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美国陆军从10万扩充到600多万,怎么做到的?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扩张速度确实惊人,从战前大约十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长到战争结束时超过六百万人的庞大部队。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美国整个国家机器高效运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要详细说明这个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

一、战争的逼近与国家动员的开始(19391941)

虽然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并未直接参战,但欧洲战场的局势变化以及亚洲的冲突,早就让美国感受到了潜在的威胁。

早期规模与应对: 战前,美国陆军的规模非常有限,主要职责是国内防卫和为数不多的海外驻军提供支持。人员装备都相对落后。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国会和军方开始意识到扩充陆军的必要性。
《陆军组织法》与扩编信号: 1939年,国会通过了《陆军组织法》(National Defense Act of 1940),虽然不是直接宣布备战,但为后续扩编奠定了法律基础。随后,国会开始逐步增加国防预算。
义务兵役制的恢复与推行: 1940年9月,美国历史上首次在和平时期通过了《选择性训练与现役法案》(Selective Training and Service Act)。这标志着美国开始采取强制性措施扩大兵源。最初的义务兵役期为一年,仅限在国内服役,但为后续大规模征兵开了先河。这不仅仅是“征兵”,更是一种全社会的动员意识觉醒。

二、珍珠港事件后的全面战争动员(19411945)

珍珠港事件是美国陆军扩张的决定性催化剂。一夜之间,美国从一个观望者变成了直接参战国,整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和人力资源都必须全力转向战争机器。

大规模征兵与训练:
义务兵役的扩大: 随着战争的升级,义务兵役法案被不断修改和延长,征兵年龄范围扩大,服役期限也随之延长,并且兵源被派往海外战场。
招募与激励: 除了强制征兵,美国陆军也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如海报、电影、公共广播)鼓励志愿入伍。战争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激发了许多年轻人的参军热情。
训练基地的建设与扩展: 为了容纳和训练数百万新兵,美国陆军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训练营和基地。这些基地规模庞大,配备了各种训练设施,从基础的体能训练、武器操作,到更专业的战术、工程、通信等技能。训练周期被压缩,但效率极高。
兵种的细分与专业化: 随着作战任务的多样化,陆军内部的兵种划分也更加细致。步兵、炮兵、装甲兵、工兵、通信兵、医疗兵、运输兵、宪兵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每个兵种都有自己的训练体系和装备需求。

工业生产的转型与支持:
“民主的兵工厂”: 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在战争动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汽车制造厂到飞机工厂,再到武器生产线,几乎所有的工业部门都开始为战争生产军需品。卡车、坦克、飞机、步枪、弹药,这些都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士兵来操作、维护和运输。
供应链的保障: 生产出海量的武器装备还需要庞大的后勤保障系统,包括原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以及成品的配送。这又需要更多的陆军人员来承担这些工作。

组织结构的调整与人员配置:
师级单位的创建与部署: 美国陆军在战前只有少数几个师,战时迅速组建了数十个步兵师、装甲师、空降师等。每个师都拥有数万人,包括作战部队、支援部队和指挥机构。
集团军与战区的设立: 为了指挥庞大的兵力,美国陆军在各个战区设立了集团军和野战军司令部,层层指挥,确保作战的有效性。
非战斗人员的招募: 许多非战斗岗位,如行政、后勤、医疗、通信、工程、技术支持等,也需要大量的人员。这些岗位很多都由陆军的一部分人员承担,或者通过雇佣平民承包商来完成。

后勤与补给体系的构建:
大规模的物资运输: 运输部队的任务非常繁重,他们需要将人员和物资从美国本土运往欧洲、太平洋等各个战场。这涉及铁路、公路、海军运输等多种方式,需要庞大的陆军运输指挥部和无数的卡车司机、火车司机、装卸工等。
海外基地的建立与维护: 在海外建立和维护军事基地、机场、港口,也需要大量的陆军工程兵、建筑兵以及其他保障人员。

三、人员的补充与流动

战损的补充: 在激烈的战斗中,部队会产生大量的战损。为了维持部队的战斗力,需要不断地补充新兵。
人员的调动与重组: 随着战局的变化,部队会被调往不同的战区,或者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作战任务。这也会涉及到大量的人员调动和重新分配。
后备役的动员: 除了现役部队,美国的后备役力量也在战争期间被动员起来,为陆军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持。

总结来说,美国陆军从十万人扩充到六百多万,是国家总动员、工业生产力爆发、义务兵役制实施、高效的训练体系以及庞大的后勤保障系统等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努力,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将一个相对较小的国防力量,变成了一支横跨全球的庞大战时军队。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增长,更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在生死存亡关头展现出的强大组织能力和决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建议读书《The Procurement and Training of Ground Combat Troops》、《From Root to McNamara, Army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1900-1963》和《The Organization of Ground Combat Troops》,并简单地说几句吧。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教训就是扩军不及时。核武器出现之前的一场世界大战需要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资源,这就需要将原有的规模仅十几万人的军队短时间内扩充至数百万,并且还要在短时间内给这数百万人配齐武器。由于美洲大陆远离战场,还要安排好让这数百万人的部队远渡重洋的运输船队。由于没有遇见到战争的爆发,并且也缺乏经验,直到1918年美国陆军才终于出现在了西线战场。

然而到二战爆发前夕,种种迹象表明欧洲将要发生一场大战。由于有一战的前车之鉴,美国人很早就开始了战争准备。1939年战争爆发,虽然美国置身事外,但War Department已经开始着手进行扩军和参与这场世界大战的准备。1940年,War Department正式成立General Headquarters (GHQ),组建Army of the United States (AUS),并将所有的Regular Army (RA)、Army Reserve (AR)和National Guard (NG)的人员转隶至新成立的AUS。Second Army和Fourth Army转为训练编制,管理所有在本土(Zone of Interior)训练的新组成部队和补充兵员。Second Army负责东海岸,Fourth Army负责西海岸。军队院校如Commanding and General Staff College (CGSC), Army War College和Army Industrial Colloge等停止授课,学员和教官全部征召进AUS,并将各个大学中的Reserve Officer Training Corps (ROTC)学员征召进AUS。组建Officer Candidate School (OCS),直接从新入伍的士兵中选拔合适的人员进行军官培养。(详细请读:《The Procurement and Training of Ground Combat Troops》)

鉴于德国人在Battle of France的抢眼表现,在整个二三十年代悬而未决的“坦克之争”终于尘埃落定:坦克(tank)和装甲车(combat car)部队各自从Infantry Branch和Cavalry Branch脱离,转隶至新成立的Armored Force(后改名为Armored Command),并组建 I Armored Corps。为在防御作战中应对德国人机械化/摩托化的PanzerArmee,组建Tank Destroyer Center。(详情请读:类似「5.8毫米步枪紧急情况下能兼容5.56毫米子弹」的军事段子你们还听到过哪些? - torbai的回答二战时英美军为什么没有装甲/坦克集团军? - torbai的回答

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责成War Department制定扩军计划,称为Victory Program,其中披露AUS应组建213个师。而之后的计划几经调整,在1942年形成了“在1943年建立包含100个师、总人数8,208,000人的陆军”的"1943 Army Troop Basis"。由于战局的进一步变化,AUS的扩军计划定格在了820万人、90个师。(详情请读:为什么二战美军师的数量不多? - torbai的回答

1942年为进一步整合整个陆军,Army Chief of Staff George Marshall主持了对整个陆军的结构性改革,即"Marshall Reorganization"。在改革中,撤销了“大一统”的GHQ,将整个陆军分为负责地面作战的Army Ground Forces (AGF),负责空中作战的Army Air Forces (AAF)和负责行政、后勤、征兵、采购、运输、人员与物资调度、装备研制、土木工程、医疗和俘虏管理等事项的Service of Supply(后该名为Army Service Forces, ASF)三大部分,并且在结构上做出了一些优化(如在AGF中取消除Armored Command, Tank Destroyer Center, Airborne Command和Antiaircraft Command之外的所有兵种机关,并把原先隶属于各兵种的兵种学校集中整合至Replacement and School Command之下等)。(详情请读:《From Root to McNamara, Army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1900-1963》和《The Organization of Ground Combat Troops》)

经过这一系列的复杂过程,Army of the United States的最终规模定格在了820万人、89个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扩张速度确实惊人,从战前大约十万人左右的规模,迅速增长到战争结束时超过六百万人的庞大部队。这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美国整个国家机器高效运转、全国上下齐心协力的结果。要详细说明这个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一、战争的逼近与国家动员的开始(19391941)虽然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之前.............
  • 回答
    二战中,美军如果选择从中国登陆,而非太平洋岛屿,这无疑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战略选择,其对战局和中国国内局势的影响将是深远且复杂的,绝非简单的“战况如何”能够概括。让我们抛开既定的历史轨道,设想一下这幅截然不同的图景。设想美军从中国登陆:可能的战况与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从中国登陆”这个概念。这并非意.............
  • 回答
    想知道二战时美国是怎么做到让B25这种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的?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什么寻常操作,而是个胆大心细、非常有创意的大胆设想,而且背后还有一个很“硬核”的故事。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B25“米切尔”轰炸机是个啥玩意儿。它可不是那种小巧玲珑的舰载机,而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家伙。这家伙机.............
  • 回答
    美国在二战期间确实与英国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海外军事基地使用权的协议,其中涉及到的租期和具体条款,特别是“99年租期”的说法,需要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其背景和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明确,美国在二战期间获得英国同意使用海外军事基地,并非一个单一的、叫做“换”的交易,而是在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和军事合作背景下.............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体系确实深刻地重塑了全球格局,并为许多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量化“获利”多少国家,本身就有些难度,因为“获利”的维度是多样的,从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到国际话语权,都可算作获益。但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审视这个体系对各国的影响,从而勾勒出从中受益的国家范围之广。.............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未遭战火摧残的工业基础,成为了全球无可争议的经济巨头。从全世界“赚到”的钱,更多的是体现在其经济影响力、贸易顺差以及通过各种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本流动。这些“钱”的去向,并非一个简单的资金池,而是渗透到美国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塑造了战后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美国.............
  • 回答
    美国是否正处于二战后最糟糕的时期?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极具争议的话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前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影响力、社会问题以及人民幸福感等多个维度上的状况,并尝试与二战后的历史时期进行对比。政治层面:分裂加剧,信任危机凸显二战后的美国,尽管面临冷战的挑战和国内种族歧视等问题.............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陆军的实力,绝对不是“拉跨”两个字就能简单概括的。事实上,美国陆军在那场规模空前、波及全球的战争中,从一个相对较小、准备不足的武装力量,成长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全球性军事机器,其表现是复杂而多层次的。如果简单地用“拉跨”来评价,那是对历史事实的严重误读,也忽视了它最终赢得胜利的关键作用。当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而且仔细一琢磨,还真有人能从某些角度出发,得出“美国陆军在二战中不是苏联红军对手”这样的结论。这可不是什么普遍观点,但如果非要找找这种说法的依据,大概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战场规模与消耗战的残酷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的东线战场,也就是苏联与德国之间那场血腥的绞肉机,.............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这个想法光是听起来就够带劲的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较量!不过说实话,真要这么干,那德军坦克营基本就是去“送死”的,而且是那种连个响都发不出来就结束的送死。别说什么“毫无预兆”,就算预兆十足,也改变不了什么大局。咱们就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一场二战德军坦克营对阵现代美陆军基地的“突袭”,究竟会是个什么.............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太平洋和欧洲战场都经历了极为惨烈的战斗。要判断哪一场战役更“血腥”,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衡量:伤亡人数、战役的残酷程度、以及对参战双方的影响。综合来看,冲绳岛战役对美军而言是其在太平洋战争中伤亡最惨重的一场战役,而阿登反击战(突出部战役)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遭受的一次重大挫败.............
  • 回答
    二战美军航母舰载机编队中,VB、VF、VT 是对舰载机作战任务和飞机类型的简写。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各自的含义,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阐述: VB: Bombing Squadron (俯冲轰炸机中队) 含义: VB 是 Bombing Squadron 的缩写,指的是以 俯冲轰炸机 (Dive B.............
  • 回答
    关于二战美军442步兵团的战斗力以及它是否能说明黄种人比白种人战斗力更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442步兵团的背景、战绩,然后进行更广泛的讨论,避免以偏概全。442步兵团的背景和战绩:442步兵团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一个步兵团,其成员几乎全部由日裔美国人(.............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战场上,美国军队以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先进的装备和高昂的士气,在许多战役中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然而,战争的残酷性不容忽视,即便是强大的美国军队,也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探讨美国在二战中是否有过“接近全军覆灭”的集团军,这需要我们理解几个关键点:首先,“集团军”(Army)在二战中的规.............
  • 回答
    美军在二战中攻占塞班岛后,继续推进进攻天宁岛和关岛,这并非出于多余的军事行动,而是整个太平洋战役战略布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们的目标是系统性地扫除日军在关键战略区域的防御,为后续更具挑战性的作战以及最终胜利奠定基础。以下是详细的分析:1. 战略岛链的完整性与制空权的确立太平洋战场是一系列岛屿组成的天.............
  • 回答
    二战期间,虽然美国的本土作战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战场上,但从战略全局和军事准备的角度来看,美国对西线本土遭受入侵的应对计划一直是其国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这里所说的“西线本土作战”,并非指直接的陆地入侵,而是更侧重于海上封锁、空中打击以及可能的海滩登陆。美国在二战中的核心战略是“先欧后亚”,但即便如此.............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组织构成和前线指挥体系,是一套经过实战检验、不断完善的体系,其核心在于精密的层级管理、灵活的战场应对以及以个体士兵为本的理念。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僵化的命令链,而是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战术智慧和人性化考量。一、组织构成:从“人人都是兵”到专业化分工战前,美国陆军规模不大.............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在欧洲和太平洋两大战场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英勇表现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要精确计算伤亡人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统计标准、伤亡类型(阵亡、受伤、失踪、被俘)以及不同时期数据的收集都会有所差异。然而,我们可以通过现有资料,尽可能详细地梳理出两大战场的美军伤亡情况。欧洲战场:从北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