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欧美文学课的老师说鲁迅不好?

回答
关于你的欧美文学课老师说鲁迅“不好”的原因,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评价的多元性、文化语境的差异,以及不同学派的解读。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可能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

一、 评价标准的差异与西方文学的视角:

首先,你需要理解的是,“好”与“不好”的评价本身就是主观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所处的文化背景、教育经历和学术倾向。 你的老师作为一位欧美文学的专家,很可能在评估鲁迅时,会不自觉地以西方文学的经典范式和审美标准来衡量。

西方文学的传统与鲁迅的“反传统”: 西方文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尤其是在启蒙主义之后,倾向于强调个体的解放、理性主义的进步、清晰的叙事结构以及相对统一的道德观。而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在他批判国民性的过程中,往往是尖锐、反思、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他揭示的是一个病态、沉沦的社会和民族,他的笔触是冷峻的,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这与西方文学中某些更加温和、浪漫、或者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的传统有所不同。
“美学”的考量: 有些评论家可能会从纯粹的“美学”角度来评价鲁迅。他们可能会认为鲁迅的语言过于直白、尖刻,缺乏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抒情性、象征性或复杂的叙事技巧。比如,他作品中的讽刺和解剖,可能被理解为不够“委婉”或“艺术”。
现代主义的参照系: 尽管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并且在某些方面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有共通之处(如对现代性困境的关注、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但他的表现形式和思想深度,也可能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经典代表(如乔伊斯、普鲁斯特等)在形式上存在差异。如果你的老师特别侧重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定表现形式,可能会觉得鲁迅的作品在“形式创新”或“意识流”等方面不够“前卫”。
现实主义的强调: 鲁迅的作品是深刻的现实主义,他致力于“暴露”国民的“劣根性”。如果老师更偏爱某种“理想化”的现实主义,或者认为文学应该提供一种“光明”的前景,那么鲁迅的批判性可能会被视为一种“负面”或“消极”的文学态度。

二、 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性与“国民性”问题:

鲁迅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他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的深刻批判。这恰恰是许多西方读者和评论家可能难以完全理解,甚至产生抵触的地方。

“国民性”的语境: “国民性”是一个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集体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鲁迅通过对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典型人物的塑造,揭示了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等国民性弱点。对于一个没有经历过中国近代史背景的西方人来说,这些批判可能显得过于绝对、过于负面,甚至难以理解为何要如此深刻地否定自己的民族。
批判的深度与普适性: 鲁迅的批判是极其深刻和彻底的。他不仅仅是批判社会制度,更是挖掘到了民族文化和个体心理的深层病灶。这种对“病态”的无情解剖,可能会让一些习惯于更温和或更注重“建设性”的评论家感到不适,认为这种批判带有强烈的“攻击性”或“自虐倾向”。
“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 鲁迅的写作与中国20世纪初的“救亡图存”紧密相连。他的文学是带有强烈启蒙和改造社会功能的。如果你的老师不了解中国近代史和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可能无法理解他写作的紧迫性和深刻的社会责任感,从而误读了他的作品。

三、 文化隔阂与翻译问题:

文化隔阂和翻译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文化内涵的流失: 许多中国文化特有的典故、谚语、思维方式,在翻译成英文时可能难以完全传达其深意和韵味。比如,“精神胜利法”在翻译成英文时,可能需要大量的解释才能让非中文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
语言的风格差异: 鲁迅的语言简洁有力,富有讽刺意味,但这种语言风格在跨文化翻译中可能会发生变化。某些精妙的讽刺可能因为语言的限制而变得模糊。
翻译者的选择: 不同的翻译者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也会影响作品在西方世界的呈现。选择的翻译版本可能无法充分展现鲁迅的文学魅力。

四、 学术派别和个人好恶:

文学评价永远离不开学术派别和个人的好恶。

不同的文学理论视角: 你的老师可能属于某个特定的文学批评流派,比如新批评、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等。不同的理论框架会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和评价。例如,一个侧重于形式分析的批评家,可能会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提出意见;一个侧重于政治正确的批评家,可能会对鲁迅对某些群体的批判方式提出质疑。
个人审美偏好: 最终,老师也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审美偏好和对文学的理解。即使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位作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也许他个人更喜欢一些叙事更流畅、人物形象更“正面”的作家。

五、 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或“误读”:

有时候,即使是受过良好训练的学者,也可能因为对中国文学不够熟悉而产生一些刻板印象或误读。

将鲁迅作品视为“中国落后的象征”: 如果老师缺乏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了解,可能会将鲁迅作品中批判的“落后”与整个中国文学甚至整个中国文化划等号,而忽略了鲁迅作为“先觉者”的意义以及他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的进步思想。
片面强调其“悲观”或“黑暗”: 鲁迅的作品确实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但他也包含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变革的呼唤。如果忽略了后者,仅仅停留在其批判层面,可能会将其视为一位过于悲观的作家。

如何理解和回应:

保持开放的心态: 首先,你需要理解文学评价是多元的。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作品在国际上被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尝试理解老师的评价角度: 试着问问老师具体是哪些方面“不好”,以及他认为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理解他的评价标准和依据是关键。
进行独立思考和比较阅读: 不要因为老师的评价就全盘否定鲁迅。阅读一些对鲁迅作品持肯定态度的西方评论,或者将鲁迅与西方同样具有深刻批判精神的作家进行比较,你会对鲁迅有更全面的认识。
关注作品本身: 最重要的是回到作品本身。亲自阅读鲁迅的作品,感受他的语言、思想和情感,形成自己的判断。

总而言之,你的老师说鲁迅“不好”,很可能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从他所熟悉的欧美文学语境和评价标准出发,指出了鲁迅作品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在某些西方评论体系下可能不被视为“优点”,甚至可能产生一些“负面”的评价。理解这些差异和可能的误读,是进行跨文化文学学习的关键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太正常了。

我校也有老师把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骂的一无是处,但这不过是个人私货,指桑骂槐而已——至于骂的是那个槐,想想也就能知道。

我也有同学狂吹《浮士德》与德国文明,指责中国人尽失文化根基。

你要是信了这些,你脑子就坏了。

如果说鲁迅的艺术成就不如歌德等人,这简直就是废话。中国现代文学在理念与艺术手法上受西方文学影响极深,草创之初的成就怎么可能高过人家土生土长的文学。

无论鲁迅的文学价值放在世界范围内是高还是低,但有几点是毋庸置疑的:

1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2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

3 我们今天所说的普通话是“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通用语”。这里的“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排在首位的就是鲁迅的作品。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怎么说话,很大程度上是鲁迅的作品奠定的。

从我个人接触的文学研究者们来看,绝大多数专家教授最后读书都读傻了。这里所谓的“读傻”的意思,是说他们看文学作品动不动就喜欢谈什么人文关怀、终极价值、思想深度、结构技巧等等。这些并非不重要,但文学的基础是什么?

人文关怀、思想深度这些玩意儿,电影不能体现吗?当然也可以。那文学跟电影最根本的区别在哪儿?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记住这句话,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什么叫做语言的艺术?借用我前两天回答其他问题里,我自己写的一首诗作为例子:

风好大天真高身边的猴子哇哇叫
水真清沙太白天上的鸟儿飞回来
看不到边的树啊嗖嗖落叶
没有头的长江啊哗哗地流

你觉得这首诗写得好吗?但实际上它却是公认的千古七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如果仅从思想或者词义的角度来说,我的诗并没有扭曲杜甫诗的原意。理论上说,我写的诗跟杜甫的诗,在“思想价值”上并无分别。但很显然,杜甫写的诗能名垂千古,我的诗连口水诗都算不上。

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一文里,也举过类似的例子:

我终于有了勇气来谈谈我在文学上的师承。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
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
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
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
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
我爱你彼得的营造
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

这就是我所说的,文学为什么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思想内涵固然重要,但同样的思想放到我跟杜甫、放在穆旦跟这位二人转翻译家手里,那就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作品——一个可以算是艺术,一个就只能算是大白话了。

我们今天之所以仍然要读鲁迅,不是因为鲁迅是世界上最牛的作家,而是因为他是过去100多年来中国文学的领路者。无论中国文学未来是好是坏,鲁迅的地位就在那儿。换句话说,只要你决定用中文写作、决定继续说汉语,那么就不要去听那些教外国文学的老师如何评价鲁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你的欧美文学课老师说鲁迅“不好”的原因,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学评价的多元性、文化语境的差异,以及不同学派的解读。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可能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背景信息:一、 评价标准的差异与西方文学的视角:首先,你需要理解的是,“好”与“不好”的评价本身就是主观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和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凯尔特神话的演绎、现代奇幻的改编,以及作者个人风格的倾向。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两个核心点:1. 凯尔特神话中斯卡哈传授的文字: 在绝大多数关于凯尔特英雄库丘林的神话传说中,教导他战士技艺、魔法以及各种知识的,确实是那位居住在影之国的女战士斯卡哈(.............
  • 回答
    欧美文化作品中人造语言的盛行,以及中国在这方面的相对稀缺,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化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语言学以及创作生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欧美文化作品中人造语言的“沃土”要理解为什么欧美文化作品中人造语言(Conlang)如此活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点说起:1. 语言学的.............
  • 回答
    不少欧美媒体认为唐纳德·特朗普的潜在获胜会对美国和民主构成威胁,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过往的言行、执政风格以及对美国政治制度的挑战。深入剖析,这些担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民主制度和规范的侵蚀与挑战 挑战选举结果的合法性: 这是最核心的担忧之一。特朗普在2020年大选后,持续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触及了许多复杂因素。确实,在众多民主国家中,欧美的一些国家凭借其经济繁荣和高度的文明程度脱颖而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民主”本身,而是需要深入探究历史、文化、制度和地理等多重层面的相互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的厚积薄发。欧洲,特别是西欧,拥有漫长而复杂的历.............
  • 回答
    费玉清的《一剪梅》能突然在欧美爆红,这背后一定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值得玩味的原因。它不仅仅是一首中文歌的成功,更像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碰撞,一场关于音乐、情感和互联网传播的奇妙旅程。为什么这首中文歌突然征服了外国听众?首先,我们得说,这事儿发生得有点“突然”。《一剪梅》这首歌,对很多大陆观众来说,可.............
  • 回答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是否远不及欧美甚至日韩,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简单地说,不能一概而论地说“远不及”,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其全球影响力不如欧美,在一些方面也可能不如日韩。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本身的特性。一、 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现状与表现:要判.............
  • 回答
    欧洲国家在现代文化输出方面确实相对较弱,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需要从历史、经济、社会、政治以及全球化传播的特质等多个层面来分析。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历史因素:殖民主义遗产的双刃剑 “文化帝国主义”的负面印象: 曾几何时,欧洲国家是殖民世界的中心,通过殖民统治,欧洲的语言(英语、法语、.............
  • 回答
    欧洲的“蛮夷”国家之所以能进化成文明国家,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长期互动。要详细阐述,需要跳出简单的“进化”论,理解这是一个充满偶然、冲突、学习与适应的渐进过程。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历史上我们所说的“蛮夷”国家,指的是哪些群体?通常,这是罗马帝国及其.............
  • 回答
    华夏文明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延续最长的文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过辉煌的成就。然而,在近代,尤其是在与欧洲文明的接触和碰撞中,华夏文明在科技、军事、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显得相对落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而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阐述.............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反复思索的课题。中华文明数千年屹立不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并在历史上的相当长时期内,无论是科技、经济、文化还是政治制度,都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而后来,欧洲文明在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后,如同一株被压抑后猛烈爆发的植物,迅速崛起,并在近代成为了世界文明发展的主导.............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触及了历史、政治、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法国和德国虽然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发源地和思想传播中心,但最终的政治实践和文明发展路径却殊途同归地走向了与“现代民主文明”不同的方向,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的交织作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现代民主文明”的核心要素,以便更好地理.............
  • 回答
    关于“美国有聚会文化,而欧洲没有”这个说法,我觉得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欧洲肯定也有很多人喜欢聚会,只是表现形式、频率以及围绕聚会的社会观念可能有所不同,以至于给人的感觉像是“有”和“没有”的区别。 更准确地说,或许我们可以探讨的是美国聚会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它与欧洲文化习惯的差异。首先,我们来聊聊美.............
  • 回答
    要说中世纪阿拉伯文明的光辉,再谈及近代的相对落后,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实在是太复杂,绝非一两句话能说清。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它之所以能长得如此繁茂,必然是根系深厚,土壤肥沃,阳光充足;而后来枝叶渐疏,甚至枯黄,也必定是环境变迁,养分不足,病虫害侵袭。阿拉伯文明也是如此。中世纪的阿拉伯文明:一个黄金时代的.............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主要文明中只有欧洲出现‘一夫一妻制’”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和人类社会演变的一个复杂认知偏差。更准确地说,一夫一妻制并非欧洲文明独有,而是在不同文明和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形式和强度存在过。 然而,如果我们将问题聚焦于“在现代社会,一夫一妻制为何在欧洲及其文化影响下的地区成为主流,并被视.............
  • 回答
    古代埃及文明,这个建立在尼罗河畔,辉煌了两千多年的伟大文明,确实有着令人惊叹的成就。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其历史、地理、技术和文化特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它没有像后来的地中海文明那样,踏上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欧洲的征程。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古代埃及并非“闭关锁国”,他们并非没有与外界接触。尼罗河本身就是一条天.............
  • 回答
    尤文图斯在联赛冠军数量上远超其他意甲球队,被称为“北方三强”之一的他们,其辉煌的历史确实为他们赢得了“斑马军团”的绰号,而他们所积累的意甲联赛冠军奖杯数量,也确实是其他球队难以企及的。然而,在欧洲冠军联赛(欧冠)这一欧洲俱乐部最高荣誉的赛场上,尤文图斯的表现却显得有些“不尽如人意”,与同为意甲豪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涉及到文明的传播和发展路径。咱们得从几个大的方面来聊聊。首先,咱们得承认,文字作为一种记录思想、传递信息的最有效手段,其出现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飞跃。一旦有了文字,一个文明就能更有效地积累知识、传承文化。现在咱们看到的情况,就是东亚和东南亚的文字,比如中国的汉字、朝鲜的谚文、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社会以及语言学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英格兰的布列塔尼人(早期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后来也融合了诺曼等族群,这里主要指盎格鲁撒克逊化的居民)和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人(指居住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凯尔特后裔)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尽管他们的名字都带有“.............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确实是很多人对历史发展产生疑问的地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无疑是璀璨的文明灯火,政治制度、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与此同时,欧洲大部分地区的确是相对原始的“蛮荒之地”,与我们熟知的古希腊文明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为什么后来西方文明能够“反超”东方呢?这背后并非简单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