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28年春,其战略目标绝非一朝一夕的灵光乍现,而是深思熟虑、层层递进的全局考量。简单来说,他的终极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要实现这个宏伟愿景,自然需要一系列具体的、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来支撑。

首要目标:拔取战略要地,巩固根据地

这是诸葛亮北伐最直接、最迫切的目标。当时蜀汉的国力相对疲弱,人口、物产都远不如占据中原的曹魏。因此,诸葛亮必须在军事行动上有所突破,才能为蜀汉争取喘息之机,并进一步扩大生存空间。

他选择的突破口是陇右地区。陇右,即今天的甘肃一带,其战略意义非凡:

粮仓之利: 陇右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重要的粮仓。一旦能够控制陇右,蜀汉的后勤补给将得到极大的保障,能够支撑长期作战。这对国力相对较弱的蜀汉来说至关重要。
军事屏障: 陇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占领陇右,可以为蜀汉提供天然的屏障,阻止曹魏军队从侧翼威胁汉中。同时,也能为蜀汉后续向中原进军提供一个稳固的出发点。
牵制敌军: 陇右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曹魏必然会在此投入重兵。诸葛亮通过进攻陇右,可以迫使曹魏分兵应对,减轻其对汉中的压力,也为其他方向的行动创造机会。

具体到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就是围绕着陇右的战略要点展开的:

攻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 这是他最初也是最核心的目标。这三个郡在地理位置上连成一片,控制了陇右地区的核心区域。一旦成功,不仅能获得大量的粮草和兵员,还能将战线向北推进,直接威胁曹魏的中原腹地。
招揽民心: 诸葛亮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这次北伐,能够收复失地,让流离失所的百姓重归故土,同时也能展现蜀汉政权的仁义之举,争取当地百姓的支持。在攻城略地时,他严格约束士兵,秋毫无犯,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次要但同样重要的目标:削弱敌军实力,争取战略主动权

即使无法一举攻克洛阳、长安,诸葛亮也希望通过北伐对曹魏造成实质性的损害,并为将来的进攻奠定基础。

消耗敌军: 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消耗曹魏的军事力量和物资储备。每一次战役,每一次对坚固城池的围攻,都会给曹魏带来损耗。
提升蜀汉士气: 连续的失败会让蜀汉军队士气低落,也让百姓对复兴汉室失去信心。成功的军事行动,哪怕只是夺取几个城池,都能极大地提振蜀汉内部的士气,增强人们对抗争的信念。
制造战略契机: 诸葛亮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指挥官,更是政治家。他希望通过军事上的压力,迫使曹魏内部出现动荡,或者与其他势力(例如东吴)形成某种默契或配合,从而为蜀汉争取更有利的外部环境。

潜藏的目标:试探与学习

虽然诸葛亮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他所面对的曹魏也同样强大且有能人。第一次北伐也是他一次宝贵的实战学习机会。

了解曹魏的防御体系和兵力部署: 通过实际的军事行动,诸葛亮能够更清晰地了解曹魏在陇右地区的兵力分布、防御工事的坚固程度以及其应对策略的有效性。
检验蜀汉军队的战斗力和训练水平: 尽管蜀汉军队经过诸葛亮的精心训练,但真正的大规模野战和攻城战是检验其能力的最佳方式。
学习对手的战术和策略: 在与曹魏名将(如张郃)的对阵中,诸葛亮也在不断学习和适应,以应对不同的战况。

总而言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他希望通过占领陇右的关键地区(如南安、天水、安定)来巩固蜀汉的战略后方,获取稳定的粮草供应,并为进一步进攻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他也旨在消耗曹魏的军事力量,提升蜀汉的士气和国际影响力,并为未来的北伐积累经验和信息。虽然最终因为街亭之失而未能达成预期目标,但这次北伐的战略构想和执行过程,为后来的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展现了诸葛亮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坚韧不拔的斗志。它绝不是一场孤注一掷的冒险,而是经过周密策划、旨在逐步实现“兴复汉室”这一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步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前两天在

诸葛亮为什么不等到"天下有变"时再北伐? - 黄粱的回答

曾说:

不如以雍凉为战略为目标,步步为营,且战且进,以蜀汉强大的步兵军团在陇西的山地有利地形消耗对方有生兵力资源,同时掠夺对方的人口资源,此时诸葛的反杀与练兵技能可发挥强力。

如若战略得当(有东吴牵制南方战场最好),便可一路推进,占据陇西。雍凉地区多马匹,休养生息的同时则可训练骑兵,以图中原。因为以步兵进攻中原地带毕竟不靠谱,没有那么多山地可供诸葛发挥步兵的威力。

诸葛的目标绝对不是(从子午谷偷袭)占领长安,有长安但是没骑兵没人口,那并没有什么卵用( ̄o ̄) . z Z

不过马亲王有文解说诸葛用意,贴来一观:叹息之壁:浅说诸葛亮的北伐策略

从蜀汉建兴六年开始到建兴十二年,诸葛亮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口号,对曹魏发动北伐。对诸葛亮来说,曹魏的兵马不是最大的麻烦,最麻烦的是横亘在汉中和长安之间的秦岭。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秦岭就像是一面巨大的叹息之墙壁,极难逾越。

幸运的是,这面叹息之壁并不是完全密不透风,还留出了一些通道。这么多年来,秦岭山势未有改变,这些通道也依然存在,即使是现代公路,也不得不依当年的小路走向修建,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指引标记。

从西到东,秦岭一共有五条和北伐相关的通道。

最东边是子午道,大致走向和现在的G210国道类似,但不完全贴合。这是从汉中到长安最近的一条路,南口在石泉,北侧出口就在西安子午镇附近。

子午谷以西,是傥骆道,也叫骆谷。南口在洋县,北口在周至县,与现在的G108国道走向差不多。

傥骆道以西,是褒斜道。南口在汉中褒城,北口在宝鸡附近。与现在的G316-S210走向接近。

褒斜道以西,是故道。南口在汉中凤县,至东北至散关到宝鸡,与现在的G316-S210走向接近。

故道以西,就到了秦岭西侧,从略阳、康县至礼县、天水,此即陇西大道。所谓六出祁山,其实指的就是这里,不过正史里只出了两次。



如果懒得看地图,还可以参考这个简图。


从简图我们就能看得很清楚。欲跨秦岭,必须走这五条通道中的一条,没得商量。于是这一场战争,不再是面对面,而是点对点,甚至可以说变成了一场猜心游戏。诸葛亮的整个北伐战略,可以简单归纳为:“猜猜看我从五条通道中的哪一条穿秦岭?”,而曹魏的防御策略,也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如何堵住这五条通道?”


谁能猜到对方主力的主攻方向,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比如第一次,诸葛亮派赵云从褒斜道走,曹魏一看蜀军冒头,曹真连忙过去堵口,结果诸葛亮主力却是从陇西大道上去,一口气占领了三郡。如果没有马谡的失误,说不定就拿下来。后来诸葛亮二次北伐,走散关故道,结果在陈仓被郝昭堵住了口,只好退兵。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兵出斜谷,进占眉县。当时司马懿跟手下人说了一句话:“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如果我们看了地形图,再结合当时形势,就能明白司马懿这句话的用意何在。



A处是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背靠褒斜道;在它的东边是武功县,武功南边正对着骆谷道,西边是宝鸡,也就是当年的陈仓城。

如果诸葛亮从骆谷道出来攻打武功,离东边的长安不足两百里,等于戳到了曹魏的心尖儿。战局到了那个地步,不考虑军事因素,光是后方的政治压力,就会逼迫司马懿跟诸葛亮决战。到时候狭路相逢勇者胜,胜败在五五之数。就算诸葛亮肯,司马懿还不干呢。

如果诸葛亮从斜谷出来,驻扎五丈原,那他就是打算渡过渭水,打下岐山。从地形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岐山以北是崇山峻岭,诸葛亮一旦攻拔这里,等于掐断了陇西和关中的联系,战略意图和当年守街亭相仿。

司马懿的战略很简单,堵口,死死堵住。你不打我也不打,你打我也不打。反正把你堵住就行。对史书里这段记载也就理解透彻了:“亮果上原,将北渡渭,帝遣将军周当屯阳遂以饵之。数日,亮不动。帝曰:“亮欲争原而不向阳遂,此意可知也。”遣将军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备阳遂,与亮会于积石,临原而战,亮不得进,还于五丈原。”

所以司马懿那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结合地理看,实是一句略带着点后怕的庆幸,庆幸自己猜对了诸葛亮选择的通道。

如果你还是不理解的话,没关系,看这张打地鼠的图就明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28年春,其战略目标绝非一朝一夕的灵光乍现,而是深思熟虑、层层递进的全局考量。简单来说,他的终极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要实现这个宏伟愿景,自然需要一系列具体的、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来支撑。首要目标:拔取战略要地,巩固根据地这是诸葛亮北伐最直接、最迫切的目标。当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一直是史学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马谡当初听了王平的建议,并且守住了街亭,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能成功,这确实是一个充满变数的“如果”。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当时的大背景。诸葛亮这次北伐,目标是占据关中,从而为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坚实基础。蜀汉刚经历刘备白帝城托孤.............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读者心中对诸葛亮用兵的疑问。街亭失守,对于第一次北伐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诸葛亮为何选择就此鸣金收兵,而不是孤注一掷再战一场?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而非简单的“怕输”或者“能力不足”。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明白,街亭失守,对诸葛亮而言,它.............
  • 回答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那确实是让无数后人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特别是魏延提出的那条“子午谷奇袭”路线,更是引发了无数的“如果”。如果当年老诸葛真的听了魏延的,一路狂飙直扑长安,成功率到底有多高?这事儿,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魏延的这个“子午谷奇袭”是个什么玩法。简而言之,就是.............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史书中的记载确实存在一些混乱和争议,但我们可以结合《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他史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其过程。第四次北伐的背景与准备诸葛亮在第三次北伐失败后,并未气馁,反而更加积极地进行准备。这次北伐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点: 对蜀汉国力的评估: 尽管蜀汉国力相对魏国较弱,但诸.............
  • 回答
    要说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算不算是一次错误的选择,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并非三言两语就能简单定论的。历史上对此的看法也存在不少争议。如果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我们确实可以找出一些理由来质疑这次北伐的决策,但如果代入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诸葛亮的处境,情况又会变得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
  • 回答
    如果诸葛亮未能在第五次北伐中不幸病逝,并且司马懿依旧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那么蜀汉的处境将会变得相当棘手,所得也并非是能够扭转乾坤的胜利,而更可能是一种艰难的维持和有限的收益。首先,从军事层面来看,诸葛亮即使健在,面对司马懿坚固的营垒和严密的防守,强行攻城同样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诸葛亮历来.............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给马谡安排了什么“作业”去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说法,也暗含着后人对这次北伐结果的一种解读。我们得先明确,诸葛亮是诸葛亮,马谡是马谡,他们之间不是师生关系,更不存在“抄作业”这么现代的比喻。但如果我们把“作业”理解成 诸葛亮交付给马谡的任务、战略部署中的关键环节,以及他对马.............
  • 回答
    要深入理解苏联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援助态度的转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来分析。这并非简单的“给”或“不给”,而是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伐战争):苏联援助的“大背景”与“高期望”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对国.............
  • 回答
    关于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取得武都、阴平两郡,而魏国反应相对平淡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细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战果辉煌”与“魏国反应不大”对立起来,而需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来理解。首先,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诸葛亮第三次北伐的大致经过。第三次北伐的背景与过程:公元228年秋,诸葛亮发动了第二次北伐,虽然在.............
  • 回答
    如今围绕“诸葛亮是否是蜀国第一臣”的讨论,其实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视角变化和对“臣子”这个概念理解的深化。这并非是对诸葛亮功绩的否定,而是基于更细致的史料解读和更宽广的评价维度。想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把方方面面都捋一捋。首先,得承认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核心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刘备白帝城托孤,将.............
  • 回答
    诸葛亮与曹操,一个代表着智慧与忠诚的化身,一个象征着雄才大略与权谋手段,他们在那个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各自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要论谁是“三国第一人”,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辩论,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的生平、成就、影响力以及历史评价。我们先从曹操说起。曹操,这位集军事家、政治.............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巧妙,直击了《三国演义》中一个很多人会感到疑惑的情节。要说诸葛亮“明知”关羽会放过曹操,这其实是对原著的一种解读,书中并没有直接这么写,但从结果来看,似乎有此用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把关羽放在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在更早的拦截点设置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确诸葛亮设计的“.............
  • 回答
    《三国志14》中司马懿统率99,吕布95,诸葛亮93的设定,确实引起了很多玩家的讨论和思考。要详细看待这个设定,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游戏设计理念与策略侧重: 《三国志14》的核心是“主义”和“战法”的战略博弈。 与系列前作不同,《三国志14》更强调在占领土地、控制区域、发挥部队战法.............
  • 回答
    诸葛亮一生 most 志不忘兴复汉室,而其一生 most 重要的战略目标便是北伐中原,灭亡曹魏。然而,尽管他倾尽才智,屡次出兵,却始终未能实现这一宏愿,不得不六出祁山,辗转反复,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蹴而就。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曹魏政权的强大。曹魏在前朝基础上,经过曹操父子的经营,国力相对稳固,经.............
  • 回答
    说起诸葛亮七星续命灯,这可是《三国演义》里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桥段,也让很多人一直琢磨不透。明明是诸葛亮精心布置的阵法,眼看就要成功,却被魏延一个不小心给搅黄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诸葛亮不再来一次呢?这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七星灯续命这件事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随意重复的“开挂”技能.............
  • 回答
    在三国那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时代,诸葛亮和姜维这两位蜀汉的擎天之柱,为了实现复兴汉室的宏图,都曾数次北伐,试图一统中原。其中,姜维九伐中原,虽屡败屡战,但并非每一次都如出一辙,其中确实有那么一两次,可以说是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最终却因为各种难以言喻的因素而功败垂成。我们不妨聚焦于姜维在北伐中,最接.............
  • 回答
    司马懿的第三个儿子名叫司马亮,而诸葛亮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关于司马亮的名字是否是为了纪念诸葛亮,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而且目前并没有直接的历史证据能够确凿地证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种可能性:1. 时间线上的关联: 诸葛亮去世时间: 诸葛亮于公.............
  • 回答
    《派对浪客诸葛孔明》第一集,可以说是一场令人惊喜的“次元碰撞”。刚开播,就凭借其大胆的创意和出色的执行,迅速抓住了我的眼球,甚至让我产生了“这季度的‘黑马’可能就是它了”的预感。首先,抛开《三国志》的滤镜,单就动画本身的制作来说,它就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画面色彩鲜艳但不失质感,人物线条流畅,尤.............
  • 回答
    哎,写书评写了这么些年,感觉自己的脑子都快被墨水泡烂了。今天难得有点空,也想听听大家的真实想法。最近手头这本《武谪仙》,我虽然自己也掺和了一些看法,但总觉得一家之言难免偏颇。所以,今天就破天荒地给大家开个“回喷”大会,也算是让我这老胳膊老腿能听听新时代的声音。《武谪仙》这书,大家感觉咋样?别客气,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