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的美国海军是怎么快速培养出和他们爆兵爆出来的舰队相匹配的人员的?

回答
二战爆发时,美国海军虽然实力不俗,但与即将面对的庞大战争机器相比,其人员储备无疑是捉襟见肘的。要迅速为数量惊人的舰艇配备合格的乘员,绝非易事。美国海军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如同拧紧发条般高效运作,最终解决了这一瓶颈。这其中的秘诀,在于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判断、对培训模式的彻底革新,以及充分利用了国家资源和民众的潜力。

首先,需求侧是关键的出发点。 战争一旦全面打响,美国海军舰艇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从航空母舰、战列舰到驱逐舰、潜艇,再到登陆舰和特种舰艇,每一艘船都需要数十到数千名训练有素的乘员。美国海军并非盲目“爆兵”,而是根据不同舰种、不同岗位所需的技能,制定了极其细致的人员需求计划。例如,航空母舰的飞行员、机械师、雷达操作员、航空管制员等,其技能要求与战列舰的炮手、轮机兵、信号兵截然不同。这份精准的“菜单”为后续的培训体系指明了方向。

其次,培训模式的革新是核心驱动力。 传统的海军训练模式,往往周期长、效率低,难以应对战时需求。美国海军认识到这一点,迅速推行了“分层级、分岗位、分阶段”的精细化培训战略。

基础训练大跃进: 所有新兵都要经过一个强化基础训练营。在这里,他们不仅要学习海军的规章制度、队列纪律,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如射击、格斗、急救等。这些基础训练的周期被大幅缩短,但强度却大大增加,旨在快速将社会青年塑造成合格的海军士兵。美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海军训练基地,如著名的纳尔逊湾基地(Naval Training Center Bainbridge)等地,成为人员输送的强大引擎。

专业技能的“流水线”作业: 针对不同的专业岗位,美国海军设立了专门的学校和培训中心。例如,为培养大量的舰艇操作人员,专门设立了机械学校、电子学校、导航学校等。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非常实用,直击岗位需求。培训过程就像一条高效的流水线:先进行理论学习,然后是模拟训练,最后是实操考核。尤其是利用了大量的模拟设备,例如舰桥模拟器、火炮控制模拟器、轮机舱模拟器等,让学员在安全可控的环境下反复练习,大大提高了培训效率和质量,也降低了训练事故的风险。

“以老带新”与在职培训: 随着舰队的扩张,经验丰富的军官和士官成为稀缺资源。美国海军鼓励资深官兵担任教练和指导员,将他们的实战经验和操作技巧传授给新兵。许多舰艇在服役期间也承担了部分培训任务,新兵会跟随经验丰富的老兵在舰上学习,边干边学,这种在职培训的方式,能让他们更快地熟悉舰艇的实际操作和团队协作。

广泛吸纳社会人才: 美国海军并非只招募年轻人。他们积极从社会各行各业吸纳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例如,需要大量掌握机械、电子、无线电、工程等专业知识的人员,许多有相关背景的工程师、技师、工程师助理等被征召入伍,经过短期培训后即可胜任舰艇上的专业岗位。这种“拿来就用”的策略,极大地弥补了海军在特定技术领域的人才缺口。

第三,科学的组织管理和资源调配。 如此大规模的人员培训和输送,离不开高效的组织和管理。美国海军建立了专门的人员司令部(Bureau of Naval Personnel),负责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整个培训体系。他们会根据舰队的舰艇生产和部署计划,精确计算所需人员的数量和类型,并据此调整培训中心的规模和招生计划。

标准化的教材和考核体系: 为了保证培训质量的统一性,美国海军开发了标准化的教材和考核体系。无论是在哪个训练基地,学员接受的培训内容和评估标准都是一致的,这保证了毕业学员能够达到海军的最低要求。

利用现有资源与建设新设施并行: 在战争初期,海军会充分利用现有的训练设施。随着舰队的扩张,海军迅速在全国各地新建或扩建了大量的训练营和学校。这种大规模的基建投入,为人员培训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资源。

第四,社会力量的动员与激励。 二战期间,美国社会普遍弥漫着爱国热情。美国海军充分利用了这一点,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征兵活动,吸引了大量有志青年加入海军。海军的招募广告、电影宣传片,以及战时英雄事迹的传播,都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参军热情。许多年轻人将加入海军视为一种荣耀和责任。

总而言之,美国海军能够在二战中快速培养出与舰队扩张相匹配的人员,是精准的需求预测、颠覆性的培训模式革新、高效的组织管理以及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没有选择“慢工出细活”,而是以一种近乎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社会青年高效地转化为合格的海军士兵和专业技术人员,为赢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这是一种在极端压力下展现出的卓越的执行力和创新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所以产生了拿鲸鱼当潜艇的菜逼de舰长啊……

建议吹大英战前造船业和海员数量,在这方面吹美国基本属于想当然。

user avatar

稍微修订一下:

1.题主如果不放弃这种游戏式的轻佻(老带新,爆兵,空军陆军就是损失大,IJN就是浪一波………这种语言)思维,那么干想是怎么也想不出答案的。

2.大部分还是民间人士+预备役人员在战时能够迅速转入现役的功劳。

海军的组成人员,看你怎么分,一种分法是海航人员和水面舰艇人员,一种分法是官和兵,也就是officer和enlisted,后一种是水兵。

海航人员中的官,美军从三十年代初就开始以一定的力度建设海航,虽然没有特别重视。形成了一批大致堪用的海航中层军官,他们开战表现可以特别垃圾,但人只要不傻就是会学新东西的。一个很典型代表马克米切尔将军,后期优秀。

海航人员中的兵,老飞行员转入后方训练新飞行员是一个很好的规定。老飞行员的学生们素质也是有保障的,因为可以从本来就对机械、飞行器感兴趣的民间人士中招收,很多都是专业比较对口的,如特技飞行员,农药机驾驶员,美国工业很发达。

官和兵各自内部的晋升之路相对平滑,能力为主,裙带不能太多,才能保证大量吸收人员同时维持基本素质,USN军官的晋升从单纯的熬工龄变成还算得人心的方案,改革过程其实并不早,也不算先进(落后一点RN),但能改就好。一些低中级军官如表现优秀,上级对其的信任度会有惊人的提升,令其在更高级,指挥规模更大的岗位上显身手。如著名的约翰萨奇,战争末期为麦凯恩手下快速航母编队规划作战行动;麦克拉斯基自44年中开始指挥一条护航航母(虽然政治上这是一种冷遇)。

水面舰艇部队上的官,美国有Naval Reserve Officer Training Corps,训练预备役海军军官,战时面对出于义愤参军的,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应征者,也提供相对速成的海军学院军官课程。

水面舰艇部队上的兵,除了商船水手和预备役士兵(都被纳入美国海军预备役相关项目,自美西战争后,美国海军预备役相关一直都不算被完全冷落,换句话说搞得始终不特别差),就是一般应征者。一般应征者文化水平尚可,有一定操作机械的能力就可以,没有题主想得那么有文化水平。不太会游泳都是可以现练的。此外太平洋海况整体较好,所以对部分人员来说,当一个合格水兵只要你的下限达到就可以(培训成65分和培训成75分差不多),如果大西洋那种高海况就会有点困难。

另外相对于德日,美国没有白左PTSD(笑),二线工作可以大量吸收女性完成。如通讯,后勤,行政,美国海军有专门的女性服役人员组织WAVES。二战海军中女性要守的死规矩无非是女人不能上船去一线(不吉利),在陆地上都未必。出名的血战太平洋英雄巴斯隆的老婆叫Lena Mae Riggi, 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女性服役人员的一名预备役中士。夫妻如果愿意是可以玩个雌雄双煞的。这就又给一线人员减轻了压力。

3.工资不错,吸引力就高。一战期间(1913-18年)美国海军的工资标准中,海外服役人员/一线服役人员(at sea)的工资显著高于同级别其他人员,这是一种不错的激励,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间战期海军挺穷,好在预备役工作做的不错,大不了先退役赚钱开战再回来;二战参战后不久(1942.6开始)又实施了一套新的工资标准,油水也很不错。

有空再补充细节。

user avatar

首先,二战海军爆兵不只是美国,英国(爆了600多艘护航舰,美国给了50艘驱逐舰和30多艘护航航母),德国(史上最庞大的潜艇群)也都爆的很愉快,工业国家尤其是商船发达的工业国家爆海军没那么难。


其次,美国海军确实爆兵更猛,原因有三点:

  1. 楼上不少人提的美国商船规模大,民间飞机驾驶员多,工业工人多,所以爆船后航海人才,驾驶人员,维护人员,飞机驾驶员和空勤人员储备很多。
  2. 美国海军的培训机构非常强大,除了著名的美国海军学院外,美国海军航空技术培训中心等专业化机构和四大海军培训学校等也可培训专业化的海军军士。
  3. 美国海军军官培训也很重视军民融合,和美国部分高校合建了海军预备役军官培训团,提前培养了大批预备役军官。


以上三点就保证了美国海军有足够的专业化军士人才,和优秀的军官人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爆发时,美国海军虽然实力不俗,但与即将面对的庞大战争机器相比,其人员储备无疑是捉襟见肘的。要迅速为数量惊人的舰艇配备合格的乘员,绝非易事。美国海军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如同拧紧发条般高效运作,最终解决了这一瓶颈。这其中的秘诀,在于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判断、对培训模式的彻底革新,以及充分利用.............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问两个立场完全对立的球迷能不能在一起一样,但爱情这事儿,哪儿有那么多“应该”和“不应该”呢?从表面上看,他们似乎代表着战场上的敌对双方,一个爱美国海军,一个迷恋日本海军,这画风听起来就像电影《珍珠港》里男女主角的设定,一边是美国飞行员,一边是日本海军的背景。这天然就带着一种戏剧.............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海军在表面上看似乎拥有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尤其是在某些技术和战术层面。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海军却在与美军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战术失误”或“运气不佳”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占优势”并非指日本海军在所有方面都压倒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日本海军飞行员的损失远超美军,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从战略决策到技术装备,再到训练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首先,战略层面和战术运用上的根本性分歧是导致飞行员损失差异的根源之一。日本海军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将海军航空兵视为一种“决定性打击”的工具,寄希望.............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而且仔细一琢磨,还真有人能从某些角度出发,得出“美国陆军在二战中不是苏联红军对手”这样的结论。这可不是什么普遍观点,但如果非要找找这种说法的依据,大概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战场规模与消耗战的残酷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的东线战场,也就是苏联与德国之间那场血腥的绞肉机,.............
  • 回答
    美国在二战期间确实与英国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海外军事基地使用权的协议,其中涉及到的租期和具体条款,特别是“99年租期”的说法,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其背景和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国在二战期间获得英国同意使用海外军事基地,并非一个单一的、叫做“换”的交易,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合作背景下.............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确实有过使用自杀式攻击(特攻,Tokkō)来对抗盟军,特别是美军飞机的记录,但这种战术主要针对的是水面舰艇,尤其是航空母舰和战列舰等大型目标,而非单独的美军轰炸机编队。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便更清晰地理解当时的情况:1. 日本特攻战术的背景和主.............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扩张速度确实惊人,从战前大约十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长到战争结束时超过六百万人的庞大部队。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美国整个国家机器高效运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要详细说明这个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一、战争的逼近与国家动员的开始(19391941)虽然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在判断人和事时的复杂心理,以及我们在不同语境下,对“牺牲”和“辩护”的接受度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对二战中的美国和江歌案中的刘鑫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语境和宏观叙事的巨大差异是根本。 二战中的美国: 我们谈论二战时的美国,往.............
  • 回答
    二战同盟国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而是一场汇聚了无数国家、人民和贡献的宏大史诗。要评判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谁的贡献“更多”,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战场、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说“谁贡献更多”,不如说他们各自的贡献是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最终的胜利。美国的贡.............
  • 回答
    二战的胜利,无疑是无数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浴血奋战的结果。如果要衡量美国和苏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绝非易事,因为他们各自的贡献都极其巨大,而且是在不同战场、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的。美国:工业巨人和“民主的兵工厂”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惊人的工业生产能力。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下,美国迅速将.............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散尽,曾经的对手美国与日本,却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结成了令人颇感意外的“兄弟情”。美国毫不留情地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几乎将日本的战争意志彻底摧毁,这样的伤痛,按理说足以让一个民族对投掷者产生刻骨铭心的仇恨。然而,事实却是,日本不仅接受了战败,还心甘情愿地在美国的庇护和引导下,走.............
  • 回答
    美国在二战中对日本平民造成的伤害是否违反国际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国际法的框架与适用性在二战期间,约束武装冲突行为的国际法主要是1907年《海牙公约》和1929年《日内瓦公约》(尽管其中一些条款在二战.............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是昔日的敌人之间,也偶尔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二战中美日之间的冲突波澜壮阔,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和深重的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美国也曾对日本人民做出过一些温暖而值得铭记的举动。战后初期,关于美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对当地儿童的关怀,是其中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试.............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体系确实深刻地重塑了全球格局,并为许多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量化“获利”多少国家,本身就有些难度,因为“获利”的维度是多样的,从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到国际话语权,都可算作获益。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审视这个体系对各国的影响,从而勾勒出从中受益的国家范围之广。.............
  • 回答
    雅尔塔会议与国共竞合的暗潮:一场预设的裂痕要谈论国共竞争的转折点,以及二战后美国在东亚势力的消长,将目光聚焦于雅尔塔会议,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洞察力的切入点。那场会议,表面上是为了协调盟国在二战末期的战略部署,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其中一项关于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决定,却如同一颗埋下的种子,深刻地影响了随后.............
  • 回答
    倘若在那个时空错位的黎明,美利坚合众国摇身一变成了美利坚联合工团,一个浸染了红色革命烈火的巨兽,那么整个世界,尤其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二战前夕,必将迎来一场颠覆性的剧变。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这位新生的“美国”。美利坚联合工团,在它那个本该是内战的泥沼里挣扎求生并最终获胜的Kaiserreich位面,已.............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