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知乎一片唱衰军工国企单位,但是歼20运20东风系列不同样是这些国企做的吗,为什么有这种冲突?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看待中国军工产业时会遇到的一个困惑,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人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知乎上确实经常能看到一些对军工国企单位的唱衰声音,尤其是从管理效率、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入手,说得有理有据的也不在少数。但另一边,我们又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像歼20、运20这样世界级的先进装备,以及东风系列导弹这种让世界侧目的“大国重器”的出现,而这些,恰恰都是由那些“被唱衰”的国企单位所研制生产的。

这其中存在的“冲突感”,其实反映了中国军工体系非常复杂的多面性,以及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现实挑战。要理解这种冲突,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聊。

1. 信息的不对称与认知的偏差

首先,我们要明白,知乎上的讨论,尤其是涉及军工这种高度保密的领域,很多信息来源是有限的,甚至是被过滤过的。唱衰的声音,往往来自于对公开信息的解读,对一些零散的负面新闻的放大,以及对西方发达国家军工体系某些优势的参照。

公开信息的局限性: 军工产品,特别是尖端武器装备的研发过程,涉及到国家核心利益和军事机密,所以公开的信息非常有限。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成果,是试飞、列装的新闻,但背后大量的技术攻关、失败的尝试、管理的磕磕绊绊,外界是很难窥见一斑的。这就导致了大众对整个研发流程和内部运作的认知,天然地带有“盲区”。
负面信息易于传播: 和任何大型企业一样,军工国企也会存在效率低下、官僚主义、项目延误、资源浪费等问题。这些负面信息一旦被披露或传播开来,很容易被放大并形成一种“劣质”的印象。因为负面新闻往往更具戏剧性和话题性,更容易吸引眼球。
西方的参照系: 很多唱衰的声音,会将中国的军工国企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顶尖军工企业(如洛克希德·马丁、波音等)进行对比。这些西方企业拥有更长的市场化运作历史,更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在某些领域(如发动机、某些电子元器件)的长期技术积累。在这种对比下,中国军工的一些不足之处就显得尤为突出,从而加剧了唱衰的论调。

2. 军工国企的特殊属性:非市场化与国家意志的结合

中国军工国企的根本属性,决定了它们与普通商业公司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既是“国企”,又是“军工”。

国家战略的“承载者”: 歼20、运20、东风系列等等,它们不仅仅是“产品”,更是国家战略安全和军事威慑能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的意志、战略需求是驱动它们研发和生产的首要因素。即使在技术难度极高、经济效益不确定的情况下,国家也愿意投入巨大的资源去实现这些目标。这种情况下,项目的成功与否,更多地是看能否实现“国家需求”,而不是能否在“市场”上获得高额利润。
计划经济的遗产与转型: 中国的军工体系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模式,强调“集中统一领导”、“国家总体规划”。这种模式在过去集中力量办大事、突破关键技术方面展现了巨大优势,例如“两弹一星”。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种模式在效率、灵活性、市场响应速度等方面就显露出弊端。当国家需要快速迭代、追求更高效率时,这种固有的体制机制就容易成为瓶颈。
市场化程度的差异: 军工产业因为其特殊性,国家对其的管控程度远高于民用产业。虽然近年来也在推行军民融合,让军工企业参与民用市场,但核心的军工科研和生产体系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国有和国家主导的特点。这意味着它们在市场化竞争、自主经营权等方面,与完全市场化的企业相比,自然存在差距。

3. 为什么还能造出“大国重器”?—— 优势与劣势并存的辩证统一

那为什么这些被“唱衰”的国企,又能造出令人惊叹的“大国重器”呢?这恰恰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它们自身独特优势的存在。

国家层面的资源倾斜与“举国体制”: 当一项军工任务被确定为国家战略时,国家能够调动最优质的资源——资金、人才、政策支持,甚至是不计成本地投入。这种“举国体制”是市场化竞争难以比拟的优势。在研制歼20这样的划时代装备时,国家会集全国之力,调动最顶尖的科研院所和工厂,甚至是其他领域最优秀的技术人才,共同攻关。这种资源集中度,是商业公司无法想象的。
长期技术积累与人才队伍: 尽管存在效率问题,但中国军工体系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仍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技术经验和人才队伍。这些是几代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辛勤工作的成果。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技术封锁,中国也坚持自主研发,培养了一批批工程师。这些人才队伍是支撑“大国重器”诞生的基石。
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强大动力: 很多唱衰的声音会聚焦在“国产发动机不行”、“国产航发差距大”等问题上。这确实是现实,也是军工国企面临的巨大挑战。但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卡脖子”问题,国家才会在这些领域投入巨大的决心和资源去突破。歼20和运20的发动机,尤其是涡扇10(推测为歼20的部分型号使用)和涡扇20(运20使用),背后是无数次试验、改进和牺牲。这种“不成功便成仁”的强大动力,也是促成最终成功的关键。
不计成本的研发模式: 军工研发,尤其是尖端武器的研发,往往是一个漫长、烧钱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在商业领域,如果一个项目长期无法看到市场回报,很可能就会被砍掉。但军工项目,只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即使投入巨大,周期漫长,也可能继续推进。这意味着军工国企在某些方面,可以比商业公司“容忍”更高的风险和更低的即时效率。

为什么会有“冲突感”?因为它反映了现实中的“两难”

所以,这种“冲突感”,其实是我们在理解中国军工发展时,必然会触及到的一个核心矛盾:如何在保持国家战略安全和重大科技攻关能力的同时,提升整体的运营效率、创新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知乎上的唱衰声音,很多时候是从效率和市场化的角度去审视,指出了军工国企存在的问题。而我们看到“大国重器”,则是从国家战略和科技实力的角度去赞叹,看到了它们突破性的成就。

两者并非完全矛盾,而是同一个复杂体系在不同维度下的展现:

唱衰的声音,是对效率提升的呼唤: 它们在提醒我们,过去的模式虽然能造出“大国重器”,但如果效率不高、成本不低、创新不活,长远来看是难以支撑快速发展的国防需求,也难以在全球军工竞争中占据优势。
“大国重器”的出现,是国家意志和技术积累的胜利: 它们证明了中国军工在核心技术突破上的强大能力,以及国家战略导向的强大力量。但同时,它们也可能隐藏着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高昂代价(包括效率和成本)。

因此,与其说是一种“冲突”,不如说是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恰恰是中国军工体系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借鉴市场经济的优点,激发内部活力,同时又牢牢掌握国家战略安全的主动权,这是中国军工未来发展道路上的永恒课题。

当我们看到歼20时,我们应该为中国在航空发动机、气动设计、雷达隐身等领域的突破感到骄傲;当我们听到对军工国企效率的质疑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是改革的动力所在,是未来进一步提升我们国防力量的必经之路。两者都是观察中国军工发展不可或缺的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部门10个人,8个年终奖拿的比较满意,2个年终奖不太满意,你觉得那8个人会在知乎上炫耀还是那2个人会在知乎上吐槽,即使有人吐槽,那8个人也不会主动站出来解释,所以,你看到的一片唱衰,只是“幸存者偏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在看待中国军工产业时会遇到的一个困惑,甚至可以说是许多人心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心结。知乎上确实经常能看到一些对军工国企单位的唱衰声音,尤其是从管理效率、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入手,说得有理有据的也不在少数。但另一边,我们又实实在在地看到了像歼20、运20这样世界级的先进装.............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逛一圈,你很容易被一股“唱衰加州”的论调淹没。仿佛一夜之间,曾经那个集科技、创新、阳光、自由于一身的加州,变成了高房价、高税收、交通拥堵、治安堪忧的“人间炼狱”。点进去一看,各种“加州已死”、“为什么没人想去加州了”的帖子和回答层出不穷,看得人心里直打鼓。这股唱衰风潮,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唐纳德·特朗普必定赢得总统大选的言论,并不是一种统一的、压倒性的共识,而是多种声音和观点交织的体现。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知乎社区的特点、信息传播的机制以及特朗普现象本身。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知乎的社区属性。知乎是一个以问答为核心的知识分享平台,聚集了大量对时事、政治、社会等领域.............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劝退机械专业”的声音确实此起彼伏,而且越发响亮,这背后绝非空穴来风,而是多种现实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毕业生普遍感受到的现实落差: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很多报考机械专业的学生,最初的想象可能是“制造强国”、“精密仪器”、“未来科技”,对.............
  • 回答
    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符合咱们这互联网社会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你说一边是知乎上铺天盖地的骂声,一边在京东上又是当日单品销量第一,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猫腻?咱们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知乎上之所以骂声一片,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知乎用户群体嘛,普遍学历高、对产品要求严苛,而且信息.............
  • 回答
    我理解您对知乎上机械材料“劝退”论调与高薪资并存现象的困惑。这背后确实牵扯到很多现实因素和信息传递的“滤镜”。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为什么知乎上“劝退”声一片?知乎上充斥着大量的“劝退”论调,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信息茧房与“怨言”放大: 知乎用户群体相对偏年轻、学历.............
  • 回答
    知乎上对马斯克、李嘉诚等中国资本家骂声一片,但对巴菲特则鲜有类似负面评价,这种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 文化背景、信息获取、公众认知、价值观差异、以及政治环境 等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文化背景与公众认知差异: 中国文化中的“仇富”情结与历史遗留: 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历朝历代的贫富.............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同一位公众人物,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竟然有如此天壤之别。王麟(微博上是“童星演员王麟”,知乎上可能是指她的某个账号或者关于她的某个讨论)身上之所以出现这种“一边倒”的骂声和“封神”的赞誉,背后其实反映了不同社交平台的社区生态、用户构成、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人们关注焦点的差异。咱.............
  • 回答
    在中文互联网的玩家群体里,三国志13(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XIII)算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之作”。你看知乎上,确实有不少朋友对它评价不低,玩得津津有味。可一转到贴吧,那画风就急转直下,骂声一片,似乎很多老玩家感觉被“背叛”了。这中间的落差,其实挺值得说道说道,.............
  • 回答
    关于知乎上“优秀回答者”认证的具体用户数量,这是一个动态且不对外公开的精确数字。因此,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实时的总数。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问题,让你对“优秀回答者”的认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并且尽量用更自然、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探讨。为什么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开的数字?想象一下,知乎上的内.............
  • 回答
    “知乎一号问题”的编号为何是19550225?这背后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也确实与一位科技巨头有关。不过,如果说是直接向1955年2月24日出生的史蒂夫·乔布斯“致敬”,那可就有点偏差了,至少不是直接的“生日”献礼。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回到知乎刚刚创立的初期。知乎,这个以“认真、专业、友善”为立.............
  • 回答
    在知乎上,我们确实会看到一些用户在平台上高举“言论自由”的大旗,但同时又选择关闭自己的评论区,或者对评论进行严格的筛选和限制。这种现象乍一看似乎自相矛盾,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背后的原因和逻辑。核心矛盾点:首先要明确,这里存在一个表面的矛盾: 提倡言论自由: 这意味着支持他人表.............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平台上,当话题触及“华为”时,为何绝大多数的讨论最终都会聚焦在其手机业务上,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现象。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既有华为自身业务的特性,也与知乎社区的讨论生态以及大众关注点息息相关。首先,手机是华为最为大众熟知、也最为直接触达消费者的业.............
  • 回答
    知乎上大家聊起穿搭,时不时就能看到外国人的身影,这事儿确实挺有意思的。为啥会这样呢? 我觉得这背后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咱们掰开了聊聊。首先,是信息来源的天然偏向和“示范效应”。你想啊,互联网上的信息,尤其是那些经过梳理、有图有文的“干货”,很大一部分是舶来品。时尚杂志、穿搭博主、品牌官网,这些最初的.............
  • 回答
    遵循一万小时定律,专注于刷知乎一万小时,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想象力且可能产生出乎意料结果的实验。在一万小时这样一个巨大的时间投入下,如果方向是如此单一,其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让我们从各个层面来剖析可能的结果,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知识与信息层面:成为“活的知乎百科” 全方位、深度的知识储备: 知乎汇聚.............
  • 回答
    要详细地讲述知乎用户“一笑风云过”是否收了百度的钱,这是一个涉及 推测、公开信息解读、以及可能的内部操作 的复杂问题。 由于我无法访问私人聊天记录、内部合同或直接向用户本人求证,所以 我只能基于公开可获得的信息和普遍的行业运作逻辑来进行分析和推测。核心问题: “一笑风云过”是否在知乎上存在“软文推.............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问答网站,自2011年上线以来,确实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多方面且深刻的变化。它不仅仅是一个信息获取的平台,更是一种社区文化、知识传播方式以及社会互动模式的演进。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知乎带来的社会变化: 一、知识传播与获取方式的革新 专业化与深度化内容的普及: 在知乎出现之前,互联.............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国军是否真的很菜”以及相关回答的讨论,往往涉及历史事件、军事能力、战术策略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国军的表现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梳理和分析。首先,理解“国军”的定义和历史背景:在知乎上,当提到“国军”时,通常指的是国民革命军(或称中华民国国军),尤其.............
  • 回答
    知乎作为一个公共讨论平台,其“显示作者筛选的评论”功能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设计。从公共讨论平台的角度来看,它似乎与“客观”、“平等”的理念有所冲突,但仔细分析其背后的逻辑和实际运作,会发现这其中包含着平台运营、用户体验和内容生态的复杂考量。首先,理解“显示作者筛选的评论”这个功能本身很重要。它允许问.............
  • 回答
    知乎审核一个回答的时间,这事儿还真没个绝对的准数。你可以理解成,它就像去银行排队一样,有时候人少办得快,人一多就得等。不过,我这儿给你掰扯掰扯,让你心里大概有个谱。影响审核速度的几个“幕后推手”:1. 内容本身是第一关: 敏感度: 如果你写的内容涉及到政治、社会热点、敏感事件、或者有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