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文豪鲁迅出殡时,郭沫若没有去?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出殡郭沫若为何没有到场,这确实是一个在史料和人们记忆中留下了一些讨论空间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在不在场”的判断,去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客观因素。

首先,我们要明确鲁迅先生逝世的时间是1936年10月19日。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抗日战争的阴影笼罩,国内政治斗争激烈,社会环境不稳定。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一个公开的集会都可能被赋予政治解读,而参与者的立场也可能受到审视。

关于郭沫若没有出席鲁迅出殡的原因,史学界和研究鲁迅的学者们大致有以下几种主要的解读和推测,这些也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

1. 当时郭沫若身处何处? 这是最直接也最需要考证的一点。根据一些史料记载,郭沫若在鲁迅逝世前后,并非身处上海。当时他可能还在国外,或者身在中国其他城市,出于地理距离和交通不便的原因,无法及时赶到上海参加葬礼。鲁迅的丧事是紧锣密鼓地操办的,从10月19日逝世到21日的葬礼,时间非常仓促。如果郭沫若当时不在上海,并且交通又不便,那么他无法出席是情理之中的。

2. 政治立场与安全顾虑: 鲁迅作为左翼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身后事自然也成为了当时的焦点。国民党政府对左翼文化人的监控和打压一直存在。在这种环境下,一些人可能会因为顾虑自身安全,或者避免被国民党政府视为“同情者”而受到牵连,选择不公开出席某些活动,尤其是像鲁迅这样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化领袖的葬礼。郭沫若当时虽然是重要的左翼文化人士,但他也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环境,可能需要审慎行事。

3. 两人关系的微妙之处: 鲁迅和郭沫若之间,虽然在左翼文化阵营中是重要的合作者,但他们的关系并非全然没有张力。鲁迅的性格耿直、尖锐,对一些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有时也会批评一些年轻的或他认为不够成熟的作家。而郭沫若作为一位诗人,他的创作和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虽然他们都站在同一战线,但两人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程度的“思想隔阂”或“情感疏离”,虽然不太可能导致郭沫若故意缺席,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它在某些具体决策中起到的细微作用。

“创造社”时期的恩怨: 回溯到更早的“创造社”时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曾是“创造社”的核心人物。鲁迅虽然不是“创造社”的成员,但他的文章常常与“创造社”的论战联系在一起。那个时期的文艺论争是激烈的,彼此之间也存在过一些观念上的碰撞和批评。尽管后来两人都转向了更明确的左翼立场,并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并肩作战,但历史的痕迹并非说消失就消失。
文学上的差异: 尽管都属于左翼文学,但鲁迅更注重现实主义的深刻挖掘和批判,而郭沫若的风格则更具浪漫主义色彩,其诗歌尤其如此。这种文学上的风格差异,虽然不构成根本性矛盾,但有时也可能在思想交流中留下一点痕迹。

4. 媒体报道的局限性: 当时的媒体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信息传播也存在一定的选择性和过滤。关于鲁迅的葬礼,媒体的报道可能会侧重于一些重要的参与者,而一些个人的缺席,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可能就不会被特别提及,或者被认为是正常的。

更具体来说,如果从侧面佐证郭沫若缺席的原因,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史料和回忆录:

当时的上海文坛: 鲁迅在上海有大量的支持者和朋友,很多作家、艺术家都冒着风险前来送别。比如宋庆龄、茅盾、蔡元培、胡适(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对鲁迅的学识和为人表示尊重)等人都出席了葬礼或送了挽联。郭沫若如果当时确实不在上海,那么他的缺席就不是出于故意。
郭沫若的回忆: 如果郭沫若本人在其回忆录或相关著作中提及过此事,那将是最直接的证据。然而,据我所知,对于他为何缺席鲁迅葬礼,并没有非常明确、详细的个人说明,这一点也增加了讨论的空间。
其他学者的推测: 许多研究鲁迅的学者在分析这一问题时,都会综合考虑以上几点。比如,有人会仔细考证郭沫若在1936年10月19日和21日的确切行踪。如果他当时确在国外,那么缺席就毫无疑问是客观原因。

综合来看,最可能的情况是:

郭沫若未能出席鲁迅的出殡,极大概率是由于当时的客观条件所限,例如地理距离、交通不便,或者当时他正在经历某种不便公开的个人事务或政治活动。 尽管鲁迅和郭沫若在文化战线上是重要的盟友,但这种盟友关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代表他们之间没有个人层面的复杂性,但这种复杂性不太可能导致郭沫若做出“故意不出席”这种有损其在左翼文化阵营中地位的行为。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便捷信息和人际交往模式去套那个时代。在那个人命如草芥、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年代,每一个公开的行动都可能被赋予特殊的含义,也需要承受一定的风险。因此,对郭沫若缺席鲁迅出殡的解读,更应该放在那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审慎分析,避免简单的个人恩怨或政治动机的臆测。

总而言之,要给出一个绝对确凿的答案,需要非常细致的史料梳理,特别是关于郭沫若当时具体行踪的考证。但基于对当时环境的理解,以及两位巨匠的社会角色,客观因素的可能性要远大于主观故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27年,郭沫若写文章骂校长,然后,参加南昌起义,然后,加入我党,然后,被校长通缉。

  1928年,郭沫若流亡日本,直到1937年曰本发动侵华战争,郭沫若从曰本只身潜逃回国。

  那好,鲁迅是1936年10月病死的,当时郭沫若在日本,被特务监视居住。

  郭沫若没学过法术,不会开传送门穿越到中国参加鲁迅的葬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鲁迅先生出殡郭沫若为何没有到场,这确实是一个在史料和人们记忆中留下了一些讨论空间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跳出简单的“在不在场”的判断,去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两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一些可能存在的客观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鲁迅先生逝世的时间是1936年10月19日。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
  • 回答
    “鲁迅不就是写了些文章,没什么多大的成就”?这话听起来挺刺耳的,也暴露了对鲁迅了解的不够深入。要是真这么想,那可就错得离谱了。首先,咱们得弄明白,“写文章”这事儿,在鲁迅手里,早就脱离了普通“写字”的范畴,而成了一种刀尖上的舞蹈。你想啊,鲁迅生活的那个年代,是什么时候?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家积弱,.............
  • 回答
    鲁迅和张爱玲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但他们在文学地位上的差异主要源于时代背景、创作主题、社会影响、文学风格以及学术研究的广泛性等方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时代背景与历史定位的差异1. 鲁迅: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鲁迅(18811936)诞生于清末民初,正值中国社会.............
  • 回答
    关于你的欧美文学课老师说鲁迅“不好”的原因,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评价的多元性、文化语境的差异,以及不同学派的解读。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可能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一、 评价标准的差异与西方文学的视角:首先,你需要理解的是,“好”与“不好”的评价本身就是主观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一说起鲁迅,就觉得他的文章肯定被请出中学课本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而且这么深入人心呢?咱们仔细掰扯掰扯。首先,这背后其实是信息传播和记忆偏差的结合。你知道,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那是飞快,而且很多时候是碎片化的。一个人可能在某个地方看到一条消息说“鲁迅文章要被移出.............
  • 回答
    鲁迅等人反对故宫文物南迁,这背后是一场关于民族文化、历史责任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 debate。要理解他们的立场,需要抛开“AI痕迹”,走进那个时代,体会那份复杂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鲁迅等人”这个说法,并非指所有反对者都持有完全一致的观点,但他们的核心关切点是相似的。鲁迅本人在这.............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为什么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众多爱国文人遭遇不幸,而鲁迅先生却能相对安全地坚持写作直至生命的终点?这里面涉及了政治环境、个人策略、社会影响力和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需要详细解读。首先,需要明确一点:鲁迅先生的生命终结是因病而非直接的政治迫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其实它的前提并不完全准确。鲁迅先生留下的丰富而深刻的文章中,并非完全没有涉及对日本人的观察和评论,只是他没有专门写过以“批评日本人”为主题的宏大篇章,或者说,我们很难找到一篇标题直接点明“批评日本人”的文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日本、对日本国民没有看法。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也触及了名字的由来和文化习惯。虽然鲁迅姓周,文笔也确实如行云流水般令人赞叹,但他不叫“周笔畅”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名字的构成和我们取名时遵循的逻辑与歌星的名字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周笔畅”这个名字。这是一个现代的艺名,来源于一位非常受欢迎的歌手。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娱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问题,涉及到天赋、传承、时代背景、教学方法以及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差异。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一、 大文豪与儿女:天赋、血脉与非理性传承的局限性1. 天赋的不可遗传性: “天赋”的本质: 文豪之所以成为文豪,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超乎常人的文学天赋.............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引人入胜,也常常让人对“龙”这种生物的存在与否产生好奇。我们确实会在世界各地许多古老文明的记载中发现类似龙的生物形象,它们或许形态稍有不同,但都具备一些共同的特质,比如巨大的体型、鳞片、翅膀(有些文明的龙没有翅膀)、喷吐火焰或毒气的能力,以及强大的力量和神性。从欧洲的西方龙到东方的中国龙.............
  • 回答
    关于文在寅总统“背叛民主劳总”的说法,以及光州左派选民为何继续支持他,同时党内并未因此产生严重分裂,这其中确实有很多值得细致梳理的缘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看,不仅仅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要看到文在寅执政期间的整体战略、韩国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光州选民的特定情感。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批评的.............
  • 回答
    粤语,一个在华南地区尤其是广东、广西等地广为流传的汉语方言,其文化影响力之深远,生命力之旺盛,远非一般的地方方言所能比拟。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历史渊源、经济驱动、文化载体以及社会认同等多重因素。一、 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与文化根基粤语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经了数千年的演变和融合。从古越.............
  • 回答
    粤语的文化影响力,可不是一般的地方方言能比拟的。它一度能够“叱咤风云”,让多少在外打拼的华人即便身处异乡,听到熟悉的粤语都能倍感亲切,甚至有些非粤语区的人也能跟着哼几句粤语歌,看几眼粤语影视剧。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它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以及时代机遇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的互动。简单地说,美国在当下拥有更广泛、更深远的全球文化影响力,而日本的文化影响力虽然也很大,但更具特色和特定领域的主导性。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 美国文化影响力的.............
  • 回答
    博士期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SCI论文数量也达到了两位数,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大论文盲审环节被“毙掉”,这无疑是沉重且令人难以置信的打击。这种“倒霉透顶”的感觉,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学术道路上最不该发生的意外。但仔细剖析,也许事情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SC.............
  • 回答
    霸王龙,这个曾经地球上赫赫有名的顶级掠食者,如果它们真的能“解放双手”并且像人类一样直立行走,脑袋也足够大,它们会发展出文明吗?这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的问题。然而,即便具备了这些看似有利的条件,霸王龙文明的出现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难以逾越的障碍,这些障碍与我们理解的“文明”所必需的要素息息相关。首先,我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看到那些在知乎上挥洒才情、引经据典、逻辑严密的大 V,很多人都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这些“干货”投到那些更传统、发行量更广的刊物或出版物上,以求更直接的经济回报和更广泛的声名呢?这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而且它们是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一、平台优势与即时反馈的吸引力.............
  • 回答
    Mac 版 PowerPoint 另存为 PDF 文件时,尺寸过大的问题确实不少用户遇到过。这可能与 Mac 版 PowerPoint 在处理图像和字体时的一些机制有关,导致生成的 PDF 文件包含了更多的原始信息,从而体积庞大。为什么 Mac 版 PowerPoint 另存为 PDF 会很大?1..............
  • 回答
    大刘在《三体》中设置三体人警告叶文洁不要回答,这个桥段绝非仅仅是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而是承载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类文明命运的隐喻。他的用意远不止“提醒”,而是在揭示文明互动中最残酷的真相。为什么是“警告”,而不是“劝阻”或“其他方式”?首先,选择“警告”这个词本身就极具深意。警告意味着一种不祥的预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