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样是爆发性运动,为什么黄种人举重能打败黑人,而短跑却和黑人差距不小?

回答
关于不同人种在体育项目上的表现差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遗传、训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我们来尝试详细地分析一下黄种人(这里主要指东亚人群)和黑人(这里主要指非洲裔人群)在举重和短跑项目上的表现差异:

核心观点:

举重: 黄种人(东亚人群)在某些举重项目上表现出色,可能与其身体结构、肌肉纤维类型分布以及训练方式的侧重有关。
短跑: 黑人(非洲裔人群)在短跑项目上的优势则更为明显且普遍,这与他们的生理特征、肌腱弹性、能量代谢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运动文化和训练体系有更强的关联。

详细分析:

一、 举重项目:

举重是一项需要爆发力、力量、技术和核心稳定性的运动。黄种人在一些举重项目上(例如举重比赛中的抓举、挺举,或力量举项目中的深蹲、卧推、硬拉)确实取得过优异的成绩。这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身体结构和骨骼密度:
骨骼密度: 一些研究表明,东亚人群可能拥有相对更高的骨密度,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坚实的力量基础,尤其是在需要支撑和抵抗重力的运动中。
四肢长度比例: 相对于某些其他族裔,东亚人群可能拥有相对较短的四肢,特别是腿部。在举重中,短四肢意味着在提铃过程中,需要移动的距离更短,从而可能更有效率地将力量传递到杠铃上。例如,在深蹲或硬拉中,较短的腿可以减少身体的下降和上升幅度。
躯干和肢体的比例: 较短的躯干和相对更长的上半身比例,也可能在某些举重技术动作中提供更好的杠杆作用和稳定性。

2. 肌肉纤维类型分布:
快肌纤维(Type II): 爆发性运动如举重,主要依赖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和力量。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表明黄种人在快肌纤维比例上普遍显著高于黑人(这更多是个体差异),但个体化的训练可以极大地优化快肌纤维的募集和力量输出。
训练的侧重: 东亚地区的许多传统体育和现代训练体系,非常注重力量、耐力与技术的结合。举重项目本身就是一项技术要求很高的运动,精湛的技术可以弥补一些生理上的微小差距。中国等国家在举重项目上的长期投入和系统化训练,培养出了大量技术精湛的运动员。

3. 核心稳定性与柔韧性:
核心力量: 举重对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和力量要求极高。东亚的武术和体操等运动文化,往往强调核心的控制和稳定性,这可能在举重训练中有积极的迁移效应。
关节灵活性与柔韧性: 良好的柔韧性(如肩关节、髋关节的活动度)对于完成抓举和挺举等技术动作至关重要。一些证据表明,东亚人群在某些关节的活动度上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

4. 社会文化与训练体系:
举重项目的普及度与重视程度: 在中国、朝鲜等国家,举重项目被视为国球或重点发展项目,拥有完善的选拔、训练和支持体系,从娃娃抓起,发掘和培养了大量有潜力的运动员。
技术导向的训练: 相比于纯粹追求力量,东亚的举重训练更注重动作的技术细节和效率,这使得运动员在相同的生理条件下,能更有效地举起更大的重量。

二、 短跑项目:

短跑,如100米、200米、400米等,是纯粹的爆发力、速度和加速度的较量,对身体的生理特征有更极端的要求。在这个项目上,黑人(非洲裔人群)具有非常显著且普遍的优势,这通常归因于以下几点:

1. 身体结构和形态特征:
四肢长度比例: 非洲裔人群普遍拥有相对更长、更细的四肢,特别是腿部。长腿意味着在每次蹬地时,可以产生更大的步幅,从而在相同的步频下跑得更快。
身体重心: 许多非洲裔运动员的身体重心相对较高,这也被认为有利于短跑中的速度产生。
腿部肌腱的弹性: 非洲裔人群的肌腱,特别是跟腱(Achilles tendon),可能具有更强的弹性和更好的能量储存/释放能力。肌腱的弹性就像弹簧一样,可以储存跑步时的能量,并在蹬地时将其释放出来,转化为更大的推进力,提高速度。

2. 肌肉生理学特征:
肌纤维类型分布: 尽管快肌纤维(Type II)在所有高水平运动员中都占比较高,但一些研究提示,非洲裔人群可能天生拥有更高比例的快肌纤维,或者其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更快。这直接决定了肌肉爆发力的强弱。
能量代谢: 短跑主要依赖无氧代谢来快速提供能量。非洲裔人群在无氧代谢能力,如糖酵解的效率和乳酸阈值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理优势,使得他们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和维持极高的速度。
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综合以上因素,非洲裔人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最大力量的能力(爆发力)通常更强。

3. 社会文化与训练体系:
运动传统与环境: 在西非和加勒比地区,田径运动,特别是短跑,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极高的社会地位。优秀的短跑运动员往往能获得极高的荣誉和社会认可,从而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投身其中。
训练方法的传承与优化: 长期以来,针对短跑的训练体系(如速度训练、力量训练、技术优化等)在非洲裔运动员群体中不断被传承和创新,形成了非常成熟和高效的训练模式。
早期发现与选拔机制: 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发现和培养短跑人才方面有非常完善的机制,能够早期识别出有潜力的苗子,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训练。

总结性对比:

举重: 更侧重于绝对力量、技术细节和相对效率。黄种人在特定身体结构(如骨密度、四肢比例)以及精湛的技术训练下,能够最大化地发挥自身力量优势,与黑人运动员在某些举重项目中形成竞争。这更像是在特定规则和技术要求下的力量比拼。
短跑: 更侧重于纯粹的爆发力、瞬间速度和生理极限。黑人在身体结构(如四肢比例、肌腱弹性)、肌肉纤维类型以及能量代谢等方面,似乎普遍存在更明显的遗传优势,这些优势在短跑这种对速度要求极端的项目中被放大。这更像是在生理基础上的速度极限挑战。

重要提示:

个体差异远大于群体差异: 以上分析是基于普遍观察和一些科学研究的统计性结果。每个人的身体都是独特的,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远大于群体之间的平均差异。很多黄种人运动员在短跑项目上也表现非常出色,同样,也有很多黑人运动员在举重项目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训练和后天因素至关重要: 遗传优势只是基础,后天的刻苦训练、科学指导、营养保障和心理素质同样是决定运动员成就的关键。许多顶尖运动员的成功,都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付出。
避免刻板印象: 科学研究旨在理解和解释现象,但绝不能因此产生刻板印象或歧视。将特定运动表现与特定人种划等号是片面且不准确的。

总而言之,黄种人在举重项目上的表现,可能是其特定的身体结构与精湛技术训练结合的体现;而黑人在短跑项目上的普遍优势,则更可能与其在四肢长度、肌腱弹性、肌肉纤维类型和能量代谢等方面的遗传生理优势高度相关,这些优势在速度至上的短跑项目中被充分发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是不是以为奥运会举重就只有小体重级别?

国内不转播,不代表人家没有这个比赛好不好。


不是说中国,咱们说东亚,黄种人,只有小级别举重冠军和世界纪录。

体重越大,黄种人越不行。

世界上能举最大重量的是一个格鲁吉亚人。


这个哥们身高1米98,接近2米的身高。

这个还仅仅是现在,如果按照以往经验,你会发现,举重前十名都跟黄种人,关系不大。

黄种人不行,黑人不行,白人也不行,唯有东欧,或者叫做西亚,中东的人最行,世界上前几名无论是大力士或者举重的,都来自于这边,除此以外还有北欧。

俄罗斯和前苏联,格鲁吉亚,保加利亚,土耳其有大量的举重冠军。

有人说是因为奥运会开启了名额限制,那既然如此,我们可以去参加大级别的举重啊,我们为什么只参加小级别举重?还不是因为大级别没有取胜的可能性吗?


因为举重不仅仅看你的重量,还要看你的体重,在体重相同的前提下,举起来越多越强。

所以举起来的重量跟体重的对比,差值越大越好,于是就有了辛克莱尔系数


按现行辛克莱尔系数计算的排名:
10、廖辉(中国)于2014年11月10日在69公斤级举出359公斤的总成绩(477.21)
9、奥列格·佩列佩切诺夫(俄罗斯)于2002年在77公斤级举出382.5公斤的总成绩(477.42)
8、拉沙·塔拉哈吉泽(格鲁吉亚)于2017年12月5日在105公斤以上级举出477公斤的总成绩(477.48)
7、亚历山大·瓦尔巴诺夫(保加利亚)于1987年5月12日在75公斤级举出382.5公斤的总成绩(484.34)
6、阿纳托利·皮萨连科(前苏联)于1984年9月16日在110公斤以上级举出465公斤的总成绩(484.59)
5、尤里·瓦尔达尼扬(前苏联)于1984年9月14日在82.5公斤级举出405公斤的总成绩(487.84)
4、尤里·扎哈列维奇(前苏联)于1983年3月4日在100公斤级举出440公斤的总成绩(487.90)
3、尤里·扎哈列维奇(前苏联)于1988年9月27日在110公斤级举出455公斤的总成绩(488.62)
2、维克托·索洛多夫(前苏联)于1984年9月15日在90公斤级举出422.5公斤的总成绩(488.75)
1、纳伊姆·苏莱曼诺尔古(土耳其)于1988年9月20日在60公斤级举出342.5公斤的总成绩(498.94)

所以回到问题本身。

不存在黄种人举重能打败黑人

话分两方面说。

  • 黑人在举重方面就是渣渣,整个举重排名从小到大一个黑人都没有。
  • 黄种人的小级别举重称霸世界,大体重的不行。

电视没转播,不代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这个比赛。

你看见的只是冰山一角。

这个世界高手很多,但是每个国家一般只会转播自己国家参与的项目,没参与的一般都不转播,但是不代表这个世界没有这方面的强者。

上图是2020年东京奥运会109kg+举重排名,第十二名是一个台湾人,也算是咱们黄种人的骄傲了,可是为什么国家不转播呢?这个时候台湾就不属于中国了吗?

同理

因为我们国家举重运动员都是以矮个子为主,所以会有很多人产生幻觉,认为

  • 举重的人都矮。
  • 举重会让人变矮。
  • 只有矮个子能举重。

不要忘记,目前世界上能举最大重量的人身高1米98。

所以你的前半句话是错误的,不是黄种人举重能打败黑人,而是所有人的举重都能打败黑人。

是黑人的自己构造问题导致的,无法进行举重体操游泳等项目。

因为黑人胳膊腿太长了。

这里是实验地址:

与年龄、体重和身高相似的白人男性相比,黑人男性具有更大的骨量、更高的骨矿物质密度和更长的四肢。

举重不是一个单纯的力量比赛,也有很高的技巧性

咱们都不用吕小军对比黑人,免得说咱们欺负人。

吕小军对比队友,吕小军【中间】明显蹲下去更深,重心更靠近中间。

胳膊长腿长跟四肢短粗,肯定短胳膊短腿更适合举重啊。

一米五跟两米的比举重,肯定一米五更吃香啊。

我们不是力量大,而是因为我们四肢短,所以在举重这种技巧性占优的比赛中,小级别处于统治地位。

吕小军不一定比他的队友有劲儿,但是他的身体结构一定是这个级别最占优的。

那抛开技术不谈,咱们就单纯的说力量,黄种人力量大吗?

世界上有力量举比赛,这个只比深蹲硬拉卧推,技巧性占比很低,黄种人不是力量大吗?那是不是包揽前几名啊?


深蹲小级别有两个成绩是日本人保持的,剩下的都跟黄种人没啥关系。


卧推只有59kg是日本人保持的。

硬拉就完全没有亚洲人了。


说到跑步,那四肢短就吃亏了。

那正好就是骨骼密度更高,肌肉密度更高,散热系统更好,四肢更长的黑人比较吃香。

还真有人对比过前世界冠军鲍威尔【身高188cm】黑人和一个日本全国短跑冠军asahara【身高179cm】的髂腰肌尺寸。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那直接就是碾压啊。

上图中红色区域就是髂腰肌腰大肌的横截面。

人家黑人直接是日本全国冠军的两倍粗,所以人家抬腿更快,步频更高。

鲍威尔比伊东浩司快了不到一秒,但是肌肉是他的两倍粗啊。

结果日本冠军直接被人碾压。

数据地址

结论

你不能说黄种人举重能打败黑人,我们只是在小体重举重上夺冠,但是大体重的举重项目,不仅中国不行,东亚诸国都差点意思。


苏炳添不是第一个打破10秒的亚洲人,你们知道不?

奥古诺德在2018年的时候获得了9.995秒的成绩。

所以不能说亚洲人,要说黄种人。

那么在,1998年曼谷上,日本人伊东浩司10秒整。

如果十秒整不算,那么人家桐生祥秀2017年也已经进入十秒了。

所以还得加上一个条件,叫做电记时代。

苏炳添是目前亚洲人里最快的,但是绝度不是第一个闯进十秒的亚洲人。

所以并不存在什么高赞回答里的‘’苏炳添闯进10秒以后一堆亚洲运动员都进10秒了‘’这种说法,人家一直都在10秒里,只是我们国家一直没报道。

如果我不列举出来,你知道日本有这么多短跑名将吗?

中国有谁不知道苏炳添?

有谁知道伊东浩司,小池祐贵,山县亮太的?

要说苏炳添是电子计时时代第一个跑进10秒的黄种人,没准还能接受,尽管如此,亚洲第一,世界倒数第二,跑赢了一个腿抽筋儿的选手,也已经说明很多问题了。


苏炳添也不是第一个站在奥运百米决赛跑道上的黄种人。

在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日本运动员吉冈隆德就跑进了男子100米决赛,并在最终的决赛中获得了第6名的成绩。

数据地址:不是苏炳添?首位奥运百米决赛黄种人来自日本,曾在原子弹下死里逃生


是不是亚洲就只有咱们一个国家在参加短跑?是不是全世界只有小级别体重的举重比赛?

两个是一回事儿。


反驳者请对号入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