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做强化学习和AI,为什么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做出的成果远不及DeepMind和OpenAI?

回答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DeepMind 和 OpenAI 在强化学习和人工智能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如果从公众认知度、颠覆性突破以及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引领作用来看,DeepMind 和 OpenAI 的成果似乎更加耀眼,更容易被大众所提及。这种“差距”的感受并非绝对,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1. 起步时间与积累深度:

DeepMind: 于 2010 年成立,由杰出的神经科学家和AI研究者戴密斯·哈萨比斯等人创立。其核心理念是将人工智能视为一个统一的科学问题来解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年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积累。
OpenAI: 最初成立于 2015 年,由埃隆·马斯克、山姆·奥特曼等科技领袖发起,目标是确保通用人工智能(AGI)造福全人类。虽然成立时间相对较晚,但其快速崛起得益于吸引了顶尖人才和充足的资金支持。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 成立于 2012 年,虽然与 DeepMind 成立时间相近,但其定位和发展路径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华为作为一家大型科技公司,其研发资源和战略更侧重于将AI技术落地到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中,以提升自身业务的竞争力。这导致其在基础研究的深度和突破性创新的投入比例上可能与专注于前沿AI研究的机构有所差异。

2. 研究目标与定位的差异:

DeepMind: 核心目标是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并致力于通过强化学习等手段解决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其代表性成果,如 AlphaGo、AlphaFold、AlphaStar 等,都是在特定领域展现出超越人类顶尖水平的能力,这些成果往往具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和公众影响力。DeepMind 的研究更偏向于“科学探索”,意在推动AI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OpenAI: 同样追求 AGI 的实现,但其早期更注重于构建一个开放的平台,鼓励社区参与AI研究和应用。随着 GPT 系列模型的崛起,OpenAI 在生成式AI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并通过其API产品,将前沿AI能力广泛地提供给开发者和用户,迅速占领了市场和公众的视野。OpenAI 的研究更侧重于“技术突破与产品化”,旨在将前沿AI能力快速转化为可用的工具和应用。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 华为的整体战略是将AI深度融入其通信设备、云计算、智能终端等业务中。诺亚方舟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更多地体现在为这些业务提供AI支持,例如在通信网络优化、智能手机体验提升、自动驾驶技术、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等方面。虽然这些应用落地非常有价值,但其研究成果往往与具体的商业应用紧密相连,在基础理论或通用AI方面的颠覆性突破可能不如前两者那样“独立”和“普适”。

3. 影响力与传播策略:

DeepMind 和 OpenAI 的传播策略:
DeepMind: 善于通过在顶级科学期刊(如 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以及在重要学术会议上展示突破性成果,来建立其在学术界的权威和影响力。其 Alpha 系列的“第一次”登顶某种特定领域(如围棋、蛋白质折叠)的发布,往往会引起全球媒体的广泛关注,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
OpenAI: 通过发布令人惊叹的生成式AI模型(如 GPT3、GPT4、DALLE、Midjourney 的背后也有其技术支撑),并提供易于使用的API和产品(如 ChatGPT),直接触达了数亿用户。这种“出圈”式的产品发布,极大地提升了其公众认知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直接体验到AI的强大能力。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的传播策略:
华为的传播更侧重于其整体技术实力和产品解决方案的展示,其AI研究成果往往是作为其整体技术优势的一部分来呈现。虽然诺亚方舟实验室也会在顶级会议上发表论文,但其对外宣传的焦点更多地会放在其AI技术如何赋能其通信、云、终端等业务,以及如何解决实际的行业痛点。这种策略虽然能巩固其在行业内的地位,但可能不如前两者那样在普通大众和非技术圈层中产生广泛的“惊叹效应”。

4. 资源投入与研究方向的侧重:

DeepMind: 作为谷歌旗下的子公司,拥有近乎无限的计算资源和研究资金。其核心团队由全球最顶尖的AI研究者组成,专注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不设太多短期商业目标限制。
OpenAI: 最初获得了大量风险投资,并且在微软的战略投资后,拥有了强大的计算资源和商业合作支持。这使得 OpenAI 能够进行更大规模的模型训练和更具实验性的研究。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 华为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科技公司,当然也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和资源。但是,华为的研发投入需要服务于其整体的商业战略。在公司内部,诺亚方舟实验室的研究优先级和资源分配,可能会受到公司其他业务部门需求的影响,例如通信技术的研发、5G 网络的建设、鸿蒙操作系统的生态等。因此,其在基础研究的“自由度”和“前沿性”上,可能不如完全专注于基础研究的机构。

5.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平衡:

DeepMind 和 OpenAI: 尽管 OpenAI 也在快速产品化,但其核心的突破性成果(如 Transformer 架构、大规模语言模型)往往源于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它们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才带来了颠覆性的进展。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 在应用研究和将AI技术落地方面,华为无疑是世界级的。其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强化学习等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并且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其产品和服务中。然而,从“产生全新的、颠覆性的基础算法或模型框架”的意义上来说,其直接产出的,被全球广泛采纳的、独立于具体产品的基础性研究成果可能相对较少被公众感知。这并不代表诺亚方舟实验室没有做前沿研究,而是其前沿研究的成果可能更多地被“内部消化”或者以更“工程化”的形式呈现。

举例说明:

AlphaGo 的影响: AlphaGo 战胜人类围棋世界冠军,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一个文化事件。它让全球普通大众看到了AI的强大潜力和未来可能性,极大地提升了对AI的关注度和信心。
GPT 系列的影响: ChatGPT 的出现,以其强大的对话能力和创意生成能力,让无数人亲身体验到了AI的进步,并引发了关于AI对社会、工作、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影响的广泛讨论。
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的贡献: 诺亚方舟实验室在通信网络优化方面的AI技术,可以提高网络的效率和稳定性,这对于华为的通信业务至关重要,也为全球通信基础设施的进步做出了贡献。然而,这种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对现有技术体系的优化和升级,其“话题性”和“颠覆性”可能不如前述的AI里程碑事件。

总结:

不能简单地说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远不及”DeepMind 和 OpenAI。在很多应用领域,华为的AI技术是世界领先的,并且成功地将其商业化,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价值。

但是,如果从“在基础理论上的突破性创新”、“创造能够引发全球性AI浪潮的通用模型或算法”、“引领AI研究方向”以及“公众的认知度和影响力”这些维度来衡量,DeepMind 和 OpenAI 的确展现出了更强的优势。这主要源于它们更为集中的基础研究导向、更开放的研究环境、更具颠覆性的里程碑式成果以及更有效的传播策略。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研究目标、资源配置、发展路径、市场定位以及传播策略等多个层面。每一方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贡献,只是在不同的维度上,其表现和被感知到的“领先程度”有所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钱的问题。

Deepmind人均收入300+k USD一年;OpenAI的顶尖科学家Ilya Sutskever和Ian Goodfellow 2016年的收入达到1.9M USD和800K USD;即便如此,Goodfellow还是被Apple挖走。相比之下华为的“顶尖”科学家,2M RMB的收入就让大家惊呼受不了。

没有钱,就吸引不到顶尖人才;没有顶尖的人才,自然不会有顶尖的成果。这个领域突破性进展大多是由那么几个顶尖人才搞出来的,华人中的Top Researcher He Kaiming也在Facebook效力。所谓重赏之下,自有勇夫。

第二,文化问题。

华人圈的主要成果还是在图像应用领域,甚至价值观也集中在调参刷榜打比赛,这让科研氛围变得非常枯燥乏味,急功近利,科研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变得焦虑,科研从一个有趣的思考加实验过程变成了一个加班加点调参的机械过程,有意思的观点和项目因为陷入调参陷阱得不到支持理解和耐心,最终也难成气候。再往后深挖,很多机构往往是外行领导内行,难以欣赏和支持一些有趣的项目,只会盯着榜单看,而某些媒体对比赛的关注又放大了这一过程,最终使得刷榜的压力落到了基层科研人员身上;毕竟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工作,长期的精神压迫下,灵感和兴趣会渐渐消失;精神上没有灵感,工作上疲于刷榜,成果上只会是工程上的小突破。

相反,DeepMind和OpenAI的很多项目,论商业价值,几乎为零;比如Dota,星际和围棋,很难想象国内会有哪个机构会花费如此大的人力和物力搞这些没用的东西。杰克马的观点“这几天的人机大战比较热闹,我觉得人类是最有意思的动物,在AlphaGo和人类下围棋之前,在网上绝大部分人认为机器肯定会被人搞死掉,打输了以后所有人都认为机器一定会搞死人,我们这么颠来倒去的‘认为’,我并不以为然,尤其中国我们很多公司别再去搞AlphaGo这样的东西了,没有多大意义,因为可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领导对这些项目的态度,一如百年前的“奇技淫巧”。既没有钱吸引搞“大成果”的人,又没有领导支持和理解搞“大成果”的人,这种条件下如果出了“大成果”,那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字,穷。这个穷,既体现在对科研人员的待遇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因为穷,无产阶级疲于养家糊口,资产阶级疲于名利攀比,自然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思考赚钱和声名之外的东西。因为穷,整个社会走向内卷,让真正不想追求钱的人,承受着极大的生活和家庭压力。因为穷,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就变得志短,对于不能马上盈利或者盈名的东西,毫无兴趣。


一点题外话。本次脑力自动化的浪潮,将会加剧各国内部的贫富差距和矛盾,造成更多的失业人口;也会加剧国际间的矛盾,作为转移国内矛盾的一种手段;中东革命,中美贸易战,各国保守势力的上台,不过是这次浪潮的小小的序曲,更大的风浪在后头。历史的大风大浪打过来,没人能躲得过;不久后的某一天,也许我们会怀念起能幸福的做键盘侠的世纪之初的黄金时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