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远,审视蜀汉政权本身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实际执行情况和长远影响。

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天然的弱势地位。

蜀汉政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夹击之下,凭借其个人魅力和对汉室的继承性,占据了益州这块相对富饶但易守难攻的土地。然而,从建国之初,蜀汉就面临着几个根本性的难题:

地狭人少: 益州虽然富饶,但相比于曹魏统治的广袤中原,人口和兵力都处于绝对劣势。每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都意味着对国力的巨大消耗,而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国力悬殊: 曹魏政权整合了中原的大部分资源,人口、经济、军事实力都远超蜀汉。蜀汉要想与曹魏抗衡,本身就如以卵击石,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地理限制: 蜀汉的地理位置虽然有利于防守,但进攻曹魏的道路崎岖,粮道漫长且易受阻断。北伐的每一次进军,都如同把国力一点点“运”到远方,风险巨大。
人才断层: 刘备集团虽然汇聚了大量人才,但随着关羽、张飞、赵云等早期猛将的相继去世,以及后来人才的凋零,蜀汉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核心力量逐渐老化,新一代人才的成长速度未能完全弥补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蜀汉的生存本身就如履薄冰。它需要的是一个能够稳步发展,徐图进取的战略,而不是可能瞬间倾覆的冒险。

那么,诸葛亮的北伐,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量,又产生了怎样的实际效果呢?

诸葛亮的北伐,其核心战略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刘备集团赖以生存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也是吸引天下人心、巩固统治的号召力所在。诸葛亮作为刘备的继承者,肩负着完成先帝遗愿的重任。从这个角度看,北伐并非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对“汉贼不两立”政治理念的坚持。

具体来说,北伐有几个层面的考量:

1. 政治意义: 通过北伐,向天下展示蜀汉政权依然活跃,依然是汉室正统的继承者,争取潜在的支持者,分化瓦解曹魏的统治。
2. 军事意义: 试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逐步蚕食曹魏的疆土,削弱其国力,最终达到可以与曹魏正面抗衡的目的。
3. 内部稳定: 通过对外扩张,转移国内矛盾,激发士气,巩固诸葛亮在蜀汉内部的统治地位。

然而,北伐在执行过程中,确实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并带来了沉重的代价。

我们不能否认诸葛亮北伐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他六出祁山,五丈原抱憾,每一次都进行了精心的谋划和准备。例如,他对蜀道、粮草运输、军械制造等都做了周密的部署。

但是,现实的残酷性在于:

战略上的“攻守失衡”: 蜀汉最适合的是防守反击,利用蜀道天险消耗敌人。而北伐则要求蜀汉主动出击,进攻曹魏的坚固城池,这对后勤和兵力是巨大的考验。每一次北伐,都几乎耗尽了蜀汉的国力,并且往往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对国力的消耗: 蜀汉本就地狭人少,国力有限。北伐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些资源一旦耗尽,蜀汉内部的生产和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在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已经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北伐。
人才的损耗: 虽然诸葛亮本人是顶尖人才,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难免会造成将领和士兵的伤亡。在人才本就稀缺的蜀汉,每一次损失都显得尤为痛心。
未能改变整体态势: 尽管诸葛亮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例如收服姜维,斩杀王双,但未能动摇曹魏的根本。曹魏拥有更雄厚的国力,即使遭受一次打击,也能迅速恢复。

那么,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消耗了国力,削弱了抵御能力: 这是最直接的“加速”因素。北伐确实消耗了蜀汉本就不多的国力,使其在后续面对魏国和吴国(特别是后来的钟会、邓艾攻蜀)时,抵御能力大打折扣。如果蜀汉能够将精力放在内部发展,巩固统治,提升生产力,或许能够延缓灭亡的时间。
未能实现战略目标,但维持了政治生命: 另一方面,北伐也维持了蜀汉的政治生命。如果蜀汉放弃北伐,完全龟缩益州,虽然能够节省一些国力,但可能会失去“兴复汉室”的政治号召力,内部士气可能更加低迷,政权合法性也会受到质疑。在那个时代,政治合法性至关重要。诸葛亮通过北伐,至少向天下证明了蜀汉政权存在的意义,也使得一部分支持者(如姜维)能够继续为之奋斗。
“加速”并非“原因”: 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使诸葛亮不北伐,蜀汉灭亡的命运也很难改变。正如前面所说,蜀汉的灭亡,根本原因在于其先天的弱势地位和与曹魏之间巨大的国力差距。北伐可能是导致这种灭亡的“导火索”或者“催化剂”,但并非是“根本原因”。正如一个身体本就虚弱的人,即使不进行剧烈运动,也可能因为其他原因而早逝。

更进一步的思考: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理解诸葛亮的北伐。在那样一个时代,弱国想要生存,唯一的出路往往是寻找突破口,进行冒险。蜀汉就像一个在风雨飘摇中苟延残喘的王朝,它需要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也需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去改变劣势。诸葛亮选择北伐,是他基于当时局势和自身信念的无奈之举,也是他为蜀汉争取一线生机的尝试。

结论:

可以说,诸葛亮的北伐 消耗了蜀汉本就不多的国力,削弱了其抵御外部进攻的能力,在客观上可能“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进程。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北伐的消耗,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维系蜀汉政权“兴复汉室”的政治生命和士气。

然而,即便诸葛亮不进行北伐,蜀汉由于其先天性的弱势地位和与曹魏之间悬殊的国力差距,其最终的灭亡也几乎是注定的。北伐并非是导致蜀汉灭亡的“原因”,而是在其注定灭亡的命运中,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催化”作用。

诸葛亮作为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北伐有着深远的战略考虑和政治抱负。尽管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理想,但他的坚持和努力,也塑造了三国时期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并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思考。理解诸葛亮的北伐,不能简单地用“加速灭亡”来概括,而应该将其置于蜀汉政权生存的艰难背景下,以及那个时代政治军事斗争的复杂环境中去审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鲁米采伕”的回答,我感到很神奇,也不知道他为啥还能认为自己水平良好去嘲讽别人。

由于我被他拉黑了,所以我就写个回答,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先来聊聊益州人口问题,看看能不能把益州人口锐减的锅丢到诸葛亮头上。

首先他用的是后汉书永和五年的人口统计数据,也就是公元140年。而到了章武元年,也就是公元221年,蜀地再进行人口统计为90万人,这期间都过去了81年了,好不?

再者在刘备托孤诸葛亮之前,诸葛亮主要还是搞后勤,还没到诸葛亮放手治理蜀汉的时候,本身也不是第一责任人。

而且当时刘备虽然统一了益州,但是汉中、巴郡地区的人口被曹操迁走了很多,而南中地区只是名义上归附,前者人口本就不多了,后者也还没法进行详细人口统计,并且难免有逃入山林的黑户,所以说这种情况下,统计人口才90万并非不能理解。

接着说说诸葛亮之前的几位益州当权者。

刘备:连年发动战争(入蜀之战、第一次荆州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败),自然会对益州民生产生不利的影响,有一定责任。

刘璋:在位期间也是和张鲁打来打去,并且纵容豪强,导致很多人口被隐匿。正所谓:“蜀土人土,专权自恣”

且【璋性柔宽无威略,东州人侵暴为民患,不能禁制,旧士颇有离怨。】,东州军侵暴百姓,刘璋也纵容。

有人说不是还有三万士兵愿意为刘璋死战吗?很正常啊,刘璋纵容东州军、豪强,他们能不“感恩戴德”吗?举个极端的例子,董卓死后,也有余部为他报仇,因为董卓生前照顾了他们的利益。

虽说刘璋没董卓那么暴虐,但显然刘璋所谓的民心只局限于成都,而并非得益州整体民心。要是刘璋能得益州民心,那刘备之前还怎么收买人心?

刘焉:他在位时间比较短,但其“焉意渐盛,乃造乘舆车服千馀,僣拟至尊。”,也能说是浪费民力,而且还和贾龙在益州打内战。不过相比于刘璋来说,刘焉打击豪强,且东州军也能掌控,还是强不少的。

郤俭:这位值得说说,他是刘焉的前任,史书称其:“会益州刺史却俭赋敛烦扰,谣言远闻,”,“前刺史刘隽、郤俭皆贪残放滥,取受狼籍,元元无聊,呼嗟充野”

刘焉上书说“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也包括郤俭。

而在此之前,益州地方官道德素养也参差不齐,百姓遇到好官那就是运气好,遇到恶官就只能遭受严重剥削,为此百姓只能做歌谣来讽刺这些贪官污吏。

【 孝桓帝时,河南李盛仲和为郡守,贪财重赋。国人刺之曰:“狗吠何喧喧,有吏来在门。披衣出门应,府记欲得钱。语穷乞请期,吏怒反见尤。旋步顾家中,家中无可与。思往从邻贷,邻人已言匮。钱钱何难得,令我独憔悴。”

 汉末政衰,牧守自擅,民人思治,作诗曰:“混混浊沼鱼,习习激清流。温温乱国民,业业仰前修。”

因此在汉末之时益州爆发黄巾起义,【是时益州逆贼马相、赵祗等于绵竹县自号黄巾,合聚疲役之民,一二日中得数千人,先杀绵竹令李升,吏民翕集,合万余人,便前破雒县,攻益州杀俭,又到蜀郡、犍为,旬月之间,破坏三郡。】

黄巾军先是破坏三郡之地,之后又被官军镇压,这样自然对益州造成了很大破坏。

所以说在诸葛亮总揽国政之前,益州已经受到严重破坏,而在此期间诸葛亮直接参与的征战,只有支援刘备入蜀。但诸葛亮一路进军,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有效抵抗,那样也就不会造成多大的破坏。

因此硬说诸葛亮对益州民生凋敝有什么责任的话,也就是支持刘备发动战争,但这就有些吹毛求疵了。

至于诸葛亮治理蜀地,那是章武元年之后的事情,而蜀汉灭亡时期的人口数据都能怪诸葛亮,那不如直接把蜀汉灭亡的大锅也扣在诸葛亮头上吧。

他还表示诸葛亮对待少数民族兄弟不如以往,而且表示诸葛亮“不知地形难为将”。

关于前者:

巴族表示“谢谢”东汉晚年明君的热切“关照”:

【忠功如此,本无恶心。长吏乡亭,更赋至重,仆役过于奴婢,箠楚降于囚虏,至乃嫁妻卖子,或自刭割。陈冤州郡,牧守不理;去阙廷遥远,不能自闻。含怨呼天,叩心穷谷,愁于赋役,困乎刑酷,邑域相聚,以致叛戾,非有深谋至计,僣号不轨。】

羌族,在此我就不多说了,更是备受东汉政府“关照”,恨不得把羌族都送上天堂。

相关文章:

诸葛亮虽然“军资所出”于南中,在那里收税征兵,但要是对比东汉政府的丑陋行经,诸葛亮对孟获“七虏七赦”,堪称人间之光了。


关于后者,诸葛亮懂不懂地形,不如去问问司马懿: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按照这个逻辑,那东汉裂了,天下诸侯个个佛系,这天下也别一统了,是不是?

东汉政府搞得百姓怨恨,诸侯割据,明明才是最大的责任人。打仗固然要耗费民力,但不打仗了,莫非要让中国一直分裂吗?

何况诸葛亮北伐,也只是每三年一大伐(一伐,四伐,五伐),给了蜀地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而在雍凉也让士兵不得侵扰百姓,能做到这份上,我是不明白为啥还要被骂。

顺便一说五胡乱华期间,李特带领的雍凉流民在益州起义,本就是阶级矛盾,而不是民族矛盾。

首先说一个影响整个两晋南北朝的事情,那就是“獠族入蜀”。

【建国中,李势在蜀,诸獠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攻破郡县,为益州大患。势内外受敌,所以亡也。】

因为这个事件直接导致益州衰弱,汉族和獠族长时间争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南朝无法靠益州进行大规模北伐。

那么獠族为啥能轻易入蜀呢?因为李特李雄和晋军交战,直接把益州、梁州(汉中)人口打得十不存一。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两州本有二十二万五千六百户,后因为这次旷日持久的战争,导致两州百姓流徙他州竟然多达二十多万户。若再考虑战争中死亡,以及饥荒中饿死的人,那益州、梁州堪称遭遇了一场浩劫。

当然,李特、李雄率领的农民起义从性质上来说依然是正义的,但是他们和晋军交战,真的谈不上什么保全蜀地“人力富力”。

益州损失如此严重,李雄上位后自然就佛系治国了。

所以说他的观点,简直莫名其妙,难道是来自取其辱的吗?虽然被拉黑,但真想问他一句,你不惭愧吗?


看了对方的补充回答,对方把“民有菜色”,还有王浚传的记载都怪到已经病逝的诸葛亮头上了,我还能说什么好呢?

另外李严不算什么东州军的代表人物,他可不是跟随刘焉入蜀的。而东州军为刘璋死战,史书也有所记载“东州人畏韪,咸同心并力助璋,皆殊死战,遂破反者”。

所以他说的个例尚不足以推翻这点,毕竟一个集体又无数个体组成,谁能保证每个人都不会背叛集体呢?

至于他说汉末中原遭到的破坏更严重,这说的事实,但这不代表益州就没有收到很大破坏。

我原文里面也不是在“相对而言”。


哦,对了,虽然意见不合,还是要感谢他指出我把公孙敖打错成公孙述的错误,那么礼尚往来,也希望他能分清楚慕容皝和慕容儁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这是一个在三国历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得更远,审视蜀汉政权本身的特点,以及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标、实际执行情况和长远影响。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蜀汉政权天然的弱势地位。蜀汉政权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刘备在曹操和孙权夹击之下,凭借.............
  • 回答
    嘿,朋友们,咱们今天聊点儿不一样的。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把那个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从三国时代拽出来,丢到现代,还给了他个听起来挺酷的装备——50部只能打电话的手机。这事儿,诸葛亮北伐,到底能不能成?这问题嘛,得好好琢磨琢磨。首先,得承认,手机这玩意儿,对诸葛亮来说,绝对是神器级别的。你想啊,他那时候传递.............
  • 回答
    诸葛亮百万猫北伐成功?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探讨军事策略、后勤保障,以及古代战争的复杂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百万猫”这个看似荒谬的设定,放到诸葛亮所处的历史和军事背景下去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 百万猫本身并不能直接作为战斗力来消灭敌军。 它们不.............
  • 回答
    谈到诸葛亮北伐,很多人会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概括,这话听起来有种悲壮和宿命感,但细究起来,恐怕过于简单化了,也低估了这位千古名相的智慧和战略眼光。首先,我们要理解当时的大背景。刘备集团倾覆于夷陵之战,国力锐减,人才凋零,而北方的曹魏,无论在人口、经济还是军事上,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有意思,将诸葛亮与姜尚这两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放在一起讨论其“武庙庙主”的地位,本身就极具探讨价值。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梳理清楚“武庙”的由来,以及它所代表的意义,然后才能去分析诸葛亮在历史进程中的实际影响力和他若北伐成功可能带来的改变。武庙的由来与姜尚的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武.............
  • 回答
    诸葛亮一生致力于北伐,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准确地说,他并非“明知”北伐必然失败,而是深知北伐道路的艰难险阻,却不得不为之,更怀揣着一线希望,去为复兴汉室而拼搏。首先,我们得理解诸葛亮所处的时代背景。汉室衰微,曹魏坐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他心中,汉室正统的地位不容撼动,.............
  • 回答
    诸葛亮北伐,在很多人心中,似乎是一系列失败的代名词。但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会发现其中亦有其“成功”之处,只是这种成功,并非以占领土地、消灭曹魏这样的宏大目标来衡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及他所采取的具体行动。首先,我们得承认,从最终结果来看,诸葛亮没能一举灭掉曹.............
  • 回答
    诸葛亮六次北伐,意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要探究其根本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因素交织而成,既有客观的地理、国力差距,也有主观的战略判断、军事部署上的局限性。首先,最根本的症结在于蜀汉作为一个政权的内在脆弱性,这是导致其北伐屡次受挫的基石。 人才凋零,后继.............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28年春,其战略目标绝非一朝一夕的灵光乍现,而是深思熟虑、层层递进的全局考量。简单来说,他的终极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要实现这个宏伟愿景,自然需要一系列具体的、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来支撑。首要目标:拔取战略要地,巩固根据地这是诸葛亮北伐最直接、最迫切的目标。当时.............
  • 回答
    要说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算不算是一次错误的选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简单定论的。历史上对此的看法也存在不少争议。如果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确实可以找出一些理由来质疑这次北伐的决策,但如果代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处境,情况又会变得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诸葛亮是二流军事家”这一观点,并进行反驳。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对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评价,历史上和学界一直存在争议。认为他是“二流”的观点,主要基于他几次北伐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未能“伤魏国根本”,以及最终未能统一中国等事实。但这种评价方式,其实存在一些片面性和对历史复杂性的.............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五次北伐,许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智者形象,以及那连绵的山川、严峻的战况。“祁山”这个名字,更是如雷贯耳,它与诸葛亮两次北伐的成功和失败都紧密相连,是三国时期一次次决定命运的战场。那么,我们今天如果想去寻访当年诸葛亮挥师北伐、屯兵养马的祁山,它究竟在今天的哪个位置呢.............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书中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但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其过程。第四次北伐的背景与准备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准备。这次北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蜀汉国力的评估: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魏国较弱,但诸.............
  • 回答
    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是一场跨越数十年、耗费无数心血和资源的宏大军事行动。这场北伐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背后支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战略层面的长远考量,也有政治、经济、军事以及个人精神层面的驱动。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些支撑力量:一、 政治与国家战略的根本支撑: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 回答
    如果奈德亲领北境诸侯南下,战况确实可能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要细致分析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奈德本身的领导力、北境诸侯的构成和他们的战斗力、以及战术层面的考量。首先,奈德的领导力是这场假想战役中最核心的变数。 威望与召集力: 奈德·史塔克是北境的守护者,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荣誉、责任和.............
  • 回答
    北齐的皇帝们,他们的谥号嘛,确实挺有意思的。要说跟他们的实际作为“差得太远”,甚至“乱来”,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谥号这玩意儿,咱们得拆开了细琢磨。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谥号”。谥号是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死后,根据他们生前的功过、品行,由后人追赠的称号。它的目的,一来是表示一种评价,二来也是为了.............
  • 回答
    唐朝的中央军事体制,是一个既有传承又有革新的复杂体系。我们今天来聊聊唐朝的南衙诸卫与北衙禁军,以及三卫五府它们到底在哪儿,又有着怎样的关系。首先,要理解唐朝的军事制度,得先知道它经历了哪些变化。唐朝的军事制度,尤其是禁军,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而南衙诸卫和北衙禁军正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
  • 回答
    B站“贴吧化”现象,以及那些诸如“赢,赢麻了,都是灯塔的错,警惕马恩牌,run北欧”之类的评论,确实是当前B站社区生态中一个挺有意思但也颇受争议的现象。要深入看待它,得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得承认B站用户群体的演变。B站最初的核心用户是二次元爱好者,围绕着ACG(动画、漫画、游戏)文化形成了一个相.............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军事战略,而司马懿,则是他最主要的对手,也是最令他头疼的人物。为什么在诸葛亮多次北伐中,唯独司马懿能够一次次地阻挡住他的攻势,甚至在很多方面压制了诸葛亮?这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军事才能的匹配与差异: 司马懿的防守反击.............
  • 回答
    诸葛亮北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事件,尽管从最终统一中原的目标来看,北伐并未完全成功,但它依然取得了许多不容忽视的成果,对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讲述诸葛亮北伐的成果:一、 军事成果与战略意义:1. 延缓曹魏统一进程,巩固蜀汉政权: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