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节省时间,铁路为何花巨资提速,却不愿提升用户体验改造流程?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到了中国铁路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和关键决策。简单来说,铁路选择巨资提速而非大规模改造用户体验流程,背后是战略选择、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现实制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 战略选择:谁是铁路的首要服务对象?

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中国铁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核心战略定位更多的是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大宗物资运输的需求,以及兼顾大规模、高效率的客运需求,尤其是在长距离、高密度出行场景下。

经济命脉的支撑: 铁路承担着国民经济的“大动脉”角色,承担了大量的煤炭、钢铁、粮食等大宗物资的运输。这些物资的准时、高效到达,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工业生产和民生供应。提速( Freight Train Speedup) 直接提高了货运能力和周转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战略威慑与国防需求: 铁路的快速反应能力也是国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快速部署兵力、运输战略物资的能力,对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提速能够缩短军事运输时间,增强国家的战略机动性。
解决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相对次要: 相比于航空、公路等交通方式,铁路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运力、稳定的运行和相对较低的碳排放。在满足“从A地到B地”的基本出行需求方面,铁路已经做得相当不错。而用户体验的优化,如站内换乘便利性、候车环境舒适度、信息服务人性化等,虽然重要,但在铁路的整体战略优先级上,往往排在“大动脉”功能之后。

二、 技术可行性与投资回报:提速是更“显性”的效益

提速并非仅仅是“把车开快点”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对基础设施(轨道、接触网、信号系统)、车辆(动车组、货运机车)、牵引供电系统、通信系统等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改造。

提速的效益是“显性”的:
缩短运输时间: 这是最直接、最容易量化的效益。对于客运,这意味着更快的出行速度;对于货运,意味着更高的周转率,单位时间内可以运输更多的货物。
提高线路能力: 提速后,列车运行间隔可以缩短,同一条线路在相同时间内可以开行更多的车次,从而提高线路的整体运输能力。这对于缓解铁路运力紧张尤为重要。
提升经济效率: 更快的货运速度意味着更低的单位货物运输成本(时间就是金钱),更快的客运速度则能吸引更多选择高铁的旅客,增加收入。
技术上的“看得见摸得着”: 高铁的设计、建设和运营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技术进步和成就相对容易被感知和宣传。

用户体验改造的“隐性”与“长尾”效益:
效益难以量化: 用户体验的提升,比如更舒适的座椅、更便捷的购票流程、更清晰的站内引导、更人性化的服务等,其效益往往是“软性”的,难以直接用经济数据来衡量,也缺乏短期内可见的投资回报率。
投资周期长且见效慢: 提升用户体验往往需要从人性化设计、服务流程再造、人员培训、信息系统整合等多个维度入手,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效果需要时间来显现,并且难以像提速那样快速地转化为经济效益。
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 用户对体验的感知是主观的,同样的改造可能在不同用户群体中产生不同的评价。如何“对症下药”,确保每一笔用户体验的投入都能获得积极的市场反馈,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三、 现实制约与成本效益分析:哪个投入更划算?

在有限的资源下,铁路部门需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选择最具价值的投资方向。

基础设施的巨额投资: 建设和升级高速铁路网络本身就是一项天文数字的投入。建设一条高铁线需要征地、拆迁、隧道、桥梁、铺轨、电力牵引、通信信号等一系列巨额投资。在此基础上进行提速改造,更是需要对原有线路进行大量的技术升级,例如更换更高级别的钢轨、改造接触网、升级信号系统以适应更高的运行速度。这些投资的边际效益(增加的速度带来的额外价值)在某个阶段可能比单纯优化服务流程的边际效益要高。
安全是第一位的: 铁路运行安全是生命线,任何提速改造都必须以确保运行安全为前提。这要求对现有设备进行极其严格的检测和升级,确保能够承受更高的运行速度和更大的应力。这种对安全性的极致追求,自然会推高提速改造的成本。
用户体验改造的复杂性与碎片化:
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矛盾: 铁路作为全国性网络,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但用户体验的提升往往需要结合各地、各站点的实际情况,甚至不同车次、不同席别的旅客需求差异很大,如何做到既统一又具有个性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人员培训与文化: 提升服务质量不仅仅是硬件改造,更重要的是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铁路系统人员庞大,管理层级多,要改变根深蒂固的服务理念和工作习惯,需要持续且深入的培训和管理,这同样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且效果难以立竿见影。
流程改造的“牵一发而动全身”: 购票、安检、进站、候车、检票、乘车、出站等每一个环节的流程改造,都可能影响到其他环节,需要系统性的设计和协调。例如,优化购票流程可能需要改造售票系统和票务规则;提升候车环境需要改造候车室设计和管理模式;改进安检需要更新安检设备和流程。

四、 历史原因与发展阶段

早期发展阶段: 在中国铁路发展的初期和中期,首要任务是解决“有没有”和“能跑多快”的问题,以及满足大规模的运输需求。技术上的突破和运力上的提升,是那个阶段的主旋律。
渐进式改进: 随着高铁网络的普及,旅客对出行体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铁路部门并非完全忽视用户体验,而是在提速战略的同时,也在进行渐进式的用户体验改进。例如,自助售票机、人脸识别进站、12306网站和APP的优化、候车室的设施升级等,都是在逐步进行的。只是这些改进与“巨资提速”相比,其规模和可见性有所不同。
商业化与社会化改革: 随着中国铁路的商业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铁路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市场反馈和用户口碑。未来,随着竞争的加剧和旅客需求的多元化,用户体验的优先级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总结:

战略优先级不同: 在中国铁路的发展早期和中期,国家战略更侧重于发挥铁路的“大动脉”作用,满足国家经济和国防需求,提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技术突破。
投资回报的可见性: 提速带来的效益更加直接、量化且具有战略意义,更容易获得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技术和工程的复杂性: 提速改造涉及基础设施和车辆的系统性升级,工程量巨大,安全要求极高,成本也相应较高。
用户体验的“隐性”与“长尾”效应: 用户体验的提升虽然重要,但其效益难以量化,投资周期长,且涉及复杂的管理和人员培训,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级可能略低于硬性的技术提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铁路部门完全忽视用户体验。正如前面提到的,许多用户体验方面的改进正在逐步推进。未来,随着中国铁路的持续发展和旅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有理由相信,用户体验的建设和优化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这是一个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战略目标下做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实名制,那可是舆论的“功劳”。实名制对铁路部门没有一丝一毫的好处,几乎不能多收一分钱(能多收点退票费,但退票费还降了),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刘志军时代,铁道部一直是反对实名制的,王勇平曾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买不到票是因为运力不足,实名制不能增加运力,反而增加繁琐的手续,降低乘车效率。当时大部分铁路爱好者也反对实名制,认为实名制需要火车站造得像机场那么大,让坐火车像坐飞机一样麻烦。由于舆论压力越来越大,2010年春运,铁道部在小范围内试点了实名制。盛光祖上台后,先是2011年6月动车实行了实名制,后是2012年1月大部分普速车实行了实名制。早期,大部分车站验证并不严格,往往只是抽检,后来不断有媒体指责实名制形同虚设,铁路部门为了堵舆论的嘴,只好不断升级验证流程,导致乘车体验恶化成现在这个样子。所以,对实名制导致的不便有任何不满,请找当初呼吁搞实名制的那些人算账。另外,公安部门、国安部门可能是火车票实名制的幕后推手,对实名制的意见也请抄送给他们。(本人并不反对在车票紧张的线路上实行实名制,但既然要让实名制不流于形式,我们只好忍受繁琐的乘车流程,否则钻空子的人太多。)

西方国家的火车站大部分站台开放,这确实是大大方便了与其他交通方式的对接,中国也试试开放站台?春运期间,买不到票的旅客也会想办法往车上挤,让不让这些人上车呢?让上车的话,车门关不上,弹簧压死,车开不了,你希望自己坐的火车是这样?你负责往下哄人?不让上车的话,拦在车门口比拦在候车室外有任何一点好处么?甚至,有的人急了要爬车顶的,电死了、摔死了,你负责善后工作么?即使是平时,站台也会变得非常拥挤混乱。而且,以中国某些旅客的智商,能找到自己的要坐的车么?另外中国铁路也有一些开放站台的车站,就是那些乘降所,站台开放,而且不安检,更没有实名验证,乘车体验“一流”,可惜就是车太少,其他交通方式也没做好衔接,门口有黑摩的就算好的了。

关于自由席车票。上海的金山城际是自由席的,由于该线路上座率较低,旅客没什么意见。北京的S2也是自由席的,这就不太和谐了,需要抢座,你认为这是很好的组织方式么?广深城际在非高峰时车票“当日使用一次有效”,实质就是自由席,非要抢铁再向你勒索一笔订座费你才满足么?京津城际早期也是“当日使用一次有效,席位当次有效”,后来改成了“限乘当日当次车”,而且使用银通卡的人早期可以直接刷卡上车,后来也要取座号才能乘车了,我也不认为这是什么进步,不过现在如果仍实施当日车随便坐,周五晚高峰会挤得像北京地铁一样,CRH3C恐怕没这么好的抗超员能力(早期没有那么火爆,2009年8月周五晚高峰能买到40分钟后的对号票,现在周五晚高峰连4小时后的都买不到)。对于京津城际高峰时段的乘车难问题,我也认为京局不作为,但不是错在不卖自由席车票、不允许C字头无限制超员,而是错在没有充分利用线路资源提供更大的运力,没有利用普速线开行大容量列车,也没有充分利用那个时段并不繁忙的京沪高速线。运力充足、旅行时间短才是搞自由席的前提条件,否则等着天天发生流血冲突吧。甚至,未满员的指定席短途普速列车,我都遇到过为座位打架的(6451黄村开出)。

不能把人多做为搪塞一切的借口,那请你给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可行方案。中国铁路的服务确实有优化空间,但是照搬西方国家的方案基本是不可行的。中国铁路有个特点是长途客流特别多,这些客流放在其他国家大多由民航承担,所以,中国的火车站更应该和外国的机场比,外国的很多火车站只能和中国的地铁站、公交车站类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