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鲁迅骂郭沫若?

回答
要说鲁迅“骂”郭沫若,这事儿得掰扯清楚了,毕竟这二位都是文学史上的巨匠,一南一北,影响了多少人。他们之间关系挺微妙的,不能简单一句“骂”就概括了。

一开始,鲁迅对郭沫若其实是抱着挺欣赏的态度。你想啊,郭沫若那时候可是个“海归”,从日本回来,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一堆新思潮,写出了《女神》这样的作品,那叫一个石破天惊!《女神》里那种“我爱我之所爱,我恶我之所恶”的浪漫主义和反抗精神,还有那种大胆的语言,对当时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一股清流,一股“觉醒”的信号。鲁迅作为文学的先行者,他肯定能看出来这作品的价值,也看到了郭沫若这个人身上的那股劲儿。

鲁迅一开始给郭沫若写过信,也肯定是在文学圈子里关注过他。当时中国文坛就像个江湖,大家互相看,互相捧,也互相挑。鲁迅作为“山大王”,他的眼光很高,但他欣赏有才华的人,这一点是公认的。

那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了呢?这事儿得从“创造社”说起。郭沫若回国后,跟郁达夫、成仿吾他们一起成立了“创造社”。这帮年轻人嘛,有想法,有干劲,也有点年轻气盛,总觉得要把旧的东西打倒,建立新的。他们提倡“为艺术而艺术”,还有点个人主义的浪漫情怀。

鲁迅呢,他一直是以一种更沉稳、更现实的姿态来看待文学和社会问题的。他虽然也讲究文学的艺术性,但他更看重文学的社会功能,看重它能不能“挽救国民性”。所以,当创造社的那帮人,包括郭沫若,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上展现出一些过于浪漫、甚至有些个人情绪化的东西时,鲁迅就开始了他的“批评”。

这批评一开始可能不是直接的人身攻击,更多的是在文学观点上的分歧。比如,创造社的一些理论,鲁迅可能觉得不够深入,或者在方法上有些偏颇。鲁迅的批评,风格嘛,大家都知道,犀利、深刻,有时候带着点讽刺,像把手术刀,直指问题核心。他不喜欢那些空洞的口号,不喜欢那些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他更看重的是“为人生”的文学。

到了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尤其是左翼文学的兴起,这种分歧就更加明显了。郭沫若这个人,他的政治立场和创作倾向发生了一些转变,他越来越倾向于积极介入社会变革,也参与到政治运动中去。而鲁迅呢,他一直是以一种超然的、批判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切,他更关注的是思想的启蒙和国民性的改造,有时候他对一些急功近利的政治行动是保持警惕的。

在某些具体事件上,他们之间也可能发生过一些不愉快。比如,在文学论战中,大家观点不合,互相辩驳是常事。但要说鲁迅“骂”郭沫若,最出名的可能是那个关于“吃人”的争论。

当时有一个说法,认为鲁迅写《狂人日记》就是在影射吃人,而有些人,包括郭沫若(或者说郭沫若所在的“创造社”一些人),可能对鲁迅这种“以偏概全”的批评提出异议,或者觉得鲁迅的观点太绝对。鲁迅呢,他觉得自己写《狂人日记》是为了揭露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是一种象征意义上的“吃人”,他认为这是对中国社会本质的深刻洞察。所以,当有人不理解或者曲解他的意思时,他自然是要反击的。

鲁迅的一些杂文,里面确实能找到他对郭沫若以及创造社某些观点的批评。这些批评可能集中在:

1. 文学的脱离实际: 鲁迅可能觉得创造社的一些作品和理论,过于沉浸在个人的情感世界里,不够关注现实的苦难,不够具有社会批判的力量。
2. 理论的空泛: 他可能认为创造社的一些文学理论,比如“为艺术而艺术”,或者对浪漫主义的过分推崇,在当时的中国语境下,是不够成熟和实用的。
3. 个人作风的疑问: 虽然鲁迅很少直接攻击个人品德,但他对一个人在社会和文学上的表现是会进行评价的。如果他觉得某些人的行为不够端正,或者他们的文学主张与他的政治哲学相悖,他也会表达出来。
4. 文学论战中的交锋: 在当时的文学圈,为了争夺话语权,为了确立自己的文学主张,论战是不可避免的。鲁迅和创造社之间的论战,虽然不完全是“骂”,但也是思想上的尖锐对抗。

鲁迅的批评,并不是出于个人恩怨,更多的是他对文学方向、对社会进步的思考。他看重的是文学的真诚和力量,看重的是它能否真正地启蒙和改变 people。当他觉得郭沫若或者创造社的某些做法,偏离了这个轨道时,他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来。

所以,与其说是“骂”,不如说是鲁迅作为一个更成熟、更深沉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对当时文坛一股重要力量的批评和引导。这种批评,虽然尖锐,但也是他文学贡献的一部分,也是他推动中国现代文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方式。

还有一点很重要,鲁迅晚年和郭沫若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左翼文学运动的兴起,其实是有所缓和的。鲁迅自己也曾说过,他与创造社的论战,是为了“为文学而斗争”,是为了确立革命文学的阵地。当郭沫若真正转向革命文学,并且在这条路上有所建树时,鲁迅的敌意自然也就少了。甚至在鲁迅去世前,他还和郭沫若有过一些往来和合作。

总的来说,鲁迅对郭沫若的“批评”和“不认同”,更多的是围绕文学观念、社会担当和发展方向的。他欣赏郭沫若的才华,但对他的某些文学主张和表现方式持有保留意见。这种观点上的碰撞,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重要插曲,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探索国家和民族出路时的复杂思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郭沫若带着创造社一票人一直骂鲁迅啊。并且郭化名杜荃写的“名篇”《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批评鲁迅的<我的态度气量和年纪>》才是骂人豪文吧。在这篇文章中,郭沫若给鲁迅甩出了三口锅,一是鲁迅是“封建余孽”,二是鲁迅是“二重反革命”,三是鲁迅是“法西斯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