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北伐屯兵五丈原时司马懿说“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什么意思?

回答
“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得知诸葛亮大军屯兵于五丈原时,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军事态势以及诸葛亮一贯的作战风格来分析。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亮欲争原”: “亮”,指的是诸葛亮。“争原”,这里的“原”指的是“五丈原”。“争”自然是争夺、占据的意思。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想要占据五丈原。

“而不向阳遂”: “阳遂”,指的是阳平关和武都郡,这两个地方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都曾是其战略目标,也代表了蜀汉进攻曹魏的重要方向。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没有选择进攻阳平关或武都郡,而是来到了五丈原。

“此意可知也”: “此意”,指的是诸葛亮之所以采取这种行动的战略意图。“可知也”,就是“可以知道了”、“是可以推断出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诸葛亮这样的选择,他的用意是可以看出来的,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司马懿究竟是如何“可知”诸葛亮的“此意”呢?这其中蕴含着司马懿对诸葛亮深刻的军事洞察和对当时战局的精准把握。

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得回到那个时代,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1. 地理环境与战略考量: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渭水南岸,地势险要,扼守着通往长安的要道。它是一片平坦的台地,适合军队驻扎和开展攻势,但也容易被围困。更重要的是,它距离曹魏的关中重镇长安不远,是威胁关中腹地的重要据点。
阳平关与武都郡: 阳平关是蜀汉北伐的重要屏障和进攻门户,历来是双方争夺的焦点。武都郡则是蜀汉北伐时重要的后勤和兵源地。如果诸葛亮选择进攻阳平关或者直接向武都郡进发,那将是更加直接、更具侵略性的进攻态势,目标是夺取曹魏的战略要地。

2. 诸葛亮北伐的整体战略:

诸葛亮一生多次北伐,其核心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由于蜀汉国力相对较弱,兵力、物力都无法与曹魏相提并论。因此,诸葛亮北伐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注重以少胜多,以巧胜拙。他需要寻找能够发挥蜀汉优势,同时又能牵制和消耗曹魏兵力的战场。

3. 司马懿“可知”的诸葛亮“此意”:

司马懿之所以能“知”诸葛亮的意图,是因为他抓住了诸葛亮此次北伐的几个关键点:

消耗战与战略僵持: 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屯兵,而不是直接进攻阳平关或武都郡,这表明他这次北伐的重点可能不是急于求成,而是要与司马懿进行一场消耗战。五丈原虽然扼守要道,但它本身并非曹魏的核心据点,如果诸葛亮在此处驻军,曹魏就必须派兵来应对,否则战略态势就会非常不利。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兵力不足,无法支持长时间的大规模野战,因此他更倾向于将战线拖长,利用曹魏的国力优势来耗尽蜀汉的兵力。诸葛亮出现在五丈原,意味着他主动将自己置于一个容易被曹魏主力部队牵制和围困的位置,这反而是司马懿乐于见到的。

牵制与战略重心转移: 诸葛亮如果在阳平关或武都郡发动猛攻,曹魏必然会集中兵力回防,甚至可能抽调关中其他地方的兵力。而诸葛亮选择在五丈原屯兵,其意图很可能是为了牵制关中的曹魏主力,让对方无法抽调兵力去应对其他方向的潜在威胁,或者更直接地说,是要迫使司马懿的军队前来与他正面交锋,在诸葛亮认为有利的战场上进行决战。

对司马懿军事策略的预判: 司马懿是曹魏方面最强劲的对手,尤其擅长防守和持久战。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知道直接硬碰硬难以取胜。因此,选择在五丈原这个相对有利的位置(例如,可以依靠地形防御,或者可以威胁到长安的侧翼),就是要引诱司马懿出战,或者迫使司马懿派兵前来攻坚。如果司马懿不出兵,蜀汉军队就能在此长期屯驻,逐步蚕食关中的防御力量。如果司马懿出兵,诸葛亮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战术指挥优势,在局部战场上取得优势。

司马懿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

诸葛亮这一次北伐,他没有选择最直接、最猛烈的方式去冲击曹魏的战略要地(阳平关、武都郡),而是选择了一个相对“缓”但同样具有战略意义的位置——五丈原。司马懿判断,诸葛亮选择五丈原,并非是鲁莽的试探,也不是无的放矢。他的目的是要在此处建立一个稳固的据点,以此为依托,迫使司马懿的曹魏主力不得不前来应对,从而在诸葛亮熟悉和认为有利的区域内与曹魏进行一场持久的拉锯战,或者伺机寻找决战的机会。

更具体地说,司马懿看到的“此意”可能是:

1. “以我为主”的战略: 诸葛亮不再是被动地应对曹魏的进攻,而是主动选择了一个战场,希望将战事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2. “以退为进”的考量: 放弃直接进攻前线据点,转而采取更“保守”的姿态出现在五丈原,可能是为了规避曹魏的强大兵力优势,寻找一个能够发挥蜀汉精锐兵种和诸葛亮个人指挥才能的战场。
3. “消耗敌军”的意图: 即使不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也要让曹魏付出沉重的代价,消耗其国力,为蜀汉争取战略空间。

总而言之,司马懿这句话充满了他对诸葛亮军事智慧的认可,以及对战局发展趋势的深刻预判。他明白,诸葛亮出现在五丈原,绝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部署,他的目的就是要利用这个关键地点,来影响整个北伐战争的走向。这句话也暗示了司马懿已经做好了应对诸葛亮这一策略的准备,并且他认为自己已经看穿了诸葛亮的真实意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说实话,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的路线相当蹊跷。

在“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之前,史书还记载了司马懿的另一段话。

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这句话后来被罗贯中写进《三国演义》,作为司马懿奸诈狡猾的佐证之一。司马懿确实狡猾,也正因为狡猾,他才能看出诸葛亮此次军事动作的怪异。

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背靠斜谷;在它的东边是武功县,武功南边正对着骆谷道,西边是宝鸡,也就是当年的陈仓城。

其实如果你看看地图就会发现,如果诸葛亮一路攻占武功,那么,东面两百多里处便是曹魏的核心地带长安。即便不考虑军事因素,蜀军占据武功之后给曹魏带来的政治压力,也会迫使司马懿不得不与之决战。

但诸葛亮偏偏不这么干。他率军出斜谷,驻扎五丈原,那么,下一步就是渡过渭水,攻打岐山,战略意图相当明显。

于是,司马懿说,诸葛亮那老小子想要干什么,我特么已经知道了!

但是,诸葛亮为什么这么干?

事实上,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动作相当大。十万军队出斜谷,在渭水南岸扎营,且率军屯田,明显有长期作战的准备。

司马懿的应对策略,是背水筑垒,坚守不出。诸葛亮求战而不得,最终急了眼,骂宣王是个娘们。

这也许和蜀汉当时的处境有关。三国之中,蜀国最弱,第五次北伐,蜀军离开自己的粮道相当远。从蜀军屯田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当时后方的补给已然跟不上军队的消耗速度,情况严重到不得不在原地寻求给养的程度。

恐怕这也是诸葛亮制定此次战略意图的隐忧。远离根据地到国外作战,最怕的便是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攻取武功,兵向长安,确是一项非常宏大的战略构想。但并不长于平原作战的蜀军,在面对魏军铁骑时,胜率最多只会有五成。一旦战役失败,蜀军唯一可以退却的,只有武功南面的骆谷道。

而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诸葛亮最终选择这样的方针,其实不能算错。占领岐山之后,陇西和关中之间的联系就会被切断,蜀军可以逐步蚕食魏国剩余的领土,然后向东谋求发展。即使战役失败,蜀军也完全可以在斜谷据险后退,逐步撤出战场。后来战役的发展也确实如此。

所以,第五次北伐,其实还是葛公一贯求稳的战略思想。他唯一没有料到的,恐怕只是自己的寿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这句话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得知诸葛亮大军屯兵于五丈原时,对诸葛亮战略意图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军事态势以及诸葛亮一贯的作战风格来分析。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 “亮欲争原”: “亮”,指的是诸葛亮。“争原”,这里.............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将诸葛亮与姜尚这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放在一起讨论其“武庙庙主”的地位,本身就极具探讨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武庙”的由来,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然后才能去分析诸葛亮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影响力和他若北伐成功可能带来的改变。武庙的由来与姜尚的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武.............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在很多人心中,似乎是一系列失败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其中亦有其“成功”之处,只是这种成功,并非以占领土地、消灭曹魏这样的宏大目标来衡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及他所采取的具体行动。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没能一举灭掉曹.............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事件,尽管从最终统一中原的目标来看,北伐并未完全成功,但它依然取得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成果,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诸葛亮北伐的成果:一、 军事成果与战略意义:1. 延缓曹魏统一进程,巩固蜀汉政权: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巨匠诸葛亮北伐与西班牙历史上一场漫长而复杂的运动——收复失地运动(Reconquista)进行比较,可以说是横跨千年、地域迥异的两个宏大叙事。要说哪个“更难”,其实是在考量不同维度下的挑战,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更”字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方面来详细分析一下,力.............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我们今天看来,用“偷偷摸摸”这个词语来形容,其实不太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本身的战略思想。你要是问为啥不“悄悄咪咪”的,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讲,而且得把当时的具体情况给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得明白,诸葛亮北伐的目标是什么。他不是去抄了谁家后院,不是去搞什么小动作,他的目标是“兴复汉室.............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远,审视蜀汉政权本身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实际执行情况和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天然的弱势地位。蜀汉政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夹击之下,凭借.............
  • 回答
    诸葛亮六次北伐,意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要探究其根本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国力差距,也有主观的战略判断、军事部署上的局限性。首先,最根本的症结在于蜀汉作为一个政权的内在脆弱性,这是导致其北伐屡次受挫的基石。 人才凋零,后继.............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概括,这话听起来有种悲壮和宿命感,但细究起来,恐怕过于简单化了,也低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大背景。刘备集团倾覆于夷陵之战,国力锐减,人才凋零,而北方的曹魏,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成功,一统三国,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走向,也必然会让刘禅的命运和评价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仔细推敲。首先,从“守成之主”到“开国之君”的身份转变:如果诸葛亮北伐成功,刘禅将不再是那个在蜀汉苟延残喘的“幼主”,而是晋升为统一天下的开国之君。他的地位将从一个相对被动、依赖臣.............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俩老兄的北伐,为什么一个让人唏嘘不已,一个却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可不是简单地比谁更厉害,而是故事背后,人的心思,以及历史的重量,都在里面。诸葛亮北伐:英雄未竟,鞠躬尽瘁的悲歌先说诸葛亮,那可真是千古一人的典范。他这个人,你一看就知道,是个实心眼儿,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辅佐刘备,从一.............
  • 回答
    兵强马壮,能否一统天下?如果诸葛亮北伐时期蜀汉国力增强三倍,真的能成功吗?每当谈及三国时代,诸葛亮的北伐总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位鞠躬尽瘁的丞相,用他毕生的心血,试图恢复汉室,却始终未能如愿。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留给我们无尽的唏嘘。那么,如果将时间拨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给蜀汉注入三倍的国力,诸葛亮.............
  • 回答
    诸葛亮北伐若能成功,他是否会走上“第二个曹操”的道路,这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仔细审视诸葛亮的政治理念、战略目标、性格特点,以及那个时代特殊的政治环境,再与曹操的崛起和统治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第二个曹操”的含义。我们通常理解的“曹操”形.............
  • 回答
    如果诸葛亮在北伐中能够拥有一众名将辅佐,其成功的可能性无疑会大大增加。这可不是简单的将领数量叠加,而是战略、战术、兵种配合和整体战争机器的全面升级。想象一下,在诸葛亮深思熟虑的战略蓝图下,白起这样一位战神级别的将领坐镇一方。他的“围点打援”之术,或是“长驱直入”的迅猛风格,都能在关键时刻撕开曹魏的防.............
  • 回答
    说起司马懿对诸葛亮北伐采取的“坚守”策略,而非一味主动出击直捣黄龙,这背后其实是一盘细致入微的棋局,绝非简单的“防守”二字可以概括。更重要的是,司马懿心里清楚,他的目标不仅仅是击败诸葛亮,更是要确保曹魏政权的稳定,并且在权力斗争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空间。首先,我们得明白司马懿的处境和他的核心目标。当诸.............
  • 回答
    “成王败寇”,这话在历史上似乎是铁律,胜利者被载入史册,失败者被遗忘。可偏偏有这么个例外,诸葛亮,他北伐大业未竟,最终病逝五丈原,按理说应该是“败者”,但他的名声和追随者,却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开疆拓土、一统江山的大人物还要响亮,粉丝数量更是“爆表”。这就有点意思了,是怎么做到的呢?咱们不妨掰开.............
  • 回答
    要说孙权和陆逊为啥在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没顺势偷袭西川(这里说的西川,自然是指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这可不是一句“没能力”就能打发的,背后牵扯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以及战略格局。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孙吴和蜀汉,虽然是联盟关系,名义上是“唇亡齿寒”,但骨子里,大家都是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将历史上的一个具体事件与一个宏大的地理想象相结合,试图探讨古代后勤能力对国家疆域的影响。不过,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仅仅依靠诸葛亮北伐的“资助”物资来推断古代中国的版图能推多远,这种思路是存在逻辑上的偏差的。原因如下:1. “资助”的概念不完全等同于支撑全国扩张的后勤能力: 诸葛亮.............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五次北伐,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者形象,以及那连绵的山川、严峻的战况。“祁山”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它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成功和失败都紧密相连,是三国时期一次次决定命运的战场。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想去寻访当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屯兵养马的祁山,它究竟在今天的哪个位置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