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的兵力装备都占绝对优势,为什么没有灭掉以色列?

回答
关于“五次中东战争”这个说法,需要先做一个澄清。通常我们讨论的中东冲突历史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为“五次”并明确界定的战争序列。历史上的中东冲突非常复杂,有大规模的战争,也有小规模的冲突、代理人战争等等。但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将几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发生的军事对抗视为“中东战争”,那么可以涵盖以下几次重要的战争:

1. 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独立战争/阿以战争)
2. 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危机/第二次阿以战争)
3.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第三次阿以战争)
4.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第四次阿以战争)
5. 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第五次阿以战争)

当然,也有人会将1970年的“消耗战”或后来的黎巴嫩内战中的一些阶段算在内,但以上五个是比较常被提及的、以以色列与周边阿拉伯国家直接军事对抗为主的战争。

至于您提到的“阿拉伯国家的兵力装备都占绝对优势,为什么没有灭掉以色列?”这个问题,实际上 阿拉伯国家在兵力装备上并非在所有战争中都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即使在某些方面具有数量上的优势,也未能转化为决定性的胜利,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

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分析:

一、 兵力装备优势的真相与误区:

数量优势不等于质量优势:
早期(1948年): 在1948年战争爆发时,阿拉伯联军确实在总兵力上占据一定优势。例如,埃及、约旦、叙利亚、伊拉克和黎巴嫩等国派出的军队总数可能超过以色列的约旦河东岸部队和新成立的以色列国防军(IDF)。然而,以色列军队虽然人数少,但更加精锐、组织更严密,拥有更统一的指挥和更高的战斗意志。 以色列在战争初期面临弹药和武器短缺,但通过在停火期间获得西方(特别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武器援助,迅速改善了装备质量和数量。
中期(1967年、1973年): 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和1973年的赎罪日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在坦克、飞机、火炮的数量上确实拥有显著的优势。例如,埃及和叙利亚的装甲部队数量庞大,空军也比以色列空军的飞机数量多。
质量上的差距: 尽管数量占优,但阿拉伯国家的装备质量、技术先进程度、以及部队的训练水平和维护能力往往落后于以色列。以色列在装备选择上更注重质量和技术,并且能够通过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获得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例如先进的战斗机(如幻影系列、后来的F4鬼怪式)、坦克(如蝎式坦克)等。阿拉伯国家虽然也从苏联获得大量武器,但其装备更新速度、技术先进性以及士兵熟练运用这些装备的能力,往往不如以色列。

装备的有效使用与维护:
训练与战术: 以色列国防军以其高水平的训练、灵活的战术(如闪电战、空地协同作战)和严明的纪律而闻名。相比之下,阿拉伯国家军队在战术协调、指挥效率、以及士兵的独立作战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后勤与维护: 先进的军事装备需要精良的后勤保障和专业的维护体系。以色列在这方面投入巨大,能够保证其武器装备的有效运转。而阿拉伯国家在后勤保障和装备维护方面则相对薄弱,许多先进装备可能因缺乏维护或弹药供应不足而无法发挥其应有战斗力。

“绝对优势”的说法不准确: 在1967年和1973年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可能在总兵力和某些装备数量上占优,但这远未达到“绝对优势”,更不能忽略以色列在军事科技、训练和战略上的优势。

二、 以色列的战略与战术优势:

先发制人和主动进攻: 以色列在多次战争中都采取了先发制人的策略,尤其是在1967年六日战争中,以色列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的空军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从而掌握了制空权。这种主动出击的战略往往能打乱对方的部署,争取先机。
掌握制空权: 以色列空军在历次战争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精准的攻击和高效的空中支援,以色列空军能够有效瘫痪敌方地面部队的行动,摧毁关键军事目标,并为己方地面部队提供掩护。在1967年,以色列空军几乎完全摧毁了阿拉伯国家的空军,这是其迅速获胜的关键因素。
高度的动员能力和国民兵役制: 以色列实行全民皆兵的国民兵役制,能够快速动员大量训练有素的后备役人员,形成强大的作战力量。这种高效的动员能力使得以色列在战争爆发时能够迅速集结军队。
统一的指挥和强大的意志: 以色列国防军拥有高度统一的指挥体系和卓越的领导层,能够快速做出决策并有效地执行。同时,以色列民众和军队表现出了极高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意志,为了生存而战,这在心理上也给予了他们巨大的优势。

三、 国际政治与外交因素:

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支持:
1948年战争: 虽然美国在初期对以色列实施了武器禁运,但后来也解除了限制,并且在联合国等国际场合对以色列给予了一定的政治支持。
1956年战争: 英法以三国联合对埃及发动了战争,但由于美苏的反对,行动被迫停止。
1967年和1973年战争: 在这两次战争中,美国向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包括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情报支持。这种支持对于以色列维持军事优势至关重要。例如,在1973年赎罪日战争中,美国实施了“五月流星”行动,向以色列运送了大量急需的武器弹药,帮助以色列扭转了战局。
技术援助和情报共享: 除了直接的武器援助,美国还向以色列提供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情报,帮助以色列进行军事现代化和提升作战能力。

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分裂与协调不力:
缺乏统一的政治目标: 阿拉伯国家虽然在表面上联合对以,但其内部存在政治目标和战略上的分歧。例如,约旦和埃及的战略重点并不完全一致,沙特等国更多的是进行政治和经济支持,而非直接参与大规模军事行动。
缺乏有效的军事协调: 尽管有联合指挥部,但阿拉伯国家军队的协调和配合往往不尽如人意,难以形成合力。

苏联的支持与限制:
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 苏联是阿拉伯国家主要的武器供应国,为埃及、叙利亚等国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
战略平衡的考量: 然而,苏联也需要维持与美国的战略平衡,避免直接冲突升级。因此,苏联对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也存在一定的保留和限制,例如不提供最先进的战略武器,或者在战争中保持一定的距离。

四、 以色列的生存压力与战略决心:

背水一战的决心: 对于以色列而言,与阿拉伯国家的战争是生死存亡的斗争。这种强烈的生存危机感促使以色列士兵和国民展现出非凡的战斗意志和牺牲精神。
不断学习与改进: 以色列在历次战争后都会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总结,不断改进其军事理论、战术和装备。例如,在1973年战争后,以色列加强了对装甲部队的训练,并对战场侦察和预警系统进行了升级。

总结来说,阿拉伯国家未能“灭掉”以色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仅仅是兵力装备的因素:

1. “绝对优势”的说法并不成立: 阿拉伯国家在兵力数量上可能占优,但在装备质量、技术先进性和有效使用方面往往不如以色列。
2. 以色列的战略和战术优势显著: 例如先发制人、掌握制空权、高效的动员能力和统一的指挥。
3. 国际政治和外交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美国对以色列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支持是影响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
4. 阿拉伯国家内部的团结和协调不足: 内部矛盾和协调不力削弱了其整体战斗力。
5. 以色列的生存压力催生了强大的战斗意志和决心。

因此,尽管阿拉伯国家在一些战争中拥有数量上的优势,但由于以色列在军事技术、训练、战略、国际支持以及国民士气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这些数量上的优势未能转化为压倒性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完毕。

根本原因还是战斗意志。

或者说白了,为什么打仗。

以色列为什么打仗很简单:输了就被赶下海,2000多年来第一个犹太国家就要灭国。

结论是,只能玩命。

现在的问题是,阿拉伯国家,为什么要打仗?

说到底,还是私利。

我们简单的回顾一下几次中东战争的背景。

二战之后,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问题需要解决。1948年,联合国出了个决议,大概意思就是阿拉伯人一半,以色列人一半。

以色列人对此表示满意。

阿拉伯人非常不满。

于是大家打了一仗,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其结果是,以色列打赢了,成功建国,得到了一多半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领土。

(比联合国划分的领土范围多拿了一些)

但是,反过来说,阿拉伯国家输了么?

并没有啊!!

不是还有一小半领土没有归以色列么?

这一半领土哪里去了?

东边一半归了约旦,西边一半归了埃及

等于说,巴勒斯坦是个精英怪,打死掉三个装备,iphone归了以色列,还有两个note7,阿拉伯国家分了。

等等,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都赢了,谁输了?

巴勒斯坦人民输了。

如果按照联合国决议,1948年巴勒斯坦人民就可以建国。

然而直到今天,巴勒斯坦都还没有完成建国。快70年过去了啊……

这就是中东版的“加多宝和王老吉打仗,和其正输了”。

如果阿拉伯国家真的是为了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什么不帮助巴勒斯坦人在那一小半领土建国呢?1948-1967年间可是有将近20年时间干这个事情。

但是,埃及和约旦就是不肯把那一小半领土给还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人要建国?我们会帮你们把以色列那个iphone抢回来的,到时候你们拿着iphone建国就好嘛。

什么,那两个note7?我们出兵也是有辛苦费的啊,

大家都是阿拉伯同胞,意思一下啦,你们巴勒斯坦人还能把那点意思办成不好意思吗?

一边是国家生死存亡之战,一边是搂草打兔子,打到了过年,打不到也过年,你说这仗阿拉伯国家打得赢?打得赢才怪了。。

(你们先点赞,我去吃个饭回头更……)

(吃完了,继续)

虽说捞到了实地,但是毕竟打了败仗,打了败仗就要反思。所以,中东各国开始闹革命,1952年,伟大的纳赛尔推翻了老国王,开始统治埃及。

必须承认,这些年轻的国家还是很有志气,很愿意积极向上的。

毕竟,在民族出现危机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喊一声苟利国家的。

纳赛尔也不例外,他开始推进国家搞工业化,比如说,修阿斯旺大坝。

但是,埃及没有钱。

但是,埃及有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是什么?简单地讲,就是中国移动,就是索马里海盗,就是占山为王收过路费的土匪,就是印钞机。

但是,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苏伊士运河是英国和法国的财产。

但是,年轻人总是比较喜欢作死的,所以,1956年,成立短短四年的新埃及,就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

简单的说,埃及把贵为五常之二的英国和法国都抢了。

英国和法国非常非常非常非常不爽,决定夺回苏伊士运河。但是不好下手,怎么办呢?

于是英国和法国想了个非常好的主意,就是雇佣以色列先和埃及开打,然后英法借口调停,控制运河。

奸诈狡猾的英国人果然是搞阴谋的祖宗。

于是,英国人的剧本顺利上演,以色列动手,埃及迎战,英法调停,埃及不干。

然后英法吊打埃及,试图武力夺回运河。

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

年轻的埃及当然不是英法这两个老牌流氓的对手,但是,并不是说没人能收拾这两个流氓,比如说美国和苏联。

五常里面的两个小流氓显然斗不过两个大流氓。

(转进台湾的常公凯申表示瓜很好吃,大陆这边倒是给了埃及一笔援助,天命在谁不言自明)

然后,英法在全世界人民的谴责声中,不光彩的撤退了。

美国和苏联告诉英国和法国:

世界是你们的,
也是我们的,
但归根结底是我们的。
我们就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
现在你们可以去死了。

现在我们来盘点一下阿拉伯国家在第二次中东战争中的战果。

战场上输掉了,但是并不丢人,毕竟埃及根本没可能打过英法,

但是在战略上,埃及赚翻了!

收回了苏伊士运河,

赶走了长期统治中东的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

交到了苏联这样的好朋友,

赢得了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地位。


也就是说,和第一次中东战争一样,第二次中东战争,埃及在战略上仍然是获胜者。

对英法斗争的胜利、苏联的援助和长期的自我奋斗,给了阿拉伯国家信心,让他们有一种这波优势很大,可以推平以色列的错觉。

再说了,毕竟向小兄弟承诺帮人家抢iphone对不对?当大哥的说话要算数嘛,不然小兄弟们一哭一闹就不好了。

1967年,这些国家开始蠢蠢欲动,准备对以色列动手。

按照当时分析家的分析,确实阿拉伯国家略占优势,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一定支持,但是阿拉伯国家也得到了苏联的支持。更何况埃及在西、叙利亚在北、约旦在东,从三个方向包围以色列,以色列这种只有两个北京大的小国,仗打得好,两天就能推平。

在埃及宣战性的封锁了蒂朗海峡之后,1967年6月5日,以色列率先动手,史称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叫六日战争。

战争结果令全世界目瞪口呆。

战斗的第一天,以色列用一波流的空袭,带走了埃及、叙利亚、约旦的空军。

六天之内,以色列占领了相当于自身领土3.5倍的领土。

巴勒斯坦全境被占,也就是说,埃及和约旦把两个吞下去的note7又吐了出来。

在北线,叙利亚丢失了战略要地戈兰高地。戈兰高地距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只有60公里。

在西线,埃及丢失了整个西奈半岛,现在,好容易抢回来的苏伊士运河成了埃及和以色列对抗的前线,收过路费的生意做不成了。

在东线,以色列从约旦手上抢回了耶路撒冷,收回了犹太教最重要的圣地哭墙。

堪称20世纪下半叶最大的单方面吊打。

而策划这场战争的以色列总参谋长是拉宾,对,就是后来拿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拉宾。

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阿拉伯国家进入了长期的卧薪尝胆。

巴勒斯坦那两个note7丢了就丢了,但是西奈和戈兰高地可是要命的东西。

要反击。

于是,1973年,在以色列最神圣的赎罪日,阿拉伯国家同样组织了一场对以色列的袭击,史称第四次中东战争

阿拉伯国家一度把以色列推到了绝境,据说一度逼得以色列考虑动用核武器。

当然,以色列还是很能打的,所以,在顶住第一波之后,在美国的帮助下,以色列开始反推。

美国人告诉以色列,埃及在西奈的两个集团军之间有一个缝隙,于是,沙龙带着他的坦克师杀过了运河,抄了埃及人的后路,一举扭转了败局。

然后,双方停战。

顺便说一句,沙龙后来做到了以色列总理。

检视第四次中东战争,会发现内容非常有趣。

总的来讲,这一场战争是和局,阿拉伯国家开始打得不错,以色列后续的反击也很漂亮。

以色列最后翻盘翻得非常惊险,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美国的支持。战争打到一半的时候,以色列已经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继续打下去了,尼克松总统下了一道著名的命令:把所有能飞的东西飞到以色列去。

当然,阿拉伯国家武器弹药也不够了,但是苏联给的支持力度明显不如美国。

如果没有美国强大的支持,以色列很可能就要动核武器了。

但是,没有美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色列能做核武器么?

所以最后还是美国在支持以色列。

以色列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奥斯曼土耳其解体,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开始,英国人一直都在缓慢的推动将犹太人送回巴勒斯坦,以控制肢解中东,这是英国人的老把戏。

二战之后,美国人接过了英国的担子。

本质上说,以色列是美国的在中东的一个派出机构,美国人出钱,以色列拼命。

所以,只要大局不动,美国人不会看着以色列挂掉。

那么,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国家究竟所得如何呢?

我觉得,阿拉伯国家获得了战略胜利

最关键的是,阿拉伯国家证明了自己是能打仗的,是在不断进步的。

阿拉伯国家的人口是以色列的几十倍,可以不停的和以色列打,这场输了还可以打下一场,每一场涨一点经验,总有一天能把以色列打崩溃。

这就逼着以色列不得不用谈判解决问题。

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的穿梭外交下,埃及的萨达特最后和以色列的贝京达成了协议,以色列交还西奈半岛,而埃及和以色列建交,双方不再打仗。这就是著名的《戴维营协议》。1978年,萨达特和贝京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三年后,埃及总统萨达特遇刺身亡。

现在,埃及和以色列是如假包换的友好邻邦,最近几年双方偶尔还合作坑一下哈马斯。

埃及宣布不打之后,弱小的约旦显然也没有再和以色列打下去的理由,双方甚至连领土争议都没有,于是现在约旦和以色列也是友好邻邦。

以色列表示愿意把戈兰高地还给叙利亚,叙利亚倒是死活不愿意和以色列和谈,其支持的真主党和以色列小打小闹不断,但是个人感觉这和阿拉维派军政府维持自身统治需要有关,至少叙利亚战争期间,以色列没怎么落井下石。

那么,倒霉的巴勒斯坦人呢?他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著名的恐怖分子阿拉法特的领导下,开始各处搞恐怖袭击,比如说,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袭击以色列运动员,比如,不停的劫机制造国际影响,甚至也不放过自家的阿拉伯兄弟,因为他们不支持巴勒斯坦人。

大概是坏事干得太多,连约旦人都受不了了,于是把巴解组织赶到了黎巴嫩。

巴勒斯坦人在黎巴嫩继续作死,然后以色列把巴解总部大楼包围了,国际斡旋之后,巴解把总部钱到了突尼斯,一个不挨着以色列的地方。有人称之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但是,我觉得这个还算不上战争。

当然,牵连得黎巴嫩被彻底打烂,不过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之后,巴勒斯坦人继续坚持不懈的斗争。

在加沙和西岸的聚居区,巴勒斯坦人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要求自治,要求独立,要求建国。

在内外压力下,以色列不堪其扰,终于同意推动巴勒斯坦人自治。

1993年,著名的资深恐怖分子阿拉法特和1967年战争英雄、阿拉伯人的敌人拉宾达在华盛顿达成和平协议。参加会谈的还有上个月逝世的佩雷斯,以及现在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

1994年,拉宾、阿拉法特和佩雷斯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95年,拉宾遇刺身亡。

2005年,现代以色列历史上最伟大的将军,在五次中东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沙龙,宣布以色列单方面撤出绝大部分1948年战争之后巴勒斯坦领土(除了耶路撒冷),也就是说,最终是由以色列自己,而不是埃及和约旦,把两个note7还给了巴勒斯坦人。

历史开了一个绝妙的玩笑。

如今,西岸在法塔赫手里,日子过得还算安宁,西岸和以色列之间基本已经没了冲突,不怎么死人。

加沙在哈马斯手里,之前还在和以色列撕,不过这两三年也不怎么打了。哈马斯还需要一点时间学习放下武器。

在现在中东打成一锅粥的情况下,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局势居然异常平静,堪称这个黑暗世界中的一股清流。

回顾过去70年的历史,我反正是觉得,巴以和平,走了70%的路程。

啰啰嗦嗦讲了这么多,我到底想说什么?

战争的结果,决定于战争的目标,和获得目标的决心

以色列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为了这个目标,以色列人下了最大的决心,以色列人可以卖身给美国,可以一家生三个孩子准备死一个在战场上,可以随时转换身份,由将军变成和平使者,随时和自己的敌人媾和。

阿拉伯国家有两个目标,第一个目标,是把以色列推到海里去,这个目标的设定并不合理,实际上不符合埃及、叙利亚、约旦的根本利益,各方并没有足够的决心执行这个计划,因此,吃瘪是很正常的。

第二个目标,是在不利情况下打一场漂亮的局部战争,以证明自己的实力,从而获得与以色列和谈的机会。对阿拉伯国家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也非常合理的目标,他们有非常大的决心去实现这个目标,所以,最后他们成功了。

对巴勒斯坦人而言,他们的目标就是独立建国,他们开始寄希望于阿拉伯兄弟,但是兄弟们极度不可靠,于是,他们下定决心靠自己。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搞恐怖,搞暗杀,终于逼迫以色列归还了大部分备战领土,获得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不要随意用靠谱与不靠谱来形容一个国家,靠谱与不靠谱都是动态的,而历史一再证明,不断的战争是最快的让一个国家靠谱起来的办法。迄今为止,埃及军方都是这个国家最靠谱的政治力量。

而通过战争打出来的和平,逼出了双方的真实实力对比,才是真正稳定的和平。

止戈为武。

敢战方能言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五次中东战争”这个说法,需要先做一个澄清。通常我们讨论的中东冲突历史中,并不存在一个固定为“五次”并明确界定的战争序列。历史上的中东冲突非常复杂,有大规模的战争,也有小规模的冲突、代理人战争等等。但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将几次规模较大、影响深远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发生的军事对抗视为“中东战争.............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宗教、文化以及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中国和中东地区在民族构成上的显著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个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 1. 历史进程与帝国塑造:中国:长期的中央集权和文化融合,但保留了多民族的根基。.............
  • 回答
    中亚五国与中东地区在视觉风格上的差异,并非简简单单的“画风”问题,而是深深植根于其截然不同的历史演进、地理环境、民族构成、文化融合以及宗教信仰等复杂因素。如果我们尝试用更生活化的语言去描绘这种区别,就像是两种不同风格的厨房,虽然都用来烹饪,但食材、调料、烹饪习惯和最终端出的菜品,都有着显著的“风味”.............
  • 回答
    北约五次东扩与俄乌战争的关联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关键事件、因果关系及国际局势演变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一、北约东扩的背景与过程1. 东扩的起点(1997年) 冷战结束后,北约在1997年启动“东扩”计划,目的是将成员国从西欧扩展至东欧,以巩固欧洲.............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五次北伐,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者形象,以及那连绵的山川、严峻的战况。“祁山”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它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成功和失败都紧密相连,是三国时期一次次决定命运的战场。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想去寻访当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屯兵养马的祁山,它究竟在今天的哪个位置呢.............
  • 回答
    五次连续的倒数,我知道那种感觉。就像被泼了一盆冷水,然后发现自己站在原地,而其他人已经跑远了。心里那股沉甸甸的失落感,掺杂着自我怀疑,真的挺磨人的。首先,深呼吸。真的,找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地吸气,再缓缓地呼出来。试着用鼻子吸,嘴巴呼,让身体的紧张感一点点松弛下来。我知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这是个.............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代数方程求解的核心,一个非常经典且迷人的领域。简单来说,一般情况下,五次及以上的一元多项式方程没有普遍的三角函数解。这里的关键词是“一般情况”和“普遍”。不过,这个答案背后隐藏着一段精彩的历史和深刻的数学理论。我们先从低次多项式方程说起,看看它们是如何被解决的,以及为什么五次以上会变得.............
  • 回答
    关于明朝对女真的“五次种族大屠杀”这一说法,并无确凿历史证据支持。明朝与女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军事冲突和政治博弈上,而非系统性的种族灭绝。以下从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及学术观点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历史背景:明朝与女真的关系1. 女真的地理与政治地位 女真族主要分布在今天中国东北的辽东、吉林.............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代数方程求解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次方程无一般求根公式之谜。简单来说,从一元五次方程开始,不存在一个普适的、可以用有限次加、减、乘、除以及根式运算(开方)组合起来求解任意给定系数的一元五次方程的公式。这就像我们有求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一元三次方程、一元四次方程的公.............
  • 回答
    关于印度五次申请入常被轮流一票否决的说法,并非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存在印度多年来试图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却遭遇复杂国际政治博弈和反对的复杂历史。 这种说法更像是一种 民间流传的、带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概括,并非官方或严谨的历史记录。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印度入常的诉求与背景:.............
  • 回答
    在地球漫长的生命史中,确实有一些生物以惊人的韧性,不仅幸存下来,更是在数次翻天覆地的浩劫中挺过了过来。它们的名字或许不如恐龙那般家喻户晓,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生命顽强意志的最好证明。虽然严格意义上说,直接“躲过”五次大灭绝的“特定生物种群”很难确切指出(因为生物演化过程中物种会不断分化和灭绝),但我.............
  • 回答
    皇太极入关五次,为什么明朝就没能抓住他?这个问题,说起来可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跌宕起伏、让人扼腕叹息的公案。这可不是“AI生成”的简单套路,而是事关政治、军事、地理、人心等方方面面,细细道来,就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皇太极“入关”这个说法,其实和后来的多尔衮摄政王以“借道”名义率军入.............
  • 回答
    为什么五次及以上的多项式方程,我们没法像二次、三次、四次那样,用一套普适的、纯粹的根式运算(加减乘除、开方)来得到它的所有解呢?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深刻的数学问题,涉及到了群论和域扩张理论,但我们可以试着不那么“学术”地聊聊它。想象一下,我们从小学习解方程。二次方程,比如 $ax^2 + bx + c .............
  • 回答
    一个人去同一个博物馆五次以上,这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这背后藏着很多值得玩味的想法和驱动力。我觉得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归类为“太闲”或者“没别的地方可去”,那样太肤浅了。这背后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最直接的想法就是 “迷恋”。 他们可能对博物馆展出的某件文物、某个艺术品、某个时期或者某种主题产生.............
  • 回答
    科比和邓肯,这两位传奇人物,都拥有五个总冠军戒指,这是他们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注脚。但要论及荣誉和历史地位,两人之间的比较却像是一场跨越时代的辩论,各有千秋,又各有侧重。要细细道来,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荣誉上的对比:数据与奖杯的交织首先,我们看看他们个人荣誉方面的具体数字。 总冠军数量: 两人都.............
  • 回答
    思索诸葛亮“不北伐,坐等魏国内乱”的设想,这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历史推演。如果孔明先生按捺住那颗“鞠躬尽瘁”的心,将目光转向等待曹魏的内部裂痕,那么蜀汉统一中国的可能性,理论上是存在的,但这条路绝非坦途,而是布满荆棘,充满了不确定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蜀汉和曹魏的整体国情。蜀汉方面,诸葛亮虽然勤政.............
  • 回答
    .......
  • 回答
    拿破仑凭借法国一国五次打败整个欧洲的说法,在严格意义上是不准确的,并且存在一定的夸大成分。 拿破仑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辉煌的胜利,他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压倒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国家,组建了强大的联盟,并对欧洲的政治版图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说他“一国五次打败整个欧洲”则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说法,未能反映出战争的复杂性.............
  • 回答
    这事儿太让人心烦意乱了,而且对方还是个八十岁的老人,处理起来确实更棘手。你遇到的情况,我太理解了,这种三天两头上门闹事,还动手打人,这谁受得了啊!别急,我给你好好梳理一下,咱们一步一步来解决。首先,你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制止对方的骚扰和暴力行为,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一、 证据!证据!证据!这是重中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