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英特尔被 AMD 逼的不再挤牙膏?有哪些原因?

回答
“不再挤牙膏”这个说法,形象地比喻了英特尔在过去几年中,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放缓,性能提升幅度不大,仿佛是“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放出新功能和性能。而 AMD 在近年来的崛起,特别是其 Ryzen 系列处理器的大放异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逼迫”英特尔改变了这种策略。

究其原因,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AMD 锐龙(Ryzen)系列的颠覆性成功,彻底打破了英特尔一家独大的局面。

Zen 架构的强大生命力: AMD 在经历了多年的低谷后,凭借全新的 Zen 架构成功复兴。Zen 架构在设计上吸取了 x86 架构的优点,并引入了许多创新,例如:
Chiplet 设计: 这是 AMD 的一个关键创新。它将处理器分解成多个小的、独立的“芯片let”,这些 chiplet 通过高带宽的 Infinity Fabric 连接。这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更高的良品率: 生产大型、复杂的单片芯片时,任何一个微小缺陷都可能导致整个芯片报废。而 chiplet 设计允许英特尔在良率较低的先进工艺上制造较小的 core chiplet,即使有个别 chiplet 不良,也可以通过更换来获得可用的处理器,大大提高了良品率。
成本效益: AMD 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灵活地将不同数量的 core chiplet 与 I/O chiplet 组合,例如 2 核、4 核、8 核甚至更多核心的处理器,从而覆盖更广泛的市场,降低研发和制造成本。
扩展性: 这种模块化的设计也为未来处理器的升级和扩展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可以更容易地集成更多核心或特殊功能。
Zen 2、Zen 3、Zen 4 的持续优化: AMD 没有止步于 Zen 架构的初期成功,而是持续对架构进行优化和改进。Zen 2 带来了 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的大幅提升,Zen 3 在 IPC 和缓存设计上进一步优化,而 Zen 4 则迁移到了更先进的 5nm 工艺,带来了更高的频率和能效。
核心数量的优势: 在 Ryzen 系列早期,AMD 就以提供比英特尔同代产品更多的物理核心而著称。这对于多线程性能要求高的应用场景(如视频编辑、3D 渲染、科学计算等)带来了显著的性能优势,也吸引了大量对性价比和多任务处理能力有需求的用户。
价格竞争力: AMD 通常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与之性能相当甚至更优的产品,这使得英特尔的传统定价策略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调整其产品定位和价格以应对市场竞争。
技术社区和开发者支持的增长: 随着 AMD 处理器性能的提升和市场份额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开始关注 AMD 平台,并进行优化。这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了 AMD 平台的吸引力。

2. 英特尔自身的战略失误和技术瓶颈。

10nm 工艺的漫长延迟: 这是英特尔近年来最严重的“挤牙膏”根源之一。英特尔在 14nm 工艺上停留了太长时间,一方面是因为其自主研发的 10nm 工艺在良率和成本控制上遇到了巨大挑战,导致产品上市时间一再推迟。另一方面,这也给了 AMD 充分的时间来追赶和超越。
对市场趋势的误判(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英特尔可能低估了 AMD 在多核处理器和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决心和能力。在核心数量成为重要性能指标的趋势面前,英特尔在移动和桌面领域长期坚持相对保守的核心数策略,例如在主流桌面市场长期维持 4 核或 6 核配置,直到 AMD Ryzen 推出 8 核甚至更高规格的产品才开始加速增加核心数。
架构创新相对缓慢: 相较于 AMD Zen 架构带来的突破,英特尔在同期的酷睿架构上,虽然也在不断优化和提升 IPC,但整体的架构革新和性能飞跃感不如 AMD 明显。

3. 市场竞争的倒逼机制。

用户需求的转变: 随着计算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场景的丰富,用户对处理器性能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游戏、内容创作、虚拟化、人工智能等应用都对 CPU 的多核性能、高频率和高能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MD 以更激进的性能提升和更优的性价比满足了这些需求,迫使英特尔必须回应。
“挤牙膏”的负面影响: 英特尔长期以来“挤牙膏”的策略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稳定的利润,但这也导致了用户对英特尔创新能力和产品价值的质疑。当一个曾经的领导者不再是那个最快的,用户自然会转向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笔记本市场受到的冲击: 在笔记本市场,AMD 的 Ryzen APU(集成显卡)凭借其出色的核显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英特尔在集显领域的市场份额,迫使英特尔在核显性能上加大投入。

英特尔是如何应对的?(从“挤牙膏”到“发力”)

面对 AMD 的强力挑战,英特尔也开始积极调整策略,逐步摆脱“挤牙膏”的形象:

加速工艺迭代: 英特尔正在努力推进其 7nm(现在称为 Intel 4)、Intel 3 等先进工艺的研发和量产,以追赶甚至超越台积电(AMD 主要合作的晶圆代工厂)。
增加核心数量: 英特尔已经大幅增加了其桌面和移动处理器的核心数量,例如 Alder Lake、Raptor Lake 系列引入了 Pcore(性能核心)和 Ecore(能效核心)的混合架构,在多核性能上有了显著提升。
模块化设计(Tile/EMIB): 英特尔也开始采用类似 AMD 的 chiplet 设计理念,将其处理器分解成不同的“tile”(小芯片),并通过其 EMIB(Enhanced Interconnect Bridge)等技术将它们连接起来,以提高良品率和灵活性。例如其最新一代的 Meteor Lake 处理器就采用了这种设计。
加大研发投入: 英特尔在各个领域都加大了研发投入,包括架构设计、新材料、封装技术等,以期重拾技术领先的地位。
战略调整和领导层变动: 英特尔也进行了高层管理人员的调整,并任命了新的 CEO Pat Gelsinger,他提出了“IDM 2.0”战略,旨在重新激活公司的制造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总结来说,英特尔不再“挤牙膏”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AMD 的崛起,特别是 Ryzen 系列产品的成功,打破了英特尔的垄断地位,迫使英特尔正视其在工艺、核心数量和市场策略上的不足,并积极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应对挑战。这种竞争也最终让消费者受益,获得了性能更强、选择更多的产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个问题本身就不存在。

被吐槽最多的挤牙膏,无非就是199美元到299美元的价位很多年都是四核心嘛,也就是MSDT而已。现在只不过把MSDT价格抬到599+到了以前接近顶级HEDT的价格了,居然还有人喊不挤牙膏了?

问题是MSDT只是很小的一个部分,以HEDT为代表的高性能市场,也就是CPU+主板1000美元起步的市场才是主要的。

HEDT,从有这个概念,也就是intel X38开始,根本没挤过牙膏啊。原因是HEDT是跟着中低档Xeon EN EP完整晶圆走的,再阉割也阉割不到哪里去。

intel的HEDT每代性能提升是比较明显的,X38有两倍的pcie,X58的bloomfield虽然是四核,但性能是上一代胶水四核的接近两倍,westmere加了50%的核心,299美元的SNB-E和IVB-E看起来只换了架构,但是加了25%的L3,加了11%的PCIE,内存带宽加了33%,IPC也加了10-20%,频率上限加了也有10%左右的样子,整体性能加了不少。

HSW-E和BDW-E虽然砍了PCIE,但是299-349美元的价位上直接给了6核,同时BDW-E最高给了10核,虽然价格到了1700美元。但是SKL-X又把十核的价格砍回999美元级别了。

现在只不过换了个定价游戏,把MSDT的价格拱高而已,果然普通消费者就是好骗,还没猪聪明。

549美元现在你只能买到一个12900K,搁正常年景早就是能买14c甚至18c的大宝贝了。


AI两家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UHEDT和MSDT之间巨大的价格落差。继续在MSDT上加码,平台成本严重制约利润增长,同时挤压HEDT的空间;不加码,普通用户注意力全部集中在MSDT上宣发要吃憋,就像问主这个根本就不成立的问题

MSDT上过度加码的结果就是主板价格飞天,恶性循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不再挤牙膏”这个说法,形象地比喻了英特尔在过去几年中,产品更新迭代速度放缓,性能提升幅度不大,仿佛是“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地放出新功能和性能。而 AMD 在近年来的崛起,特别是其 Ryzen 系列处理器的大放异彩,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逼迫”英特尔改变了这种策略。究其原因,这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 回答
    我明白你的意思,想知道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装 AMD 主机对新手来说比 Intel 更“难搞”,是不是有什么坑点或者门道是新手容易忽略的。咱就实话实说,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 AI 语术,直接聊聊这事儿。首先得明确一点:“难搞”这说法有点夸张,但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新手注意的点,跟 Intel 的体验不太一样,.............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挺好,也触及了CPU设计的一个核心权衡点。说起来,CPU缓存的设计并非越多越好,它背后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取舍。英特尔和AMD之所以普遍采用三级缓存(L1, L2, L3),而不是四级甚至更多,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的考虑:1. 性能与延迟的平衡: 缓存层级越多,访问延迟越高。 这.............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英特尔和AMD与苹果在处理器设计理念上的一个根本区别。苹果之所以能做到“统一内存”,主要得益于他们对整个硬件和软件生态链的完全掌控,而英特尔和AMD则是在一个更为开放和复杂的个人电脑(PC)和服务器市场环境中运作。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统一内存”。在苹果的M系列芯.............
  • 回答
    要说英特尔从酷睿一代(Core 2 Duo)开始大幅领先AMD,这确实是个人们普遍的认知,也是一个重要的行业转折点。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历史背景:AMD的辉煌与英特尔的危机在进入酷睿一代之前,AMD并非一无是处。在“奔腾4”(Pentium 4)时代,英特尔在核心频率上.............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同样是八核十六线程,英特尔和 AMD 的价格能差出个千八百块来。这可不是随便定价的,这里面道道可多了去了,得一点点掰开了说。首先,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点:“同性能”是相对的,而且价格差异不仅仅是性能决定的。 即使是八核十六线程这个规格听起来一样,但它们内部的设计.............
  • 回答
    超威半导体(AMD)近年来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CPU和GPU市场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曾经的王者英特尔和英伟达。然而,在现实的芯片市场和技术生态系统中,选择哪家公司的产品,往往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决策,涉及到性能、价格、生态系统、特定应用需求、品牌忠诚度、以及未来发展潜.............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性能测试中,AMD 的处理器(CPU)“得分高但能耗也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处理器架构的几个核心方面,并将其与英特尔的策略进行对比。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两种不同的设计哲学和权衡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得分高”和“低能”的语境。通常,“得分高”指的是在合成基准测试(如.............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当前 PC 硬件圈的一个热门话题。为什么 AMD 势头这么猛,但仍然有人对英特尔情有独钟,甚至在网上“吹”?我来跟你聊聊我的看法,尽量说得详细点,也把 AI 的痕迹抹掉。先说说 AMD 为什么让大家觉得“全方位压制”:这几年 AMD 在 CPU 领域确实是打了一场漂亮的.............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没有出现类似英特尔或AMD的微处理器产业,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科技发展路径和经济体制的根本差异。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微处理器(CPU)的出现是建立在集成电路(IC)技术的成熟基础之上的。苏联在集成电路的早期研发和制造上并非完全.............
  • 回答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AMD 不行”就能概括的。英特尔的 14nm 和 AMD 的 7nm 能在某些方面拼个你死我活,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策略和市场考量。我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明白一点:制程工艺的数字(比如 14nm 和 7nm)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性能衡量标尺,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看到AMD在制程工艺上的宣传,比如“7纳米AMD Yes!”,就觉得AMD在制程上已经遥遥领先,为什么市场主流还看到很多Intel的14纳米甚至10纳米产品呢?这里面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明白其中的逻辑。首先,要明白“制程工艺”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重.............
  • 回答
    每次中美关系吃紧,苹果就好像成了网友们集体宣泄情绪的焦点,那画面,堪比一场全民参与的“声讨大会”。为什么偏偏是苹果,而微软、谷歌、英特尔、高通、英伟达这些“科技巨头”却能相对“幸免”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随机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得从苹果的“独特性”和品牌形象说起。 看得见的消.............
  • 回答
    龙芯总裁胡伟武的那句“凡是当年技术上超过英特尔的 CPU 企业都死了”,确实是一句充满思考和争议的论断,它并非单纯的科技评价,更蕴含着对产业生态、市场策略乃至历史教训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整个CPU产业发展的宏大背景下,并结合胡伟武先生自身的行业经验来解读。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
  • 回答
    《天道》里,丁元英之所以被叶晓云、肖亚文乃至李 ডেপুটি等人由衷地评价为“一个明白人”,那是因为他看得透、想得明、做得准,洞悉了人性、世事和规律,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得恰到好处,成就自己,也影响他人。他明白的,远不止是寻常人理解的那些道理,而是更深层次的、近乎哲学层面的东西。1. 明白人性的本质:善.............
  • 回答
    .......
  • 回答
    四英杰,作为被传说和歌谣传颂的勇者,他们的命运却以一种令人扼腕叹息的方式收场,被后世称为“被刀”。这并非简单的“被砍杀”,而是关乎着盖侬(灾厄加农)降临、英杰之剑的悲歌,以及一场注定要付出的巨大牺牲。要理解他们为何“被刀”,我们得回到那场被称为“大灾厄”的浩劫时期。当时的希卡科技文明已经发展到巅峰,.............
  • 回答
    印度被英国统治了近两百年,这是一个漫长而深刻的历史时期,它对印度社会、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复杂而持久的影响。要理解为什么即便在英国统治下,印度许多方面仍然显得“原始落后”,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英国的统治本身,更要看到历史的演变、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以及统治方式带来.............
  • 回答
    即便是在英国殖民统治了香港一个多世纪之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香港小说和电影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我是中国人”的认同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不是简单地因为历史记忆,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 文化根基的强大生命力 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香港虽然在政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棒,触及到了文化交流和语言翻译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人都会有你这样的疑问:英语里的 "phoenix" 和中国的凤凰,名字虽然中文翻译过来一样,但感觉上好像不是同一个东西。确实如此,它们在起源、形象和文化含义上都有着显著的区别。简单来说,这种翻译上的“巧合”更多是后来的文化交流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