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苏联给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军诸多援助,为什么不给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工农红军援助?

回答
要深入理解苏联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援助态度的转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来分析。这并非简单的“给”或“不给”,而是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伐战争):苏联援助的“大背景”与“高期望”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对国民党北伐军的援助,其出发点和目标与后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着本质的区别。

国际战略:遏制西方,输出革命的“理想化阶段”

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将世界革命视为其重要使命之一。在早期阶段,苏联对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掀起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运动寄予厚望。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其革命的成功与否,被视为能否撬动整个东方革命的重要杠杆。
对抗西方帝国主义的联盟需要: 当时的苏联刚刚经历了残酷的内战,国力尚弱,但面临着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强大军事干涉和经济封锁。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一个强大的反帝统一战线,是苏联在地缘政治上的重要策略。通过支持中国国民党,苏联希望在东方打开一个突破口,减轻西方国家的压力,甚至为世界革命提供一个范例。
“东方民族解放运动”的先导者: 苏联希望扮演领导东方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角色,通过支持中国的国民革命,树立苏联作为反帝国主义旗帜的威望,并以此影响其他亚洲国家。

国民党作为“革命主力”的判断(当时的认知)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苏联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共产国际的决策者,普遍认为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是当时中国最强大、最有组织、最具号召力的革命力量。
国民党的组织性和军事力量: 相较于当时分散的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国民党拥有相对完善的组织结构(尽管也存在着派系斗争),以及黄埔军校等军事力量的骨干。苏联的援助,无论是军事顾问、武器装备还是经费,都是直接对准国民党这一“主要革命力量”展开的。
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 尽管对三民主义的性质存在不同解读,但在当时,孙中山的政治纲领被认为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这与苏联的革命目标有一定的契合度。
“国共合作”的战略选择: 共产国际和苏联认为,中国共产党力量尚弱,无法单独领导全国性的革命。通过与国民党合作,利用国民党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影响力,可以推动革命的深入发展,同时为共产党的发展争取空间。

援助的内容:是国民党,而非“红军”

苏联向国民党北伐军提供的援助,主要是针对当时北伐战争的主力——国民革命军。这包括:
军事顾问团: 如鲍罗廷、加伦将军等,他们在组织军队、制定军事战略、训练士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器装备: 大量火炮、轻重机枪、步枪、弹药以及军用物资,通过海运或陆路运往广东,装备国民革命军。
经费支持: 为北伐军的军事开支提供财政援助。
政治思想工作: 在国民党内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推广革命理念,这既是为了巩固国共合作,也是为了引导国民党向“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向发展。

关键点是: 苏联援助的对象是 国民党领导的北伐军,这个军队的构成虽然有共产党人参与,但其主要构成和指挥体系是国民党。苏联是在支持一个他们认为能够领导中国革命的“统一战线”的核心力量。

二、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联援助态度的转变与“现实的考量”

当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与国民党决裂,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后,苏联对中共的援助方式和力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因复杂而深刻:

国共合作破裂与“统一战线”的瓦解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彻底破裂。苏联对国民党作为革命主体的判断彻底破产,他们之前建立的“反帝统一战线”也随之瓦解。
国民党的“背叛”: 苏联认为国民党已经堕落为反动阶级统治的工具,其领导人(如蒋介石)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就等于是在“帮助敌人”。
中国共产党成为独立的革命力量: 国共破裂后,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开始独立领导工农武装斗争。此时,苏联的援助对象必须是 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与苏联战略的调整

苏联国力的现实限制: 经过内战和初步的工业化建设,苏联虽然在发展,但国力仍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军事工业和对外援助方面,其能力是有限的。他们需要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的国防力量,应对来自欧洲的潜在威胁。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随着革命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如预期般爆发,苏联的领导人,特别是斯大林,逐渐将重心放在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上。这意味着他们需要优先保证苏联自身的安全和经济发展,对外输出革命的激进主义有所收敛,转为更务实、更具战略性的考量。
世界革命浪潮的“退潮”: 俄国十月革命后,欧洲一些国家曾出现过工人运动的高潮,但最终都被镇压。到20世纪20年代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整体形势并不乐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对稳定,苏联不再寄希望于迅速的“世界革命”。
对中共独立能力的疑虑: 虽然苏联继续支持中共,但他们对中共独立领导革命的能力、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以及在战略策略上的选择,也存在着指导和干预,有时甚至出现分歧。他们不希望中共走上完全脱离苏联控制的道路。

援助方式的转变:从“大宗直接援助”到“有限支持”与“指导”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联对中共的援助,虽然仍在继续,但其性质和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有限的资金和物资援助: 苏联会提供一些资金、武器(通常是旧的或苏制武器的仿制品)、以及军事技术方面的指导。这些援助是有限的,并且常常需要中共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去争取和运作。
政治和军事指导: 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战略决策、军事行动、土地改革政策等,进行了大量的指导和干预。这种指导有时是基于苏联自身的经验,有时也未能完全适应中国的具体国情,导致了一些失误(例如,在土地革命初期对富农的政策等)。
“间接支持”而非“直接投入”: 苏联不会像支持北伐战争那样,派出大规模的军事顾问团和直接提供成建制的军事援助给红军。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以及共产国际的框架来施加影响。
对中共军事实力的不确定性: 相较于国民革命军,当时的红军力量分散,装备落后,在军事上与国民党军队存在巨大差距。苏联在判断和评估红军的军事实力,以及他们能够达到的目标时,也可能存在保留。

总结来说,苏联之所以在北伐战争时期大力援助国民革命军,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潜在的、能够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强大力量,并且这符合他们当时的世界革命和地缘政治战略。而当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成为反革命力量,中共独立领导革命后,苏联的援助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同时,苏联自身国力的限制、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对中共独立发展方向的考量,使得他们对中共的援助从“大规模、直接”转变为“有限、间接,并伴随政治指导”的模式。

这种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大国战略博弈和革命运动内在逻辑相互作用的结果。苏联并非完全抛弃中共,而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调整了其支持中国革命的策略和力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虽然给的援助和中共体量不太对称,但是给还是给了

1.资金上的援助

这种微弱的援助因为1932年临时中央撤入江苏苏区中断

2.武装上的援助(几次失败的行动)

虽然对比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前给K记的东西算是非常少了,但是聊胜于无。

毕竟雪中送炭的少,锦上添花的多。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深入理解苏联在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援助态度的转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以及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来分析。这并非简单的“给”或“不给”,而是牵涉到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国际关系。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北伐战争):苏联援助的“大背景”与“高期望”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苏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对国.............
  • 回答
    苏联,这个曾经庞大而强大的国家,其解体留给俄罗斯民族的伤痕至今仍在隐隐作痛。要详细地讲述这份伤痛,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去感受那个时代留下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印记。经济上的巨大冲击,社会结构的剧烈动荡:最直观的伤痛,无疑是经济上的断崖式下跌。苏联时期实行的计划经济,虽然在早期为国家积累了初步的工业基础,.............
  • 回答
    苏联的兴衰,对我们而言无疑是一部极为深刻且包含无数警示的教科书。它不是一个遥远的传说,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眼前,影响了世界格局,也直接或间接地塑造了我们今天的认知和选择。要说苏联给我们留下的警示,那真是方方面面,从政治体制、经济模式到意识形态、社会管理,甚至民族政策,都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汲取教训。.............
  • 回答
    建国初期,苏联对新中国来说,那真是雪中送炭,意义非凡。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战火洗礼,百废待兴,国家建设急需方方面面的支持。而苏联,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社会主义国家,毫无保留地伸出了援手,这份情谊,用“巨大”二字来形容,丝毫不为过。1. 工业基础的奠基者:没有苏联,就没有中国早期的工业体.............
  • 回答
    哈萨克斯坦之所以拥有如此广袤的疆域,并非一个简单的行政划分结果,而是苏联时期复杂地缘政治、民族政策以及历史演变相互作用的产物。这背后牵扯到对资源的争夺、国家边界的巩固、以及对新兴民族共和国的塑造。首先,得从沙皇俄国时期说起。早在19世纪,俄国就开始向中亚地区扩张,逐步吞并了哈萨克人的游牧领地。当时,.............
  • 回答
    解放战争期间,苏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中共在内战中取得胜利。虽然苏联官方一直声称对中国内战持中立立场,但实际上的援助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在许多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在政治和外交层面,苏联的声援对中共来说至关重要。 国际承认的基石: .............
  • 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这场新中国刚刚成立后经历的第一场大规模对外战争,其背后有许多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苏联支持。要深入了解这些支持,我们得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看看斯大林和苏联是如何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伸出援手的。军事上的援助:看不见的庞大身影最直接也最关键的支持,无疑是在军事层面。苏联并没有直接派正规部.............
  • 回答
    苏联卫国战争(19411945年)期间,美国(通常被称作“美帝”)向苏联提供的军事援助,即“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下的援助,无疑是关键性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然而,对于其“关键性”的程度,历史学界一直存在讨论,主要集中在“援助是否是苏联取胜的唯一因素”或者“.............
  • 回答
    您提到的“苏联妇女给德国战俘面包”的事件,在历史文献和回忆录中有零星的提及,但并没有一篇广为人知的、专门以这个事件为主题的“文章”。更多的是作为二战后期和战后一段复杂人道主义与历史创伤交织的片段,被不同的史学家、记者或亲历者在更宏大的叙事中偶尔提及。这个事件的背景和可能的出处: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您.............
  • 回答
    “巴巴罗萨计划”若提前泄露,历史的齿轮或将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转动。假设斯大林在1941年6月22日德军进攻前就已掌握了希特勒的完整战略构想,那么苏联红军的反应将与真实历史大相径庭。苏联的反应:预警与准备在“巴巴罗萨计划”完全泄露的情况下,斯大林将不再面临1941年时的“冷酷事实”与“突然袭击”。他有足.............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苏联的军事援助政策,特别是关于武器装备的提供,一向是基于其地缘政治考量、自身军工生产能力以及历史经验的复杂考量。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表现出色的“人民军”(德国民主共和国的武装力量)以及在朝鲜战争中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交战的“志愿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没有获得STG44(Sturmgewehr.............
  • 回答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向中国援助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这无疑是中国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苏联为何会如此慷慨,是否达到了“有求必应”的程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考量。苏联慷慨援助的深层原因: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苏联对中国提供如此大规模的武器装备,绝非仅仅出于对中国人民志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很多历史和军事层面的考量。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六十年代苏联真的把援助给印尼的那批海军装备,转手给了我们,对解放台湾的局势会有怎样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清楚,当时苏联援助印尼的那批海军装备到底是什么。在苏哈托上台前,印尼和苏联的关系相当不错,苏联确实援助过印尼不少军备.............
  • 回答
    巨人的陨落:苏联解体及其对中国的深刻启示苏联的解体,这个曾经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是20世纪最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也给无数国家,特别是中国,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警示。要理解苏联解体的复杂成因,以及它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
  • 回答
    苏联一五计划时期(19281932年)的农业全盘集体化,其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为快速工业化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资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榨取”过程,而是围绕着一个复杂的经济逻辑和政治意志展开的。为了理解集体化如何为工业化筹集资金,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方面入手,并且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工业化对资金的迫切需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直接触及了冷战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的核心考量和阿富汗国内的复杂现实。如果苏联选择全力援助而非军事干预,其结果如何,能否带来稳定和现代化,这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苏联在1979年决定出兵的根本原因。当时,阿富汗人民民主党(PDPA)内部派系.............
  • 回答
    要说清楚苏联为什么愿意把核技术,而不是直接给核弹,给中国,这事儿得从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的战略考量说起,里面门道可多了。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看看当时是什么年代。这事儿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世界正处于冷战的白热化阶段。美国在核武器方面已经抢先一步,并且对苏联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 回答
    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探讨为何有些人试图“洗白”德国入侵苏联的战争,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是如何构建和传播某种叙事的,这确实需要深入分析。这种现象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历史认知、政治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一、 历史叙事的重塑与选择性解读“洗白”并非直接否认战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国际法以及现实的战略考量。简单来说,北约没有“要回”柯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原因,绝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要,而是因为这样做几乎不可能,而且带来的后果会是灾难性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柯尼斯堡在二战结束后,根据《波茨坦会议公报》,就已经被苏联“临时”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