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是山地阻击战,同样面对数倍敌人,为什么三所里的38军和孟良崮的74师命运完全不同?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

一、 战略层面的决策与目标差异

1. 三所里:战略穿插的关键节点,不计代价的坚守

目标明确且至关重要: 三所里阻击战的战略目标是为了堵住联合国军南撤的唯一通道——1号公路。当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进行第二次战役,而联合国军被志愿军的攻势打得措手不及,狼狈南撤。如果联合国军能够顺利撤退并重新集结,志愿军的攻势很可能会被瓦解,甚至自身陷入被动。因此,在三所里阻击美军骑兵第一师的南撤,是将敌军分割、围歼的关键一步。志愿军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联合国军的行动,为后续的围歼创造条件。
主动出击,占据有利地形: 志愿军并非是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利用三所里的狭窄地带,扼守住联合国军南撤的咽喉。第38军抓住时机,迅速前插,抢占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位置。
“联合国军”的性质: 尽管是数倍于己,但“联合国军”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混合部队。在志愿军的突袭下,各部队之间可能存在沟通不畅、指挥混乱的问题,尤其是在夜间和恶劣天气下。

2. 孟良崮:战略包围的薄弱环节,并非核心目标

战役目标侧重于围歼特定部队: 孟良崮战役的战略目标是围歼国民党军号称“王牌”的整编第74师。其目的是削弱国民党军的精锐力量,提升解放军士气,同时为鲁南战役的胜利奠定基础。
战术包围下的战略被动: 孟良崮战役本身是解放军一次成功的战术包围,但国民党军的整体战略部署存在重大问题。其主力部队未能及时支援被围困的74师,反而是在战场外围观望甚至相互掣肘,导致74师孤立无援。
“顾顾不顾”的困境: 国民党军的战略支援部队(如黄百韬兵团、李弥兵团)在接近孟良崮时,因为种种原因(如指挥失误、自身安全考虑、对战局误判等)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导致74师陷入“顾顾不顾”的绝境。

二、 战术层面的指挥与执行差异

1. 三所里:果断坚决,高标准执行的战术指挥

“万岁军”的荣誉与使命感: 38军被授予“万岁军”的称号,这本身就意味着其部队有着极高的荣誉感、战斗意志和组织纪律性。在三所里阻击战中,第38军的将士们深刻理解自己的使命,知道一旦失守,整个战役的胜利将付之东流。这种强烈的责任感是驱动他们奋勇作战的强大动力。
精确的命令与坚定的执行: 38军军长梁兴初在接到彭德怀司令员的命令后,迅速部署,尽管一开始对敌情判断有过分歧,但在接到上级更加明确和坚决的命令后,不打折扣地执行。部队迅速突破公路封锁,占领阵地,并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依靠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战术,成功阻击了联合国军的攻击。
战术灵活性与应变能力: 尽管是阻击战,但38军并非一成不变地死守阵地。面对美军的强大炮火和装甲部队,志愿军的官兵们利用山地地形,不断调整战术,使用近战、夜战,甚至用人力去摧毁坦克。他们深知“人在阵地在”,但更懂得如何保存实力、灵活打击敌人。
后勤保障的突破: 尽管条件艰苦,但38军在保障自身弹药和补给方面也做出了努力,尽管可能不如联合国军,但在关键时刻,他们仍然能够维持作战能力。

2. 孟良崮:指挥失误与战术僵化

“攻坚陷阵”的单兵作战思维: 74师师长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虽然表现出个人勇气,但在战术指挥上存在明显的失误。他过分依赖火力优势,将部队部署在缺乏纵深、易被分割的孟良崮山区,而未充分考虑侧翼的暴露。
战略支援的脱节与指挥链的混乱: 国民党军在孟良崮战役中,其战略层面的指挥存在严重问题。74师的被围,暴露了国民党军整体部署的疏漏。各集团军之间的协调极差,甚至出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情况。汤恩伯作为高级指挥官,其命令的下达和执行出现了重大偏差,导致本可以解围的部队未能及时到位。
缺乏整体协同的悲剧: 74师虽然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但其战术的执行往往是孤立的,缺乏与其他部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在被围困后,虽然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由于战术上的孤立无援和战略上的支援不到位,最终走向了覆灭。
士气与意志的差异: 虽然74师的士兵英勇顽强,但作为一支被围困的部队,其士气和意志会受到战略环境的严重影响。相比之下,38军的将士们是在主动出击、执行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他们的士气更高涨,战斗意志也更坚定。

三、 部队士气与意志的差异

1. 三所里:为胜利而战,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

政治动员和思想工作: 志愿军部队经过严格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将抗美援朝视为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这使得将士们拥有极高的政治觉悟和为理想而战的决心。
“国际主义精神”和“兄弟情谊”: 志愿军将领和战士们将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视为一种国际主义义务,这激发了他们更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志愿军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胜利,这增强了部队对最终胜利的信心。在三所里,他们知道自己的阻击是取得更大胜利的关键,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克服一切困难。
克服装备劣势的强大精神: 尽管装备落后于美军,但志愿军将士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顽强的意志弥补了装备的差距。“人在武器”的体现,是其精神力量的强大证明。

2. 孟良崮:为生存而战,以及对后方的失望

国民党军的腐败与低落士气: 国民党军内部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军官的贪污克扣和士兵的待遇低下,导致部队士气普遍低落。
对战争前景的迷茫: 在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军已经明显处于劣势,许多士兵对战争的最终走向感到迷茫和绝望。
对后方支援的失望: 当74师被围困在孟良崮时,他们得到的不是及时的、有效的支援,而是漫长的等待和最终的绝望。这种被抛弃的感觉无疑会极大地打击士气。
“精锐”的内涵差异: 虽然74师是国民党军中的精锐,但其“精锐”更多体现在装备和训练水平上,而在政治信念、为国捐躯的意志上,与经过革命洗礼的志愿军部队相比,存在着根本性的差距。

四、 战场环境与后勤保障的差异

1. 三所里:恶劣环境下的坚守,有限但关键的保障

严寒与缺衣少食: 三所里阻击战发生在严冬,志愿军面临着极度的严寒、饥饿和弹药短缺。但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更加凸显了志愿军意志的顽强。
有限但精准的后勤: 尽管后勤困难重重,但38军在接收到彭总的明确命令后,还是尽力进行物资的调配。例如,从其他部队借调炮弹、油料等,确保部队能够持续作战。
利用地形优势: 三所里本身的地形有利于阻击,志愿军充分利用了这些地形特点,构建防御工事,限制敌军的行动。

2. 孟良崮:地形劣势与后勤“断链”

地形的双刃剑: 孟良崮的山地地形虽然为74师提供了固守的条件,但也限制了其机动性,一旦被包围,就难以突围。同时,由于地形限制,解放军的炮火也难以完全施展。
国民党军的后勤“断链”: 国民党军的后勤保障体系庞大而低效,在战争后期更是如此。在孟良崮战役中,虽然装备上优于解放军,但其后勤补给的“断链”和支援的“脱节”,直接导致了74师孤立无援的局面。
“纸面实力”的空壳: 国民党军的装备优势在后勤补给的“断链”下,变成了“纸面实力”,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战斗力。

结论

总而言之,三所里的38军与孟良崮的74师命运截然不同,并非仅仅是“精锐”之间的比较,而是战略决策、战术指挥、部队士气、政治信念、后勤保障以及战场环境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8军(三所里)是在关键时刻,由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指挥,配合精锐部队以高昂的士气和坚定的意志,不计一切代价完成了至关重要的阻击任务,这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是革命战争中精神力量战胜物质力量的生动体现。
74师(孟良崮)虽然在装备和个体战斗力上不俗,但由于国民党军整体战略的失误、指挥的混乱以及部队自身政治信念的缺失,最终成为了战术胜利下战略失败的牺牲品,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军事悲剧。

理解这两场战役的巨大差异,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之道,以及不同军队在不同政治、军事环境下所表现出的巨大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更一次,关于某民主人士泄密一说,评论区已经有人给出答案了。有兴趣可以自己查查,自己不肯查,又非要说我胡编乱造黑别人。

拷贝过来给你看看。以下摘自百度百科。

“叛国案”

自从与毛泽东因“一边倒”问题发生争论以来,张东荪感到说服中共改变外交方针是不可能的,便本着其一贯坚持的“中间路线”思路,企图借助个人的声望,利用民间渠道向美国方面表示,中国并无与美国对抗的意图,希望美国不要把战火烧到中国来。正是在这种心理支持下,当张东荪碰到了自称与美国方面有联系而实为美国特务的王志奇时,便寄予了很大的期望。1950年初,王从

天津

来告诉张东荪,美国决心打第三次世界大战,并正在进行计划,张东荪认为世界局势果然按他的预想发展了,充满了焦虑,他对王志奇说:“能不能把一个意见传达给美国,就是打起仗来千万不要打中国,留着中国,且看将来。”在与王志奇接触的过程中,为了表示自己的分量,张东荪拿出了一份政协名单,并将其中认为可与他自己合作的人用笔勾出。不仅如此,张东荪直接掩护了与其接头的台湾保密局情报人员,并提供私藏的电台。其中最重要的情报——宋时轮率领九兵团入朝这一信息、军列的运行时间、可能的投入方向——就是通过其提供的电台传送出去的。可以想象具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美国人,获得这一情报对九兵团是何等的威胁。虽然中共很快知道了这一情报的泄露,这时候的九兵团,已经是离弦之箭,纵然前面是刀山火海,也只有闯过去一条路了。震惊之下的毛泽东电令彭德怀:“加强隐蔽、强化防空、军队夜间行动。”但九兵团本来已经极为仓促的行动变得更加仓促。而之后,就是长津湖……

身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却幻想依靠个人的力量和声望打通中美关系,张东荪的书生气灼然可见。他难道就没有意识到,当时他提供给王志奇的一些

资料

将有可能被人利用?这种私底下的运筹

国事

绝对是不允许的?后来王志奇被公安机关逮捕并承认自己是美国特务,供述中咬定张东荪向自己提供了国家机密。正在“思想改造”运动中接受重点批判的张东荪一跃成为叛国罪人。虽然张东荪拒不承认自己是美国特务,更不承认自己是卖国和叛国分子,认为自己的主观动机还是为了国家免受战难,但他还是在“世人皆曰杀”的氛围中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屡想自杀谢罪。1952年10月,民盟将张东荪开除,有人并提议将他逮捕法办,但毛泽东指示:按

人民内部矛盾

处理,养起来。就这样,张东荪在辞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后,其数十年丰富多彩的政治生命宣告结束。虽然名义上还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但一个“美国特务”怎会有上课的资格?赋闲家居的张东荪从此以作旧体诗词自遣,在诗中沉痛地自白:书生谋国直堪笑。

书生谋国直堪笑,这是张先生自己说的。那位逼问我张老先生怎么出卖重要信息的,信息跟志愿军军情无关的,请自己看看,不要再在评论区刷屏了。

张是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所以高层机密是接触到的。九兵团入朝时间、动向都不算重要军事信息,机密军事信息的话。我不知道怎么样才算。九兵团入朝打得就是长津湖,如果不是麦克阿瑟的刚愎自大,不知道还要多牺牲多少战士。

不想讲那么多,是因为跑题了,张本人也不是坏人,就是书生幼稚病,被人利用。有个老朋友说的好,本质上,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把自己想的过于重要。今天很多带路党也是,想明白你仅仅是在某个阶段有一点点利用价值而已,还真当自己是众人皆醉己独醒呢?还真想着到时候王师能给你个面子,不屠戮中国百姓,不掠夺中国资源,不肢解中国版图?恩,我忘了,大部分带路党跟张老不一样,带了路,只要一根骨头就行,只要自己过得好那么一丁点,邻居死光他都无所谓。张老先生那种救世主情怀他们也木有的啊。

-------------------------------------------------------------------------------------------------------------------------------------------

谢谢

@章北海

君替我助拳,某些上窜下跳的你搭理他了,他就刷出存在感了。选择性忽略好了。既然您提起来黑人兄弟,我也再补两句。逗一逗评论区的逗士们。

这是答主珍藏的一张老照片,抗美援朝期间成建制投诚的黑人连队。

志愿军抓了十几个国家的战俘,自己吃不饱,优先保证他们的口粮,还陪他们搞了一个战俘奥运会。志愿军战俘呢,被美军韩军虐杀,身上刺字。朝鲜战争中,美、韩、朝都有大量的杀俘甚至屠杀平民的记录,唯有志愿军是清白的。这一点其他当事人都承认,唯有国内一帮键盘侠以为是YY。踏上朝鲜的土地,志愿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你以为志愿军战士回国朝鲜老百姓含泪不舍都是拿枪逼出来的?! MD到底谁更像王师。面对王师优待俘虏的政策完全候不住啊,你看黑兄弟们灿烂的笑容。

为了吸取教训,朝鲜战争之后美军开始黑白人混编。抗美援朝不仅实现了保家卫国的战略目的,更直接推动了美国实质重于形式下仍存在的种族隔离制度以及随后的民权运动。要不这一出,阿甘同志根本没机会跟布巴当战友。不认识布巴怎么可能进入捕虾这么有前途的职业,不捕虾哪有钱投资乔布斯同志。作为一个iPhone用户,我很感谢志愿军!

—————————————————


来补充两句,没想到随口一答,惹来这么多人争论。某人的人品论,我不完全赞同。但三观一致,有求同存异的空间,也的确是我选择交往与否的个人标准。

志愿军入朝的时候,有一位身份很高的“民主人士”把一些重要军事机密通过暗藏的电台,发给了美国人。在他的脑回路里,觉得文明之光自由之光的美国人打败了志愿军就是世界和平的希望,就是中国人民获得自由的希望。

如果没有这次泄密,长津湖不用死那么多人。然后事情败露,人皆曰可杀,是某人把这事儿压下来。后来被打成右派,嗯,现在很多人觉得只要当时的右派都是圣洁白莲花,都成英雄了。

60年过去了,这位民主人士吾道不孤,还有好多人认为当年美国人打败我们国家才有希望。

有些事儿不想扯太多,本来就是战役层面的事儿,有些人非要往政治形态靠。

说抗美援朝救了个王八蛋政权,朝鲜人民受罪都是我们的错。所以抗美援朝是错的。你见义勇为救了一个少年,多少年后这个少年杀人放火,责任都在见义勇为者身上喽。

有人站在道德高点上讲,不能让将士拿血肉之躯去对抗美国人。当年汪主席也是这么想的,委员长不抵抗也是这么想的。束手待毙当亡国奴好喽。有条件用硬装备扛硬装备谁不愿意。你没有就不抵抗,就彻底放弃了?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跟韩战不是一回事,不是说你省事就划等号了。美国人的韩战始于38线,中国人的保家卫国始于鸭绿江畔终于38线。“保家卫国”这个不仅仅是宣传,更是事实。鸭绿江那么宽,美国飞行员视而不见数次越境轰炸中国丹东等地。嗯,很多“自由主义者”对美国人轰炸一样视而不见。

“我就蹭蹭,不进去”,很多人对这样水平的言论深信不疑,否定抗美援朝的意义。其实真应该都去看看麦克阿瑟的讲话,看看基辛格对抗美援朝的评论。

不是来辩论的,你高兴就好。


—————————————————

闲扯两句。有的人怀疑黄继光,说机枪几分钟就把人打穿了。其实战机就是几秒钟,黄用身体挡枪眼是英雄,他的战友也是。那个转瞬即时的战机,没有人顾虑那么多。因为有着共同的使命和信念。国军战士没有英勇的?一样有。也有拿炸药包舍命炸坦克的。有的战士自己拿锁子把自己锁在阵地上。因为身后就是家乡。但是战争不是靠你一人舍命就打得赢的。

孟良崮上,74军想的是,只要友军一来,内外开花!大功一件!友军想的是麻痹让你丫贪功冒进!解了你围,我损兵折将受嘉奖的是你74军。我差不多就行了。你不是牛逼吗,继续顶两天呗。

以委员长的小算盘,谁不多个心眼。反正东北军西北军川军都死在沙滩上了。


三所里的志愿军的想法是,志司所有的战略意图都要靠先敌抵达来实现,如果不能,所有兄弟部队的牺牲都变得毫无意义,打败美国野心狼也就无从谈起。所有的人都自觉自愿的把自己当成大局上的一枚棋子。这才有轻步兵14小时直线距离行军70公里,途中还有遭遇战。这个记录是世界军史上空前绝后。到今天,14小时行进70公里到今天也是顶级特种部队的水平。到达三所里以后,面对美军的优势兵力和活力,普通志愿军战士,只有一个信念:阻敌。因为友军一定会来,一定会像他们一样的排除万难及时进入阵地发起进攻。孟良崮上上至张军长,下至普通战士,谁心底里相信友军会来?在绝境之时,三所里的每个战士,士气没有消沉过,因为对他们而言,只要多阻敌一分钟,美军被歼灭的可能就大了一分。这个时候,生死已经不是考虑。而孟良崮上,时间每过去一分钟,绝望情绪就增加一分。

三所里一役后,彭总发报,特意加了一句38军万岁。

伟大的事业,是需要伟大的理想和信念,这样才有那样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那一支军队,是人类历史上轻步兵的巅峰。志愿军的战略意图甚至是要下到连队和单兵,每个人都知道某场战斗的意义所在。这个是美军无法想像的,以致于俘虏个别战士,得知志愿军的行军动向,美军都无法相信。因为这么机密的军事行动的保密要求不可能让一个下士知道。到底是哪一边的士兵被不明就里的置之死地,充当炮灰还要争议吗?

有个网友现在在美帝商学院当教授,说过他判断一个人人品如何,就是看他如何评价志愿军。以前觉得偏激,现在也越来越认同了。那么多正面反面的争论,非要相信那些证据来源不明,阴暗揣度的东西,这种人的确不敢深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
  • 回答
    吴京在2018年因酒驾被行政拘留后能够复出,而其他劣迹艺人却未能复出,这一现象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涉及法律、社会舆论、个人形象修复、行业生态以及公众心理等复杂因素。以下是对这一现象的详细解析: 一、吴京事件的特殊性1. 法律处罚的轻重与公开性 酒驾的性质:吴京的酒驾行为被认定为“情节轻.............
  • 回答
    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 the Elder)与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同为德国统一的核心人物,但两人的历史地位和公众认知度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他们在政治、军事领域的角色分工、时代背景、个人风格以及后世评价体系的多重影响。以下从.............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个人情感等多个层面。同样是曾经帮助过中国的国家,一些中国人对苏联抱有更特殊的情感,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苏联的“同志情谊”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共同的革命道路和意识形态认同: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原.............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层面,很难一概而论地说“中国不能”。更准确的说法是,中国在同一时期培养出的数学大师的数量和影响力,与苏联同期相比存在差距。要深入探讨其中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苏联数学的辉煌时期与历史背景:首先,理解苏联数学的崛起,需要回.............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精准,触及到了中国几个主要城市在限制机动车保有量方面采取的不同政策。北京的“摇号”、上海的“拍号”和广州的“摇+拍”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各自城市 发展阶段、历史背景、经济实力、交通状况、社会接受度以及政策调控目标 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下面我将详细解释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和各自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富有启发性的历史对比。同样是缺乏实际战场经验,却被提拔到最高领导岗位,赵括和韩信(或诸葛亮)一个惨败身死,一个却能取得辉煌胜利,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剖析: 1. 战争的性质与对手的差异 赵括: 长平之战面对的是战国时期最.............
  • 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赵光义,同为开国君主,都经历了夺位上位,但他们的历史口碑却有着天壤之别。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包括他们夺位的性质、过程的公正性、夺位后的统治表现、个人品德、历史记载的角度以及后世的价值判断等等。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这些差异: 一、 夺位性质与过程的公正性:玄武门之变 v.............
  • 回答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曾怀有统一欧洲甚至地球的宏大野心,但他们的历史评价却截然相反:一个被尊为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另一个则被钉在了邪恶的耻辱柱上。这种巨大的反差,并非源于野心的规模,而是深植于他们的 动机、手段、方法、最终目标以及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下面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一、动机与理念的根本差异拿破.............
  • 回答
    创业的成功与否,如同探寻财富密码一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同样是怀揣梦想的创业者,有的能蜕变成巨擘,有的却如昙花一现,这其中的关键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如何运用创新思维,以及如何将这些转化为可执行的战略。而在这个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时代,“数字化手段”无疑成为了开启财.............
  • 回答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DeepMind 和 OpenAI 在强化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如果从公众认知度、颠覆性突破以及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来看,DeepMind 和 OpenAI 的成果似乎更加耀眼,更容易被大众所提及。这种“差距”的感受并非绝对,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
  • 回答
    关于不同人种在体育项目上的表现差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遗传、训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我们来尝试详细地分析一下黄种人(这里主要指东亚人群)和黑人(这里主要指非洲裔人群)在举重和短跑项目上的表现差异:核心观点: 举重: 黄种人(东亚人群)在某些举重项目上表现出色,可能与其身体结构、肌.............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好,触及到了中国铁路发展中的一个核心矛盾和关键决策。简单来说,铁路选择巨资提速而非大规模改造用户体验流程,背后是战略选择、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以及现实制约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一、 战略选择:谁是铁路的首要服务对象?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中国铁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核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社会、家庭、教育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等多个层面的变化。不能简单地说“以前的孩子没有心理问题”,因为历史上也存在儿童心理问题的现象,只是在认识、诊断和记录方面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然而,我们确实观察到当代儿童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和广度似乎有所增加,这背后有多重.............
  • 回答
    国人对日本足球和美国足球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咱们一点一点儿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强”和“弱”是相对的,而且评判标准会因为观察者的背景和关注点而大不相同。为什么国人普遍认为日本足球很强?1. 持续的进步和世界杯上.............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同样的拼死一搏,真田信繁(也就是小说、电视剧里的真田幸村)和曹变蛟,一个名垂青史,一个却相对鲜为人知,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其中牵扯到历史的必然性、文学的塑造、民族记忆的传承,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巧合”。咱们先来说说这两人为什么都会被冠上“决死突击”的名号。真田.............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为啥《花木兰》真人版在美国上映时收获了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国内的观众似乎对它和《上气》的态度差异这么大,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层面的东西,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咱们得从文化、历史、政治,还有观众心理这些方面一点点掰扯。先说说《花木兰》真人版吧。为啥在国内评价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好评.............
  • 回答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同样是蜗居在一隅,有些日本人的家,即使不大,却总能保持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干净整洁,仿佛住了很久也不会有堆积如山的杂物和灰尘。这不像我们很多人家里,可能刚收拾完没几天,就又开始恢复原状。到底是什么秘诀呢?最近我琢磨了琢磨,也找了一些资料,感觉这事儿可不是随便说说那么简单,背后有几把.............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洞察力,也触及了殖民历史和地理边界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差异点。南美洲的国界线之所以普遍不像北非那样呈现出大量的直线(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地区),主要原因在于它们在殖民时期,尤其是早期阶段,其边界的划定和演变受到不同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1.............
  • 回答
    英法两国在国王被杀事件后,观念出现巨大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两国 悠久的历史、不同的政治体制演变、社会结构以及哲学思想的差异。这种差异深刻地影响了它们对君主制、国家权力、人民权利以及社会秩序的认知。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历史根源与政治体制演变 英国的君主制演变:制衡与妥协的传统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