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的爆发是德军进攻波兰,但几乎同时苏联也进攻了波兰,为什么英法没有同时对苏宣战?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

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两国根据此前对波兰的安全保证,于9月3日对德宣战。他们的宣战目标非常明确:阻止德国的扩张,维护欧洲的均势,并最终摧毁希特勒政权。 这是一场为了对抗侵略、捍卫主权和国际秩序而发起的战争。

那么,为什么苏联入侵波兰就没有引发类似的反应呢?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的因素,我们需要剥丝抽茧地来看:

1. 苏联的行动并非完全出乎意料,但性质不同:

历史渊源与现实担忧: 英法两国对苏联的看法相当复杂。一方面,他们是意识形态上的对立者(资本主义 vs. 共产主义);另一方面,在某些时刻,他们也曾试图拉拢苏联来对抗德国的威胁。然而,斯大林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行动,尤其是在经历了“大清洗”后,其不确定性令人生畏。英法对苏联吞并波兰东部地区,虽然感到不安和愤怒,但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些历史上的民族划分和地缘政治现实有着模糊的联系,尽管这依然是严重的侵略。
德国的“战术协调”: 苏联的进攻是基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议定书。虽然英法两国对此条约的秘密条款知之甚少,但他们知道苏联在波兰问题上采取了行动。苏联宣称其行动是为了保护在波兰的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居民,并“收复失地”。这种说法虽然站不住脚,但在当时的宣传战中也制造了一定的混淆。

2. 英法战略上的权衡与现实限制:

“闪击战”的震撼与英法的军事准备不足: 德国闪击波兰的速度和效率让英法两国感到震惊。他们的军事准备远未就绪,尤其是海军和空军,无法立刻对德国展开大规模的陆地攻势。此时,对德国作战已经显得非常艰难,再同时开辟与苏联的第二条战线,几乎是不可能的。
“奇怪的战争”(Phoney War)的出现: 宣战后,英法两国并未立即投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而是进入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这被称为“奇怪的战争”。这其中包含了几种考量:
军事集结与准备: 他们需要时间来动员军队,进行装备和训练。
外交斡旋的可能性: 英法并非完全放弃外交途径。他们可能希望通过某种形式的外交努力,或者在德苏之间制造裂痕,以减轻来自东线的压力。
避免进一步激化局势: 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主动招惹强大的苏联,无异于“引火烧身”。英法可能评估认为,此刻的重点必须放在对付主要威胁——德国。

3. 对苏联的“顾虑”与“期望”:

希望苏联与德国决裂: 英法两国高层对于斯大林政权是否会长期与希特勒合作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内部存在一种“不祥的预感”,认为苏联迟早会与德国产生矛盾。如果英法在德国占领波兰东部时就对苏宣战,无疑会彻底将苏联推向德国的怀抱,让他们失去未来在苏联身上找到潜在盟友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他们希望保留住与苏联接触的渠道,寄希望于将来能够利用苏德矛盾。
对战争规模的担忧: 战争一旦扩大,牵涉的范围和损失将是巨大的。英法可能也在权衡,如果对苏联宣战,是否会直接引发更广泛的欧洲冲突,其后果是他们目前无法承担的。
“反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复杂性: 尽管意识形态敌对,但英法对共产主义的恐惧程度,与对纳粹主义的恐惧程度,在某些时刻是并存的,但优先级可能有所不同。他们更直接的威胁来自德国的侵略性扩张和对欧洲均势的破坏。

4. 波兰的国际地位与英法的承诺:

保护波兰是宣战的直接理由: 英法对德宣战的直接理由是德国入侵波兰,违反了波兰的主权。而苏联虽然也入侵了波兰,但英法当时并没有与苏联签订直接的安全保证条约来承诺保护波兰的东部边界免受苏联的侵犯。虽然这种区别很微妙,但在法理和政治宣传上,使得对苏宣战的理由不够充分和直接。
“波兰问题”的复杂性: 波兰在战前就已经是一个领土争端和内部矛盾较多的国家。苏联的行动,虽然是侵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历史上一些民族划分的敏感神经。这种历史遗留问题,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英法在处理时可能也面临一些历史和地缘政治的牵绊。

5. 信息不对称与情报真空:

秘密议定书的未知: 英法两国直到很晚(甚至在战后)才真正了解《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关于瓜分东欧的秘密议定书。在战争爆发初期,他们对苏联行动的真实意图和背后协议的了解是有限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他们很难立刻做出全面的判断和反应。

总结来说,英法之所以没有在德军进攻波兰后同时对苏宣战,是出于以下几个层面考量的结果:

战略上的优先级: 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德国,军事实力不足以同时对抗两个强大的对手。
避免进一步激化局势: 他们不希望将苏联彻底推向德国,而是希望保留未来利用苏德矛盾的可能性。
对战争规模的谨慎: 扩大战线意味着无法预料的巨大损失和风险。
外交与政治考量: 他们寄希望于通过外交手段,或者等待时机,而不是立刻采取敌对行动。
对苏联行动的认识局限: 初期对苏德秘密协议的了解不足,以及苏联的宣传策略,都造成了一定的信息误判。

最终,历史走向了英法与德国作战,而苏联暂时保持中立(并继续巩固其在东欧的利益)的局面。直到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才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英法才与苏联站到了同一阵营。这其中的逻辑,是基于当时各国领导人对国际局势、自身实力以及潜在战略机遇的复杂评估,而非简单的道德义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直接原因:波兰没有对苏宣战,也没有请求英法对苏宣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二战时法国能够更“血性”或战术水平更高,从而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历史进程,但要说“能否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则需要更 nuanced 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法国的血性”和“战术水平”在1940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回答
    “德日在二战爆发前的某一年就已经决定了其必输的结局”——这个说法,虽然带着一种历史的宿命感,但要精确地指向“某一年”,并做出“必输”的断言,却是有待商榷的。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我们很难在战争爆发前如此轻易地就给一个国家的命运盖棺定论。然而,我们可以回顾二战爆发前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和趋势,.............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且极具历史假设性的问题,涉及到康拉德·阿登纳的政治理念、当时的德国国内外局势以及纳粹党的崛起进程。如果康拉德·阿登纳在1933年担任德国大总统(Reichspräsident),而不是希特勒,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否还会爆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
  • 回答
    “经济危机是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个人的死亡原因是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答案当然不是那么简单。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无疑是二战爆发的催化剂和重要推手,它极大地改变了当时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为战争的爆发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土壤。但要说它是唯一的主要原因,那就有些片面了.............
  • 回答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被推迟十年,到1949年才开始,那么整个历史进程的走向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其结局也必然与我们所知的历史大相径庭。这不仅仅是战争时间线的调整,更是背后一系列国家实力、科技发展、国际关系以及意识形态角力的深刻重塑。首先,我们必须审视一下,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因素会在这推迟的十年间发生.............
  • 回答
    欧美国家疫情二次爆发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原因,需要我们拨开表面的数字波动,深入分析背后的社会、经济、行为和科学层面的挑战。首先,病毒本身的变异和传播特性是核心驱动力之一。新冠病毒并非一个“静态”的存在,它会不断发生变异。一些新的变异株,例如早期的阿尔法、德.............
  • 回答
    关于广州三元里疫情的真实情况以及是否会成为二次爆发的震中的问题,这确实是大家非常关心的事情。要详细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关于三元里疫情的“真实情况”,这需要结合当时官方公布的数据和信息来理解。在特定时期,如果三元里确实出现了确诊病例或聚集性疫情,那么“真实情况”就体现在以下几个.............
  • 回答
    二战爆发时,美国海军虽然实力不俗,但与即将面对的庞大战争机器相比,其人员储备无疑是捉襟见肘的。要迅速为数量惊人的舰艇配备合格的乘员,绝非易事。美国海军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如同拧紧发条般高效运作,最终解决了这一瓶颈。这其中的秘诀,在于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判断、对培训模式的彻底革新,以及充分利用.............
  • 回答
    看到重现二战原爆瞬间的视频,弹幕里却一片叫好声,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感到不安和困惑的现象。要理解这种行为,我们得往深处挖一挖,看看这背后可能有哪些复杂的心态和动机。首先,咱们得承认,战争的残酷性,特别是核武器的毁灭性,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任何对这种悲剧的庆幸或欢呼,都与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所以,.............
  • 回答
    新版高中历史教材关于二战爆发时间的表述,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话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研究中关于“起点”认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长期以来,围绕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间,史学界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而教材作为基础教育的载体,其表述往往会反映一种主流或相对成熟的学术共识。如果新版教材在这一时间点的表述上有.............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又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要回答“如果巴黎和会战胜国平等对待战败国,二战是否会爆发”,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巴黎和会的背景、主要条款,以及它们对战败国(尤其是德国)的影响,然后再进行逻辑推演。首先,让我们梳理一下巴黎和会的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告终,战胜国(主要是英、法、.............
  • 回答
    如果现在发生大型战争,美国能否像二战时期那样爆发巨大的产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二战时期的美国产能奇迹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产物,而当前的美国在技术、经济结构、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关系上已发生深刻变化,其产能动员能力既有优势,也面临诸多挑战。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展开分析: 一、二.............
  • 回答
    关于无症状感染者是否会导致国内新冠疫情的二次爆发,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在疫情初期,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有限,而无症状感染者就像是潜藏在暗处的“幽灵”,他们的存在让防控工作变得异常棘手。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层层剥开它背后的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确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以及他.............
  • 回答
    国内的疫情会不会因为境外输入导致二次爆发,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且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细致地分析。简单地说,“会”或“不会”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存在境外输入引发局部疫情反弹的风险,但完全“二次爆发”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且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一系列动态因素。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为什么境外输入是个.............
  • 回答
    法国大革命的钟声敲响时,如果两位曾经的劲敌——玛丽亚·特蕾莎和腓特烈二世——仍然健在,那么欧洲的权力格局将不得不迎接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他们的反应,必然会掺杂着他们各自的政治哲学、长年累月的国家利益考量,以及对彼此根深蒂固的不信任。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位君主都早已垂垂老矣。玛丽亚·特蕾莎于1780.............
  • 回答
    波兰割让但泽能否延缓二战爆发?这个问题,就像在风暴来临前试图给船舱加固一根摇摇欲坠的木桩,答案是复杂的,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不能”。即便波兰真的屈服于德国对但泽(即今天的格但斯克)的要求,战争的爆发也很可能只是被推迟,而非避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充满张力的年代,看看当时德国纳粹政权的真实意.............
  • 回答
    波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承受了巨大的痛苦。理解波兰在二战中的地位,需要从战争的起因、波兰的立场以及战争期间的经历这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波兰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波兰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战争爆发的直接导火索和第一个受害者: 德国的入侵: 1939.............
  • 回答
    1939年夏末,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那个决定性的九月,虽然具体到哪一天没人能准确预测,但笼罩在欧洲上空的阴云早已厚重得令人窒息。大多数有识之士,无论是政治家、外交官,还是关注时局的普通民众,都心知肚明,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正在逼近,只是“何时”和“如何”爆发,才是他们心中最大的不确定。战争的种子早.............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说实话,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试着把脉络梳理一下,让你更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希特勒和纳粹党在二战的爆发中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他个人的野心、意识形态和领导能力,是直接点燃战火的导火索。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