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英格兰的不列颠人几乎被同化,在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人反而能保存凯尔特语言及文化?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社会以及语言学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英格兰的布列塔尼人(早期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后来也融合了诺曼等族群,这里主要指盎格鲁撒克逊化的居民)和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人(指居住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凯尔特后裔)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尽管他们的名字都带有“布列塔尼”。

英格兰的不列颠人:这里“不列颠人”通常指的是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后,留在不列颠岛西部(威尔士、康沃尔、坎布里亚)以及分散到欧洲大陆的凯尔特语言使用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对英格兰中部和东部的征服和统治,这些地区的凯尔特人口最终被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语言同化。
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人:指的是居住在法国西北部布列塔尼半岛(Brittany)的凯尔特民族,他们主要讲布列塔尼语(Brittanic Celtic,属于凯尔特语族,与威尔士语和康沃尔语关系更近)。

因此,您提出的问题其实更准确的表述可能是:为什么居住在英格兰的凯尔特族群(如盎格鲁撒克逊人同化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被同化了,而居住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凯尔特族群却能相对更好地保存其凯尔特语言和文化?

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原因:

1. 历史背景和迁移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与凯尔特人的退守(英格兰):
罗马撤离后的真空: 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从不列颠撤离,留下了政治真空。盎格鲁撒克逊人(来自日耳曼地区)开始入侵并定居在不列颠岛的东南部。
征服与驱逐: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并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持续了数百年。他们逐步征服了不列颠岛的大部分地区,将原有的凯尔特不列颠人(Britons)向西部和北部驱逐,包括今天的威尔士、苏格兰高地和坎布里亚。
同化过程: 在被征服的地区,凯尔特人口与盎格鲁撒克逊人口长期共存,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语言(古英语)和文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包括了语言上的同化,即许多凯尔特人转而使用古英语。随着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后来的英格兰王国)的形成和巩固,凯尔特语言在英格兰大部分地区逐渐消亡,只在边缘地区(如威尔士)得以保留。
布列塔尼人向布列塔尼半岛的迁移(欧洲大陆):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压力: 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人并非欧洲大陆土生土长的凯尔特人。他们实际上是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之间,由于盎格鲁撒克逊人对不列颠岛的入侵,为了逃避战乱和政治压迫,大量从不列颠岛(特别是西南地区)迁移到高卢西北部(当时属于法兰克王国的一部分)的半岛地区。
“小不列颠”的形成: 这个半岛地区在罗马时期被称为“阿摩里卡”(Armorica),因大量来自不列颠的移民涌入,故被命名为“布列塔尼”(Brittany),意为“小不列颠”。这些迁移者带来了他们的语言(布列塔尼语,古不列颠语的一种方言)和文化。
相对孤立的地理环境: 布列塔尼半岛拥有崎岖的海岸线、茂密的森林和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这为新来的布列塔尼人提供了一定的地理屏障,使其能够相对独立地发展和保存自己的文化。

核心区别: 英格兰的凯尔特人是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并逐步同化,而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人是主动迁移到新的地方,并在一个相对有利的条件下建立了自己的社区。

2. 地理和政治因素

英格兰的同质化压力:
集权化和交通便利性: 随着盎格鲁撒克逊王国的发展,并最终形成统一的英格兰国家,国家内部的政治和行政力量倾向于推行一种相对同质化的语言和文化。英格兰地形相对平坦,交通网络的建立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同化。
文化中心的影响: 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语言成为了英格兰的强势文化,其文学、宗教和法律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对边缘地区的凯尔特语言和文化形成了强大的同化压力。
布列塔尼的相对隔离和地方自治:
地理屏障: 布列塔尼半岛的地理特征,尤其是海岸线和内部的丘陵地区,在历史上使得它相对孤立于法国腹地。这减缓了法国官方语言(古法语,后来的标准法语)和文化的渗透速度。
政治地位的变化: 布列塔尼地区在早期曾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国,拥有自己的领主和政治体系。虽然在16世纪被正式并入法国王室,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相当程度的地方自治权和自己的法律体系(Coutume de Bretagne)。这种相对自治的状态为布列塔尼语和文化的保存提供了空间。
法国中央集权的挑战: 法国历史上推行中央集权和语言统一的政策,尤其是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教育系统被用来推广法语。但布列塔尼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因素,以及当地居民的抵抗,使得这种同化过程比英格兰更加缓慢和不彻底。

3. 语言学和文化因素

语言的亲缘性与生存能力:
布列塔尼语的凯尔特根源: 布列塔尼语是凯尔特语族中的布列塔尼语支,与威尔士语和康沃尔语同属一支,其词汇和语法结构都与古不列颠语高度一致。
古英语的影响: 在英格兰,虽然也存在凯尔特语的影响(如地名),但古英语作为一种日耳曼语,其语言结构和词汇与凯尔特语差异较大。随着盎格鲁撒克逊人成为统治阶级,他们的语言自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文化认同和抵抗:
布列塔尼人的文化韧性: 尽管面临法国官方语言和文化的压力,布列塔尼人一直努力维护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包括音乐、舞蹈、节日、传说以及独特的社会习俗。这种文化认同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抵抗了彻底的同化。
教会的作用: 在一些时期,天主教会也扮演了保护布列塔尼语言和文化的角色,尤其是在地方教会的交流中。
英格兰凯尔特人的压力不同: 英格兰的凯尔特人面对的是一个以同一种日耳曼语言为基础形成的强大王国。他们的抵抗和文化保存更多地集中在西部和北部边缘地区,而这些地区也同样受到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

4. 近现代发展

现代民族国家的语言政策: 在19世纪和20世纪,无论是英格兰(作为英国的一部分)还是法国,都大力推行国家语言的教育和推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布列塔尼语的衰落,使其使用者数量大幅减少,尤其是在年轻人中。
文化复兴运动: 尽管如此,在近几十年,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保护的重视,布列塔尼地区也出现了强烈的文化复兴运动。人们通过教育、媒体和文化活动来推广和复兴布列塔尼语和文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相比之下,在英格兰,尽管威尔士语等凯尔特语言得到了保护和复兴,但其他地区的凯尔特语言(如坎布里亚语)早已消失。

总结来说:

英格兰的凯尔特人(不列颠人)很大程度上被同化,主要是因为他们被盎格鲁撒克逊人征服后,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处于劣势地位,并且生活在日益同质化的英格兰国家内部。

而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人能够保存其凯尔特语言和文化,得益于以下几点:

1. 成功的迁移和社区建立:他们是主动迁移者,而不是被征服者,在新的土地上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社区。
2. 地理上的相对隔离:布列塔尼半岛的地理环境限制了外部文化的直接渗透。
3. 历史上的地方自治权:在被法国吞并后,仍保留了相当程度的自治,为文化保存提供了空间。
4. 强大的文化认同感和抵抗:当地居民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并积极进行保护和传承。

这两个群体虽然名字相似,但其历史经历和环境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英格兰的凯尔特后裔绝大多数已经融入了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之中,而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人则继续作为一支独特的凯尔特文化群体存在着,尽管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高票答案有一些问题。手头没有书,简单说一说。

就我个人阅读范围内而言,对民族大迁徙时代语言地图的变迁,实际上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很完整的解释。特别是不列颠。当代分子人类学研究支持英格兰英语人口大多有晚期古典-中世纪早期的欧陆祖先。但是不列颠原住民是怎么消失得一干二净的?《语言帝国》里引用的一则新研究认为,晚期古典的不列颠被鼠疫袭击过,导致人口锐减。我没用详细读过这个研究,但是坦率地说这不是一个很有力的解释。

盎格鲁,萨克森和朱特人也未必是凯尔特语言的破坏者。威塞克斯王室把自己的血统追溯到奥丁,但是《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里所载的第一个在英格兰的的威塞克斯人征服者彻迪克Cerdic,和他的几位后代,他们的名字很可能不是日耳曼语词源。也许是因为威塞克斯王室的早期谱系是缝合的产物。

法兰克人真的是抛弃了自己的语言,与本地人融合了吗?法兰克人的情况相对而言更清楚一点。法兰克精英使用的,绝非高卢本地的通俗罗曼语。加洛林文艺复兴之后,在法兰克精英中间通行,以及作为行政语言的,是一种经过改良的拉丁语,和本地民众的语言也大约不能互通。

斯特拉斯堡誓约中,日耳曼路易使用了(至少是一部分)西法兰克兵士们日用的通俗罗曼语方言,但是这是未来几百年中绝无仅有的情况。而且这种形式明显是事前准备的精心表演,而不代表法兰克精英们日常使用民众的语言。因为在接下来几十年加洛林王室的内战中,正式的和解仪式都是双方的首脑进行私下会面。斯特拉斯堡这次特例,只是为了方便士兵。当然我们不妨假设,对受过拉丁语教育的法兰克精英来说,民众的罗曼语方言,至少在经过准备之后是可以理解的。

不能简单认为法兰克人自己的条顿语言就地与民众融合了。日耳曼部落模糊血缘边界不该成为这个问题的解释——我之前在其它回答写的那段答案不该这么用。印象里费弗尔在《莱茵河》中引用过一个10或者11世纪的文本,在这个文本里法兰西亚的日耳曼语孤岛上,法兰克人仍以自己的语言为傲,视周围的罗曼语使用者为低劣者。在政府公文里,条顿语言在一定范围里依然是第二重要的语言。在法庭之类的地方尤甚。个人印象里法国和低地出土的法兰克兵器里,似乎还是条顿语铭文更多一点。可以一窥法兰克军事贵族的一点文化。众所周知,查理曼本人在日常生活里就操法兰克语,他也大量收集了法兰克口述传统的传说,还组织编写了条顿语方言的词典。传世的法兰克王室的名字几乎全是日耳曼语词汇,唯一一个例外是参孙,一位魔力来自自己的长头发的《圣经》人物,这恰恰反映了法兰克长发王室迷信的传统。实际上法兰克语言到现在也没有"消亡",只不过没有在现在法国边界里战胜法兰西亚的罗曼语方言而已。

user avatar

让我来简短的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写到最后发现不简短了):

区域地位与关系

首先我认为题主将两者,也就是不列颠岛屿主体部分的凯尔特布立吞人——他们曾经生活的区域就是今天的英格兰和苏格兰南部低地,与生活在高卢西部小半岛上的布列塔尼人,做对比并不是特别合适。

如果把这两个区域都分别纳入他们所在的大区,也就是不列颠和高卢之内进行评判。其实可以很快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是主体,另外一个是边缘的矛盾。当一个外来民族强大到足以打败这片土地上曾经的主人,并且将之据为己有的时候,一般会更加倾向于居住在主体区域,并且加强对该区域的控制。而边缘区域,往往是在巩固了核心之后才会触及的东西。

在这样的解释环境下,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一张表格来展示其对应关系:

地区 核心 边缘 主体入侵者 原住民(相对而言的) 边缘入侵者
高卢 除布列塔尼、诺曼底外的北高卢 布列塔尼、诺曼底、欧西坦尼亚 法兰克人、勃艮第人、西哥特人 高卢-罗马人 维京人、撒拉逊人
不列颠 英格兰和苏格兰南部低地 威尔士、苏格兰高地、爱尔兰 盎格鲁人、萨克森人、朱特人 不列颠人 维京人、盖尔人、皮克特人

如上表所示,布列塔尼的对应者应该是威尔士或苏格兰高地,在西欧征服的初期,这些边缘地区是相对不受重视的。这解释了不列颠主体地区的凯尔特人多半被盎格鲁萨克逊人同化,而布列塔尼地区(边缘)的凯尔特人则在同一时间内几乎安然无恙的原因。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法兰克人正忙着与西哥特人、勃艮第人和阿勒曼尼人打仗,以便于巩固自己在在高卢的霸权地位。

英格兰最强大的三个王国,诺森布里亚、麦西亚和威塞克斯,都在继续发动对今天英格兰西部的凯尔特人聚居区的袭击,他们对尚不交界的威尔士地区的态度跟法兰克人对布列塔尼的态度一样是相对消极的。在整个盎格鲁-萨克逊时期,针对威尔士发动的最大的一次袭击行动就是六世纪和七世纪初,麦西亚王国对不列颠人王国powys的进攻,这次战争的丰厚战利品除了占地面积广大的今英格兰west-midland地区,还包括一条与威尔士各国确定的边界,也就是所谓“Wat's Dyke”。

在海峡的另一边发生了相似的事情,法兰克对布列塔尼人(很快要加上从西北入侵的维京人)的态度是保守的。在7-9世纪,纽斯特里亚王国西北部的两个主要交战区形成了两个军事化边区——分别是布列塔尼边区和诺曼边区。

即使是这个军事化边区和他强大的领导人罗兰(对,就是罗兰之歌的那个罗兰)也没挡住布列塔尼人凶猛的进攻,布列塔尼军队多次击败法兰克军队,并迫使之割让土地。并在三个条约中得到确认——《安茹条约》851年,紫色;《昂特拉姆条约》863年,蓝色;《贡比涅条约》867年,绿色。

很明显,在这个年代无论是法兰克、麦西亚还是威塞克斯的王的统治能力都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只有能力建立对本区域核心区的控制,并且还需要腾出精力来不断深入掌握。对边缘地区,他们是鞭长莫及的,采取的手段一般是羁属、设立军事边区以及割让土地。顺便,德意志也没有什么区别,不然奥地利——Ostarrîchi、Österreich、东部边区是从哪里来的呢?

总之,无论是Wat's Dyke还是布列塔尼边区,都明确隔开了两个地域,一边是由弱小民族统治的边缘半岛、山区,另外一边是区域霸权所控制的核心区域。

民族大迁徙后期的不列颠、高卢核心区语言决定

现在,核心区在语言上的未来事实上取决于其上层贵族的一个抉择:我将使用什么语言?

盎格鲁萨克逊贵族集团的回答是:“我曾经使用何种语言,就将在未来使用何种语言。”

法兰克贵族的选择我们都也很清楚了:“我们选择将自己的语言和罗马人的语言: 混 合 在 一 起 !”

语言的选择牵涉到很多复杂的因素,我个人从唯物史观出发倾向于认为是,高卢与不列颠两者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造成了对外来入侵者不同的改造力度。

在罗马时代,不列颠的总体发展程度显然弱于高卢。根据当代英国史学家估计,盎格鲁萨克逊部族,在侵入英国的第一阶段成功的将25~26万日耳曼人迁入了英格兰东南部,他们占据了岛上最好最肥沃的土地,同时也是原先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因此在盎格鲁撒克逊人准备向内陆进发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无需融入他者的强大民族集团了。

在早期,盎格鲁萨克逊人并没有脱离部族的建构,因此他们的国家将原住民和移居者分为两个集团,并且赋予日耳曼部落民以特权。日耳曼部落民中的最下层往往是拥有小块耕地的自由民,而岛上的凯尔特人中则大批沦为奴隶。

古代的日耳曼部族更像是一个围绕着某个强力的军事首领及其家族而凝结在一起的集团,本身并不具备共同的血缘纽带,或者说血缘纽带在这些部族的形成过程里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部族真正的核心是一个成功的军事领袖及其家族,这个家族的兴衰决定了部族的兴衰。部族强势时会吸引和同化大量的外来人;部族衰老时,其成员会被其它强力的部族吸收。

在日耳曼部落的转化相对开放,以及权力关系不平等的推力之下,有大批的凯尔特人加入了不列颠岛上的日耳曼部族之中。这使得两者的力量对比正式到达了一个悬殊的状态,此后凯尔特人仅仅能够期冀在威尔士山区和苏格兰高地自保而已。

在海峡的对岸,法兰克人进入高卢时遭遇的是完全不同的情况。在帝国时代,高卢北部,尤其是靠近日耳曼边疆的区域,城市道路和农业已经充分发育。并且在帝国晚期由于严重的边患,在发展和建设,尤其是构建防御体系上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法兰克人也早已拥有以佣兵的形式进入这一区域的经验。换言之,这个部族集团已经适应了罗马的统治方式。

因此这个部族在进入并且掌握了高卢之后,就会倾向于继承原有的已经相对发达的统治体系,并且基于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改造。比如说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Lex Salica),在初期的适用范围,也仅限于他们的部族民,但是在法兰克人征服整个高卢之后,这部法律就进行了修订,虽然保留了萨利克法的全名,但是已经适用于所有法兰克王国治下的人民。

因此在吸收了原有日耳曼语的一些特点之后,法兰克贵族选择使用全新的拉丁语言,也就是把法兰克语(罗曼)和拉丁语混合使用,这是法语的前身。从此德语就是异族的语言,乔治·杜比在《法国史》里提到:日耳曼语人群和罗曼语人群经过几百年你进我退的拉锯,最终在9世纪左右形成一条语言分界线,这条语言分界线不和任何自然地理边界重合,之后一千多年也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日耳曼语在两个地区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近代布列塔尼和威尔士的语言进程差异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谈一谈威尔士与布列塔尼在语言进程上的差异性。分别以布列塔尼的安妮被法王强娶和1283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彻底征服威尔士为时间节点,两个凯尔特人地区最终都被纳入了区域核心政权的控制之下,并且这种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不断的在制度、文化和习惯上深化下去。

时至今日,威尔士和布列塔尼都经历了凯尔特语人口的滑坡。从人口总量上看,威尔士语人口占威尔士地区总人口的19%;而布列塔尼语人口更是仅占布列塔尼总人口的7%。

在地理分布上,威尔士语人口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的靠近爱尔兰海的西部和北部——这个农业-服务业(旅游业)区域,而南部的工业区——包括大名鼎鼎的加的夫城,早已被英语化。

在布列塔尼,法语人口集中在东部。而在西部的半岛上,总体上自东向西布列塔尼语言的使用者逐渐增多,但是大城市布雷斯特改变了最西端的Finistere省的使用比例,显得稍微低一些。

虽然都经历了使用人口被主体人口所同化和融合的历程,但两者的成因却有较大差异。

法兰西共和国成立之后,仰仗于其被大革命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利,推动在全国设立免费的公立教育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法兰西化”——主要针对南部的奥克语区、东部的德语区、西南部的巴斯克语言区以及西部的布列塔尼语言区。在20世纪初,法国政治家茹费里(Jules Ferry)推动建立免费义务教育,法语在第三共和国成为成年人口的主要语言。法语被认为是现代性的语言,与诸如被认为是野蛮的布列塔尼语或巴斯克语等区域性语言相对立,教师甚至会羞辱使用自己母语的学生,比如:

"Il est interdit de parler Breton et de cracher par terre"

“禁止随地吐痰和使用布列塔尼语。“

在公立教育体系和法兰西化政策推行之前,罗曼语对布列塔尼语的融合一直是稳步向西推进的,但是在这之后布列塔尼语可以说是收到了几乎是降维的、在当时无孔不入的打击。

威尔士语言的处境要好一点点,在实现与英格兰王国的完全合并后,威尔士语同样被从高层排除了出去,连在法院中使用威尔士语都是没有效力的。威尔士贵族也开始与英王是统治相结合,开始转换为英语使用者。当此时,教会成为了威尔士语言的避风港,威尔士教会开始部分使用威尔士语进行教务活动。 Llandaff和St Asaph的威尔士主教William Morgan翻译了威尔士文版的《圣经》,这对威尔士语起到了很强的规范作用。在教育领域,英国人并没有推行强制性的免费公立教育系统,也就是说威尔士语的教育虽然受到了歧视,但是并没有像在法国一样被强制消灭,这是伦敦看起来比巴黎要温柔的地方。

进入19世纪,与欧洲其他无国籍语言相比,威尔士语拥有极为活跃的新闻出版业,出品包括诗歌、宗教著作、传记和翻译。到该世纪末,当地几乎所有小说都以威尔士语写作和出版。同时,无数威尔士报纸和期刊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地人对反殖民主义的持续关注,确保了歌颂凯尔特诸王的中世纪诗歌和散文的传播。进一步的,如Daniel Silvan Evans等威尔士词典学先驱出版了第一批完整而简洁的威尔士词典。今日的Geiriadur Prifysgol Cymru(威尔士大学字典)正是这些词典的直系后代。

看起来这是一门欣欣向荣的语言,在日渐宽松的环境下享受着属于自己的英帝国治下的自由。但是,时代的进度条永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且人们更难以预测新事物可能的影响。

工业革命的开展改变了一切,威尔士作为距离英格兰工业区最近的几个地区之一毫无疑问的被卷入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进程中。

尤其是威尔士南部储量巨大的煤田被发现之后,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迅速充实了南威尔士。从1881年至1891年的十年中,向格拉摩根的净移民超过7.6万,其中以英格兰人最多,这迅速的改变了威尔士的人口结构。威尔士南部,这片威尔士仅有的一块和缓的丘陵平原区域,从此变成了小英格兰。

威尔士语人口的流变




根据历史事实和1750年的威尔士语分布图,我们有理由再提一个问题:诺曼征服后的,盎格鲁-诺曼贵族对威尔士语言区的影响大吗?他们起到了像上文提到的类似古代日耳曼部族的”压力-加入-扩大“的效应吗?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

Diwedd (welsh) --------------------------------------------------------------Diwezh (Breton)


[1] [2] [3] [4] [5] [6] [7] [8]

参考

  1. ^ https://infogalactic.com/info/Brittany#cite_note-30
  2. ^ https://infogalactic.com/info/Francization
  3. ^ https://infogalactic.com/info/Linguistic_boundary_of_Brittany
  4. ^ https://infogalactic.com/info/Breton_language#History_and_status
  5. ^ https://infogalactic.com/info/Wales
  6. ^ https://infogalactic.com/info/Conquest_of_Wales_by_Edward_I#Campaign_of_1282.E2.80.9383
  7. ^ https://infogalactic.com/info/Welsh_language#Welsh_Bible
  8. ^ https://infogalactic.com/info/Welsh_Marches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社会以及语言学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英格兰的布列塔尼人(早期主要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裔,后来也融合了诺曼等族群,这里主要指盎格鲁撒克逊化的居民)和欧洲大陆的布列塔尼人(指居住在法国布列塔尼地区的凯尔特后裔)是两个不同的群体,尽管他们的名字都带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玩家会遇到的情况。明明英语不错,但看到游戏是中文版的,还是忍不住会优先选择,甚至有些时候明明原版玩起来更舒服,也偏要等汉化。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点点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语言是个挺“大”的门槛。即使英语好,也不是说就能一秒钟理解所有的游戏术语、文化梗,更别提那.............
  • 回答
    拿破仑在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期间,并非没有发展法国自己的工业,但他发展工业的力度和方向与抵消英国工业优势的需求相比,存在显著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加上其他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了大陆封锁未能彻底击垮英国,甚至给法国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拿破仑为什么没有大力发展法国自己的工业以对抗英.............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颇具讽刺意味的。明明在明朝就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西方的地理知识,而到了清朝,甚至道光这样一位身居最高统治地位的皇帝,却对英国的地理位置显得如此茫然,这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句“历史倒退”就能简单概括。让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看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作祟。明朝:接触.............
  • 回答
    要说妃英理“狠得下心”让小兰跟毛利小五郎在一起,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也不能简单一句“狠”就能概括的。你想啊,小兰毕竟是他们俩的亲生女儿,哪有父母不疼爱孩子的?但生活这摊子事儿,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白,妃英理和小五郎当初离婚,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小兰,甚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彼此的某.............
  • 回答
    英国之所以未能将其政治中心转移到区位和环境都“更好”的土地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更好”来衡量,因为“更好”本身是相对的,并且历史的惯性是极其强大的。首先,要明白一点:日不落帝国并不是一个地域概念,而是一个全球性的权力概念.............
  • 回答
    在香港、美国、日本、英国等许多国家,地铁通常不设普遍性的、像中国大陆这样严苛的安检措施,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结构、安全认知以及资源配置等诸多因素。在中国大陆,地铁安检之所以成为一项普遍性的措施,同样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 安全理念与历史背景的差异: 西方国家:.............
  • 回答
    大家是不是都觉得挺奇怪的,猪明明叫“pig”,那它们身上的肉为什么英文不说“pig meat”呢?这就像我们中文里,鸡是鸡,鸡肉是鸡肉,但猪肉却不叫“猪肉”一样,而是直接用一个单独的词——“猪肉”。其实,这背后是有历史和文化原因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词语对应问题。这得从古老的英语语言演变说起。历史的烙印.............
  • 回答
    说起广州的英文名,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Guangzhou”,但有些人可能还会记得一个旧的称呼——“Canton”。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广州的英文名没有改回“Canton”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段历史、政治以及文化认同的演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Canton”这个名字的由来。 “Cant.............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历史、政治、语言以及国际交往的复杂交织,一点也不简单。简单来说,朝鲜之所以在国际上使用“Korea”这个名字,而不是“Joseon”,是历史发展和国际承认的必然结果,背后牵扯着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Joseon”和“Korea”的关系。 Joseon(朝鲜.............
  • 回答
    “不再挤牙膏”这个说法,形象地比喻了英特尔在过去几年中,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放缓,性能提升幅度不大,仿佛是“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放出新功能和性能。而 AMD 在近年来的崛起,特别是其 Ryzen 系列处理器的大放异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逼迫”英特尔改变了这种策略。究其原因,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从历史文献记载的局限性,到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呈现方式,再到地理概念的演变。让我们逐一梳理:1. 历史文献记载的侧重点与西方史观的理解差异: 中国史书的记载重点: 唐朝的官方史书,如《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如《资治通鉴》这样的史学巨著,在描述唐朝疆域时,.............
  • 回答
    电视剧《大宅门》里,二老太太对杨九红那叫一个“恨之入骨”,简直是把她当成了眼中钉、肉中刺,想方设法都要把她拒之门外。这背后,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从二老太太的身份和地位来看,她作为白家的大太太,一生的荣耀和尊严都压在了“正室”这个头衔上。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规矩森严.............
  • 回答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推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确实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何不直接使用机枪等武力来镇压印度人民的反抗?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道义层面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武力镇压就能解决一切”那么简单。首先,我们要理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性质。甘地的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反抗,它是一种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触及了CPU设计的一个核心权衡点。说起来,CPU缓存的设计并非越多越好,它背后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取舍。英特尔和AMD之所以普遍采用三级缓存(L1, L2, L3),而不是四级甚至更多,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考虑:1. 性能与延迟的平衡: 缓存层级越多,访问延迟越高。 这.............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尖锐,涉及到英特尔在CPU制造上的策略、技术能力以及市场竞争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考量。简单来说,不是英特尔不想用台积电的7纳米(或者更先进的制程)来制造它的顶级CPU,而是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现实因素,让它“不得不”或者说“选择”了另一条路。我们来层层剥开来看:1. 英特尔的“自主造芯”情.............
  • 回答
    中文夹英文(或者说“中英混杂”)的说话方式,确实在不同人群和不同语境下会引起不同的反应,而且“不喜欢”的感受也是比较普遍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大家会不喜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影响表达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语义模糊: 中英文词汇的细微差别有时会很关键。如果随意夹杂,可能会导致意思传递.............
  • 回答
    关于“英美老外宁愿买更贵的进口水,都不喝中国的饮用水”这个说法,需要更详细地分析和澄清。首先,这并非一个普遍现象,更像是一种刻板印象或者基于特定情况的误解。 很多英美人士并没有刻意避免中国饮用水,事实上,他们在中国旅行或生活时,也会饮用本地的瓶装水。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深入的。英国人对王室的看法,可不是一个“反对”或“不反对”那么简单就能概括的,里面牵扯到的因素可多了去了。要说为什么大部分人看起来好像不怎么反对每年花那么多钱养王室,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这笔“钱”到底是怎么花的,以及大家对这笔钱的认知。每年花在王室身上的钱,通常.............
  • 回答
    英国不愿意全盘拥抱公制,以及坚持左侧行车,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惯性、文化认同、经济成本以及社会接受度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并非简单的“不愿意”,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充满了妥协与坚持。计量单位的“英国特色”:英制(Imperial System)的顽固生命力首先,咱们得聊聊英国人为什么还在用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