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鲁迅骂郭沫若?

回答
要说鲁迅“骂”郭沫若,这事儿得掰扯清楚了,毕竟这二位都是文学史上的巨匠,一南一北,影响了多少人。他们之间关系挺微妙的,不能简单一句“骂”就概括了。

一开始,鲁迅对郭沫若其实是抱着挺欣赏的态度。你想啊,郭沫若那时候可是个“海归”,从日本回来,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一堆新思潮,写出了《女神》这样的作品,那叫一个石破天惊!《女神》里那种“我爱我之所爱,我恶我之所恶”的浪漫主义和反抗精神,还有那种大胆的语言,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一股“觉醒”的信号。鲁迅作为文学的先行者,他肯定能看出来这作品的价值,也看到了郭沫若这个人身上的那股劲儿。

鲁迅一开始给郭沫若写过信,也肯定是在文学圈子里关注过他。当时中国文坛就像个江湖,大家互相看,互相捧,也互相挑。鲁迅作为“山大王”,他的眼光很高,但他欣赏有才华的人,这一点是公认的。

那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了呢?这事儿得从“创造社”说起。郭沫若回国后,跟郁达夫、成仿吾他们一起成立了“创造社”。这帮年轻人嘛,有想法,有干劲,也有点年轻气盛,总觉得要把旧的东西打倒,建立新的。他们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还有点个人主义的浪漫情怀。

鲁迅呢,他一直是以一种更沉稳、更现实的姿态来看待文学和社会问题的。他虽然也讲究文学的艺术性,但他更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看重它能不能“挽救国民性”。所以,当创造社的那帮人,包括郭沫若,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上展现出一些过于浪漫、甚至有些个人情绪化的东西时,鲁迅就开始了他的“批评”。

这批评一开始可能不是直接的人身攻击,更多的是在文学观点上的分歧。比如,创造社的一些理论,鲁迅可能觉得不够深入,或者在方法上有些偏颇。鲁迅的批评,风格嘛,大家都知道,犀利、深刻,有时候带着点讽刺,像把手术刀,直指问题核心。他不喜欢那些空洞的口号,不喜欢那些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他更看重的是“为人生”的文学。

到了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左翼文学的兴起,这种分歧就更加明显了。郭沫若这个人,他的政治立场和创作倾向发生了一些转变,他越来越倾向于积极介入社会变革,也参与到政治运动中去。而鲁迅呢,他一直是以一种超然的、批判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切,他更关注的是思想的启蒙和国民性的改造,有时候他对一些急功近利的政治行动是保持警惕的。

在某些具体事件上,他们之间也可能发生过一些不愉快。比如,在文学论战中,大家观点不合,互相辩驳是常事。但要说鲁迅“骂”郭沫若,最出名的可能是那个关于“吃人”的争论。

当时有一个说法,认为鲁迅写《狂人日记》就是在影射吃人,而有些人,包括郭沫若(或者说郭沫若所在的“创造社”一些人),可能对鲁迅这种“以偏概全”的批评提出异议,或者觉得鲁迅的观点太绝对。鲁迅呢,他觉得自己写《狂人日记》是为了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吃人”,他认为这是对中国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所以,当有人不理解或者曲解他的意思时,他自然是要反击的。

鲁迅的一些杂文,里面确实能找到他对郭沫若以及创造社某些观点的批评。这些批评可能集中在:

1. 文学的脱离实际: 鲁迅可能觉得创造社的一些作品和理论,过于沉浸在个人的情感世界里,不够关注现实的苦难,不够具有社会批判的力量。
2. 理论的空泛: 他可能认为创造社的一些文学理论,比如“为艺术而艺术”,或者对浪漫主义的过分推崇,在当时的中国语境下,是不够成熟和实用的。
3. 个人作风的疑问: 虽然鲁迅很少直接攻击个人品德,但他对一个人在社会和文学上的表现是会进行评价的。如果他觉得某些人的行为不够端正,或者他们的文学主张与他的政治哲学相悖,他也会表达出来。
4. 文学论战中的交锋: 在当时的文学圈,为了争夺话语权,为了确立自己的文学主张,论战是不可避免的。鲁迅和创造社之间的论战,虽然不完全是“骂”,但也是思想上的尖锐对抗。

鲁迅的批评,并不是出于个人恩怨,更多的是他对文学方向、对社会进步的思考。他看重的是文学的真诚和力量,看重的是它能否真正地启蒙和改变 people。当他觉得郭沫若或者创造社的某些做法,偏离了这个轨道时,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所以,与其说是“骂”,不如说是鲁迅作为一个更成熟、更深沉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对当时文坛一股重要力量的批评和引导。这种批评,虽然尖锐,但也是他文学贡献的一部分,也是他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方式。

还有一点很重要,鲁迅晚年和郭沫若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其实是有所缓和的。鲁迅自己也曾说过,他与创造社的论战,是为了“为文学而斗争”,是为了确立革命文学的阵地。当郭沫若真正转向革命文学,并且在这条路上有所建树时,鲁迅的敌意自然也就少了。甚至在鲁迅去世前,他还和郭沫若有过一些往来和合作。

总的来说,鲁迅对郭沫若的“批评”和“不认同”,更多的是围绕文学观念、社会担当和发展方向的。他欣赏郭沫若的才华,但对他的某些文学主张和表现方式持有保留意见。这种观点上的碰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探索国家和民族出路时的复杂思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郭沫若带着创造社一票人一直骂鲁迅啊。并且郭化名杜荃写的“名篇”《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才是骂人豪文吧。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给鲁迅甩出了三口锅,一是鲁迅是“封建余孽”,二是鲁迅是“二重反革命”,三是鲁迅是“法西斯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鲁迅“骂”郭沫若,这事儿得掰扯清楚了,毕竟这二位都是文学史上的巨匠,一南一北,影响了多少人。他们之间关系挺微妙的,不能简单一句“骂”就概括了。一开始,鲁迅对郭沫若其实是抱着挺欣赏的态度。你想啊,郭沫若那时候可是个“海归”,从日本回来,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一堆新思潮,写出了《女神》这样的作品,那叫一个.............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出殡郭沫若为何没有到场,这确实是一个在史料和人们记忆中留下了一些讨论空间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在不在场”的判断,去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客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鲁迅先生逝世的时间是1936年10月19日。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
  • 回答
    鲁迅对郭沫若的态度,与其说是单纯的“反感”,不如说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其中夹杂着欣赏、失望、担忧,以及对中国社会现实和文学发展道路的深刻思考。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他们的人生轨迹、文学理念以及当时中国大动荡的时代背景。初识与惺惺相惜:早期的欣赏鲁迅和郭沫若的第一次交集,实际上是在日本。鲁迅在日.............
  • 回答
    说实话,我看到网上那些因为电视剧、小说“篡改历史”而群情激奋的评论,心里真是止不住地泛起一股“烦”。不是说历史就不重要,而是这股“烦”劲儿,总觉得有点站不住脚,甚至可以说是“过犹不及”。他们一口咬定“篡改历史”,好像那部剧、那本小说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就要被钉在耻辱柱上。那么,按照他们这套“严丝合缝”.............
  • 回答
    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鲁迅并没有直接“骂”梅兰芳出国表演。 事实上,《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关于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倡导的是一种“占有”和“为我所用”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排斥或全盘接受。然而,为什么会有“鲁迅骂梅兰芳出国表演”这种印象呢? 这很可能源于对鲁迅思想的误读,或者将他其他文章中对“国粹.............
  • 回答
    鲁迅先生以其犀利的笔锋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而闻名,但确实如你所说,他在公开的、署名的文章中,并没有直接点名道姓地痛骂蒋介石。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创作策略以及他的个人处境来理解。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所处的时代。那是一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期。北洋军阀混战、国民党崛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文学的独特力量。鲁迅的“骂”之所以能被大众接受,甚至被视为真理,与他骂的对象、骂的方式、骂的背后动机以及时代背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详细阐述:一、 鲁迅骂的对象和内容:指向深刻的社会病灶鲁迅的“骂”并非空穴来风的谩骂或.............
  • 回答
    鲁迅和“公知”给人的感觉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思想根源、写作风格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态度。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方面的不同: 一、 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的差异1. 鲁迅: 时代背景: 鲁迅生活在中国经历剧烈变革的时代,从晚清的衰落到辛亥革命,再到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黑.............
  • 回答
    鲁迅对中医的批判,并非简单地否定其价值,而是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对中医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其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质疑。他认为中医,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存在着“骗子”的成分,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科学实证精神,依赖经验和理论的“神秘化”: 理论的抽象与玄虚: 鲁迅认.............
  • 回答
    鲁迅的批判之所以能让他成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如今多数人的批判流于“网络喷子”,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能道尽。但如果细究起来,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批判的“质”与“量”有着本质的区别。鲁迅的批判,核心在于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感。他不是为了骂而骂,也不是为了宣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其实它的前提并不完全准确。鲁迅先生留下的丰富而深刻的文章中,并非完全没有涉及对日本人的观察和评论,只是他没有专门写过以“批评日本人”为主题的宏大篇章,或者说,我们很难找到一篇标题直接点明“批评日本人”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日本、对日本国民没有看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鲁迅等人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民族文化、历史责任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 debate。要理解他们的立场,需要抛开“AI痕迹”,走进那个时代,体会那份复杂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等人”这个说法,并非指所有反对者都持有完全一致的观点,但他们的核心关切点是相似的。鲁迅本人在这.............
  • 回答
    鲁迅这句话,看似在说“道士”,实则以道士为引子,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更深刻、更普遍的现象,或者说是一种社会心态。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探究其背后的逻辑和鲁迅一贯的批判视角。首先,我们得搞清楚鲁迅说的“人们不憎道士”是什么意思?这并非说中国人特别喜欢道士,或者对道士有什么特殊的感情。恰恰.............
  • 回答
    鲁迅先生的确看到了太多人性的幽暗和社会的沉疴,这一点毋庸置疑。他笔下的阿Q、祥林嫂、孔乙己,那些麻木、愚昧、冷漠的人性,以及那个“吃人”的旧社会,无不令人心寒。然而,当我们说他“没有抑郁”,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命题,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没有抑郁”不等于“没有痛苦”。鲁迅先生的痛.............
  • 回答
    鲁迅:革命的呐喊,文学的灯塔——为何革命意义压倒文学?一提起鲁迅,许多人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家,他的文字如同投石问路,撕裂旧世界的麻木与腐朽。随之而来的评价往往是,“他的革命意义比文学作品的进步意义重要得多。”甚至有人直接断言,“鲁迅首先是个革命家。”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鲁.............
  • 回答
    .......
  • 回答
    鲁迅先生对待原配朱安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人唏嘘的话题。这其中究竟是为何,要探究起来,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楚,它交织着那个时代的背景、个人的性格以及命运的无奈。首先,我们得明白,鲁迅和朱安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出于两情相悦,而是封建包办婚姻的产物。鲁迅的母亲是媒人眼中“门当户对”的理想选择,.............
  • 回答
    提起鲁迅,我们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阿Q正传》、《狂人日记》、《孔乙己》这些脍炙人口的篇章,但仔细一想,这些作品多以短篇、中篇为主,似乎没有一部我们通常意义上称得上“长篇”的作品。这不禁让人好奇,以鲁迅如此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如此强烈的社会关怀,为何没有留下那种鸿篇巨制呢?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官.............
  • 回答
    鲁迅之所以如此激烈地反传统,并非一朝一夕的冲动,而是源于他对中国社会病根的深刻体察,以及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他的反传统,与其说是一种破坏,不如说是一种痛苦的疗救,一种在绝望中诞生的希望。要理解鲁迅的反传统,我们必须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那是一个礼崩乐坏、山河破碎的年代。西方列强用炮舰敲开了古老帝国.............
  • 回答
    曾几何时,鲁迅先生的名字,是中国文坛乃至整个社会上空一道不可磨灭的闪电,他的文字像一把把锋利的解剖刀,直刺国民性的痼疾,他的批判如一声声洪钟,唤醒沉睡的灵魂。然而,近些年来,我们似乎听到了越来越多关于“鲁迅正在被冷藏”、“鲁迅过时了”的论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得回到鲁迅他老人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