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大部分坦克都不太令苏联人满意?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大背景:苏联当时的战场状况和坦克需求是什么?

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Operation Barbarossa)开始后,德国闪电战的威力让苏联红军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大量的坦克、火炮和军事装备在最初的几个月里损失殆尽。苏联急需补充兵员和装备,而且是数量庞大、性能可靠的装备。在斯大林格勒战役(Battle of Stalingrad)等关键战役中,装甲部队的消耗更是惊人。苏联国内的生产能力在战争初期受到了严重影响,西部的工业区迅速沦陷,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工厂虽然得到了疏散和重建,但产能的恢复和爬坡需要时间,而且受到人力、物料等多种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租借法案》的到来对苏联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通过这个法案,美国和英国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其中就包括坦克。但问题在于,双方在“雪中送炭”的同时,也在“各自的锅里找食”。

那么,具体是哪些坦克,以及为什么会让苏联人“不太满意”呢?

我们重点来看看美国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因为数量最大、型号也最多。

“马蒂尔达”(Matilda)步兵坦克(英国提供):
这类坦克早在《租借法案》早期就开始交付。虽然在战争初期,它厚重的装甲对德军的早期坦克有一定防护力,但很快就被德国的“四号坦克”(Panzer IV)后期型号以及后来的“虎式”(Tiger)和“豹式”(Panther)坦克所压制。其火力也显得不足,机动性更是被诟病。苏联人当时更倾向于中型坦克,而“马蒂尔达”这类重装甲但火力平平的步兵坦克,在苏德战场这种强调机动和火力打击的战场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很快就被淘汰出主力序列。

“瓦伦丁”(Valentine)坦克(英国提供):
这可能是《租借法案》早期提供数量较多的坦克之一。它的优点是设计相对简单,生产容易,而且装甲也比同时期一些其他坦克要厚一些。但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空间狭小,乘员极其拥挤。对于需要长时间作战、频繁进出坦克的苏联乘员来说,这简直是一种折磨。而且,其炮塔内的弹药储存方式也很不合理,更换弹药非常困难。最关键的问题是火力不足。早期的“瓦伦丁”装备的是40毫米或2磅炮,对付德军的早期坦克还可以,但面对中后期的坦克,例如装备75毫米炮的“四号坦克”,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虽然英国后来也升级了火力,但总体而言,苏联人认为它不是一种能够承担主战任务的坦克,更多时候只能作为支援或防御用途。

“丘吉尔”(Churchill)步兵坦克(英国提供):
这款坦克继承了英国一贯的“步兵坦克”设计思路,装甲非常厚实,甚至在某些角度超过了早期的“虎式”坦克。这无疑是它最大的优点。然而,它也继承了英国步兵坦克的“通病”:速度奇慢,机动性极差,可靠性也堪忧。在苏联那广阔而泥泞的战场上,一辆慢吞吞的坦克很容易成为敌方火炮的活靶子,也难以跟随步兵进行快速协同作战。而且,它的火力也并非顶尖,尤其是在与德国重型坦克对抗时。苏联人将其视为一种“移动的堡垒”,但不适合闪电战和大规模的装甲突击。

M3“斯图亚特”(M3 Stuart)轻坦克(美国提供):
M3“斯图亚特”是美国提供给苏联数量相当多的坦克之一,尤其是在战争早期。它具备速度快、可靠性好的优点,非常适合侦察和支援任务。然而,它的火力太弱了。装备的37毫米炮,在面对德军中型坦克时,几乎无法造成有效的威胁,只能从侧后方攻击。而且,它的装甲也很薄,很容易被击穿。苏联人称呼它为“棺材车”或“墓碑”,形象地说明了其战场生存能力之低。虽然它在侦察和骚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作为主力突击力量,它远远不够格。

M4“谢尔曼”(M4 Sherman)中型坦克(美国提供):
这可以说是美援坦克中最为著名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款,苏联人拿到“谢尔曼”的数量是最大的。不得不承认,“谢尔曼”在很多方面都比苏军早期装备的坦克要好,例如:出色的可靠性、良好的机动性、相对先进的人体工程学设计、以及生产能力强。与苏联国内自行研发的T34坦克相比,特别是与T3476相比,“谢尔曼”在某些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而,苏联人对“谢尔曼”的不满,更多是来自与德军主力坦克的对比,特别是与“虎式”和“豹式”坦克相比,这种不满就显现出来了。

1. 火力不足(对德军重型坦克而言): 大部分交付给苏联的“谢尔曼”装备的是75毫米炮。这款火炮的穿甲能力,在面对德军的“虎式”和“豹式”坦克的正面装甲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很多时候,“谢尔曼”坦克必须绕到侧面或后方,才有可能击穿德军重坦克的装甲。而对于苏联前线坦克兵来说,这种战术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损失战车。虽然美国后来升级了105毫米炮,但数量有限。
2. 装甲防护力相对较弱(对德军新式坦克而言): 虽然“谢尔曼”的装甲相对于早期德军坦克是足够的,但面对“虎式”和“豹式”的88毫米和75毫米长管炮时,其正面装甲很容易被击穿。德国坦克的火力优势,让“谢尔曼”在面对这些对手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3. “引火者”(Ronson)的绰号问题: 这是对“谢尔曼”最尖锐的批评之一,虽然并非所有“谢尔曼”都如此,但确实存在一些设计缺陷导致其一旦被击穿,内部弹药极易殉爆,瞬间变成一团火球。这个问题也让苏联坦克兵心有余悸。苏联人虽然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给它起绰号,但对这种容易起火的现象也是颇为忌惮。

苏联方面将“谢尔曼”坦克与自己研制的T34坦克相比,虽然T3476在某些方面(如人体工程学、观瞄设备)不如“谢尔曼”,但T3485装备的85毫米炮,在火力上是明显优于“谢尔曼”的75毫米炮的,能够更有效地对付德军中型坦克,甚至在一定距离上能威胁到“虎式”和“豹式”坦克。从这个角度看,苏联人自然会觉得,为什么不直接提供火力更强的坦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供应情况?

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考量和制约:

1. 技术与设计理念的差异:
美国和英国的设计理念与苏联存在显著差异。
美国: 更注重车辆的可靠性、易于生产、维护便利性,以及乘员的舒适性(相对而言)。“谢尔曼”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些特点,它是一款优秀的“工业化”坦克,能够大规模生产并快速部署。但为了追求这些,它在火力上有所妥协,未能及时装备威力更大的火炮来应对战场上快速出现的德国重型坦克。
英国: 倾向于设计重装甲但速度慢的步兵坦克,以及兼顾火力与装甲的巡航坦克。“马蒂尔达”、“瓦伦丁”和“丘吉尔”都体现了这种设计思路,但这种思路并不完全适应苏德战场那种强调速度、机动和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的特点。
苏联: 在战争初期,其设计思想也非常明确——火力、防护、机动性的平衡,以及简单耐用、易于大规模生产。T34和KV系列重型坦克的设计就非常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点。

2. 生产能力与优先级:
美国: 在战争初期,其坦克工业尚未完全转入战时生产状态。为了快速支援盟友,美国选择优先生产和出口其已经成熟量产的型号,例如M3“斯图亚特”和M4“谢尔曼”。装备更强火力的型号,如装备76毫米炮的M4A1(76)或装备90毫米炮的M36坦克歼击车,在1943年之后才逐渐大量生产和装备,此时苏联也已经能够大幅提升自身坦克的生产。
英国: 其国内生产能力也受到战争的消耗,并且需要满足自身以及其他战场的需要。

3. 战场情报的传递与更新:
战争是动态变化的,战场情报的传递和反馈也存在滞后性。当苏联人发现德军重型坦克的威胁时,美英可能尚未完全掌握这些情报,或者在调整生产线以应对新威胁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即使有了情报,订单和生产的调整也需要时间。

4. 苏联人的标准与期望:
苏联人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坦克设计之一——T34。他们习惯了T34那种出色的综合性能。当他们拿到“谢尔曼”时,会自然地将其与T34进行比较,并以其自身对“完美坦克”的标准去衡量。苏联坦克兵在实战中,往往需要面对最先进的德国坦克,因此对坦克的火力要求极高。他们习惯于用坦克去摧毁敌人的坦克,而75毫米炮在这方面确实不如T3485的85毫米炮。

5. 战略目标的不同:
美英通过《租借法案》提供援助,一方面是支持盟友对抗轴心国,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的战争机器储备资源,并维护自身的工业优势。他们需要确保自己的军队能够获得最好的装备。因此,优先供应给自身部队的,往往是最新型的、性能最优越的装备。

总结来说,苏联人对美英提供的部分坦克“不太满意”,并非是这些坦克一无是处,而是因为:

部分坦克(如“马蒂尔达”、“瓦伦丁”、“斯图亚特”)在苏德战场上的性能表现,与苏联人的实际需求和战场环境不匹配,尤其是火力不足和防护力弱。
主力坦克“谢尔曼”虽然可靠性高,生产便利,但在面对后期德军重型坦克时,其75毫米炮的火力不足以构成有效威胁,装甲也相对容易被击穿。
苏联人有T34这样的优秀坦克作为标杆,自然会对“谢尔曼”的不足之处有更深的体会和更高的要求。

这是一种在战争时期,在资源有限、技术发展迅速、战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盟友之间在装备供应上出现的必然的“摩擦”和“妥协”。苏联人并非不感激援助,只是在严酷的战场环境下,他们对装备的每一个细节都追求极致,希望手中的武器能够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保卫祖国。

所以,与其说是不满意,不如说是“不完全满意”,是期望值与实际产品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恰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各国在技术和战略上的博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到了43年甚至出现了拒绝接收部分型号的情况
user avatar
到了43年甚至出现了拒绝接收部分型号的情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英根据《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提供给苏联的坦克,很多时候确实未能完全满足苏联的期望,甚至引发了不少抱怨。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技术、战略、生产以及双方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细细品味当时的环境和苏联人的真实感受。.............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之所以能储备如此庞大的物资并展现出惊人的生产力,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来说,与其说美国“储备”了多少物资,不如说美国是那个时期全球“生产”和“供应”的最主要力量。首先,深厚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是关键的基石。美国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体系之一.............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确实发生了一些因体检不合格而选择自杀的令人心痛的案例,但这并非一个普遍现象,更不是主流。然而,这类事件的出现,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和个人心理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当时的社会心理。1. 极强的爱国主义和参军意愿: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关.............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决定攻克柏林的是由苏联完成的,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军事部署以及英美与苏联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战略部署与前线态势到1945年初,战争的天平已经明显向同盟国倾斜。德国在东线和西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东线: 苏联红军在东.............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大兵的“下半身”问题,也就是士兵性行为和与之相关的性健康问题,确实是一个在战争年代难以回避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不能简单归咎于“管不住”。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们需要剥离浮于表面的描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环境驱动力。一、环境因素:残酷战争下.............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二战时期美军的“师”的数量相较于某些参战国显得不多,需要从多个层面去考量:1. 战争爆发时间与动员规模: 起步晚,发展快: 与德国、苏联、日本等国相比,美国是直到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后才正式全面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初期,美国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本土防御和少量支援欧洲方面。 .............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美国和英国这对曾经的战时盟友,其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差距日益拉大。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
  • 回答
    二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经济凋敝。美国作为战胜国,肩负着改造日本、确保其不再成为地区威胁的重任。在这场改造中,货币政策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日元贬值便是美国刺激日本经济复苏的一项关键举措。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国际经济背景和美国的战略考量。战后日本经济的困境战争的浩劫给日本带来了毁灭性的打.............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制度,美国内部确实有过激烈的讨论。然而,最终麦克阿瑟领导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选择保留了天皇制度,尽管对其权力和地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个决定并非简单,而是基于多重考量,其中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没有废掉天皇?1. .............
  • 回答
    二战时美国海军的战术策略是围绕着制海权、舰队作战以及陆基航空兵的支援展开的。谈到凝固汽油弹,虽然它在陆战和空战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但其在海军对舰打击中的大规模应用确实不那么显眼,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要理解凝固汽油弹的特性。简单来说,凝固汽油弹就是将汽油与增稠剂混合,.............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挑战性的假设性问题。我们来聊聊,如果中国在国力顶峰时期,去硬碰硬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又是否有胜算。首先,需要明确一下我们讨论的时间节点。原问题提到了“二战时期”的美国,但后来又更正为“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国。这两种情况下的美国,实力差距巨大,所以我们必须以“海湾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也有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层面的原因。一、 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军队的隔离与种族歧视要理解为什么电影中黑人士兵的出现较少,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美国军队的实际情况。 军.............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二战电影、电视剧表现与德国作战伤亡比例至少1:10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观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精确比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叙事聚焦与英雄主义的塑造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核心目标是吸.............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日本民众是否“仇恨”美国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心理以及现实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毁灭性打击,给日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创伤。广岛和长崎的瞬间化为废墟,数.............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美国最初是想置身事外的,毕竟隔着太平洋,而且国内也有不少人觉得欧洲的事儿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那时候,欧洲战场上,德国和苏联那叫一个剑拔弩张,但美国对谁都没什么特别的“偏爱”。事情的转折点,关键就在于德国的野心。希特勒这个主,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先是吞并了奥地.............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之所以没有直接全面入侵日本本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背后交织着军事、政治、人道主义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考量。简单地说,直接登陆日本本土的代价,无论是对美军还是日军,以及日本平民,都将是无法想象的巨大。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日本本土的情况。到了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