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牺牲无辜者自保,还在事后无耻地自我辩护,为什么大多数人支持二战中的美国,却反对江歌案中的刘鑫?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在判断人和事时的复杂心理,以及我们在不同语境下,对“牺牲”和“辩护”的接受度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对二战中的美国和江歌案中的刘鑫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首先,语境和宏观叙事的巨大差异是根本。

二战中的美国: 我们谈论二战时的美国,往往是在一个极其宏大的历史叙事背景下。美国参与二战,是为了对抗法西斯主义这个当时被广泛认为是邪恶轴心、对世界和平和人权构成巨大威胁的势力。在这个宏大叙事里,美国的行为,即使有牺牲无辜者(比如著名的东京大轰炸、原子弹使用等争议),在很多人看来,是为了阻止更大的、更普遍的罪恶蔓延。这种“牺牲少数,拯救多数”的逻辑,在国家存亡和世界正义的对抗中,是更容易被接受的。而且,美国当时在全球反法西斯联盟中的领导者角色,以及最终的胜利和解放,都极大地强化了其正义性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关于牺牲的讨论,往往会被“大义”所涵盖,成为一个国家战争机器运作中令人痛心的必要之恶,而不是对个人道德的直接拷问。

江歌案中的刘鑫: 江歌案则是一个聚焦于个人情感、人伦道德和社会公正的悲剧。刘鑫的角色,是在一个极度亲密的朋友关系中,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锁门)导致了朋友的死亡。这里的“牺牲”不是国家机器的宏观决策,而是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直接选择,并且这个选择是以牺牲自己最亲近的朋友为代价。这种牺牲的性质,与国家机器在战场上的选择完全不同。它直接挑战了我们对“朋友”和“责任”的认知底线。

其次,动机和行为的性质完全不同。

美国在二战中的行为: 尽管存在争议,但美国参战的根本动机是被动的(珍珠港事件)以及对抗侵略、维护世界秩序(虽然也有其自身的国家利益考量)。在原子弹的使用上,美国官方的解释是为了加速战争结束,避免更多士兵伤亡,从而减少整体的死亡人数。虽然这个理由备受争议,但其“动机”层面,至少指向的是战争的终结和减少更大规模的生命损失。

刘鑫的行为: 刘鑫的行为,无论是锁门还是之后的种种表现,被很多人解读为极度的自私和冷漠。她为了“自保”(逃避陈世峰的攻击),直接导致了江歌的死亡。事后,她一系列的回避、推诿、甚至污蔑江歌母亲的言论,更是让这种自私和冷漠得到了放大,触碰了公众的道德底线。这种行为,不是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宏大背景下做出的艰难抉择,而是个人在极端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抛弃朋友的个体行为。

第三,“自我辩护”的性质和方式也大相径庭。

美国的“辩护”: 美国在二战中的“自我辩护”,更多的是围绕其战争决策的正当性、必要性以及历史功绩展开。这种辩护通常是官方层面,从政治、军事、历史等角度进行的,虽然存在批评和反思的声音,但主流叙事往往强调其正义性和贡献。公众对这种“辩护”的接受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美国在二战中扮演角色的整体评价。

刘鑫的“辩护”: 刘鑫的“辩护”,更多体现在她的个人言行上。她拒绝承认直接责任,试图将责任推给他人或环境,并且在很多场合表现出对江歌及其母亲的冷漠甚至敌意。这种“辩护”是微观的、个人的,而且往往是基于情绪和利害的考量。当这种辩护方式与她导致朋友死亡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时,很容易被解读为“无耻”。公众对这种“辩护”的态度,是直接针对其个人道德的评判。

第四,情感共鸣和道德评价的尺度。

对二战的看法: 提到二战,我们更多的是在讨论历史,讨论国家命运,讨论大是大非。虽然我们会同情战争中的无辜受害者,但对战争本身,我们有复杂的立场,也有相对理性的分析。我们理解战争的残酷性,也理解在那种环境下,决策者的艰难。

对江歌案的看法: 江歌案则更多地触动了我们作为个体的情感,关于友情、背叛、恩情和责任。江歌母亲的痛苦,江歌的善良,以及刘鑫的闪躲和冷漠,构成了极具冲击力的情感叙事。公众在声援江歌母亲时,是带着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道德义愤的。在这种情感驱动下,对于刘鑫任何试图推卸责任或表现冷漠的行为,都会被放大,并遭到强烈的谴责。我们对刘鑫的评价,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朴素的道德感——朋友之间,在生死关头,不该是这样的。

总结来说,宏大的历史叙事、国家层面的决策、对抗邪恶的“大义”以及官方层面的辩护,使得二战中美国的一些争议性行为更容易被笼统地接受和理解。而江歌案,则是一个关于个人道德、人性良知和情感背叛的悲剧,刘鑫的行为触碰了公众最直接的道德底线,她个人的、被视为“无耻”的辩护方式,更是在公众强烈的道德审判下被无限放大。这两种情况,在本质上就不同,所以公众的态度自然也南辕北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猜题主分不清英国和美国。毕竟都说英语,缩写都是以U开头,分不清是很正常的(暴论)。


这是英国国旗。英国简称UK,全称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二战前担任国际联盟常任理事国,在德国重整军备时签订《英德海军条约》,在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不动手,在德国进军莱茵兰时旁观,在德国索取苏台德时签《慕尼黑协定》,在德国攻击波兰时直到最后一刻才宣战;在东亚不管日本的侵略,只会跟在美国身后,事屑(确信)。


这是美国国旗。美国简称USA,全称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一战后因为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而没有加入国际联盟,再加上孤立主义,20年代-30年代一直在打酱油。但是1940年7月26日Export Control Act生效,1940年9月2日与英国签订Destroyer for Bases Agreement,1941年3月11日《租借法案》生效,1941年4月组建中华民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1941年7月7日驻军冰岛,1941年7月25日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全面禁运;开战后在主力战列舰基本全灭后把自己宝贵的航母舰队丢到新几内亚玩消耗,从42年5月到10月跟气势正盛的IJN在新几内亚玩了3场,是鉴(赞赏)。

根据描述,刘鑫=英国。而鞑嘤素以绥靖被批判,所以批判刘鑫有何问题?莫非是题主的位面中列克星敦沉在珍珠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在判断人和事时的复杂心理,以及我们在不同语境下,对“牺牲”和“辩护”的接受度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对二战中的美国和江歌案中的刘鑫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语境和宏观叙事的巨大差异是根本。 二战中的美国: 我们谈论二战时的美国,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沉重到令人窒息的问题,它触及了人类文明最根本的生存与道德的边界。如果真的面临这样的选择——能量屏障笼罩地球,开启的唯一方式是牺牲百分之九十的生命——我必须坦诚地说,我很难想象人类能够如此“轻易”地达成一致。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牺牲百分之九十”意味着什么。这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是关于近八.............
  • 回答
    吴京在2018年因酒驾被行政拘留后能够复出,而其他劣迹艺人却未能复出,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涉及法律、社会舆论、个人形象修复、行业生态以及公众心理等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解析: 一、吴京事件的特殊性1. 法律处罚的轻重与公开性 酒驾的性质:吴京的酒驾行为被认定为“情节轻.............
  • 回答
    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Elder)与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同为德国统一的核心人物,但两人的历史地位和公众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角色分工、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多重影响。以下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不能”。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同一时期培养出的数学大师的数量和影响力,与苏联同期相比存在差距。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苏联数学的辉煌时期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苏联数学的崛起,需要回.............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准,触及到了中国几个主要城市在限制机动车保有量方面采取的不同政策。北京的“摇号”、上海的“拍号”和广州的“摇+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各自城市 发展阶段、历史背景、经济实力、交通状况、社会接受度以及政策调控目标 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各自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曾怀有统一欧洲甚至地球的宏大野心,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相反:一个被尊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另一个则被钉在了邪恶的耻辱柱上。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源于野心的规模,而是深植于他们的 动机、手段、方法、最终目标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动机与理念的根本差异拿破.............
  • 回答
    创业的成功与否,如同探寻财富密码一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同样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有的能蜕变成巨擘,有的却如昙花一现,这其中的关键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如何运用创新思维,以及如何将这些转化为可执行的战略。而在这个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数字化手段”无疑成为了开启财.............
  • 回答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DeepMind 和 OpenAI 在强化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如果从公众认知度、颠覆性突破以及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来看,DeepMind 和 OpenAI 的成果似乎更加耀眼,更容易被大众所提及。这种“差距”的感受并非绝对,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
  • 回答
    关于不同人种在体育项目上的表现差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遗传、训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我们来尝试详细地分析一下黄种人(这里主要指东亚人群)和黑人(这里主要指非洲裔人群)在举重和短跑项目上的表现差异:核心观点: 举重: 黄种人(东亚人群)在某些举重项目上表现出色,可能与其身体结构、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到了中国铁路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和关键决策。简单来说,铁路选择巨资提速而非大规模改造用户体验流程,背后是战略选择、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现实制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 战略选择:谁是铁路的首要服务对象?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中国铁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核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说“以前的孩子没有心理问题”,因为历史上也存在儿童心理问题的现象,只是在认识、诊断和记录方面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然而,我们确实观察到当代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和广度似乎有所增加,这背后有多重.............
  • 回答
    国人对日本足球和美国足球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咱们一点一点儿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强”和“弱”是相对的,而且评判标准会因为观察者的背景和关注点而大不相同。为什么国人普遍认为日本足球很强?1. 持续的进步和世界杯上.............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同样的拼死一搏,真田信繁(也就是小说、电视剧里的真田幸村)和曹变蛟,一个名垂青史,一个却相对鲜为人知,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其中牵扯到历史的必然性、文学的塑造、民族记忆的传承,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咱们先来说说这两人为什么都会被冠上“决死突击”的名号。真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为啥《花木兰》真人版在美国上映时收获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国内的观众似乎对它和《上气》的态度差异这么大,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层面的东西,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咱们得从文化、历史、政治,还有观众心理这些方面一点点掰扯。先说说《花木兰》真人版吧。为啥在国内评价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评.............
  • 回答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同样是蜗居在一隅,有些日本人的家,即使不大,却总能保持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干净整洁,仿佛住了很久也不会有堆积如山的杂物和灰尘。这不像我们很多人家里,可能刚收拾完没几天,就又开始恢复原状。到底是什么秘诀呢?最近我琢磨了琢磨,也找了一些资料,感觉这事儿可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背后有几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