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也有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层面的原因。

一、 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军队的隔离与种族歧视

要理解为什么电影中黑人士兵的出现较少,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美国军队的实际情况。

军队的种族隔离政策: 在二战期间,美国军队实行的是严格的种族隔离政策。黑人士兵被分到独立的部队,通常是服务单位(如工兵、运输、医疗、宪兵等),而不是战斗部队。即使有少数黑人士兵被分配到战斗部队,他们也常常被安置在非一线岗位,或者被编入白人部队中担任支持性角色。
服务单位的性质: 大部分黑人士兵在军队中承担的是后勤保障、运输、维修、医疗支援等工作。这些工作虽然至关重要,但并不是观众通常会关注的“前线战斗”场景。因此,在描写前线战斗的电影中,他们的身影自然就比较少。
有限的战斗机会: 尽管如此,仍有一些黑人士兵在非洲、欧洲和太平洋战场上勇敢作战,甚至涌现出像“红球特快”(Red Ball Express)这样的著名黑人部队,他们负责在诺曼底登陆后向盟军前线运送物资,承受着巨大的风险。还有像第761坦克营(Buffalo Soldiers)这样的部队,他们在欧洲战场上表现英勇。但这些部队的规模相对较小,或者其故事没有被广泛传播和改编成电影。
种族歧视与不公待遇: 黑人士兵在美国军队中普遍遭受严重的种族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他们往往在装备、训练、晋升、薪资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这种背景也使得他们在战争中的贡献和经历被边缘化。

二、 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层面的原因

历史事实是基础,但电影的呈现方式也是影响观众认知的重要因素。

目标观众与票房考量: 在二战时期及其后的几十年里,美国电影市场的主流观众是白人。电影制作人为了吸引更广泛的观众并获得商业成功,往往倾向于讲述白人角色主导的故事,避免可能引起争议或需要复杂叙述的内容。
叙事焦点与英雄塑造: 传统的战争电影常常聚焦于个人英雄主义和英勇的战斗场面。白人角色更容易被塑造成典型的战争英雄形象,他们的故事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而黑人士兵的经历,往往涉及到更深层次的种族问题和社会不公,这对于商业电影来说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更审慎的处理。
刻板印象与对角色的简化: 如果要表现黑人士兵,一些电影制作人可能担心无法准确、深入地描绘他们的角色,或者可能会陷入刻板印象的泥潭。与其承担这种风险,不如回避这个话题。
未被充分挖掘的史实: 长期以来,关于黑人士兵在二战中的贡献和牺牲的史料和故事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宣传。直到后来的民权运动兴起,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和关注这段被遗忘的历史。
导演和编剧的视角: 电影的创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演和编剧的视角和关注点。如果他们对黑人士兵的经历不够了解,或者没有将其作为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他们就不会在电影中呈现。
对“美国梦”的理想化描绘: 有些电影可能更倾向于描绘一个团结一致、共同为自由而战的美国形象,而回避军队内部的种族矛盾和隔离问题,以维护一种更具理想化的国家叙事。

三、 近年来电影的改变与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情况在近年来有所改变。随着社会对种族平等的关注度提高,以及对历史的更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二战电影开始关注黑人士兵的贡献和故事。

《拯救大兵瑞恩》的侧重: 虽然《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二战电影,但它主要聚焦于一支白人小队执行特定任务的故事,并未涉及黑人士兵。这在当时也是普遍现象。
近年来的进步: 近年来,像《红翼行动》(Red Tails,虽然是关于二战中黑人飞行员的故事,但其主题与这个问题相关)、《解放》(Emancipation,虽然不是二战电影,但展示了黑人在战争中的抗争)等电影,以及一些纪录片,都在努力填补历史的空白,让更多观众了解黑人在战争中的真实经历。
对历史的重新审视: 如今,电影制作人和观众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也更愿意探讨过去被忽略的视角。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二战电影会更公平、更全面地展现所有为战争做出贡献的群体。

总结来说,美国二战电影中黑人士兵的缺失,是历史事实(军队的种族隔离和歧视)与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过去的电影更多地遵循当时的主流叙事和商业考量,而忽视了那些本应被看见的群体。然而,随着社会进步和历史意识的觉醒,这种状况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国黑人共有90万1896人在二战期间入伍,如按美军1944-1945年约1100-1200万人的最大规模计算,占比约8%-9%,实际上普通美国白人士兵在战场上遇到黑人同袍的机会并不多——二战时美军只有10个师里混有黑人部队,他们还是在种族隔离下成建制单独列编的,如第26步兵师的第761坦克营就是编入白人师的黑人坦克营;而第92、93步兵师则是黑人师(混编有少数波多黎各人,中高级军官仍为白人);陆军航空队有332战斗机大队、477轰炸机大队等全黑人战斗单位,所以除非与这些黑人单位有交集,否则在陆地和天空不太常见到黑人。

历数参加二战的黑人部队和个人,其实有不少事迹还是值得往电影里拍的。

先看地上跑的:第26步兵师的761黑人坦克营当时属于巴顿麾下的第三军,巴顿这个老右派自然是个典型的种族主义者,曾多次私下表达对黑人坦克部队的疑虑,他在《我所知道的战争》中写道:“就个体而言,他们(黑人坦克兵)是好士兵,但我当时表达了我的信念,而且从来没有改变这一信念的必要性:有色人种士兵的思维速度没法快到装甲作战所需的程度。”

在巴顿麾下,第761坦克营参加了西线反攻的诸多战事也承受了不小的伤亡,直至攻入德国并一路夺取了几十个德国城镇,在战争最后的几天该营一路长驱直入奥地利,在那里与苏军会师。

第761营还出过一个开了无双的坦克指挥官:沃伦·克雷西中士于1944年11月在法国洛林遭到伏击,坦克被击毁了;他跳入旁边一辆仅装备有0.30口径机枪的吉普,一顿突突灭了击毁他坦克的德军阵地,接着反手又毙了一个正在指挥炮火攻击美军阵地的德军校射观察员。

稍后克雷西上了一辆替换上来的新坦克后,倒霉的是又陷进泥坑抛了锚。他被迫冒着激烈的敌方火力出车,设法自救摆脱泥潭,这时德国步兵又攻了上来,他不得不停止自救,用坦克上的.50机枪一通狂射,打退了步兵。克雷西的部下来支援时,据说都很难把打high了的他从机枪上拉下来(很有《狂怒》范啊)!

克雷西获得了荣誉勋章提名,可惜并未获颁,但他这一顿猛如虎的无双操作给他赢得了另一个荣誉称号:“761营最牛掰的狠人”(Baddest man in the 761st,这个Baddest很有黑人英语味有木有?)

再看天上飞的陆航:黑人组成的陆航332战斗机大队的事迹在2012年被拍成了电影《红色尾翼》(Red Tails)。现实中的第332大队由4个中队组成,飞的机型一开始是P-39和P-40,后来增加了P-47和P-51。他们在1943年投入地中海战场,最初干的是对地攻击的舔地任务,意大利部分解放后转场至亚平宁半岛给战略轰炸护航。很快德国空军注意到了这些技术不俗的黑人对手,给他们起了个绰号“黑色鸟人”(黑人问号:Excuse me?骂谁鸟人呢?)。德国投降后,第332战斗机大队原本要转入对日作战,但duang duang两颗原子弹下去后日本投降了,这场黄黑大战没能上演。最终第332大队的战绩为112次空战胜利(海航飞舰载机的黑人飞行员到1948年才出现,这里就不提了)。

再看海里游的:海军方面倒是不存在单独让黑人操纵的舰艇,因此黑人的身影零星而不是成建制地出现在海战电影中,但海军是技术兵种,那个年代黑人普遍有限的文化程度让他们很难在海军出人头地,在海军只能从事打杂的勤务工作。例如最新电影《灰猎犬》中驱逐舰上的的黑人厨师,阵亡一个替换上来的还是黑人。另有一位真实存在的著名战斗英雄出现在多部影片中:战列舰西弗吉尼亚号上的黑人勤务兵多里斯·米勒(Doris Miller)原本并无战斗任务,只干炊事、洗衣等杂活,在珍珠港遭到突袭后现场学会操纵高射机枪开始还击日机,并积极协助战友在战舰即将沉没时逃生。他的事迹本来在军方报告中没能挂名,还是见报后才广为人知,最后为他赢得了一枚海军十字勋章,以及由尼米兹亲自授勋的殊荣。

在新老两部突袭珍珠港的电影中,米勒这一角色也两次上镜:

不过,战斗英雄的荣誉并没有改变米勒的角色,他后来被调动到护航航母利斯康湾号上服役,也只是晋升到了一级厨师的职务而已。1943年11月,在塔拉瓦战役中利斯康湾号被日本潜艇击沉,米勒未能逃生,随舰葬身于海底。他的名字,后来被用于命名即将于2026年开建的福特级航空母舰。

按美国海军的传统,军官必须是绅士,黑人自然没有成为军官的分。当时美国的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和助理海军部长斯蒂文森对海军施压破除黑人不得晋升军官的陈规,海军无奈在1944年招收了16名黑人进入军官训练营,但为了以考核不合格的由头淘汰他们,故意把16周的培训周期砍到8周。这16名黑人学员暗自憋了一口气,晚上在熄灯后把窗户遮住熬夜学习,最终在考核中全部高分通过。上级不相信他们的成绩,重新安排了一次考试,他们再次高分通过。

海军这下无法继续给这16名黑人穿小鞋了,不得不将其中13人正式铨叙为军官。这破天荒的13名黑人海军军官被称为“黄金十三人”(the Golden Thirteen)。然而,他们后来无一被分配到战斗舰艇指挥部队,而是全部发配到岸基岗位,因为舰上的指挥官在其单位中具有无可挑战的崇高权威,而让一帮白人士兵向黑人军官敬礼在那个年代是无法想象的,黑人军官第一次出任美国海军舰长,要等到1961年萨缪尔·李·格拉夫利填补这个历史空白了,他在1971年也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海军准将(注:陆军1940年出了第一位黑人将军老本杰明·戴维斯准将,他的儿子小本杰明1955年成为第一位黑人空军准将;1979年弗兰克·彼德森晋升陆战队准将后,终于让美军各军种都有了黑人将军)。

当然,绝大多数二战在美国海军服役的黑人士兵既没有米勒的名气,也没有“黄金十三人”的仕途,还有一批曾集体遭受不公正对待——曾有大量在海军军训中成绩靠后的黑人士兵被安排去港口装运军用物资,1944年,加利福尼亚的芝加哥港(Port Chicago)由于白人军官一味强调进度、忽视安全规范等原因,卷扬机制动装置失灵导致弹药坠落引发大爆炸,摧毁了整个港口,300多名死亡者中有2/3是黑人士兵,占了二战黑人军人伤亡数的15%。生还的黑人士兵中有50人始终拒绝再次装运,被军事法庭以哗变罪判处徒刑加劳役15年(实际服刑至1946年),并开除退伍,直到2019年,他们才被美国平反。

最后说说四等人陆战队。二战期间共有1万9千多美国黑人加入了陆战队,占了陆战队4%的员额(其实黑人在太平洋岛屿战场应该还属于有优势的人种——来源于非洲的几种基因使他们相对不容易得疟疾),但从事的要么是后方守备工作,要么在前线干装卸、营造和弹药搬运,成了四等人中的二等人。

但就是这样不容易出彩的角色也还是大放了一次异彩:贝里琉战役中,登陆第一晚日军对第7陆战师发起反击,全黑人单位第16仓储连和第17特别营造连原本只担任物资运输、伤员输送和工事修筑任务,在危急之下自愿顶替下了火线的伤员加入战斗,最终将日军击退。

整个二战中,没有黑人士兵获得美军勋衔体系中级别最高的“荣誉勋章”,尽管他们中很多人的英勇表现完全可以和其他获此殊荣的白人同袍相提并论。到了1997年,克林顿政府给7名黑人二战老兵追授了荣誉勋章,但其中只有一人当时还健在,其余6人不是在战时就已牺牲,就是在战后去世。

结尾讲讲美军中的种族隔离是怎样取消的。二战结束后,杜鲁门政府开始推动解除军队的种族隔离,然而这一点在军队内部保守势力的抵制和拖延下,经历了漫长的渐进过程才实现。1946年陆军和海军通过了黑人军人融合和平等权利政策,1947年陆航关闭了黑人隔离训练中心,1948年杜鲁门签署了第9981号行政令,要求在不影响士气和作战效能的前提下尽快实现平等对待各种族、肤色、宗教信仰的官兵。1950年初陆军终于开始不分种族地招募士兵,空军也开始大量减少黑人单位实现混编。

朝鲜战争的爆发加速了种族混编的进程,据守釜山防御圈的陆战队部队首次大量补入黑人部队进行混编。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期间,第25步兵师下属第24黑人团1营C连被志愿军包围后成建制投降,在此之后该团也出现过士气问题。军方进行调查后将其归咎为军官领导不力而不是黑人战斗意志不行(该团毕竟出了三个荣誉勋章得主),1951年10月将第24团建制取消。但这事并不是导致美军取消黑人单位的决定性事件,种族隔离到混编的转变是既定政策,在C连投降前就已开始,没有这事24团也一样会打散混编。

1954年,在美国陆军取消了最后一个黑人单位第94工兵营后,国防部宣布军队中的种族隔离制度终于成为历史。因此在《现代启示录》、《野战排》等越战片中,黑人就都三三两两地和白人并肩作战了。

综上所述,美军在二战中其实有不少黑人参战,也有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事迹,但整体上还是处于被压制和歧视的状态,偶尔在《红色尾翼》这样的电影中成为主角,也和《风语者》、《血战钢锯岭》这样反映少数族群和宗教群体的战争片类似,在白人主导的历史话语体系中多少有些点缀的意味。

尽管黑人官兵在二战中流过血立过功,美国黑人在社会上挣脱制度性种族歧视和隔离的镣铐又等了二十年时间,而他们最终摘掉弱势群体的帽子、不用再喊Black lives matter的日子,似乎仍然遥遥无期。

码字不易,看着好请点个赞,谢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美国二战电影中几乎没有黑人士兵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现象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也有电影制作和叙事选择层面的原因。一、 历史事实层面的原因:军队的隔离与种族歧视要理解为什么电影中黑人士兵的出现较少,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美国军队的实际情况。 军.............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二战电影、电视剧表现与德国作战伤亡比例至少1:10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观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精确比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叙事聚焦与英雄主义的塑造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核心目标是吸.............
  • 回答
    关于电影《明日边缘》中男主角威廉·凯奇(Tom Cruise 饰演)所穿的军服,确实让人产生一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尤其是它在某些方面很像二战时期的美军制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设计理念的传承与致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电影中的服装设计并非是完全照搬二战美军制服,而是一种致.............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日本民众是否“仇恨”美国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心理以及现实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毁灭性打击,给日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创伤。广岛和长崎的瞬间化为废墟,数.............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炮兵和空袭的使用上,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各自的工业基础、战略思想、战争经验以及战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制空权来消耗敌人;而苏联则更侧重于大规模、高密度的炮火覆盖,以及利用空军进行.............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大兵的“下半身”问题,也就是士兵性行为和与之相关的性健康问题,确实是一个在战争年代难以回避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不能简单归咎于“管不住”。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我们需要剥离浮于表面的描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和环境驱动力。一、环境因素:残酷战争下.............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头,简直就是那颗最亮的星,把整个战局都给照亮了,让人觉得这场仗打到最后,胜利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这话听起来有点霸气,但细想想,也确实有它硬邦邦的道理。首先得说,美国参战的时机和方式,确实是把“锦上添花”这个词演绎到了极致。想想看,在珍珠港.............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得从头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美国最初是想置身事外的,毕竟隔着太平洋,而且国内也有不少人觉得欧洲的事儿跟自己没多大关系。那时候,欧洲战场上,德国和苏联那叫一个剑拔弩张,但美国对谁都没什么特别的“偏爱”。事情的转折点,关键就在于德国的野心。希特勒这个主,可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先是吞并了奥地.............
  • 回答
    二战末期,美国之所以没有直接全面入侵日本本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背后交织着军事、政治、人道主义以及对未来国际格局的考量。简单地说,直接登陆日本本土的代价,无论是对美军还是日军,以及日本平民,都将是无法想象的巨大。首先,我们得看看当时日本本土的情况。到了1945年,日本在太平洋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之所以帮助中国,并非出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美国帮助中国的主要原因:1. 共同的敌人与战略利益: 日本的侵略是对美国太平洋利益的直接威胁: 日本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其扩张野心日益膨胀,不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还不断威胁东南亚和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二战中,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一死战,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如果简单地说美国只是“敢”,那就低估了当时美军高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所做的准备。首先,要理解中途岛战役的背景。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气势如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重要战略要地,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没有和苏联一起瓜分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对中国未来走向的不同设想。简单来说,美苏两国虽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是盟友,但他们的根本利益和目标在中国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分歧。首先,我们要明白,所谓“瓜分中国”在当时并未成为任何一个大国公开或秘密提出的正式议程。 中.............
  • 回答
    您提到的“日本人吃美国人”的情况,在历史上并没有普遍发生,也不是二战中日美关系的主流。二战期间,日美两国是残酷的敌对国家,在战场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在极为罕见的个别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行为,但将“日本人吃美国人”视为普遍现象,并且由此推论“美国人一点不记仇”,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美日海军舰队在损管方面的差距,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双方海军的发展思路、技术基础、作战理念,甚至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简单来说,美国在那方面做得比日本好太多,原因复杂且深刻。首先得聊聊双方的设计理念和舰船结构。美国海军在战前,尤其是在经历了一战之后,对舰船的生存能力有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二战时美国海军为何会将同一支舰队编制为第三、第五舰队,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考量和现实的军事运作需求。首先要明白一点,美国海军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场,面临着极其广阔的海域和繁重的作战任务。一个庞大的舰队,为了更好地管理、指挥和部署,自然需要被划分成更小的、更易于操控.............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与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中,美国和英国这对曾经的战时盟友,其发展轨迹却出现了显著的分化,差距日益拉大。这其中的原因复杂而深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经济、政治、社会以及国际地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美国和英国在战争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