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美国为什么敢在中途岛和日军决战?

回答
二战中,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一死战,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如果简单地说美国只是“敢”,那就低估了当时美军高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所做的准备。

首先,要理解中途岛战役的背景。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气势如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重要战略要地,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对美国而言极其不利。日军的目标不仅仅是占领这些岛屿,而是要将美国太平洋舰队彻底摧毁,从而扫除其在太平洋扩张的障碍,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而中途岛,作为夏威夷群岛西北方向的一处战略要冲,其地理位置不言而喻。一旦日军占领中途岛,他们就能在太平洋上建立一个前进基地,威胁美国的本土安全,甚至可能进逼夏威夷。因此,中途岛对美国来说,是绝对不能失去的防线,是太平洋战场上的生死攸关之地。

那么,是什么让美国人有信心和日军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正面硬碰硬呢?

一、情报的胜利:破译日军密码是关键的“底牌”

这是最最核心也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早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美国海军情报部门(OP20G)就已经在努力破译日军的密码。到了1942年初,他们成功破译了日军海军的主要密码系统——JN25b。这就像在黑暗中突然获得了一双“夜视眼”。

通过破译的日军情报,美国海军不仅知道了日军的战略意图,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日军舰队的组成、航行路线、攻击时间和目标。最关键的是,他们破译了“MI作战”——日军偷袭并占领中途岛的计划。美国海军由此得知了日军的兵力部署、登陆部队、以及舰队的作战计划。

这份情报让美国海军指挥官们,尤其是海军上将切斯特·尼米兹,掌握了先机。他清楚地知道日军的攻击时间和方向,以及日军指挥官山本五十六的战略设想。这种“知己知彼”的程度,在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尼米兹可以据此调兵遣将,而不是被动挨打。

二、美国工业生产能力的初步显现与舰队的重新编组

虽然珍珠港事件让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但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在那时已经开始发挥作用。虽然短时间内无法完全弥补损失,但美国海军正在抓紧时间建造和修复舰艇。更重要的是,在情报的指导下,尼米兹可以灵活地调动手中仅有的几艘航空母舰(企业号、约克城号、大黄蜂号)以及其他舰艇,进行有效的战术部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约克城号”航空母舰。这艘航母在珊瑚海海战中受损,但美国海军以惊人的速度对其进行了抢修,使其在短短三天内就重返战场。这本身就是美国工业和工程能力的体现,也展现了美军誓死一搏的决心。

尼米兹利用破译的情报,知道日军舰队庞大且分散,而自己的主力舰只(航母)数量上处于劣势,因此他采取了“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策略。他将美军的航母编队部署在中途岛东北方向,这是一个日军意想不到的位置。这样,当日军舰队靠近中途岛准备登陆时,美军航母就能从侧翼突然发动攻击,避免与日军主力舰正面硬碰硬,而是利用自己航母的空中力量,集中优势攻击日军的弱点——正在展开攻击的舰载机和未起飞的飞机。

三、日本海军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与傲慢

日军在制定“MI作战”计划时,存在一些固有的战略失误。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纸面实力和作战经验,认为能够再次复制珍珠港的辉煌。然而,他们也犯了一些致命的错误:

兵力分散: 山本五十六为了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将庞大的舰队分散部署,包括主力舰队、支援舰队、中途岛攻略部队等。这使得日军在关键的决战区域(中途岛附近)兵力虽然看似强大,但未能形成绝对优势。
信息安全疏忽: 尽管日军对密码安全非常重视,但JN25b的泄露却是他们未能预料到的。
对美军反击能力的低估: 日军普遍认为美军在珍珠港事件后士气低落,难以组织有效的反击。他们低估了美国人复仇的决心和潜力。
掩护兵力不足: 进攻中途岛的日军航空母舰编队(第一航空舰队)没有得到足够有力的掩护。他们的侦察机出动太晚、数量不足,导致未能及时发现美军航母编队的位置。

四、战术层面的决心与牺牲精神

在战术层面,美军的表现也至关重要。虽然初期美军鱼雷机队的攻击遭受了巨大损失,几乎全军覆没,但这些牺牲并非毫无意义。他们的进攻吸引了日军航母上的战斗机低空迎击,消耗了日军战斗机的燃料和弹药,并且打乱了日军的防空部署。

当美国俯冲轰炸机在关键时刻到达时,日军的防空火力因为之前的鱼雷机攻击而一度松懈,战斗机也大多在低空拦截鱼雷机。这为美军轰炸机提供了绝佳的攻击窗口,他们得以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成功摧毁了日军四艘主力航空母舰(赤城、加贺、苍龙、飞龙)。

总结来说,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战,并非鲁莽之举,而是基于以下几点关键要素:

破译日军密码获得的情报优势,这是最核心的决定因素。
利用有限但精锐的舰队,通过巧妙的战术部署,制造战机。
日军战略上的失误和对美军反击能力的低估。
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快速的修复能力为舰队提供支持。
美军官兵在情报优势下的决心和牺牲精神。

这场战役是情报战、战略战和战术战的完美结合。美国海军正是凭借着这些“底牌”和周密的准备,才敢于在这场决定太平洋战争走向的关键战役中,与当时被认为是海上霸主的日军正面较量,并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不仅仅是“敢”字可以概括的,更是智慧、勇气与实力的集中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原因很简单:

中途岛是可以丢的,CVTF也是可以损失的——如果他们给日军造成了足够的损伤的话

中途岛本身是个珊瑚岛,不具备自然生存条件,这意味着日军即使占领了中途岛,也要费很大的力气来维持岛上部队的运作,从AF代码事件就可以看出来。另外中途岛本身处于B-17作战半径内,轰炸南云的B-17就是从瓦胡岛起飞,因此中途岛即使失守,美军也有足够的能力使其无法运作。

至于CV TF的损失问题,美军在中途岛战役中有足够的后手:1、科罗拉多和3艘新墨西哥已经移师珍珠港,4条老战舰在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掩护下打防守还是不成问题的;2、萨拉托加可以作为机动掩护兵力在外海机动巡逻,与瓦胡岛形成互相支持之势;3、瓦胡岛本身的防御力量已经大大加强,足以击败任何准备登陆的日本陆军。这三条因素加起来,加上B-17可以使中途岛丧失运作能力,决定了美军可以放手一搏。

二战后有人问Spruence:“中途岛之战的时候,你是不是专门等到日本飞机回去加油的时候才发起进攻?”

Spruence回答:“没有,我接到日本舰队的方位之后就下令飞机起飞了,根本没有考虑其他的。”

假如Spruence没有说谎的话,很明显中途岛之战里发生的那些戏剧性事件只是单纯的巧合,美军也没有对于取胜做什么有心计的安排。由此可见中途岛之战对于美军来说是一次“可以一打,输了也不怕”的战斗。

user avatar

这一票答案,几乎没有人懂尼米兹,答主这个顾虑其实也就是尼米兹的顾虑,具体可以看美军中途岛的作战计划(CinC, U.S. Pacific Fleet.Operation Plan No. 29-42.)

(1) Inflict maximum damage on enemy by employing strong attrition tactics. Do not accept such decisive action as would be likely to incur heavy losses in our carriers and cruisers. A letter of instructions is being furnished separately to striking force commanders.

翻译成中文就是,我们要和日本打消耗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我们可不干。

紧接着又给两个航母特遣舰队的指挥官单独发了信(CinC, U.S. Pacific Fleet.Letter of Instructions.),强调了一遍这个事情,警告他们不要浪,要稳,就算敌人都登陆了,你们也不能浪~~~

尼米兹整个战役从头到尾都单独给了2个特遣编队指挥官很大的空间去判断局势,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撤,但是要打一定要见血,从美军的作战计划来看很难形容为美国是以决战的心态来到中途岛的~~

user avatar

首先中途岛太关键,中途岛给了日本,珍珠港就很难发挥基地作用?,没了珍珠港美国反攻的战略方向就得瘸腿。所以能打肯定要打。


其次日本给机会让美国打,中途岛一战日本人自己把部队拆的四分五裂,真要是8艘航母600多架飞机杀过来美国也没法打。可实际上投入作战的只有四艘航母,对上美军三艘航母加路基飞机(虽然只能吓唬人)兵力上优势给做没了。

而且此战双方的目标完全不对等。

日本人要占领中途岛歼灭美国航母编队才能胜利。美国人则是只要给日本造成巨大伤亡就算获利。

兵力想当而任务不对等,及时兵员素质更高但日本实际上优势并不大,美国完全有得打。

user avatar

美军为什么不敢在中途岛与日军决战?

背靠机场,路基航空兵的补充使得美军大大弥补乃至超越了日军的兵力优势,就算舰队决战失败了,中途岛本身的防御能力仍然能抵抗元气大伤的日军相当长一段时间。但是如果放弃中途岛,那么对于美军的战略打击将是毁灭性的,虽说美国最后还是会赢得战争,但是这样一来不光把夏威夷和西海岸暴露在日军的进攻范围下,南太平洋乃至澳大利亚及新西兰也会岌岌可危。再者,对于盟军商船队来说将不得不冒着非常大的风险来活动,而日军运输船队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保护。

综次上述,在战术上均势的情况下美军没必要去牺牲自己的战略力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中,美国敢于在中途岛与日军决一死战,这背后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决策。如果简单地说美国只是“敢”,那就低估了当时美军高层对形势的判断和所做的准备。首先,要理解中途岛战役的背景。珍珠港事件后,日军气势如虹,接连占领了菲律宾、新加坡、马来亚等重要战略要地,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美国军事工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跃式发展,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经济、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一战时期的美国在武器制造和生产能力上与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相比还有差距,而二战则是在一战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现代化,实现了空前的国产化和生产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步阶段的工业挑战.............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在判断人和事时的复杂心理,以及我们在不同语境下,对“牺牲”和“辩护”的接受度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对二战中的美国和江歌案中的刘鑫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语境和宏观叙事的巨大差异是根本。 二战中的美国: 我们谈论二战时的美国,往.............
  • 回答
    您提到的“日本人吃美国人”的情况,在历史上并没有普遍发生,也不是二战中日美关系的主流。二战期间,日美两国是残酷的敌对国家,在战场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虽然在极为罕见的个别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非常规的行为,但将“日本人吃美国人”视为普遍现象,并且由此推论“美国人一点不记仇”,这与历史事实并不相符。.............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偷袭珍珠港前,日本没有通过美国驻日本大使馆宣战,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一时冲动或简单的疏忽。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的外交政策、军事战略、以及对美国意图的判断。首先,要明白日本当时面临的极端困境。自1940年以来,美国为了阻止日本在亚洲的扩张,对日本实施了越来越严厉的经济制裁,其中.............
  • 回答
    在二战的硝烟中,“神风特工队”这个名字如同历史深处的一声悲鸣,承载着一种近乎疯狂的勇气和绝望。他们驾驶着飞机,带着必死的决心,如同被命运之风卷起的落叶,冲向敌舰。那么,为什么这些悍不畏死的日本飞行员,不选择一个更直接、也许能更有效的方式——直接降落在美军航母上,来完成他们的使命呢?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炮兵和空袭的使用上,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各自的工业基础、战略思想、战争经验以及战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制空权来消耗敌人;而苏联则更侧重于大规模、高密度的炮火覆盖,以及利用空军进行.............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的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日本民众是否“仇恨”美国的问题,这其中涉及的历史、文化、心理以及现实政治等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解释清楚,我们需要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我们得承认,原子弹爆炸造成的巨大伤亡和毁灭性打击,给日本带来了无法磨灭的创伤。广岛和长崎的瞬间化为废墟,数.............
  • 回答
    要理解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为何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我们需要深入回顾这段历史,并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之中。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干涉”决定,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教训、国内思潮和政治考量交织而成。首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是促成美国孤立主义心态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在1917年参.............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之所以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苏联进入亚洲战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当时美国的首要目标是迅速结束战争,并且在与纳粹德国的斗争中,苏联的参战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当时美国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如何最快、最有效地打败轴心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国家战略的考量,而且角度也相当独特。很多人觉得美国之所以“没”在二战时侵略中国,是因为中国太弱了,而现在中国强大了,美国反而觉得“麻烦”了。但事实远非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背景和当时的世界格局首先,我们得回到二战那个年代。中国那时候.............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如何处置日本天皇制度,美国内部确实有过激烈的讨论。然而,最终麦克阿瑟领导下的驻日盟军总司令部(GHQ)选择保留了天皇制度,尽管对其权力和地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造。这个决定并非简单,而是基于多重考量,其中既有现实政治的考量,也有对日本民族特性的理解。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没有废掉天皇?1. .............
  • 回答
    日本与美国在二战中曾是血腥的敌人,但战后两国却发展出了异常友好和紧密的伙伴关系,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惊讶的转变。这种关系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政治决策、经济利益以及两国人民之间不断演进的相互理解所共同塑造的。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过程:一、战败与占领:重塑日本的基石1. 日本的惨败与美国.............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坦克确实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火力与装甲的设计理念上,一度走在了盟军的前面,这让许多亲历过战场的人印象深刻。但要说“远超美军”,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因为双方的坦克设计思路、生产能力以及战场定位都有所不同。不过,德国坦克确实有不少技术亮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它们是如何在战场上展现出.............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之所以帮助中国,并非出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美国帮助中国的主要原因:1. 共同的敌人与战略利益: 日本的侵略是对美国太平洋利益的直接威胁: 日本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其扩张野心日益膨胀,不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还不断威胁东南亚和太.............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如果换做是我,在拥有如此强大的武器,又面临一场艰苦卓绝的战争时,大概也会忍不住想,是不是可以先“亮个肌肉”,让对方尝尝甜头(或者说苦头),看看能不能省去后续的伤亡。但历史的发展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美国在二战末期选择直接投下原子弹,而不是通过演习来展示威力,这背后有太.............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为何选择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放原子弹,而非直接对东京采取“斩首行动”式的军事打击,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因素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判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决策过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斩首行动”这个词在当时的军事语境中可能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有所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