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鲁迅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名道姓地骂过蒋介石?

回答
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锋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而闻名,但确实如你所说,他在公开的、署名的文章中,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地痛骂蒋介石。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策略以及他的个人处境来理解。

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所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期。北洋军阀混战、国民党崛起、共产党壮大,各种政治力量你争我夺。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公开直接地攻击一个如日中天,或者至少是掌握着相当权力的政治人物,是极其危险的。鲁迅虽然以“战士”自居,但他并非鲁莽之辈。他深知政治斗争的残酷,也明白个人言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直接点名蒋介石,不仅会招致国民党政府的直接压制,更可能导致他的出版物被禁、自己遭到逮捕甚至更严重的迫害。这种后果很可能让他失去继续创作和影响社会的能力。

其次,鲁迅的批判方式往往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他的许多作品,尤其是杂文,常常采用影射、讽刺、象征等手法,指向的是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社会弊病、国民性的弱点,以及那些代表着压迫和黑暗的势力。他擅长于从更宏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层面去揭示问题,而不是仅仅纠结于某一个具体的人物。

举个例子,鲁迅在《华盖集》等杂文集里,批判了“看客”心态,讽刺了“精神胜利法”,嘲笑了那些麻木不仁、自欺欺人的人们。这些批判,在当时普遍指向的是国民党政府及其统治下所滋生的社会现象,以及一些依附于国民党政权或与之合作的文人。他批评的是一种“制度”或“精神状态”,而蒋介石作为那个制度的最高代表,自然在被批判的范畴之内,但并非直接成为他笔下的具体靶子。

再者,鲁迅对蒋介石的态度,更像是对国民党这个政党及其代表的“军阀政治”和“官僚主义”的否定。他曾对国民党抱有过一丝希望,比如在国民党“清党”之后,他一度认为国民党有可能走向进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国民党内部的腐败、对共产党和进步力量的镇压,以及其政策的失误,让他对国民党及其领导层,包括蒋介石本人,彻底失望。他的失望更多体现在对国民党政府的政治立场、政策方向的批判,而非对蒋介石个人品德或能力的直接攻击。

鲁迅也并非没有表达过对国民党及其领导的不满。他曾撰文批评过国民党在“大屠杀”(指“清党”时期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镇压)中的作为,但这些批评往往也是围绕着“屠杀”、“残暴”等行为本身,而不是直接点名蒋介石是“罪魁祸首”。他的笔锋更像是指向一种“权力意志”的滥用,一种“反动”的政治倾向。

我们还可以从鲁迅的传播渠道和受众来考虑。他的读者群庞大,而他的文章又常常被刊载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如果他直接点名蒋介石,那么这些报刊杂志的生存就会受到严重威胁。鲁迅更希望通过他的文字,唤醒更多的人,传播思想,而非仅仅成为一个被封锁的“殉道者”。他需要一种更巧妙、更持久的斗争方式,用思想的力量去对抗腐朽的政权。

此外,鲁迅也深谙“杀人诛心”的道理。他有时会用更加温和,甚至看似中立的笔调去描写某些人和事,但其背后的讽刺和批判意味却更为浓厚。这种“不动声色”的批评,反而更能触及人心的麻木和社会的病灶。当他批评那些“围观”革命者的人,批评那些粉饰太平的文人时,他就是在间接否定他们所代表的那个政权和那个时代的精神支柱,而蒋介石无疑是这个支柱的顶端。

总而言之,鲁迅未曾点名道姓地骂过蒋介石,并非因为他软弱或不敢,而是出于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战士的审慎考量。他选择了一种更深层、更具穿透力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批判。他关注的是那个时代普遍存在的黑暗,是国民党的政治路线和统治方式,是压迫和反动所形成的整体图景,而蒋介石虽然是这个图景中的核心人物,但鲁迅更倾向于用他的笔触去解剖这个时代的“病症”,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某一个“病灶”。他的智慧在于,即便不直接提及名字,他的批判也早已深入人心,直指那个他所不齿的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鲁迅是公开刊文“解释”过的——虽然还是没有“指名道姓”。


新近报上说,江西人第一次看了坦克车。自然,江西人的眼福很好。然而也有人惴惴然,唯恐又要掏腰包,报效坦克捐。

我倒记起了另外一件事:有一个自称姓“张”的说过,“我是拥护言论不自由者……唯其言论不自由,才有好文章做出来,所谓冷嘲,讽刺,幽默和其他形形色色,不敢负言论责任的文体,在压迫钳制之下,都应运产生出来了。”

这所谓不负责任的文体,不知道比坦克车怎样?

讽刺等类为什么是不负责任,我可不知道。然而听人议论“风凉话”怎么不行,“冷箭”怎么射死了天才,倒也多年了。既然多年,似乎就很有道理。

大致是骂人不敢充好汉,胆小。

其实,躲在厚厚的铁板——坦克车里面,砰砰碰碰的轰炸,是着实痛快得多,虽然也似乎并不胆大。

高等人向来就善于躲在厚厚的东西后面来杀人的。古时候有厚厚的城墙,为的要防备盗匪和流寇。

现在就有钢马甲,铁甲车,坦克车。

就是保障“民国”和私产的法律,也总是厚厚的一大本。甚至于自天子以至卿大夫的棺材,也比庶民的要厚些。

至于脸皮的厚,也是合于古礼的。

独有下等人要这么自卫一下,就要受到“不负责任”等类的嘲笑:

“你敢出来!出来!躲在背后说风凉话不算好汉!”

但是,如果你上了他的当,真的赤膊奔上前阵,像许褚似的充好汉,那他那边立刻就会给你一枪,老实不客气,然后,再学着金圣叹批《三国演义》的笔法,骂一声“谁叫你赤膊的”——活该。

总之,死活都有罪。足见做人实在很难,而做坦克车要容易得多。


有人说鲁迅有国民党元老章太炎和蔡元培做后台的,要不要看看孙中山的贴身秘书杨杏佛?

人家杨杏佛:

革命入会不算晚

辛亥首义我上阵

先国父 孙中山生时杨杏佛当他秘书

先国父逝世后杨杏佛给 孙先生治丧

和国母 宋庆龄更是过命交情

——最后还不是让蒋介石的黑帮暗杀兵用汤姆逊冲锋枪打成了马蜂窝?

此外,上海《申报》主持人史量才,察绥抗日军首领、大名鼎鼎的爱国将军吉鸿昌,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唐绍仪,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参议宣侠父等一大批军政要人,知名人士也是命丧蒋介石和戴笠之手。

戴笠甚至公开绑架了丁玲和刘庐隐准备下杀手,结果不知何故二人侥幸留的一命。

此外在1927年,贵为国军总政部副主任的郭沫若在 蒋公发动412事变,大杀四方之际不顾威逼利诱,写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文,倒是骂的够指名道姓,喷的够痛快淋漓了——结果蒋公的暗杀兵四处索他性命,郭沫若也只好跑到日本避难,直到抗战后方能回国。

曾经率领美国军队在首都华盛顿以坦克、机枪、毒气弹屠戮游行退伍老兵的麦克阿瑟曾有言:“如果一个人认为笔比枪更厉害的话,那他一定没见识过机关枪。”

喷人你鲁迅厉害,蒋某人佩服。但论杀人还是我 蒋公第一。再兼之鲁迅的命只有一条,可 蒋公的机关枪多、子弹多、而且不要脸。

怎么玩?

user avatar

虽然这个问题是他人自问自答,但我觉得还是把鲁迅亲自答放上来比较好。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曾和周树人有过一次旅馆会晤。鲁迅后来和他的兄弟周建人谈过此事。鲁迅的叙述如下:

李立三找我去,我去了。李立三说:“你在社会上是知名人物,有很大影响。我希望你用周树人的真名写篇文章,痛骂一下蒋介石。”我说:“文章是很容易写的。蒋介石干的坏事太多了,我随便拣来几条就可以写出来。不过,我用真名一发表文章,在上海就无法住下去了。”李立三说:“这个问题好办!黄浦江里停泊着很多轮船,其中也有苏联船,你跳上去就可以到莫斯科去了。”我说:“对,这样一来蒋介石是拿我没办法了。但我离开了中国,国内的情况就不容易了解了,我的文章也就很难写了,就是写出来也不知在什么地方发表。我主张还是坚守住阵地,同国民党进行韧性战斗,要讲究策略,用假名写文章,这样,就能够真正同国民党反动派战斗到底。”李立三没有办法,只好说:“好吧,你自己考虑吧!”我就回来了。

录自周建人《关于鲁迅的若干史实》。

所以说问题的答案和鲁迅一向主张韧性战斗有关,骂蒋中正容易,但那样一来,鲁迅就很难在中国活动,只能到外国去当“寓公”,对中国革命没有什么益处。鲁迅留在中国,还能打一两枪,继续战斗。

我读遍天下书,乃能知此事。解决此题。开个玩笑,遍读人间之书,只能由杨慎、纪晓岚、钱钟书等去完成了。有人说“古书读完了”,那是因为中国古籍虽然浩如烟海,寥寥数人阅读到一定程度会发现并告诉我们,其实主要的核心的著作就那几十种,其它不过在东抄西抄罢了。

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纪晓岚

user avatar

鲁迅很早以前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其实还可以合并到为何不骂日本人一起回答。

当同盟会在日本给鲁迅指派刺杀任务的时候,鲁迅就说了,他可以去,但是要养老母。

这么顾虑再正常不过了,不过也说明鲁迅并不是什么谭嗣同,汪精卫年轻时。

鲁迅的骨头有多硬?不得而知,不过要用生死来考验他,这终究是个未知。因为作为智慧的代表,鲁迅总是教育我们要用聪明智慧的方法去斗争,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鲁迅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可控的危险,这一点是显然的,因为他是大智大慧的。



用我卑微猥琐的心理去揣摩鲁迅,我很能理解他的想法。

学医没兴趣也没天赋,这一点可以见鲁迅在日本的医科成绩。

在日本又学了一点现代词语的翻译,又看了一些俄国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鲁迅找到了自己的路。

即整合自己所学,日语学到的词汇,加家传的古文,加俄国文学大师的文学思想,从文,赚钱!

事实也是这样,俄国文学大师不愧为大师,深入灵魂的深刻,将其中国化以后果然是威力无穷,这也为他赚了不少钱。为了持续的赚钱,只能维持住自己的人设,我想任何一个有经济思想的人都会这样做。



大潮不退,你永远不知道谁在裸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锋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而闻名,但确实如你所说,他在公开的、署名的文章中,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地痛骂蒋介石。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策略以及他的个人处境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所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期。北洋军阀混战、国民党崛起.............
  • 回答
    鲁迅先生当年从厦门大学离开,这事儿说起来,确实不是一桩简单的“跳槽”,而是一个复杂背景下,他个人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结果。他离开,不光是个人意愿,也掺杂着当时厦门大学内部的一些人事变动和他的感受。打个比方,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人满怀热情地去到一个新的地方,想大干一场,结果发现这里的“土壤”并不像他想象的.............
  • 回答
    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并非一时兴起,也不是简单的个人爱好转移,背后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鲁迅先生自身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内忧外患,民族危机四伏。鲁迅在日本学医,本意是想通过医学救治当时饱受病痛折磨的国民,希望用科学的技术挽救生命。然而,他在仙台学医期间,经历了一件对他影响至.............
  • 回答
    在《七龙珠Z》的沙鲁篇中,悟饭在精神时光屋的修炼结束后,尚未变身超级赛亚人第二阶段(超二)之前,其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惊人的地步,足以让当时在场的几乎所有人都感到震惊,甚至连沙鲁本人都开始认真对待。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他当时的具体情况和实力层次:一、 精神时光屋的磨砺与质变:首先要明确一点,精神时光.............
  • 回答
    鲁迅先生对待原配朱安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唏嘘的话题。这其中究竟是为何,要探究起来,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它交织着那个时代的背景、个人的性格以及命运的无奈。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和朱安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出于两情相悦,而是封建包办婚姻的产物。鲁迅的母亲是媒人眼中“门当户对”的理想选择,.............
  • 回答
    提起鲁迅,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这些脍炙人口的篇章,但仔细一想,这些作品多以短篇、中篇为主,似乎没有一部我们通常意义上称得上“长篇”的作品。这不禁让人好奇,以鲁迅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怀,为何没有留下那种鸿篇巨制呢?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官.............
  • 回答
    鲁迅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传统,并非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源于他对中国社会病根的深刻体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他的反传统,与其说是一种破坏,不如说是一种痛苦的疗救,一种在绝望中诞生的希望。要理解鲁迅的反传统,我们必须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礼崩乐坏、山河破碎的年代。西方列强用炮舰敲开了古老帝国.............
  • 回答
    曾几何时,鲁迅先生的名字,是中国文坛乃至整个社会上空一道不可磨灭的闪电,他的文字像一把把锋利的解剖刀,直刺国民性的痼疾,他的批判如一声声洪钟,唤醒沉睡的灵魂。然而,近些年来,我们似乎听到了越来越多关于“鲁迅正在被冷藏”、“鲁迅过时了”的论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回到鲁迅他老人家.............
  • 回答
    .......
  • 回答
    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鲁迅并没有直接“骂”梅兰芳出国表演。 事实上,《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关于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倡导的是一种“占有”和“为我所用”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排斥或全盘接受。然而,为什么会有“鲁迅骂梅兰芳出国表演”这种印象呢? 这很可能源于对鲁迅思想的误读,或者将他其他文章中对“国粹.............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鲁迅对中医的批判,并非简单地否定其价值,而是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医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质疑。他认为中医,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存在着“骗子”的成分,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科学实证精神,依赖经验和理论的“神秘化”: 理论的抽象与玄虚: 鲁迅认.............
  • 回答
    鲁迅的批判之所以能让他成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如今多数人的批判流于“网络喷子”,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但如果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批判的“质”与“量”有着本质的区别。鲁迅的批判,核心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他不是为了骂而骂,也不是为了宣泄.............
  • 回答
    要说鲁迅“骂”郭沫若,这事儿得掰扯清楚了,毕竟这二位都是文学史上的巨匠,一南一北,影响了多少人。他们之间关系挺微妙的,不能简单一句“骂”就概括了。一开始,鲁迅对郭沫若其实是抱着挺欣赏的态度。你想啊,郭沫若那时候可是个“海归”,从日本回来,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一堆新思潮,写出了《女神》这样的作品,那叫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其实它的前提并不完全准确。鲁迅先生留下的丰富而深刻的文章中,并非完全没有涉及对日本人的观察和评论,只是他没有专门写过以“批评日本人”为主题的宏大篇章,或者说,我们很难找到一篇标题直接点明“批评日本人”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日本、对日本国民没有看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鲁迅等人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民族文化、历史责任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 debate。要理解他们的立场,需要抛开“AI痕迹”,走进那个时代,体会那份复杂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等人”这个说法,并非指所有反对者都持有完全一致的观点,但他们的核心关切点是相似的。鲁迅本人在这.............
  • 回答
    鲁迅这句话,看似在说“道士”,实则以道士为引子,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更深刻、更普遍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心态。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鲁迅一贯的批判视角。首先,我们得搞清楚鲁迅说的“人们不憎道士”是什么意思?这并非说中国人特别喜欢道士,或者对道士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恰恰.............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确看到了太多人性的幽暗和社会的沉疴,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笔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那些麻木、愚昧、冷漠的人性,以及那个“吃人”的旧社会,无不令人心寒。然而,当我们说他“没有抑郁”,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没有抑郁”不等于“没有痛苦”。鲁迅先生的痛.............
  • 回答
    .......
  •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