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苏联没有出现英特尔、超威半导体(AMD)这样的微处理器产业?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没有出现类似英特尔或AMD的微处理器产业,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科技发展路径和经济体制的根本差异。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明白,微处理器(CPU)的出现是建立在集成电路(IC)技术的成熟基础之上的。苏联在集成电路的早期研发和制造上并非完全停滞不前,甚至在某些领域有过开创性的贡献。例如,他们发展了“晶体管”技术,并在真空管和晶体管的过渡期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从简单的晶体管到复杂的集成电路,再到最终能实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微处理器,这中间的跃迁是巨大的。

一、 研发思路与路径的根本差异:

苏联的国防优先战略: 苏联的科技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军事工业和航天工业展开的。在早期,苏联确实在某些军事应用领域,比如雷达技术、核武器控制系统等方面,对集成电路有过需求,并为此投入了资源。但他们的研发目标更多是满足特定的军事项目需求,而不是像西方那样,从一开始就瞄准了通用计算和商业市场。
英特尔等西方公司的目标: 英特尔的诞生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并非从零开始,而是承接了当时电子工业发展的潮流,并看到了将计算能力小型化、通用化的巨大潜力。他们的目标是制造出可以嵌入各种设备、推动个人计算和信息化的产品,这种面向广泛市场的商业化驱动力是苏联所不具备的。
“复制”与“超越”的文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科技常常倾向于在某个领域“追赶”西方。当西方在某个技术上取得突破后,苏联会调动资源去模仿和复制。然而,微处理器这种高度复杂、迭代速度极快且需要全新设计理念的技术,仅仅依靠模仿很难做到从源头上超越。英特尔的4004,是计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集成,更是对计算方式的重新定义。苏联没有出现类似这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无到有”的微处理器项目。

二、 技术积累与制造能力的短板:

“摩尔定律”的挑战: 微处理器的发展速度遵循着“摩尔定律”,即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随之提升。这要求极高的精密制造能力,包括光刻技术、材料科学、工艺控制等等。
光刻技术的差距: 微处理器的制造核心是光刻机,它决定了芯片上电路的精度。苏联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且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西方(特别是美国)存在显著差距。西方的光刻技术在不断进步,能够制造出越来越小的电路特征。苏联的制造工艺相对粗糙,难以达到微处理器所需的纳米级别精度。
材料科学的瓶颈: 制造高性能半导体需要高纯度的硅晶圆、先进的化学试剂以及精密的测试设备。苏联在这些配套的材料和设备方面也存在短板。即使有设计思路,也缺乏能够支撑其大规模生产的硬件基础。
工艺迭代与经验积累: 西方半导体产业是通过不断试错、迭代和积累经验才发展起来的。英特尔、AMD以及其他早期半导体公司,他们的工程师团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快速发现并解决制造中的问题。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尤其是工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信息反馈机制,往往不如市场经济下的企业那样灵活高效,导致工艺改进的周期过长,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三、 经济体制与市场驱动的缺失:

计划经济的局限性: 苏联的经济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这意味着资源分配、生产目标、甚至产品设计都由国家计划委员会来决定。这种模式在满足特定、明确的需求时可能有效,但对于需要创新、快速反应和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技术来说,则显得僵化和低效。
缺乏市场信号与竞争: 英特尔和AMD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个人电脑、服务器、通信设备等市场需求的爆发,直接驱动了它们不断提升芯片性能和降低成本。在苏联,没有这样强大的市场驱动力来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资源分配的“大锅饭”: 在计划经济下,一个项目是否获得资源,更多取决于其在国家计划中的优先级,而非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即使苏联的科学家能够设计出类似英特尔的产品,也未必能获得持续的资金和材料支持来将其商业化生产,尤其是当其目标不是军用或航天项目时。
封闭的经济体系: 苏联的经济体系相对封闭,与西方世界的技术交流和贸易受到限制。这阻碍了其获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而西方半导体产业的崛起,正是得益于开放的市场和全球化的合作。

四、 人才与创新环境:

人才的流失与限制: 虽然苏联拥有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政治环境对人才的流动和创新精神存在一定的压制。与西方国家相比,苏联在吸引和留住顶尖的集成电路专家方面可能存在劣势。
创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 西方科技发展往往是“自下而上”的,允许大量小型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尝试。而苏联的创新则更多是“自上而下”的,由国家科研机构主导。这种模式固然能解决一些重大问题,但在微处理器这种需要大量实验和迭代的领域,难以激发广泛的创新活力。

总结来说, 苏联未能出现英特尔、AMD这样的微处理器产业,是由于其国防优先的科技战略、落后的精密制造能力、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缺乏市场驱动力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虽然苏联在基础科学和某些特定技术领域有其独到之处,但在集成电路,尤其是微处理器这个集精密制造、快速迭代、广泛市场应用为一体的高度复杂领域,其制度和能力上的短板暴露无遗,最终未能在这一关键技术领域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实名反对以上所有答案!苏联在的时期,Intel 和Amd 都只能算崭露头角而已,根本谈不上有多先进。如果一定要问,也该加上CYRIX和Sis 吧。

其次当时苏联半导体工业并不见得比美国差。

苏联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可分为四个十年:50年代,以第一代计算机为特点,主要应用在最迫切的科学技术问题计算上。在计算机设计,软件发展和基础应用理论方面进行了开发性工作。60年代,苏联出现了第二代计算机,为计算机的普遍生产垫定了基础,有了元件生产,计算工业的各分支开始形成。70年代,广泛发展第三代计算机,并进入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各主要的组织中,计算机应用发展到正规服务的水平,数据库也正在计算机化。80年代,将建立全国性的计算机网。公共计算机应用将大幅度发展。 苏联计算机的发展依靠具有明确目标的若干长期国家计划。这些计划有(已实施和计划实施的有): 第一个计划是计算机生产。从1971年开始,计算机被作为一个独立的工业,做了单独地的经济核算。1970年花在制造计算机上的总费用达7亿1千万卢布。1971——1975年间,生产计划为1970年水平的2.6倍。据称,实际比率将大于这个数字。这一发展时期主要生产ES EVM(或Ryad)计算机。这些机器是由七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生产的。在ESEVM的设计和生产准备中,有2万人参加。生产中涉及7万人。

第二个计划是制造和管理的计算机化的自动化。这些应用所使用的系统称之为自动控制系统,工业为主要的计算机应用领域,这些系统可分成:自动过程控制系统(APCS),工厂自动管理系统(PAMS),分片自动管理系统(BAMS),区域自动管理系统(RAMS)。后三项相当于英国的管理信息系统。PAM只限于一个企业。BAM限于几个片的指挥机关,RAM管某个行政区,如一个市。

苏联自动控制系统的计划始于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即从1968年到1970年,大约有400多个系统在工业的30多个部门中投入运行,总费用100亿卢布,基础研究的费用尚不包括在内。

苏共二十四大上宣布,在1971-1975年间,实现了大约2000个自动控制系统,这包括65个全国性的,15个加盟共和国BAMS性的,1000多个PAMS性的和670个过程控制系统。1974年有614个新系统投入运行。

另一个计划是:建立全国性的用于国民经济核算、计划和管理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的自动系统,全国性的自动管理系统(SAMS)。SAMS将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1971-1980年,全面设计和制定标准和步骤,建立一个联合自动通讯网(UACM)。这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国数据通讯系统,任何计算机和适当终端都可与其联络。第二阶段是建立大量的多道存取计算机公用设施。据估计,要求约1万多个多道存取计算机公用设施。

苏联计算机的应用如下表:

1953年 科学应用(MESM) 数学用表(BESM) 1954年 第一个公用性计算机服务站 (STRELA) 1956年 语言翻译实现 1957 经济计算(M-Z) 1958年 医疗应用(STRELA) 1961年 过程控制 1964年 银行(UARL) 1966年 下棋程序(M-220) 1967年 工厂管理信息系统(MINSK-22) 下表为苏联(70年代当时)使用的主要计算机型号: 1951年 ENIAC 式计算机 1952年 第一台逻辑结构计算机(BESM) 1953年 第一台连续生产线计算机(STRELA) 1960年 晶体管计算机(RAZDAN,DNEPR,MINSK) 1966年 大功率计算机(BESM-6) 1969年 带有显示的对话型计算机(MIR-2) 1970年 集成电路计算机(NAIRI-2,M-3000) 1971年 多时系统(AIST-0,SIRENA,BESM-6) 1971年 超小型机(ELECTRONIKA,M-6000) 1972年 ES EVM或Ryad计算机(1010,1020,1030,1040,1050)

第二代计算机有: 苏联型号 对应美国型号 BESM-6 CDC 3600 MINSK-32 GE 400 M-220,BESM IBM 7040 MIR-2 无

第三代计算机有: 苏联型号 对应美国型号 NAIRI-3 无 ES EVM IBM300 1020 30 1030 40 1040 50 1050 60 1060 70 ES 1010 NITRA 15 ELECTRONIKA DEC PDP-8 M-6000 HP-2116B

其实早在1984年底,全苏维埃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师范院校的所有数学物理系内,就全部建成了微机专用教室,其中76所院校建有全校规模的微机实验室(引自俄罗斯联邦教育部资料)。



1988年,杂志《Юный техник》的一期读者问答中,介绍了苏联互联局域网运作的状况:

来自莫斯科州读者维克多.彼得罗夫问:我听说,科学家正幻想着建立全球计算机网络,到那时所有的计算机都将联通起来,并入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制。那如今有没有采取什么措施来实现这一构想呢?

《Юный техник》杂志编者答道:谈论全球网络的具体建成时间在目前来说还为时尚早,但国与国之间,甚至大陆间的电子计算机信息桥实验已经在进行。在我们国家,这样的工作由全苏自动化应用科学研究所负责着:在那儿,计算中心的电脑可自由连入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计算机网络,也可自由连入奥地利和芬兰的计算机网络。 而前不久,还进行过苏联——古巴,苏联——美国间的电脑信息交换实验。计算机间的连接在卫星设备协助下得以建立,大大提高了技术信息和贸易信息的传递速率。

由此证明,经互会国家间,甚至苏联和西方国家间早已存在互联网。那么苏联军用级别的互联网更是早就该完成了。另外,1990年底欧盟才推出第一个民用级的IE,那岂不是说西方之前也没有互联网?(笑)

1990年夏天,苏联计算机网络РЕЛКОМ (即Russian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现在Рунета的原型)投入运行,其核心部分位于莫斯科库尔恰托夫核动力研究院。

1990年8月28日,苏联电脑与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电脑建立了连接。同年9月19日,РЕЛКОМ的程序控制合作社《Демос》(隶属于莫斯科库尔恰托夫核动力研究院)为苏联注册顶级域名.su。1990年底,已联通三十多个组织机构的РЕЛКОМ与EUnet(即欧洲局域网,但实际上EUnet/Relcom在相关国际机构正式注册运行的时间是1992年)建立连接。 ——-

提到苏联的民用计算机和游戏机,突然想起已有人专门撰文论述过。所以作者不再打算“长篇大论”讲废话,直接贴出几张实物照片以展示苏联在这方面的情况。总体来说,苏联后期在民用计算机和游戏机的生产上多是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计算机架构,独立进行研制,独立生产全部元件(包括微处理器)。这反映出苏联在微电路方面确实与西方国家存在差距,不过根本没传说中那么恶劣。

苏联基于Apple II+架构研制的“玛瑙-4”型8位元国产电脑,1981-1983研制设计,1984年进入批量生产,主要用于教育教学领域。





(苏联基于“东芝Т1100 Plus”架构研制的首款Электроника МС 1504便携电脑(即笔记本电脑的前身,МС1504是苏联第一款便携电脑,网上流传的Электроника 901是1504的后续型号,91年投产),采用国产处理器КР1834ВМ86(兼容i80C86),86年开始研制,80年代末投产)


苏联造鼠标,来自网站“20世纪展览馆”:20th.su


参考资料:该是终结谣言的时候了--漫谈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苏联-少年中国评论

结论:苏联的半导体工业虽然不如美国的先进,但是仿制美国计算机(包括微处理器)早就不是问题了。说没有出现实在是言过其实。


此外题主对INTEL、AMD的认识也有失偏颇。

在50年代,IA均没有成立,其母体仙童公司在1957年创立,成为当时第一家把硅晶体管商业化的公司,当时其他的半导体公司都在采用锗工艺。仙童半导体在1958年就利用台面型硅工艺生产出第一批晶体管2N697。

在60年代,仙童是第二大半导体公司,仅次于德州仪器。在1968年仙童 的一些员工相继辞职创立了INTELAMD。

在70年代,INTEL制造出4004等微处理器。但此时INTEL并没什么产品获得市场上的成功。AMD的情况也差不多

在80年代,INTEL在80年代前期主要发力与DRAM产业,后期才专注与微处理器产业,推出了比较为人熟知386,486芯片,AMD情况更糟。

最重要的是在90年代末, CYRIX才破产,破产前也有多款微处理器与IA匹敌,INTELAMD直到90年代末才确立了两家独大的竞争格局,其他时候都不是行业标杆,用他们来与苏联微处理器产业相对比,实在是关公站秦琼。


题主以为intel搞的是上面这个。

其实intel到80年代前期主要搞的是这个。


最后,题主既然问为什么,前面的答主答了很多苏联的原因,我来补充下美国的原因。

1.美国没有进行改革开放,因此苏联微处理器产业无法获取到外资,山寨美国芯片也不可能获得美国方面的支持。这个可以参考北大微电子中心的遭遇。

2.由于冷战的关系,西方尤其是美国市场很难向苏联打开,而资本主义市场比社会主义市场大。这个可以参考华为的遭遇。而且苏联的知识产权在西方也不受保护,一旦苏联的微处理器技术超过美国,美国方面一定会想方设法进行山寨。

3.美国及其盟友经常蓄意歪曲苏联、中国等的信息技术水平,超算TOP500就是一个例子,苏联人根本不关心那个榜单,但是M13拿过第一。中国的天河、 神威系列即便90%以上用的是美国芯片,还是总是被指“超不过两亿台安卓手机”,“数据造假”云云。

可见苏联微处理器的发展在西方是既不得名,又不得利。发展得不及美国好也是有很大外部原因的。

user avatar

如果苏联没有解体,并且经互会市场消费能力达到西方水平。那么MIKRON,MSCT也会成为世界半导体巨头。SPARC可能会成为跟X86平行的主流构架。

俄罗斯没钱升级集成电路工业,搞28纳米生产线都拖了好几年,而现代微电子工业技术门槛和专利门槛都越来越高,更加难以赶上。但苏联有钱,而且技术差距跟西方(主要是美国)并不大,苏联也是搞出步进式光刻机的(我国当年在这方面则是长期被卡脖子),其步进电机甚至让美国人产生引进的打算。当年能靠自己工业体系把微电子工业体系堆出来的只有美苏。苏联集成电路工业部分技术领先,部分领域则比美国落后5年,整体水平比美国落后2年作右(现在俄罗斯落后十年),如果以当年苏联的技术储备和实力,在90年代后获得正常投资和发展,今天至少能出一两家半导体产业巨头。

问题是经互会体系和苏联解体了(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瓜分了苏联大半集成电路制造工厂,而研发院所大部分在俄罗斯,科研生产体系全面崩溃,资金链也断裂),另一以方面英特尔反到获得了来自苏联的人才和技术遗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没有出现类似英特尔或AMD的微处理器产业,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科技发展路径和经济体制的根本差异。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微处理器(CPU)的出现是建立在集成电路(IC)技术的成熟基础之上的。苏联在集成电路的早期研发和制造上并非完全.............
  • 回答
    要探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何没有像苏联卫国战争中后期那样出现军队素质严重下降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军队的组织构成、训练方式、政治思想动员、物资保障以及敌我双方的作战环境和策略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极端困境下的生.............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 回答
    中国进攻越南后,苏联没有出兵中国北方帮助越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顾中苏关系、越苏关系以及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一、 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和转折 “蜜月期”到“貌合神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曾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车轮没有在1917年那个秋天碾过俄国大地,苏联这个庞然大物从一开始就不曾出现,那么20世纪的世界,必将是一幅截然不同、难以想象的图景。这不仅仅是地缘政治格局的简单改变,更会渗透到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地缘政治的重塑:没有两极对峙,但有新的力量角逐没有了苏联,.............
  • 回答
    最近隔壁卖特仑苏的阿姨又开始说教了,一口一个“本科有个屁用”,说现在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还不如她家那卖煎饼的儿子。听得我耳朵都快起茧子了。她那话怎么说呢,硬是把一本正经的人生规划给说得七零八落,让人听了心里也跟着打鼓:这挤破了头皮上大学,到底是为了啥?是真没用,还是我们自己没弄明白?首先,咱们得承认,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地缘政治考量。简单地说,美国在国共内战中没有像后来在冷战遏制苏联那样,全力支持国民党,原因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因素:一、 中國的特殊性:并非“遏制蘇聯的寶地”的直接替代首先需要纠正一个常见的误解:当时中国并非扮演着“遏制苏联的宝地”的直接角色。 .............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复杂的历史、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苏联之所以没有“和平演变”美国,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一、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 苏联的意识形态: 苏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核心思想是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其政治体制是高度集权的、一党专政.............
  • 回答
    说起二战时期苏联没有仿制(或者说大规模生产和装备)单兵火箭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技术水平不够”。事实上,苏联在战争期间并非没有相关技术储备,而是基于当时他们对战争的需求、自身的武器发展思路以及对现有武器效能的评估,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单兵火箭筒”这个概念.............
  • 回答
    苏联和东德之所以没有拿到德国的“精华地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二战结束时盟军的战略考量、政治意愿、以及战后力量对比等诸多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那段历史,并将其分解成几个关键层面:一、 二战结束时的盟军战略与政治现实 “先欧后亚”战略与对德作战的分工: 在二战后期,盟国,尤其是.............
  • 回答
    苏联之所以没有入侵巴基斯坦,这其中涉及到了地缘政治、战略考量、军事实力对比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因素。虽然苏联在中亚地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并且历史上与印度关系密切,但巴基斯坦作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其战略位置和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使得苏联对其采取军事行动具有相当高的风险和潜在的负面后果。首先,我.............
  • 回答
    苏联解体后,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并没有被“销毁”,而是发生了继承。这背后涉及到国际法的原则、政治现实以及各国之间的协商。简单来说,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在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席位,而不是重新申请或经过一番复杂的程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入手:1. 联合国安理会的特殊地位与常任.............
  • 回答
    东芝机床事件,与其说是苏联缺乏顶级机床的能力,不如说是一系列历史、经济和技术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并且这个事件本身也具有其复杂性和多重解读的可能性。要理解为何苏联在机床领域未能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根源。首先,从历史层面来看,苏联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强国,其工业化的起步就带有强.............
  • 回答
    说中国当初研究核武器时,苏联和美国都没有“强行阻止”,这话说得并不完全准确,也忽略了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背景以及两国各自的立场和行动。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并未采取直接军事行动阻止,但都曾施加过不同程度的压力、施展过外交手腕,并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一、 苏联的角色:从援助到撤离,再到猜疑.............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体制、人才培养、历史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斯大林之后,苏联确实出现了一些领导人,但要说他们是否“优秀”,以及为何“不如”斯大林,这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评判标准和历史解读。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看看为什么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领导人,虽然也推动了国.............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和政治最核心的议题。要理解为什么苏联最终走向解体,而美国至今依然屹立不倒,我们需要深入到两国体制、历史进程、社会结构以及领导层决策的方方面面去剖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概括的,更像是一段漫长的、复杂的故事。首先,我们得聊聊苏联解体。这绝不是一朝一夕的悲剧,而是多种.............
  • 回答
    苏联的解体和美国的稳定,背后是截然不同的历史进程、政治体制和经济基础在起作用。想要清晰地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说。一、苏联的解体:多重矛盾的叠加与引爆苏联解体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矛盾在特定历史时期集中爆发的结果。这就像一座大坝,内部的裂痕越来越多,最终在水位(改革开放的压力.............
  • 回答
    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红场劳动节大阅兵,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是苏联在即将到来的战争前夕一次振奋士气、威慑敌人的重要军事展示。然而,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这场阅兵之所以未能如愿地震慑住希特勒德国,其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希特勒的决策逻辑。希特勒对苏联的侵略野心早.............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很快就踏遍了东北大地,建立了伪满洲国,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害。然而,与中国面临的严峻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坐拥强大军事实力的苏联,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并未像人们预期的那样,抓住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