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在二战后将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逐出的方式,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战败者的惩罚”的背景下进行的。纳粹德国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国际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对德国战犯及其合作者及其家属进行清算的必要性,尽管这种大规模驱逐在人道主义上存在争议。这种行为被视为战后地缘政治重塑的一部分。
以色列建国和巴勒斯坦人的迁徙: 以色列在1948年建国过程中,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经历了被称为“Nakba”(大灾难)的事件,导致约70万巴勒斯坦人逃离或被驱逐出家园,成为难民。然而,与德国的情况不同的是:
国际社会定位: 以色列的建国被视为一个民族自决的体现,尽管其边界和建国过程存在争议。而巴勒斯坦人被视为被剥夺家园的受害者,国际社会普遍支持其回归权或得到补偿的权利。
非战败方惩罚: 以色列的建国并非对某个“战败方”的直接惩罚。虽然与阿拉伯国家有冲突,但驱逐当地原住民以建国,在道义和国际法上与战后惩罚战败国存在本质区别。

2. 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

禁止大规模强制迁移: 现代国际法明确禁止大规模强制迁移和人口清洗,这被视为严重的战争罪行和反人类罪行。1949年《日内瓦公约》等国际条约对此有明确规定。大规模驱逐巴勒斯坦人将直接违反这些核心的国际人道主义法律。
人权和民族自决: 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人权和民族自决的原则。虽然以色列强调犹太民族的自决权,但剥夺巴勒斯坦人在此地居住的权利,将其大规模驱逐,将严重侵犯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
国际监督和压力: 与苏联在战后相对孤立的环境下操作不同,以色列建国和其后的行为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以色列的行为进行了广泛的监督和批评,试图阻止大规模的强制迁移。

3. 政治和地缘战略考量:

阿拉伯世界的反应: 如果以色列试图大规模驱逐巴勒斯坦人,必将立即引发阿拉伯世界及其盟友的强烈反对和军事反击。这可能导致更大规模的地区冲突,对以色列自身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国际社会的反弹: 如前所述,国际社会不会容忍如此大规模的种族清洗行为。以色列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制裁、孤立和敌意,这可能摧毁其国家地位和生存基础。
国内政治和社会稳定: 以色列国内存在多元的声音,包括一些致力于和平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政治力量和公民社会。大规模驱逐巴勒斯坦人将引发巨大的内部动荡和道德危机。

4. 实施难度和实际后果:

人口规模和地理分布: 巴勒斯坦人口数量庞大,且分散居住在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以及以色列境内。与之相比,被苏联驱逐的德裔居民虽然数量也很大,但在当时的地缘政治和军事环境下,苏联拥有更强的控制力来执行这一命令。
潜在的抵抗: 任何试图大规模驱逐巴勒斯坦人的行动都将面临强烈的抵抗,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暴力冲突和人道主义灾难。

5. 战略上的选择和现实政治:

以色列的目标: 以色列建国的核心目标是确保犹太民族的安全和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在实践中,以色列也曾采取过各种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巴勒斯坦人口,但“完全驱逐”并非其主流的战略选项。原因在于:
政治可行性: 大规模驱逐在政治上和国际法上是不可行的。
经济和劳动力: 在以色列建国的早期,巴勒斯坦人也曾作为劳动力被使用。虽然这种关系后来发生了变化,但彻底驱逐也意味着失去潜在的劳动力资源。
“两步走”战略: 以色列的策略更多是采取逐步蚕食、控制和分化的方式,例如通过定居点扩张、军事占领、限制巴勒斯坦人流动等,而非一次性大规模驱逐。

总结来说,以色列没有像苏联那样大规模驱逐巴勒斯坦人的原因在于:

历史背景和国际合法性完全不同: 苏联驱逐德裔是在战后报复和地缘政治重塑的特殊背景下进行的,而以色列建国和巴勒斯坦人的迁徙是更为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民族冲突。
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的严格限制: 大规模强制迁移是国际法明确禁止的行为,会招致严厉的国际制裁和谴责。
巨大的政治和地缘战略风险: 任何此类行动都将引发阿拉伯世界的战争回应和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危及以色列的生存。
实际操作的难度和后果: 巴勒斯坦人口的规模和分布使得大规模驱逐的执行极为困难,并可能导致无法控制的暴力和人道主义灾难。
战略选择的现实性: 以色列更倾向于采用其他策略来管理和控制巴勒斯坦问题,而非完全驱逐。

尽管如此,巴勒斯坦人被驱逐和失去家园的事实仍然是该地区冲突的核心问题之一,并且在国际社会中引发了持续的辩论和关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做了,一直在做

user avatar

我寻思伪满洲国的日本当局也没能把中国人全赶跑啊

user avatar

核心有二点:

1.实力对比问题:苏联对德国,是后者战败崩盘对上战后超级大国,完全没有还价能力,也没有国际支持。

.而以色列直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这个国家能不能真正生存下去还是一个问题,因此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是一个优先顺序很低问题。而且历次停战条件底线也是保留加沙和西岸地区,当然后川普不走寻常路,把西岸能给的土地都给以色列那是后话

2.人口对比

以色列早期只是从海法和特拉维夫少数定居点慢慢慢形成人造国家,犹太人到现在这整个地区也不占多数,因此在现代社会对几百万人进行驱逐,不仅不现实,那事跟纳粹做的有什么区别? 这个二战受害者建立家园神主牌以色列的法统之一,还要不要?

user avatar

谢邀。

以色列缺人口,毕竟靠谱的犹太人都从事了军事和高科技相关的产业,剩下大量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谁干呢?不还是要让巴勒斯坦人来做吗?

你以色列又不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劳动不分贵贱。犹太人大爷才不肯屈就那些又脏又累还不挣钱的岗位呢。再加上还要养一批死守着犹太教原始教义,既不肯工作又不肯参军,只知道拼命造人的宗教傻子。离了巴勒斯坦人怎么玩儿的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一个很有趣的历史和文化现象。说在以色列建国前犹太人中“没有”文学家、艺术家,这说法有些绝对了,但要说为什么相对“不那么显眼”或者说集中涌现的现象不那么突出,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首先,我们得明白,犹太民族的文学和艺术传统其实是非常悠久的,只是在“建立以色列”这个概念出现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以色列明明是一个科技实力强劲、经济发达的国家,但为什么在世界五百强企业榜单上,却鲜少见到以色列本土的大型企业“常年稳居”?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以色列的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以及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确“常年稳居世界500强”的.............
  • 回答
    您好!关于巴以冲突中“没有以色列方面死伤的报道”的说法,这并不准确。实际上,关于以色列方面在冲突中遭受的伤亡情况,是有报道的,并且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报道是十分详细和广泛的。造成您可能有此误解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1. 信息源的侧重点和偏向性: 媒体的报道角度: 不同.............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具有代表性,它触及到了地图绘制、地缘政治、国家承认以及技术公司的立场等多个复杂层面。简单来说,高德地图不显示以色列是因为其母公司阿里巴巴在中国大陆的主营业务和用户基础主要在中国,并且其地图数据和内容提供商在中国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下运营,而中国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官方立场比较复杂且不直.............
  • 回答
    关于犹太人聪明且以色列在某些时期发展不发达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历史、社会、文化、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需要细致地分析。关于犹太人的“聪明”“聪明”是一个主观且多维度的概念,用在犹太人群体上,通常指的是他们在教育、学术、科学、艺术、商业等领域的杰出成就和高比例的成功人士。这并非源于某种基因上的.............
  • 回答
    关于“五次中东战争”这个说法,需要先做一个澄清。通常我们讨论的中东冲突历史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为“五次”并明确界定的战争序列。历史上的中东冲突非常复杂,有大规模的战争,也有小规模的冲突、代理人战争等等。但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将几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发生的军事对抗视为“中东战争.............
  • 回答
    很多人可能知道,希伯来语是以色列的官方语言,但可能不清楚为何意第绪语,一种在犹太民族中有着悠久历史和广泛受众的语言,却未能获得同样的地位。这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优劣,更多的是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潮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意第绪语的辉煌与困境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困惑。一方面,我们确实常常听到犹太民族在学术、科学、艺术等领域有着惊人的成就,涌现出无数诺贝尔奖得主,被誉为“拉比的民族”,读书似乎是他们血液里的基因。另一方面,当我们把目光投向犹太民族整体的历史,特别是以色列这个国家,似乎很难用“兴盛”来形容,反而充.............
  • 回答
    确实,最近几年性别对立这个话题好像无处不在,感觉大家讨论得特别激烈,有时候让人觉得有点疲惫。你说得对,好像以前也没这么剑拔弩张的,以前大家好像没这么在意这些东西,或者说,没有这么公开地去争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社会发展和观念的变迁:这是最.............
  • 回答
    “没有美国参与,俄罗斯一个月就能推平欧洲”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夸张的、带有强烈政治宣传色彩的论调,而不是一个经过严谨军事推演的结论。它试图通过制造一种令人震惊的、看似板上钉钉的军事优势来达到特定目的,通常是为了: 震慑欧洲国家: 意在让欧洲各国产生恐惧感,认为它们在军事上根本无法与俄罗斯抗衡,.............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非常普遍但又常常被忽略的设计习惯。我们为什么习惯于让手表从“正右”开始,并以逆时针方向转动?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人类的自然感知到历史的演变,再到实际使用的便利性,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手表设计。首先,我们得从“正右”这个起点说起。为什么不是.............
  • 回答
    .......
  • 回答
    唐朝灭亡后,中国未能重现三国鼎立或南北朝对峙那样相对有组织性的分裂局面,而是陷入了更为混乱、碎片化的五代十国时期,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历史原因。如果我来分析,可以从几个关键点来梳理:一、政治制度的瓦解与权力真空的加剧唐朝中期以来,虽然中央集权一度恢复,但藩镇割据的弊病却从未根除。安史之乱后,中央政府.............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说“以前的孩子没有心理问题”,因为历史上也存在儿童心理问题的现象,只是在认识、诊断和记录方面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然而,我们确实观察到当代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和广度似乎有所增加,这背后有多重.............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用“不可证伪”来批判中医,却不以此批判数学,我们需要先梳理清楚“不可证伪性”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科学语境下的意义和局限。“不可证伪性”的由来与科学标准这个概念主要源于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要想具有科学性,就必须能够被经验事实所“证伪”,也就是说,理论的预测如.............
  • 回答
    要说孙权晚年为啥不像年轻时那么精明,这事儿可就说来话长了,里面门道多着呢。人到了一定年纪,精力、心态、处境,哪一样不跟着变?孙权这皇帝也一样,不能总拿年轻时候那股子虎劲儿,要求他跟几十年前一模一样。首先,你得看孙权这辈子活了多久。他从二十几岁就开始接班,那时候是“虎父无犬子”,上面有周瑜、鲁肃、吕蒙.............
  • 回答
    您提出的“中国在78年后取得了超英赶美的成就”以及“78年以前没有”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辨析和澄清。首先,对于“超英赶美”的定义本身就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衡量标准。关于“超英赶美”的定义: 经济总量(GDP): 这是最常见的衡量标准。中国在2010年左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经济总量上不.............
  • 回答
    唐朝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提及唐朝,我们往往会想到繁盛的经济、开放的文化、强大的军事,以及那位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位期间,虽然以“周”作为国号,但她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为何后世在划分唐朝历史时,并没有以武则天称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