右派为了清除共产党及其支持者在国民党内和军队中的影响,维护国民党统治地位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这次事件是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性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要详细了解蒋介石发动清党的原因,需要从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背景以及各方势力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