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期苏联没有仿制单兵火箭筒?是因为技术水平达不到吗?

回答
说起二战时期苏联没有仿制(或者说大规模生产和装备)单兵火箭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技术水平不够”。事实上,苏联在战争期间并非没有相关技术储备,而是基于当时他们对战争的需求、自身的武器发展思路以及对现有武器效能的评估,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单兵火箭筒”这个概念。在二战时期,它主要是指一些便携式的、一次性使用的、能够发射高爆弹丸的管状武器,主要用于反坦克和反工事。比如我们现在熟知的德国的“铁拳”(Panzerfaust)和“八八火箭筒”(Panzerschreck)。

那么,苏联当时有没有类似的想法和技术呢?

技术基础:并非完全空白,但侧重点不同

苏联在火箭技术方面并非是完全的门外汉。在战争爆发前,他们就已经在发展和使用火箭炮了。例如,著名的“喀秋莎”(BM13)火箭炮就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基于多管发射架的远程火箭武器。从火箭弹的制造、发动机技术到弹道计算,苏联都有一定的积累。

然而,将这些技术应用到“单兵”级别,并开发出类似“铁拳”那样的小型化、一次性使用的反坦克武器,苏联当时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其他的选择:

1. 反坦克步枪的广泛应用与发展: 在二战初期,苏联对于步兵反坦克能力的主要依赖是反坦克步枪。他们拥有像PTRS41(西蒙诺夫)和PTRD41(西蒙诺夫)这样非常成功的重型反坦克步枪。这些步枪能够发射穿甲燃烧弹,在战争初期对德军的轻型坦克和装甲车辆有显著的杀伤力。苏联的兵工厂大规模生产了大量反坦克步枪及其弹药,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步兵近距离反坦克的初步需求。

2. 对现有装备的优化和升级: 苏联的军事工业在战争期间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性和生产能力。他们更倾向于在现有成熟的武器体系上进行改进和量产,而不是立即转向全新的、未经大规模验证的单兵武器概念。他们的坦克设计、火炮技术以及机枪等步兵支援武器都在战争中不断进步和普及。

3. 对“铁拳”的认知和借鉴: 很多人认为苏联是看到了德国“铁拳”的威力才开始仿制,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德国的“铁拳”是在战争后期,当其坦克面对盟军越来越强的反坦克火力(尤其是中型和重型坦克)时,为了给步兵提供一种有效且相对廉价的反坦克手段而开发的。苏联在战争后期确实也了解并缴获过德军的火箭筒,并进行了研究。

为什么苏联没有像德国那样大规模发展和装备单兵火箭筒?

这里有几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战略和战术的侧重点: 苏联的军事学说非常强调集团作战和机械化部队的协同。虽然步兵的反坦克能力也很重要,但他们更倾向于依靠坦克部队、反坦克炮兵以及空军来对付敌方装甲集群。单兵反坦克武器更多被视为步兵班组的补充手段,而非主要的打击力量。
战争的消耗与生产的优先级: 苏联在战争中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其工业基础遭受重创。在如此严峻的条件下,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大规模生产已经证明有效的武器,例如坦克、火炮和弹药,是更符合实际的选择。如果贸然转向一种全新的、需要大量生产和培训的单兵武器,可能会分散宝贵的资源。
技术路线的差异: 虽然苏联有火箭技术,但他们可能认为将更多精力放在改进和发展更大型、射程更远的火箭武器(如喀秋莎的变种)或更强力的反坦克炮,能更有效地对付德军的装甲优势。而且,他们也发展了其他形式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例如专门的破甲弹药,以及一些早期的、原型性质的肩射式火箭炮。
“反坦克步枪”的有效性持续性: 尽管反坦克步枪在面对重型坦克时效果减弱,但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对德军的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的早期型号仍然具备一定的威胁。苏联持续改进和生产反坦克步枪,说明它在当时仍然被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步兵装备。

并非“没有”,而是“不同”的发展路径

到了战争的后期,苏联也确实开始研发和试验类似单兵火箭筒的武器。例如,他们研发了RPG40(一种手榴弹),以及在战争末期开始设计和测试的RPG41(一种肩射式反坦克火箭筒),后来发展成了大家熟知的RPG2。这些尝试说明苏联并非没有看到单兵火箭筒的潜力,只是他们的研发和部署节奏与德国不同。

简单来说,苏联在二战时期没有像德国那样大规模装备和使用单兵火箭筒,不是因为技术水平“达不到”,而是因为他们当时有其他的技术选择和军事战略侧重点。他们更倚重反坦克步枪、炮兵、坦克以及集团作战的力量来应对战争的挑战。当他们真正认为单兵火箭筒成为关键时,例如在战争后期针对德军重型坦克的出现,他们也迅速开始了自己的研发和尝试,并最终推出了非常成功的RPG系列。

可以说,苏联的武器发展思路更倾向于“稳扎稳打”,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优先保证现有成熟装备的大规模生产和技术迭代,同时也在悄悄地布局未来的新型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呵呵

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有了大炮,谁要小手枪

user avatar

说技术不过关的,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说什么缴获铁拳的,研发RPG1,RPG2的,分不清楚什么是火箭筒什么是无后坐力炮

搞到最后就只能用什么战略进攻不太需要火箭筒来搪塞……


没有一个人认识到火箭筒的技术难点到底在哪里。黑的不会黑,吹的不会吹……


火箭筒本身结构非常简单,筒体不承受膛压,设计加工用材都没有难度。破甲战斗部也没有什么难度,被吐槽到死的那个半球形药罩也只是效率低。冲压加工半球形反而方便些,厚度均匀性也更好。

火箭筒的真正的技术难点是速燃双基发射药和发射药成形技术,以及点火/传火设计。

速燃发射药是火箭筒的特殊要求,如果发射药不能在火箭弹出筒前燃烧完毕,高温燃气就会冲刷射手面部伤人。二战时期的双基药,要满足这个要求就不能使用硝化棉—硝化甘油体系,这个做出来太硬不适合浇筑成形。至少要上硝化二乙二醇做溶剂,还要添加二硝基甲苯作为弹道改良剂降低氧平衡。

二战时期火箭筒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只有美国一家,就美国自己,早期也要给射手配石棉面罩。德国的88mm坦克杀手就只能就只能加防盾避免高温燃气伤害射手。美国解决方法是硝化棉—丁烷三醇三硝酸酯,浇筑单孔药柱为增加塑型和粘合性,还使用了原始的聚硫橡胶。别国药柱燃速20-25m/s,美国巴祖卡哪8根单孔药柱能做到30,M20的12根单孔药柱能做到31-32。就这个化工水平和原料来源,就注定了只有美国一家能真正解决速燃药问题。

苏联这里还有一点很坑的就是自然环境。低温下发射药/推进剂燃速降低。别说二战时期,就战后十几年的M72,他那个大名鼎鼎的毛刷式装药,常温燃速40,-40℃燃速就好掉到37。

燃速上不去,在发射药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就只能提高比表面积。用更多数量,更细的药柱提高燃烧面积。

采用这个方法的典型例子就是日试制四年式火箭筒。他的发射药药柱总重量和口径更小的巴祖卡差不多,却用了18根药柱。药柱太多,负面影响就是点火设计不方便。各药柱间点火时间一致性不好,发动机燃烧室内燃气压力不稳定导致药柱燃速不稳定,单位时间内燃气产量和速度稳定性差。日本人的解决方式是直接做成涡轮火箭弹,6个倾斜喷口让火箭弹自旋稳定。自旋会导致射流发散,严重降低动破甲深度。


早期火箭弹设计,还要机械引信发火率低,软目标和大倾角目标不发火问题。这是共性问题,不是哪一家的,压电陶瓷引信其实也没有完全解决。


至于铁拳啊、RPG2啊,哪都是纯的不能再纯的无后坐力炮。发射药都是黑火药。

这两个东西一没有膨胀腔二没有文丘里喷管,对燃气能量利用率低的可怕。图的就是一根圆管型材加工简单。

至于RPG2和铁拳后期型为什么射程越来越远,靠的都是在多级装药、增大壁厚、加大平均膛压。

user avatar

谢邀,苏军不需要,因为苏军有:

希特勒运输大队长

1941年-1943年末,别说苏军,入侵苏联的纳粹德军及其一班小走狗也没有反坦克火箭筒(巴祖卡/坦克杀手)和无后坐力炮类反坦克抛射器(铁拳)。相比较有大口径反坦克枪的苏军,德军反坦克那才是要苦巴巴的揣着磁性炸弹、反坦克地雷玩神风突击队——苏军仿制反坦克火箭筒自然也无从谈起。

当1944年各类德国火箭筒和“铁拳”发射器作为戈培尔的所谓“奇迹武器”大量装备于纳粹德军时,也正值纳粹四面楚歌、德军兵败如山倒之时。

战争时期的苏军不仅从近400万投降被俘的德军及仆从国官兵手中大量得到这种武器,甚至能从完好的德军仓库和德国工厂中将数百万的“浮士德”(苏军对德国反坦克武器“铁拳”的昵称)拿去装备苏联红军。

大名鼎鼎的崔可夫将军表示:

在我指挥的近卫第8集团军中,所有的反坦克单位和反坦克兵(步兵里携带手榴弹、莫洛托夫鸡尾酒和炸药的装甲猎手和突击工兵)人手都有一支“浮士德”发射器。
这是一款出色的武器,大大优于我们的反坦克步枪,一名勇敢和熟练的士兵使用“浮士德”能够消灭任何坦克。
我们为什么不生产他们呢?最起码也应该仿制,然后起个名字,就叫“伊万”式反坦克榴弹好了……

崔可夫将军,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守城英雄,他率领的近卫第8集团军(第62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手撕坦克上瘾。在顿巴斯-扎波罗热战役中崔可夫更是派遣“坦克杀手强击队”携带炸药、地雷、反坦克手榴弹和反坦克枪趁着夜色渗入德军防线,手撕曼施坦因的“虎式”和“费迪南”超重型战车。

因为这个缘故,他对步兵反坦克火力的重视程度即使在二战各国将领中都可以称得上是偏执,而他的近卫第8集团军索性像上文所述的那样——整个集团军恨不得人手一支铁拳。(而一个1万多人的德国师在战争中也不过能装备3000支铁拳)



根据俄方统计数字,战争中纳粹德国“铁拳”及其他反坦克发射武器产量的60%都落入了苏军手中,成为了“苏联国家财产”。

换言之,纳粹德国每生产10支“铁拳”,可能其中6支都会落入苏军之手(而不是德军)用来“杀虎猎豹”……

(如果简单按照德国反坦克火箭筒、抛射器总产量去按这个比例换算,战争中苏军得到的“铁拳”等恐怕得接近五百万……?)

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手里有这几百万支德国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及其工厂、生产设备的存在,大大缓解乃至消除了苏军单兵反坦克武器在战后的需求和缺口。苏军才能在步兵小型反坦克武器上能优哉游哉的一直改进RPG-1(不用像德国人和日本人赶鸭子上架),到1949年才装备了自己的RPG-2反坦克发射器。

而缺口比较大的单兵自动武器领域就出现了明明有了突击步枪还要先拿SKS半自动步枪补漏的情况。

每日挤出些许闲暇时间进行原创已实属不易,请各位多多支持理解支持。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SheChangedSoviet)及同名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各国国情不同

题主提到的武器是两种:一次性的铁拳/坦克拳(Panzerfaust,实际是一次性无后坐力炮)和坦克噩梦(Panzerschreck,正式名称是Raketenpanzerbüchse 54,而德军以前的反坦克枪叫Panzerbüchse,但编制方式又不同),后者即山寨版巴祖卡

美国武器装备产能溢出但陆军野战部队规模并不是很大,而陆军的坦克研发又太坑导致缺乏重型坦克提士气,甚至不少人罹患动物园恐惧症,所以干脆从步兵团团部连到步兵连武器排动辄放几具巴祖卡给步兵压压惊,必要时可以救命,不必要时可以打工事()

德国本来只是在44型步兵师配置了108具坦克噩梦式反坦克火箭筒作为反坦克武器的补充,结果1944年武器装备损失太大,1944年10月的45型步兵师编制和国民掷弹兵师编制中明确将原装备牵引式反坦克炮的掷弹兵团第14装甲歼击连改为装备反坦克火箭筒的第14装甲驱逐连(不过实操中可能进一步下放到步兵连队,或者说超编)。另一方面临近战争末期德军大量独立步兵分队参战(相当一部分情况下是被迫参战),确实需要给这些没有独立分队配备一些反坦克武器,否则遇到坦克基本白给,这些分队包括:后备陆军军法/治安部队,包括国土防卫营、警卫营、宪兵、警报营(负责应对空降、叛乱等)等;国民突击队,其规模达150万人,但最高建制是营,通常没有反坦克炮;警察部队,如党卫军警察团之类单位只有少量重武器;等等。以上这些部队理论上可以整合进野战陆军,合编为新的师或并入现有的师,但相当一部分即使合编而来的新师也没有任何师属炮兵/反坦克炮部队或者很少,那么这种情况下必然需要给这些独立步兵分队配备单兵反坦克武器


45型编制为何将掷弹兵团第14装甲歼击连的反坦克炮换成数量更多的反坦克火箭筒原因未知,可能是因为火炮不够,因为1945年1月1日时7.5-8.8cm反坦克炮只有5646门,如果全部给步兵师(旧编制)大约只够不到118个步兵师用(师属装甲歼击支队第1连、3个掷弹兵团各自第14装甲歼击连编制共48门摩托化的牵引式重型反坦克炮),可能是因为损失太大导致储备不足。根据新的编制,炮兵团3个轻型炮兵支队各有1个装备6门7.5cm野战炮(与反坦克炮高度雷同)的炮兵中队,因此步兵师有12门重型反坦克炮、18门野战炮。但7.5cm野战炮产量很低,疑似实操中以7.5cm反坦克炮代替之,即便如此,30门仍少于48门,反坦克炮不足的问题得到部分缓解,尽管降低了战斗力

至于两种编制的优劣,应该不会有人认为12门摩托化的牵引式重型反坦克炮战斗力比54具反坦克火箭筒差

关于德军战时枪炮损失情况参考一篇旧文:

1939年9月1日到1945年3月1日期间,德军陆军仅Pak 40型7.5cm反坦克炮就损失18096门,各型7.5cm反坦克炮损失超过2万门,各型反坦克炮损失总数超过4万门(累计接收-储存)……

当然用来在掷弹兵团第14装甲驱逐连代替反坦克炮的坦克噩梦式火箭筒也不过是貌似很不错而已。截止1945.3.1已经损失反坦克火箭筒210165具,弹药消耗160.92万发,而发给单兵使用的铁拳则损耗了536.24万发。其损失的速度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


至于苏联,没必要战时自产的理由太多了。缴获数量空前巨大、铁拳问世后德军战斗力逐步下降威胁变小、用其它武器代替、反坦克火箭筒实际造成损失有限、反坦克炮数量溢出……

其中铁拳是单兵反坦克武器,对标反坦克手榴弹之类武器,对苏军而言有用但效果有限,关键是缴获的太多所以苏联根本没必要自己造

比如说1944年10月时德军有101.9万具铁拳,当月接收40.4万具、在前线发射25万具、在训练中使用3.1万具,理论上储备应增加到114.2万具,但次月储备量仅为99.8万具,至于消失不见的那些……

相比之下1944年10月的情况还算给面子,毕竟自己用掉的比消失不见的多。1945年2月储备量250.8万具、接收105.6万具、在前线发射15万具、训练中消耗11.7万具,结果次月储量只不过增加到301.8万具,即有27.9万具消失不见,但自己用掉的只不过26.7万具

而坦克噩梦/54型火箭坦克枪(直译)/54型反坦克火箭筒,装备于掷弹兵团第14装甲驱逐连(54具反坦克火箭筒另18具备用,其中每班1班长、2队长、10射手、1马夫共14人,装备6具反坦克火箭筒)。国民掷弹兵师的掷弹兵团第14坦克驱逐连编制与45型步兵师掷弹兵团第14坦克驱逐连基本相同。不过这种坦克驱逐连最早出现于1944年2月1日。与之对标的是苏军44型近卫步兵团/步兵团反坦克炮连(3个排6个班,每班6人,装备1门45mm反坦克炮)。而苏军近卫步兵团/步兵团的3个步兵营则各有1个反坦克炮排(编制同前)、1个反坦克枪排(2个班,每班7人,装备3挺反坦克枪)

但巴祖卡/坦克噩梦其实可以下连。德军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的摩托化装甲掷弹兵连/自行车装甲掷弹兵连则各有3具反坦克火箭筒,机械化装甲掷弹兵连则无反坦克火箭筒。真正富得流油但野战兵团数量数量有限的美军,则从步兵团团部到步兵连武器排到处都是巴祖卡

不是很确定坦克噩梦和铁拳在德军各种独立步兵部队/分队(国民突击队营、警卫营、国土防卫营、宪兵、治安部队、警察部队等)中的装备情况,这些部队根本无法对标到苏军,因为后期苏军中就没有这类独立步兵部队/分队投入前线作战,反而是有大把反坦克炮兵部队配属给步兵师

也就是说坦克噩梦实操中可以下放到连级,但德军内部因为产量等问题也只是普及到团级装甲驱逐连(至少理论上如此,不排除实操中进一步下方的可能性,毕竟不是什么珍稀武器),并且是拿来取代掷弹兵团所属的反坦克炮(而师属的装甲歼击支队营仍为牵引式重型反坦克炮、突击炮、牵引式中型高射炮混编),只是精锐的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中可以下连(尽管45型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的装甲掷弹兵连多为非摩托化的自行车装甲掷弹兵连,但其装备优先级仍高于普通步兵师/国民掷弹兵师)。独立的分队中可能也装备了一些。苏联因为生产技术问题没有仿制真·反坦克火箭筒虽然是个缺点,但是对标同时代的德军的情况,问题也并不是很严重


关于反坦克火箭筒实际的反坦克能力,虽然相当一部分地摊文/缺乏深度加工的毛坯文中单方面引用德军宣称战果甚至错误数字,给人一种反坦克火箭筒是强力反坦克武器,甚至巷战中威力极大给苏军杀伤巨大的印象,但实际上不符合事实(当然这部分是因为冷战时期苏联方面的史料也时而强行加戏通过夸大对手实力“反衬”胜利含金量,但21世纪的很多读者无视了苏联方面自吹“光辉战果”的部分,只根据夸大德军实力的部分得出德军强大从而推出苏军辣鸡的结论)

1944年1-4月,在搞清楚摧毁原因的宣称击毁的3670+1905+1031+1542辆坦克中,毁于近战的只有114+91+143+172辆,其中毁于铁拳的只有58+45+51+110辆、毁于坦克噩梦的只有9+24+29+26辆。当然,1944年初,铁拳/坦克噩梦装备部队不久。但这种情况持续到战争末期

虽然1944年中起被空心装药破甲弹和长柄火箭弹击毁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比例提高到30%-80%,但是这其中一部分是炮兵发射的破甲弹。只算长柄火箭弹,比例较高的柏林战役中的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不过24%。之所以这么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在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是第1个冲击柏林的坦克集团军(科涅夫想让近卫坦克第3、4集团军最先冲进柏林但抢人头失败,而为什么安排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扫荡外围而不是反过来的原因不清楚,但后者的司令员卡图科夫坦克兵上将跟朱可夫关系不怎么样是事实),而巷战中坦克、自行火炮被火箭弹击毁的比例明显上升:

但这也不完全是因为反坦克火箭弹在巷战中的“奇效”,部分原因是第56装甲军撤退到柏林城内时损失非常严重,兵力从5万人左右(或更高)降低到了1.3-1.5万人(尽管在某些地摊文的世界里塞洛高地是德军大胜,苏军被击毙多达3.3万人,但实际的情况是近卫第8集团军在1945.4.10-19只伤亡1.3万左右,整个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在1945.4.16-19期间的死亡人数都不会有3.3万。但防守塞洛高地的第56装甲军撤回到柏林时已经损失惨重,尽管这些损失包括了塞洛高地被突破后的几天里的损失),而其它在柏林的部队中相当一部分没有多少重武器:

除了战斗减员极大的第56装甲军(党卫军第11北欧装甲掷弹兵师,陆军明希贝格装甲师,第18、20装甲掷弹兵师,空军第9空降猎兵师)以外,还有空军第1高射炮师等部队。国民突击队在战前有92个营隶属柏林卫戍区。具体构成不明,但缺乏重武器的部队大致占了相当大比重。只是在这种情况下,先进城的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在柏林巷战期间损失的坦克、自行火炮中,毁于反坦克火箭弹的占了近半(出自《坦克突击》)

不过伊萨耶夫那本《柏林1945:战斗在兽穴》给出的数据则有所不同:

В достаточно сложном положении оказалась 2-я гв. танковая армия. За время операции армия С. И. Богданова безвозвратно потеряла 209 боевых машин. По типам они распределялись следующим образом: 123 Т-34, 53 М4А2 «Шерман», 7 ИС-2, 7 СУ-122, 7 СУ-100, 1 СУ-85, 6 СУ-76{334}. За время уличных боев в Берлине с 22 апреля по 2 мая 1945 г. 2-я гв. танковая армия потеряла безвозвратно 52 Т-34, 31 М4А2 «Шерман», 4 ИС-2, 4 ИСУ-122, 5 СУ-100, 2 СУ-85, 6 СУ-76{335}. Таким образом, общие безвозвратные потери составили 31% [679] численности танков и САУ к началу операции. Потери на улицах города составили 16% численности парка боевых машин к началу операции.

——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在整个柏林战役中损毁123辆T-34、53辆M4A2、7辆JS-2、7辆SU-122、7辆SU-100、1辆SU-85、6辆SU-76,合计204辆。其中4月22日到5月2日的柏林战斗(城内巷战、外围作战)期间损毁52辆T-34、31辆M4A2、4辆JS-2、4辆SU-122、5辆SU-100、2辆SU-85、6辆SU-76,合计104辆(为什么反而损失了更多的SU-85未知。原文如此)

Особый интерес представляют данные по потерям танков на улицах Берлина. Всего ремонтниками 2-й гв. танковой армии была просмотрена 41 машина из числа потерянных 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Берлина. Попадания на этих машинах распределились следующим образом (см. таблицу).

——其中41辆坦克自行火炮在柏林巷战中被击毁

这41辆坦克自行火炮中有30辆是被反坦克火箭弹击毁

希望题主不要相信柏林巷战中党卫军法国志愿兵1个营1天就击毁了苏军62辆坦克、自行火炮。题主可以信党卫军吹过这个牛皮,但不要信他们真的击毁了这么多坦克、自行火炮

顺便安利一个以前的回答:



再者,1945年苏德战场末日战役中,德军装甲兵团,或者说德军全军除了3次康拉德战役(试图解围布达佩斯,虽然未能解围成功但至少突破了步兵、炮兵防线,迫使苏军坦克军/机械化军/骑兵军参战)、劳班反击、包岑反击外少有胜绩,反而损失惨重——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都是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德军的即使投入装甲部队实施反击,苏军步兵+炮兵就摁住了,连坦克、自行火炮都没什么表现的机会,还要山寨巴祖卡何用?偶尔在相当有利于德军的进攻态势下,局部战场内苏军坦克、自行火炮亲自下场都挡不住,配发一批反坦克火箭筒也挡不住

具体而言,1945年1月1日,德军陆军拥有的坦克+突击炮的数量达到了9858辆,听上去是很厉害。根据1945年3月1日、4月10日时德军部分型号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的损失量的对比可知在1945年3月1日到4月10日期间德军陆军确认损毁的上述种类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总量高达8670辆,尽管包含了部分损失于1945年1-2月但直到3月1日到4月10日期间才确认登记的坦克、突击炮、自行火炮的可能性极大,但这个给对方送人头的速度还是很令人赞赏的。苏联不仿制反坦克火箭筒/无后坐力炮,尚且能够让德军遭受如此损失,那就干脆不仿制好了

更不用说1945年1-3月后备陆军补充给野战陆军162.6万人,之前1944年下半年6个月也才补充142.65万人。德军在战争末期已经很努力地在挣扎了,但是还是打不过

多数情况下苏军装甲兵,尤其是坦克部队没有机会去伏击德军装甲部队刷人头,因为人头大多被步兵、炮兵拿下了

利索夫战斗坦克第4集团军等部伏击、重创第24装甲军是因为维斯瓦河·奥德河进攻战役发起前苏军未能侦测到第24装甲军,进攻开始后突然遭到德军反击,这个反击的时间点上苏军步兵、炮兵与坦克兵、摩托化步兵是脱节的,参战苏军几乎全部来自2个坦克集团军。但第16、17装甲师,第424重装甲营的反击很快被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军,坦克第4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0军、近卫机械化第6军各一部击败,第424重装甲营53辆虎式、虎王坦克几乎全部损失。这种情况相对少见

又以抽调党卫军、国防军各精锐装甲师发动的春醒战役/巴拉顿湖攻势为例,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根本没有在防御战中参战,完整地投入了反攻。德军调集了自身最精锐的装甲兵团(注:含陆军最早的3个装甲师中的第1、3装甲师,其中前者还是完整继承了帝国防卫军第3骑兵师的血统的真·老牌部队;陆军最早的4个原轻型师中的第6、8装甲师;小胡子的原私人卫队,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武装党卫军之父、原陆军中将保罗·豪塞尔一手调教,党卫军中最早成为师级兵团的党卫军第2帝国师。至于第23装甲师,党卫军第9霍亨施陶芬装甲师,被歼灭后重建并延续原部队传统、历史全德军最悠久全世界排的上号的最高条顿骑士团长第44帝国掷弹兵师,被歼灭后重建的原步兵教导部队第71步兵师都排不上号)投入进攻,结果被苏军用反坦克炮、反坦克地雷、少量自行火炮/坦克就阻挡住了,那么苏军还有什么必要非得专门山寨一款巴祖卡?


总结一下:

美国富得流油而野战兵团不多所以美军各级编制都很健全,巴祖卡也不例外;德军确实装备了大量反坦克火箭筒和一次性反坦克无后坐力炮,但前者是因为反坦克炮损失太大补充不上所以被迫拿来(至少在部分单位中)顶替,说好听叫换装说难听叫凑数,实际上换装以后掷弹兵团第14连的战斗力是下降的,后者部分是因为反坦克炮/坦克/突击炮等不够用(够用的话不至于柏林插旗),部分是为了给广大本身定位只是执行低烈度治安/警备任务的独立步兵(广义)类分队或者干脆就是非适龄兵员炮灰部队在面对苏军的铁骑时有一点还手之力,并且实战中证实此二类武器消耗大战果小,非要说作用的话可能反步兵/巷战反坦克偶有奇效;苏军反坦克炮多如牛毛,多数情况下都不用坦克/自行火炮下场就能搞定敌人(得益于德军自身劣化与苏军逐渐强大等),又有大量缴获的火箭筒/无后坐力炮,仿制不是没有卵用但也不是非得自行生产不可,当然,反坦克火箭筒生产起来确实有困难,也是事实

而反坦克火箭筒也好、反坦克无后坐力炮也好,至少在二战条件下并不是反坦克主力。有很好,没有也不是玩不下去。但如果要让反坦克火箭筒来部分取代反坦克炮的位置的话可能真的玩不下去


最后,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席卷兽穴的风暴

user avatar

一句话:可以但没有必要

苏联在二战期间并没有生产甚至是研发单兵火箭筒,而是根据二战期间美国的武器租借法案使用美国提供的5万具巴祖卡火箭筒.不过土法生产的"莫罗托夫鸡尾酒燃烧瓶"倒是对付德国坦克的非常有效的兵器,另外大口径反坦克步枪和反坦克手雷地雷也是苏军装备较多的反坦克兵器.

最重要的是单兵反坦克武器在防御战才能发挥最大作用,苏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反坦克任务有作为攻击矛头的坦克和自行反坦克炮担负,却乏这方面的需要。德国转入战略防御后倒是发疯地生产铁拳,进攻阶段也同样没有太重视。

最后说明一下也不是没有研制,RPG-1的研制始于1944年却乏需要加上技术不成熟最后拖到了战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二战时期苏联没有仿制(或者说大规模生产和装备)单兵火箭筒,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答案也并非简单的“技术水平不够”。事实上,苏联在战争期间并非没有相关技术储备,而是基于当时他们对战争的需求、自身的武器发展思路以及对现有武器效能的评估,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单兵火箭筒”这个概念.............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对苏联的进攻,即“巴巴罗萨”行动,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也最惨痛的决策之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便是:为何希特勒会在尚未完全解决英国问题的情况下,就贸然将战线向东拉长,与一个拥有巨大纵深和人力资源的国家为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古德里安坦克军团直逼莫斯科的关键时刻,为何又被命令转头攻打基辅,.............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苏联在二战后没有出现像日本那样明显的婴儿潮现象,这背后的原因相当复杂,涉及社会、经济、政治以及历史事件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苏联战后的具体情况,并与日本战后崛起进行对比。首先,战争的伤痕与人口损失的规模是最大的差异。苏联在二战中的损失是毁灭性的,其人口死亡人数超过2700万人,占.............
  • 回答
    战争的阴影与沉默的钢铁:二战苏军坦克为何“无声”出击在波澜壮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坦克以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强大的破坏力,在东线战场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我们审视那些在炮火中奔腾的钢铁巨兽时,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浮现出来:许多苏军坦克,尤其是早期型号,似乎普遍缺乏先进的电台设备。这不禁让人.............
  • 回答
    在B站,你确实能看到不少用户对二战历史的讨论,其中“精苏”(即亲苏联或对苏联抱有好感的用户)群体在其中尤为活跃。他们热衷于“踩一捧一”,认为在没有英美帮助的情况下,苏联依旧能赢得二战,并且常常提及“美国摘桃子”等说法,这背后其实是复杂的情感、历史认知和网络文化交织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可以.............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士兵的阵亡人数确实比苏联士兵少,但这背后是复杂且令人心痛的历史原因。简单来说,虽然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战争的性质、规模、持续时间以及国家自身的实力和组织能力等因素都导致了阵亡人数的差异。为了更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战争的性质和规模: 中国战场(.............
  • 回答
    苏联在二战时展现出的惊人凝聚力与1991年解体时的迅速崩塌,这中间的巨大反差,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深思的谜题。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穿越回那段烽火岁月的炼狱,再审视那解体前的时代洪流,看看是什么将这个庞大的国家牢牢捆绑在一起,又是什么最终将其撕裂。二战时苏联的凝聚力:在共同的敌人面前,民族与阶级被.............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推演,涉及到二战中一个关键但常常被低估的方面:纳粹德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前瞻性和侵略性。如果苏军和盟军未能缴获那些“逆天”的设计图,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和军事格局,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几个武器系统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整个科技发展的脉络,乃至地缘政治的走向。首先,我们得.............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在二战期间,苏联确实尝试通过宣传手段向德军士兵传播社会主义理念,试图瓦解其意识形态,但效果有限,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1. 德军宣传体系的强势性 纳粹意识形态的渗透:德国在1933年建立纳粹政权后,通过《德意志民族的自我完善》等宣传工具,将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混杂,强调“日耳.............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火炮技术确实存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地方,但这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而且苏联在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和创新。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方面:1. 工业基础的起点与发展路径: 沙俄遗留下来的工业底子薄弱: 苏联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才建立的。在此之前,沙皇.............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为何入侵波兰?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与动机1939年9月17日,苏联军队越过波兰东部边境,标志着对波兰的入侵。这一事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并对东欧的未来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入侵波兰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错综复杂历史、政治和战略考量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苏联为何入侵波兰,.............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在闪电战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下,迅速击败了波兰、法国等国,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都笼罩在纳粹的阴影之下。然而,尽管英国在大陆上失去了盟友,但其本土仍然是抵抗纳粹势力的一个重要据点。这时候,德国为何会选择将目光转向东方,挑战拥有庞大兵力和资源的苏联,而不是全力以赴将英国彻底击垮呢?这个问题,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