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五次北伐,以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双方兵力和人口土地均很悬殊,为什么那么自信能打得过曹魏?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

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首先,要明确一点,诸葛亮北伐并非个人“自信”的凭空而来,而是蜀汉政权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存危机下的唯一出路: 蜀汉政权自刘备建立以来,就处于一个极其不利的地理位置。东有孙吴,西面则被羌、氐等少数民族部落包围,北面则是强大的曹魏。其地盘狭小,人口稀少,资源匮乏,长期下去,被曹魏吞并几乎是时间问题。诸葛亮深知,若不主动寻求突破,蜀汉早晚会坐以待毙。
“隆中对”的战略蓝图: 刘备集团在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就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其中明确指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治戎讲武,励精图治,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这里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就是指北伐中原。这套战略是刘备集团决策的根本,诸葛亮作为丞相,继承并执行这份战略,是他天职所在,也是蜀汉唯一的出路。
“汉贼不两立”的政治道义: 曹魏虽强大,但在法统上,其政权并非汉朝正统。蜀汉以“兴复汉室”为旗帜,占据了政治道义上的制高点。每一次北伐,都是在强调自己是汉室正统,是对曹魏篡政行为的挑战。这种道义上的感召力,对于当时天下士人和百姓来说,是有一定影响力的,能够争取人心,为北伐提供道义支持。

二、 并非“以卵击石”,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准打击:

诸葛亮北伐,绝非那种毫无准备、孤注一掷的“硬碰硬”。他的战略是建立在对双方实力、地理环境、以及战争规律的深刻认识之上的。

选择正确的进攻方向和目标: 诸葛亮深知蜀汉兵力不足以与曹魏进行全面决战。因此,他选择了陇右地区作为主要的进攻方向。
地理优势: 陇右地区多山地、高原,易守难攻,且与蜀汉腹地关中之间有天然的地理屏障(如祁山、散关等)。一旦占据关键隘口,便能形成对曹魏的战略优势。
战略价值: 陇右地区人口虽然不如中原,但其民风彪悍,多为骑兵,且是曹魏重要的兵源和粮草供应地。如果能攻占陇右,不仅能削弱曹魏的力量,还能为蜀汉争取更多的兵力和资源,并为下一步进军关中打下基础。
避开曹魏主力: 曹魏的主力集中在中原地区,而陇右地区相对空虚,且防御体系不如中原完善。诸葛亮通过迂回作战,可以避免在不利的地形和兵力对比下与曹魏主力硬拼。
“攻心为上”的策略: 诸葛亮在北伐中,非常注重争取民心和利用曹魏内部矛盾。
安抚陇右人民: 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严格军纪,秋毫无犯,并对当地民众进行安抚,承诺恢复汉室,这一点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所记载,表明蜀军的到来并不像是掠夺者,而是解放者。这有助于争取陇右地区的民众支持,甚至招降部分魏军。
利用曹魏的军事弱点: 曹魏虽然强大,但其将领之间并非铁板一块,且边境防守往往存在漏洞。诸葛亮曾多次利用曹魏守将的疏忽或内部矛盾,例如第一次北伐利用了曹叡对大将的不信任,以及街亭的失守;第三次北伐欲联合吴国,同时派兵攻打雍、凉。
“拖垮”而非“歼灭”的战略: 诸葛亮深知以蜀汉的力量无法一举歼灭曹魏,他的北伐更多的是一种消耗战和战略牵制。
消耗曹魏的国力: 曹魏需要投入大量兵力、物力、财力来应对蜀汉的进攻,每一次北伐都迫使曹魏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和防御准备,这对曹魏的国力是一种持续的消耗。
牵制曹魏兵力: 蜀汉的北伐,迫使曹魏不敢将兵力完全集中于对抗孙吴,或者用于内部的政治斗争,从而为东吴争取了战略空间,有利于形成“三国鼎立”的均势。
争取时间,积蓄力量: 诸葛亮通过北伐,为蜀汉争取了相对和平的发展时间,让国内能够安心生产、训练军队,并试图通过北伐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人才,以图壮大。

三、 战术上的高明与无奈:

虽然战略上有着清晰的考量,但在具体执行层面,诸葛亮也并非没有遇到困难和挫折,他的“自信”也伴随着对现实的清醒认知和战术上的灵活调整。

军事才能的发挥: 诸葛亮本人杰出的军事才能,在北伐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善于运用奇谋、阵法(如八阵图),粮草运输也精心组织(如木牛流马),对战局的判断和把握往往能先发制人,给曹魏带来巨大的压力。例如,在第一次北伐中,他取得多处胜利,如攻占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震动了曹魏。
补给线的脆弱性: 蜀汉地处偏远,与曹魏作战,其补给线极其漫长且脆弱。这是诸葛亮北伐最大的瓶颈之一。一旦补给不畅,即使取得军事上的优势,也难以维持。例如,第一次北伐后期,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被迫撤军。
人才的局限性: 相比于曹魏庞大的人才储备,蜀汉在人才方面也存在一定短板。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优秀将领,但后期诸葛亮身边可用之人相对较少。例如,第二次北伐时,关键的街亭由马谡防守,最终导致失利。
对曹魏士气的打击: 尽管诸葛亮未能最终成功,但他的北伐行动本身,对曹魏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士气打击。许多史书记载,曹魏方面对诸葛亮的军事能力是极为忌惮的。如《三国志》记载,曹叡曾多次亲自到长安督师,可见对蜀汉的重视程度。

总结来说,诸葛亮五次北伐的“自信”,并非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对国家生存状况的深刻洞察、对“隆中对”战略的坚定执行,以及对敌我双方实力、地理环境、政治格局的周密分析之上的。

他并非妄想以一州之力灭亡曹魏,而是通过主动出击,寻求战略突破,消耗敌人,争取生存空间,并为“兴复汉室”这一政治理想而努力。 他的北伐,是对蜀汉命运的一场豪赌,赌的是能否在劣势中找到生机,能否通过持续的军事压力来维持三国的均势,并寄希望于时局的变化,为蜀汉带来转机。

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诸葛亮的北伐,极大地延缓了蜀汉灭亡的进程,巩固了蜀汉在三国中的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耗了曹魏的力量,为后来的三国鼎立局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种“自信”的背后,是深厚的战略智慧、坚定的政治信仰,以及面对绝境时的不屈不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北伐和信心无关,甚至和道德也无关。可以说,诸葛亮从来就不曾有过胜利的信心,但为了维持蜀汉政权,诸葛亮除了连续北伐别无选择。

维持一个政权,最深层次的要求是统一价值观;最浅层次的要求,是最大程度降低统治成本。

刘备集团作为巴蜀地区的外来户,最优先考虑的是如何面对本地人的疑虑和仇视成功扎下根。在东汉儒家文化已经大规模普及的前提下,扯起兴复汉室的大旗就是塑造凝聚力的捷径。因此,汉就是刘备集团最有效的护身符。为了证明护身符不是高仿水货,蜀汉政权必须持续不断地向刀刃向外依依东望。

一个政权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越复杂多元,统治成本也越高昂。军队是最容易保持一致性的集体,先军政治是成本最低的统治模式。诸葛亮持续北伐,本质上就是将蜀汉政权变成了战争机器,从而最大程度上减轻了行政管理负担,也进而简化了空降政权的本地化经营难度。

以上所述,不是否定或贬低诸葛丞相的思想道德境界和政治治理能力,而是恰恰相反。一个大政治家,首先要有洞察时势和因势利导的能力。诸葛丞相恰恰在蜀汉处于极端劣势的情况下,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条件发挥到了极限值。

孙子兵法讲究: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诸葛丞相可以说是发挥到了极致。唯一可惜的是,时间从来没有站在蜀汉这一年。但人事已尽,天命不可为的地方又何足惜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诸葛亮五次北伐,以蜀汉一州之地对抗曹魏九个州,兵力、人口、土地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仍能自信满满地发起进攻,甚至屡次让曹魏方面感到压力,这背后有着一套非常清晰且深远的战略考量,绝非一时的鲁莽。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一、 并非“自信”的孤注一掷,而是“必然”的战略选择:首先,要明确一点,.............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五次北伐,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者形象,以及那连绵的山川、严峻的战况。“祁山”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它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成功和失败都紧密相连,是三国时期一次次决定命运的战场。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想去寻访当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屯兵养马的祁山,它究竟在今天的哪个位置呢.............
  • 回答
    思索诸葛亮“不北伐,坐等魏国内乱”的设想,这确实是个饶有趣味的历史推演。如果孔明先生按捺住那颗“鞠躬尽瘁”的心,将目光转向等待曹魏的内部裂痕,那么蜀汉统一中国的可能性,理论上是存在的,但这条路绝非坦途,而是布满荆棘,充满了不确定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当时蜀汉和曹魏的整体国情。蜀汉方面,诸葛亮虽然勤政.............
  • 回答
    “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得知诸葛亮大军屯兵于五丈原时,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军事态势以及诸葛亮一贯的作战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亮欲争原”: “亮”,指的是诸葛亮。“争原”,这里.............
  • 回答
    “成王败寇”,这话在历史上似乎是铁律,胜利者被载入史册,失败者被遗忘。可偏偏有这么个例外,诸葛亮,他北伐大业未竟,最终病逝五丈原,按理说应该是“败者”,但他的名声和追随者,却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开疆拓土、一统江山的大人物还要响亮,粉丝数量更是“爆表”。这就有点意思了,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不妨掰开.............
  • 回答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关于占领北原能否“断陇”的问题,郭淮的看法颇具战略眼光,也反映了他对当时军事形势的深刻理解。要理解郭淮的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时代,代入到当时的战局和地理环境之中。首先,我们得明白“断陇”这个说法在军事上的意义。在古代,陇是指陇山,也就是今天的陇山山脉,它横亘在关中西部.............
  • 回答
    唐朝的中央军事体制,是一个既有传承又有革新的复杂体系。我们今天来聊聊唐朝的南衙诸卫与北衙禁军,以及三卫五府它们到底在哪儿,又有着怎样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唐朝的军事制度,得先知道它经历了哪些变化。唐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禁军,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而南衙诸卫和北衙禁军正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
  • 回答
    “安居平五路”,这四个字出自诸葛亮《隆中对》。在很多人看来,这似乎是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一幅宏伟蓝图,听起来波澜壮阔,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恐怕并非易事,更谈不上“小菜一碟”。事实上,这其中蕴含着极其深邃的战略思想和严密的步骤规划,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白,“安居平五路”的战略背景.............
  • 回答
    五丈原的秋风,带走了诸葛亮,也熄灭了北伐的熊熊烈火,留下无尽的想象与惋惜。如果,如果命运没有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给他设下终点,这位卧龙先生的下一步棋,又将如何落下?这并非一个简单推测,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诸葛亮一贯的战略思想,以及蜀汉的实际国力来细细剖析。首先,得明确一点,诸葛亮北伐的核心目标.............
  • 回答
    诸葛亮,这位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以其超凡的智慧和卓越的才能,被誉为“智慧之神”。他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基业,又在刘备去世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北伐大业。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这位千古名相,最终却在五丈原的病榻上,带着未竟的宏愿,耗尽了生命。许多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都会不约而同.............
  • 回答
    “刘备设下五百刀斧手,托孤时试探诸葛亮”这个著名的“梗”,其实并非出自《三国演义》原著,而是在民间流传和后世演绎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它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集历史改编、文学创作和民间智慧于一体的产物。要详细讲述这个梗的“出身”,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原著的“托孤”场景与“刀斧手”的暗示.............
  • 回答
    这五位都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谋士,论起实力排名,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常常是三国迷们津津乐道、争论不休的焦点。要给出个绝对的排名并不容易,因为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所处的环境以及历史记载的侧重点都不同。但我可以尝试从不同维度去解析,给出我个人的理解,力求分析得详细一些,也希望这篇文章读起来更像是出.............
  • 回答
    要说刘备凭什么能把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五位顶级猛将以及诸葛亮这样的绝世智囊聚拢到自己身边,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咱们得从头捋捋,这不是因为刘备长得帅,或者有什么天生的光环,而是他一步一个脚印,用真诚、胸怀、理想和能力,一点点打动了这些人才。首先,刘备这个人,他有个最大的特质就是“仁德”。这.............
  • 回答
    在《虎啸龙吟》这部电视剧中,关于五丈原司马懿隔着渭水穿女装羞辱诸葛亮的情节,是电视剧的艺术虚构,在历史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电视剧本身的剧情中,也并没有出现过这样一幕。让我来详细解释一下原因,以及为什么这种情节即使在电视剧里也很难以令人信服地出现:一、 历史事实层面:1. 司马懿的性格与策略: 司马.............
  • 回答
    关于诸葛亮被晋国(或晋朝)认可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策略、文化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 一、历史背景:晋国与蜀汉的关系1. 三国时期的对立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227年234年),蜀汉在刘备建立后与曹魏、东吴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晋国(后改为晋朝)是曹魏的继承者.............
  • 回答
    诸葛亮的治蜀政策是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重要基石,其核心目标是恢复经济、稳定政权、巩固边疆,并为未来的北伐奠定基础。然而,这一政策在历史上确实引发了诸多争议,主要源于其政策的长期性、保守性与现实挑战之间的矛盾。以下从政策内容、实施效果、争议焦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诸葛亮治蜀政策的核心内容.............
  • 回答
    “翻案风”这个词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并且在历史语境下,对“翻案”的定义和评价也会随着时代和视角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因此,要说诸葛亮、岳飞、李世民是不是被“翻案风黑得最惨”的三个古人,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辨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翻案风”在这里可能指的是: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出现颠覆性、负面性的转.............
  • 回答
    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否是“谁都能想到的废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不是。 甚至可以说,它恰恰相反,是极具远见、深刻洞察和实际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其价值远远超越了“谁都能想到”的范畴。为了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隆中对》的背景、内容、创新之处、历史影响以及我们今天为何.............
  • 回答
    诸葛亮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作为蜀汉丞相,辅佐刘备父子,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关于他是否算儒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详细探讨:一、 诸葛亮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影响,但并非单一的儒家学者。尽管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儒家思想,但他的思想体系是多维度、综合性的。他既是儒家的信徒和实践者,也吸收了.............
  • 回答
    诸葛亮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忠臣”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主要得益于《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的巨大影响力。然而,您持有不同看法,并希望深入探讨,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视角。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对诸葛亮“忠臣”的标签提出疑问,并探讨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性。首先,需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